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六十七章 我從何處來?
400年的時間,對于科技發展,尤其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繼續發展來說,并不算長。
畢竟科技越到后來就越復雜,越困難。
如果可以,李青松實在不愿意和這樣一個強大的文明對抗。
就算換做巔峰時代的人類文明前來,400年的時間都不一定能發展出多少科技。
但……沒有辦法。
“藍圖克文明,你們究竟在人類失蹤這件事情里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默默思考片刻,李青松暫時放棄了對于未來的思考,將注意力放到了這一場戰爭的收獲上。
這一次戰爭雖然耗費了自己許多精力與時間,但看著面前這些收獲,李青松心中仍舊泛出一抹喜悅。
這次的收獲實在是太過巨大了。
雖然莫莫蘭斯口中所說的那些武裝科考船之類的已經全部被自己殲滅,但沒關系,殘骸還在。
從殘骸上也能逆向分析出許多科技。
最主要的是,他們的母艦還在!一些建造在敵神星地下的基地也在!
以及,還有一千多名俘虜!
這些俘虜雖然大部分都不是科學家,但也俱都受過一定的教育,掌握有許多對于藍圖克文明來說很普遍的知識。
就像人類失蹤之前,隨便一名中學生就能知道分子原子,會解方程,會計算圖形面積、體積之類。
而這些普遍性的知識,對于自己來說也至關重要!
雖然逆向工程不是萬能,這些俘虜掌握的大部分知識自己短時間內也用不到——就像一名現代人類去了古代,將質能方程告訴了古人,古人同樣用不上一樣,但就算如此,這些知識和收獲也必定能極大提升自己的科技發展速度。
更重要的是,這些科技造物和知識,將會起到一個“方向指引”的作用。
就像當初人類研發原子彈,最大的障礙并不是原子彈的制造多么困難,而是,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原子彈這玩意兒究竟能不能造出來。
此刻,那些暫時用不到的知識和科技造物便像是一顆原子彈實物擺在了李青松面前,讓李青松明白,哦,原來原子彈真的是可以造出來的啊。
知道了這一點,后邊直接投入資源研究就是了。
操縱著艦隊,將敵神星這里所有能打撈到的殘骸、地面基地等全都打包到了母船之中,李青松派出了幾十艘貨船,慢慢拖動著藍圖克文明的母船,踏上了返航洛神星的旅途。
李青松本體則乘坐戰艦先一步返回。
之后,他的意識再度連接到了110萬名克隆體身上,熱火朝天的建設與科技研究再度開始。
之前耽誤了那么長時間,自己要盡量趕回來才是。
藍圖克文明的那艘母船終于被拖回了洛神星,對于那些科技造物的逆向工程隨之大規模展開。
為此,李青松抽調了足足30萬名克隆體。
于是,李青松便再一次感覺到了藍圖克文明的強大。
有時候,一個簡簡單單的連接件,李青松就硬是搞不清楚它是怎么制造的,弄不明白它為什么這么小,卻能起到那么大的連接作用。
一些裝置,李青松已經將它們拆的稀碎,但硬是搞不清楚它為什么是這個構造。
但結合那些俘虜們的口供,李青松總歸是收獲到了一部分現階段就能使用的技術。
于是,一座又一座滿是精密設備的實驗室在洛神星的大地之上建成,一座又一座工廠迎來了新一階段的升級改造。
戰爭結束之后第二年,李青松取得了第一個成果。
大口徑高分辨率成套光學望遠鏡技術!
看著面前面積高達60平方米,厚度卻僅有不足一毫米,且保持著極為圓滑的微微彎曲角度的鏡片,李青松心中滿是激動。
更先進的光學望遠鏡不僅有助于自己展開科學研究,將發生在宇宙深處的,諸如星系大尺度結構、星系演化、恒星演化、星云、超新星爆炸等劇烈的物理過程看的更清楚,更進一步增強自己對于宇宙的了解進而提升基礎物理水平,在戰爭與探測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
它們完全可以小型化后裝在戰艦上,便能搜索到周邊更微小、更黯淡遙遠的目標。
甚至于,它現在便有一個李青松極為看重的用途。
對地球展開觀測!
有了這臺望遠鏡之后,李青松終于能看清楚更多有關地球的細節了。
浩瀚深邃的太空之中,一個龐大的鏡筒已經制造完成。
它內部滿是精度極高的各種元器件,極為復雜。
就算一個最不起眼的,用于調整一個微小輔助鏡片的電動機,都是李青松在實驗室之中,嘗試了數百次才造出來的。
為了確保這臺望遠鏡不受干擾,李青松甚至沒有將它布設在洛神星附近,而是直接將它放到了距離洛神星十萬公里遠的地方。
唯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屏蔽來自洛神星、來自自己飛船和各座工廠所輻射出的紅外線的影響。
它們攜帶的熱量會導致主鏡片發生微弱的膨脹變形,其量級大約在幾十納米的程度。
但僅僅這么一丁點變化,都是李青松不可忍受的。
為了確保精度,便只好將它放置在遠離洛神星的地方了。
當其余方面的技術暫時無法提升的時候,為了確保性能,李青松便只能在環境方面更苛求一些。
完成了這臺望遠鏡的制造和布置,李青松沒有耽擱,立刻將其調整一番,讓它對準了太陽系深處的那顆小小星球。
地球。
望遠鏡之中,地球仍舊沒有脫離點狀結構,用肉眼仍舊看不到任何細節。
但沒有關系,在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許多微弱的信息已經被望遠鏡收集了起來。
譬如地球大氣層的光譜數據。
通過這些數據,李青松可以以較高的精度來分析地球大氣層的元素構成。
觀測持續了五個小時時間,最終生成了十幾GB的數據。
分析完畢之后,一個讓李青松有些震驚的結果呈現在了他面前。
他沒有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中找到任何工業標志物的存在。
就像是地球上從來沒有過工業活動,從來沒有過人類存在一樣。
“這怎么可能?這……
如果人類從未在地球上出現過,那……我是哪里來的?”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六十七章 我從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