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將軍 第四百八十八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
長安城西。
一隊騎士踏著輕緩的馬蹄,正徐徐而來。
他們衣裳破舊,為首官吏的官袍上還打著補釘。
數十名將士的盔甲上,滿是刀劍的痕跡,能看出修修又補補。
不論是文官還是將士,每一個將士的面龐上都寫滿滄桑。
風霜雨打,眼神唯留堅韌。
即便如此,崔漢衡還舉著旌節。
五色斑斕的羽毛,筆直的節杖,一如離開長安時一樣,沒有絲毫受損。
與破爛的官服相映襯。
萬里迢迢,跋山涉水,他們的胯下的馬匹,近乎全部更換。
還有騎士牽著戰馬,其上馱著從西方得到,并整理的書籍。以及一些蔬菜、水果,花草種子。
這些是崔漢衡和杜環所肩負的使命。
崔漢衡為大使,杜環為副大使。
其中杜環將從西域開始,一路的風俗人情,全部記錄下來。
杜環還記錄關于羅馬帝國的政治體制,民生策令。以及從凱撒時代開始的古羅馬帝國。
明確羅馬人的信仰與追求,也表明羅馬貴族在面對爭端時的復雜性,以及與華夏人截然不同的思維和民族特性。
相比于李瑄南巡回來,迎接崔漢衡、杜環等回長安的陣勢更為隆重。
李瑄特意號召兩萬名天策衛、神策衛、飛龍禁軍、龍武軍、羽林軍,著各色盔甲,騎駿馬。自長安城外十里,沿途屹立。
李瑄又親自帶著文武百官,以及太子李奕,燕王李淞,不置華蓋,于儀仗之下等待。
在李瑄的視線之中,崔漢衡持節杖的身影,在晨曦的光芒下,逐漸靠近。
由于環境艱險,只備數套官服的使團,全部將衣服穿破。但在熠熠生輝的節杖之下,卻不顯得落魄。
他們所過之處,禁軍肅立,戰馬不吭聲。
文武百官,無一例外地將目光放在他們身上。
崔漢衡等使團成員的目光無比動容。
回到長安,仿佛真正回到家鄉,心中的石頭落地。
在萬里之外,思想如排山倒海。
每一個人都歸心似箭,希望再見到國家與家人。
更有一些使團成員因闊別家鄉日久,產生“近鄉情怯”。
他們也惦念曠野捐軀的將士們,一路上的艱辛,他們記憶猶新。
在那些野蠻的部落眼中,巍峨大唐不過是大一點的部落。他們看上大唐的寶馬與財寶,夜郎自大。
崔漢衡、杜環等人在天子百步外駐馬的時候,不待他們向李瑄走開,李瑄就帶著太子、燕王,五位宰相,快步向他們走去。
“臣等拜見至尊….”
五年過后,崔漢衡、杜環等再行唐禮,向李瑄拜道。
再見到意氣風發的至尊,他們熱淚盈眶。
至尊一點都沒變,他們離開的這幾年,大唐越來越強大。
“諸卿、諸將士不必多禮。你們排除萬難,敢為人先。用五年時間,往返羅馬與大唐,注定彪炳青史,大書特書朕代表天下,感謝諸卿、諸將士為大唐跋山涉水,邁向未知。自此以后,羅馬將在大唐的視線之內……”
李瑄親自將崔漢衡、杜環扶起來,為他們整理衣冠。
只看這滿身痕跡,就知道他們的艱難。
五位宰相、太子、燕王,分別攙扶其他官吏、將士,即便是隨行的役夫,也得到殊榮。
“臣謝陛下……”
曾經,效仿張騫、班超故事,是使者畢生憧憬的事情。
張騫流落西域十數年,是華夏開拓西域的重要功臣;班超生入玉門關,可歌可泣。以前崔漢衡對他們心馳神往。
現在則再無對他們的憧憬。因為他認為張騫、班超生不逢時,沒有遇到李瑄這種的圣君。
“先不必多說,朕已擺好酒宴,在花萼相輝樓宴請諸卿。”
李瑄握住崔漢衡的手。
現在他不想知道羅馬的諸多事宜,只想為崔漢衡、杜環等人接風洗塵。
崔漢衡等人再次拜謝。
他們隨李瑄的龍輦,在浩大的聲勢中,準備轉向明德門,然后從朱雀大街通過。
六年多前,羅馬特使阿波加斯攜帶的蘋果等農作物,已經培育成功。
大唐初嘗不一樣的蘋果,而且還有紅蘋果。
這是好兆頭,大唐可以沿著適合種植蘋果的經緯,逐步在大唐推廣蘋果。
以進一步的選育、培養。
屆時,可以豐富唐人的食物,為百姓增加營養。
由于“崔漢衡出使羅馬”,一度在《大唐月報》上大宣特宣,使天下士庶都知曉這件重大歷史事件。
所以,無數人期待崔漢衡將新物種帶回大唐。
也有人對羅馬產生好奇,想放眼去看羅馬世界。
是以,在朱雀大街上,長安百姓對崔漢衡、杜環等歸來,表示隆重歡迎。
崔漢衡、杜環等,也感嘆于大唐的變化。
嶄新潔凈的水泥路,旁邊的姹紫嫣紅,直到冬天,才會凋零。
西方稱長安為“盛開鮮花的城市”,實至名歸。
君士坦丁堡這座戰略要塞,和長安相比,都遠遠遜色。
這些變化,都要歸功于李瑄超脫尋常的眼光。
李瑄的策令,一旦下達,各部各屬,無條件執行。
因為李瑄的策令一定是對的。
那些反對李瑄者,已經被人們所遺忘。
就這樣,在百姓的熱烈歡迎中,崔漢衡、杜環等人沐浴更衣,到達花萼相輝樓,進行一場隆重的宴飲。
期間,崔漢衡向李瑄進獻西蘭花、生菜、歐楂、綠豆、包菜、菊苣、荷蘭豆、燕麥等可食用的農作物,并帶來更好品種的農作物,以及一些樹木、花卉種子。
物種的大流通,使國家的農作物更加豐實。
現就等待有人去發現那邊新大陸,將新大陸上更有價值的物種,帶回大唐,為工業的變革,打下基礎。
另有羅馬、古羅馬典籍,文籍,疑似史料的書籍四百三十七卷。
民間傳說、故事,八十九卷。
宗教書籍二十七卷。
涉及到科學、工藝技術、農業、冶鐵技術、數學的書籍,二百四十八卷。
另外崔漢衡和杜環還向法蘭克王國、保加利亞汗國的商人購買書籍三百八十卷。
其間還有記載不列顛諸島上,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歷史。
他們信奉戰神,對羅馬的宗教非常抵觸。
這些記錄雖然有些語焉不詳,也有胡編亂造的成分,但可以作為輔助研究。
特別是涉及到科學、農業、數學等技術的書籍,對大唐來說,是毫無疑問的瑰寶。
崔漢衡是用神臂弩的技術換來的,才使這些書籍成功從羅馬帶出去。
君士坦丁五世對強大的神臂弩垂涎三尺,認為他只要有這些,可以讓保加利亞蠻子付出代價,洗刷羅馬的恥辱。
這也是李瑄曾授意過的。
神臂弩并非神器,只在宋代叱咤一時。
火炮的出現,對神臂弩是降維打擊。
現在大唐在全力發展火炮、火槍。
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羅馬帝國擁有神臂弩,并不能對大唐造成威脅。
大唐即便當今強盛,萬國來朝。
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國外的技術,有許多是可以借鑒的。
李瑄非萬能,可讓大唐少走許多彎路。
這些書籍,會被抄錄一遍,然后放入智慧宮中,供學者去研究。
一日盡歡,宴會散去。
李瑄讓崔漢衡等在長安休息一日后,在甘露殿召崔漢衡。
“拜見至尊!”
崔漢衡換上新官袍,向李瑄拜道。
“崔學士請坐。”
李瑄使崔漢衡看坐,并令宮女準備茶水。
“謝至尊!”
崔漢衡再謝。
“此行羅馬,感覺如何?”
李瑄開門見山地向崔漢衡詢問。
“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古羅馬時代的榮光。他們的歷史非常有意思。臣且認為,一旦羅馬帝國擊敗保加利亞人和大食人,再次強大,并非不可能。”
崔漢衡客觀地向李瑄回答道。
羅馬人,一改崔漢衡對“四方皆蠻夷”的固有印象。
古羅馬帝國的成功,使今羅馬帝國的貴族,無不懷念往昔的榮光。
君士坦丁五世雖看著一副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的樣子,但內心如虎,想借大唐的勢,滅掉大食。得到大食的富庶領土,從而全力對抗懸掛在頭上的保加利亞蠻子。
“我與你所見略同。”
李瑄明白,現羅馬帝國,會有一次大復興。
那是在大食帝國衰落的時候。
不過歷史已經面目全非。
如果君士坦丁五世能完成心里的布局,他在歷史上必可稱之為“大帝”。
“羅馬雖有潛力,但至尊為天可汗,天下共主。大唐的軍事、制度、經濟、文化,都全面飛升。讓他們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我們達成我們的目標,進可攻,退可守。大食人征服波斯人的例子,意味著我們華夏人,也可以度化大食人。至尊只要在那片土地上除賤為良,至尊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安拉……”
崔漢衡又向李瑄稟告道。
他這次回到河中,特意了解一下波斯、大食,與杜環有過深入探究。
河中的許多國家對待信仰,可謂朝信暮變,并不虔誠。
吃飽穿暖,是他們唯一的訴求。
他們沒有國家的概念,為國家而戰,不過是因為豐厚的賞賜,也有混口飯吃。
“有伊拉克地區,大唐將如利劍一樣,直抵羅馬的咽喉,現在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為我們在底格里斯河建立雄偉的巴格達。那里將是我們直面敘利亞的前線,我們也將占有幼發拉底河。旦夕可至地中海。我們跨過波斯灣,西占領看似荒涼的半島,北占領阿塞拜疆等高加索山脈地區,那里可以培養為糧倉。從河中到地中海,未來的歲月,我們要在五年內,完成改革,自給自足。十年內,可以反哺大唐核心的中原地區。如此,華夏帝國的版圖將初成。”
李瑄向崔漢衡描繪心中的宏偉藍圖。
整合資源后,完全不是一個體量。
而且大唐正在朝工業革命發展。
不下數十年,大唐攻下君士坦丁堡,就如探囊取物一樣。
“至尊圣明!”
崔漢衡由衷地佩服至尊,拿下伊拉克地區的利益分配。
在羅馬的時候,君士坦丁五世還因大唐要伊拉克地區頗為不滿,晾了崔漢衡一段時間。
好在在阿波加斯的勸說下,君士坦丁五世最終同意。
在君士坦丁五世的設想中,大唐不可能橫跨萬里,去掌握一個復雜的土地。
天可汗和唐人,遲早會止步于西征。
“崔學士,與羅馬帝國的約定為幾何?”
李瑄問崔漢衡最重要的事情。
“回至尊。按照約定時間,華夏歷三四六三年八月,大唐和羅馬共同向大食發兵。臣代表大唐,與君士坦丁五世盟誓。”
崔漢衡向李瑄回答道。
華夏歷三四六三年,即為乾元十載。
還有兩年時間,大唐要開始準備糧草,并令波斯王國儲存物資,也要確定調兵遣將的時間。
而大唐在乾元九載春,便會進行換屆。
等到乾元十載八月,可穩定局勢。
現也是大唐國力最雄健的時候,擁有青銅火炮,擁有一些火槍。
向征伐回紇一樣,對大食人迎頭痛擊。
歷史上的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是如李世民一樣的雄主。
但此時的大食帝國,在失去呼羅珊地區等廣大區域,損兵折將,向大唐繳納大量求和的財寶以后,遠遠沒有歷史上“曼蘇爾”時代一樣,成為當時的第一帝國。
“兩年,朕有足夠的準備時間。勝利一定屬于大唐。”
李瑄已經說過,要御駕西征。
這次,他會帶上兩個兒子,讓他們開開眼界。
也讓他們親身體會,什么是軍旅。
讓他們看到火器,確定今后的發展路線。
發動戰爭,不是目的,不是為一時喜怒。
為國家得到利益,才是目的。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唯有永遠的利益。
別看現在羅馬帝國與大唐聯盟,一旦他們共同的敵人“大食帝國”不在。
兩者立刻會成為競爭對手。一點矛盾,和不公的情緒,都可能演化為新一場戰爭。
隨后,李瑄又與崔漢衡聊一些關于一路上的見聞,以及羅馬的風俗人情。
中午時分,兩人一起進食。
一直到下午日落,崔漢衡才離開甘露殿。
次日,李瑄召見杜環,同樣以國士對待。
杜環將他寫下的筆記,全部獻給李瑄。
這些全部是真實的記錄,讓李瑄能更直白的了解一路上的艱辛,和羅馬的風俗。
待換屆之時,崔漢衡和杜環,李瑄都會重用。
隨行的將士重重有賞,軍銜最少提升三級。
死去的烈士,優待家屬,授予“勇士勛章”。
勇士勛章者陣亡,其家屬可得良田百畝,黃金一斤,彩鍛百匹。
子女從軍,優先提拔,授予軍銜。
又過一日,李瑄才到政事堂,與宰相們商議西征之事……
大唐天將軍 第四百八十八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