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蘭芳

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結局

更新時間:2025-02-10  作者:御炎
蘭芳 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結局
華聯在戰后則積極推動自身實力在西歐地區的發展和壯大。

利用條約的規定,不單單在西歐地區推動了自由貿易,使得華聯的商業力量能夠更深入的滲透進入西歐地區,也使得法蘭西、葡萄牙和西班牙三大勢力圈子的經濟實現了互補。

因為西班牙王國政府和葡萄牙王國政府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華聯的軍事政治影響,所以在經濟開放程度上更深。

且因為失去了大量殖民地,連本國自身的農業、工商業都難以為繼,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也使得兩國的王權政府面臨極大的政治危機。

面對如此危局,兩國的王國政府不得不依靠華聯的幫助,選擇向華聯出讓更多的利益以換取華聯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幫助。

華聯的商品在之后的三年內實現了大規模傾銷,工商業勢力大舉進入,各大國企、民企紛紛在葡萄牙和西班牙開辦國際業務,占據市場,給西班牙和葡萄牙提供了數量龐大、質優價廉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

這一方面幫助兩國穩定了局勢,使得兩國政治勢力更加依賴華聯,一方面也實現了經濟上的某種控制,使得西班牙和葡萄牙一舉超越了法蘭西、帶英,成為華聯勢力在歐洲的橋頭堡、大本營。

到蘭芳二十一年、西元1800年,華聯成功推動了西班牙王國政府停止“西班牙本洋”的鑄造和使用,轉而宣布全面開始采用華聯鑄造發行的中華銀元為代表的貨幣。

葡萄牙緊隨其后也宣布停止使用本洋,轉而使用中華銀元做貿易支出。

蘭芳二十二年,華聯正式在歐洲推出了中華紙幣,還是率先推動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使用中華紙幣,并借此在法蘭西大規模推動中華貨幣的使用。

法蘭西共和國因為自身相對的獨立性,所以在商業上雖然受到了華聯商業勢力的影響,但是國內的民族產業依然存在。

不過因為與西班牙、葡萄牙的自由貿易協定,法蘭西也不可避免的接觸到了華聯的方方面面的商業沖擊。

雖然沒有完全停止本國貨幣的使用,但是也在實質上承認了華聯貨幣在法國商貿環節中的有效性,且因為中華銀元比法郎在國際貿易層面更有優勢,進而導致中華銀元在法國國內也占據優勢。

華聯在此三國駐扎了數量不一的海軍戰艦和海軍陸戰隊為主的陸戰力量,協助三國訓練了新的軍事力量,促成三國對華聯的巨大軍火貿易和軍事援助的需求,給華聯狠狠的賺了一筆外援。

不過在技術上,尤其是在軍事技術上,華聯依舊維持著最高等級的保密制度,就算是對法蘭西共和國也沒有開放技術限制,甚至對他們的武器裝備出口都是有限制的。

連法蘭西尚且如此,那么對西班牙、葡萄牙當然也是如此。

至于帶英和德意志聯盟、意大利聯盟也差不多,雖然他們沒有和華聯簽署什么經濟貿易協定,維持了自身的獨立性,但是問題在于,他們也無法避免接觸到華聯的商品。

就算別的產品可以替代,但是華聯的茶葉、絲綢、瓷器陶器等等是他們始終無法完全替代的拳頭商品。

而華聯在蘭芳二十一年就宣布以后采購此類商品只能使用中華銀元,所以他們盡管不是很愿意,卻也不得不接受中華貨幣在其國內商業領域的流通。

到蘭芳二十三年年底為止,華聯的貨幣已經在歐洲范圍內成為受到認可的高價值、穩定、可靠的貨幣,為各國商業人士、平民百姓所廣泛了解、接受。

蘭芳二十四年年初,在趙學寧的主持下,鑒于華聯對歐洲越發巨大的經濟貿易需求,所以主張對奧斯曼帝國提出對西奈半島的西側蘇伊士地區的領土主權,準備開鑿運河。

華聯政府表示愿意和奧斯曼帝國協商,以一定的價格購買蘇伊士地區,當時內外交困的奧斯曼帝國當局不敢回絕華聯的要求,也急切的渴望一筆巨款收入,便派人與華聯政府人員協商這一問題。

后面經過商談,雙方同意用一千萬中華銀元的價格交易蘇伊士地區的土地,華聯政府以一千萬銀元的價格獲得了蘇伊士地區的主權,獲得了一塊正式的海外飛地。

隨后,華聯政府派遣大量人員軍隊入駐蘇伊士地區,進行勘探測量,并且最終決定于蘭芳二十五年正式開始開鑿運河。

因為此運河連接的是華聯珍珠鏈計劃的最西端,所以被華聯政府命名為“珍珠大運河”。

珍珠大運河建造期間,華聯也同步推動對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亞洲、美洲殖民地的接收和控制。

根據兩國對殖民地的劃分控制,華聯政府也基本上繼承了這一劃分方式,只是更改了總督區的名字,并未對更多的方面進行更改。

比如把路易斯安那總督區更名為東華總督區、新西班牙總督區更名為西華總督區、新格拉納達總督區更名為林海總督區等等。

因為這些地方原有的地方土著被大規模屠殺,使得地方土著和西班牙、葡萄牙的移民關系緊張,當華聯勢力介入進來之后,很輕松的就聯合了地方土著對西班牙、葡萄牙的勢力發起了根除運動。

受限于西班牙王國政府和葡萄牙王國政府對殖民地的統治力度,各殖民地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地方實力派的小王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還為了節省軍費,規定各殖民地自行招募當地人組建軍隊。

這無疑更加加強了各殖民地的自主傾向。

所以華聯勢力進入、接管這些地方面臨的不是和平轉交,而是軍事戰爭。

各地的殖民當局并不愿意主動和平的向華聯政府移交權力,他們還是想要通過戰爭保障自己的殖民資格,但是他們失敗了。

通過兩年多的軍事戰爭,華聯軍隊和印第安人、瑪雅人等地方土著殘余勢力聯手,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當局推翻,消滅了他們的武裝力量,結束了他們的殖民歷史。

隨后,華聯政府通過改組農莊、傳授漢字漢語等方式用更加懷柔的手段治理當地,并且通過大規模移民、移風易俗等方式影響所剩不多的當地土著,很快就控制了局勢。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殘酷且血腥,而華聯與之相比簡直是人類文明之光,這也使得華聯對這些新總督區的統治更得人心,更受歡迎。

這倒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始料未及的。

通過對這好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控制和掌握,以及軍隊的入駐,華聯正式成為了美洲最大的勢力。

到蘭芳二十五年、西元1804年為止,華聯在美洲的移民人數超過九十萬,駐軍達三個兵團,數個總督區蓬勃發展,華聯移民與地方土著之間相處融洽,互相通婚,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

美國對這一趨勢有所疑惑,尤其是華聯在東華總督區的一系列政策與工業技術的引進,完全就是長期經營甚至是本土化的措施,這直接使得美國和華聯成為鄰國。

也就是當時美國內部并沒有太大的向西部擴張的資源和力量以及需求,然而華聯的強大實力依然讓尚且弱小的農業美國產生了擔憂,并且進一步增強了華聯的商業力量在美國的存在。

與此同時,在印度地區,華聯通過接管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原有的殖民地,合理合法的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橋頭堡,成功獲得了更加便捷的與邁索爾王國等反帶英勢力交流的據點。

邁索爾王國和海德巴拉王國等反帶英勢力在華聯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各自訓練了強有力的新軍,這些新軍成為了兩個王國對抗帶英的有力支撐。

從蘭芳二十五年到蘭芳二十七年這幾年間,帶英在印度的勢力受到了反制和擠壓。

原本帶英打算盡快擴張在南印度的勢力,盡快剿滅邁索爾王國以降低華聯對印度的威脅,為此他們派遣了更有軍事能力的新總督和更多的駐軍。

然而在蘭芳二十五年年中至蘭芳二十六年年底的第四次邁索爾戰爭中,帶英軍隊卻遭遇到了堪稱恥辱性的失敗。

印度總督府組織了以五千本土正規軍和東印度公司武裝一萬余人為主的四萬人的軍事力量,聯合馬拉塔人,組成了超過十萬人的軍事力量向邁索爾王國發動進攻。

而邁索爾王國則在華聯的支持下以新軍三萬人迎擊,并且聯合了此前還與之為敵的海德拉巴軍隊三萬人,共有六萬人的軍隊。

等于是帶英聯軍十萬對邁索爾聯軍六萬,雙方在邁索爾東部和海德拉巴北部、東部展開了多次戰斗。

帶英且不說,馬拉塔人的軍隊則是徹底被海德拉巴新軍給打爆了。

馬拉塔人出動了超過五萬人的軍事力量試圖對背棄盟約的海德拉巴發動進攻,海德拉巴新軍對此給予了堅決回擊,通過兩次戰役以少勝多,徹底殲滅了馬拉塔聯軍,粉碎了帶英兩面夾擊的軍事計劃。

與此同時,英軍主力在和邁索爾新軍的交戰之中也驚訝地發現邁索爾新軍已經全面變革,成為了一支紀律嚴明、裝備精良的新式軍隊,火力水準與英軍基本持平,戰術水平也相當優秀。

雙方展開了多次勢均力敵的較量,英軍沒有討到任何好處。

也就是邁索爾新軍人數不如英軍,所以一開始打的是防守反擊戰,等海德拉巴新軍解決了馬拉塔人掉過頭來包抄英軍后路的時候,英軍才發現自己成為了少數,成為了被動挨打的那個,甚至后勤都被威脅了。

新任總督理查德·韋爾斯利是小皮特的信徒,屬于小皮特的嫡系親信,小皮特安排他出馬,就是要讓他鞏固帶英在印度的利益。

盡管他十分努力,一上任就清查賬目、改組軍隊,試圖發動戰爭消滅印度本地的抗英勢力,可是面對邁索爾新軍的強力和印度總督府、東印度公司的腐敗,他還是失敗了。

海德拉巴新軍抄了英軍的陸上后路,使得英軍士氣大亂,在前線連敗兩次,被迅猛出擊的邁索爾新軍擊潰,眼看局勢即將崩潰,理查德·韋爾斯利不得不考慮撤退事宜。

最后,因為海德拉巴和邁索爾都沒有足夠的海軍力量,所以英軍在付出了一萬人的損失之后,得以從海路成功撤退。

但是陸路方面,海德拉巴和邁索爾的軍隊卻沒有放過他們,不僅順勢開啟了對帶英控制區的反攻,也開始了對馬拉塔聯盟的反攻。

邁索爾國王提普尋求的是恢復之前邁索爾王國的疆域,收復失地,而海德拉巴所尋求的是進一步向北向西擴張,向馬拉塔人尋求報復。

兩支新軍同時發動新的戰爭,并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到蘭芳二十六年年底,海德拉巴新軍成功擊潰了馬拉塔聯軍,邁索爾新軍也在提普的率領下進一步擊潰了依附帶英的諸多地方土邦勢力,擴張了疆域。

一套連招下來,帶英在印度的殖民勢力忽然變得岌岌可危了起來。

邁索爾與海德拉巴的成功反抗極大的摧毀了帶英的強勢地位,使得眾多原本依附帶英的土邦勢力內部也出現了要求擺脫帶英控制的聲音和勢力,進一步造成了帶英的殖民危機。

因為理查德·韋爾斯利的失敗而造成的巨大損失,小皮特政府再次在倫敦受到了巨大非議,議會內部出現了有組織的要求小皮特下臺的聲音,若非國王還在支持小皮特,小皮特就已經堅持不住了。

接二連三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失敗已經極大的摧毀了小皮特多年執政積累下來的政治威信,甚至在經濟層面,帶英出產的產品也因為在與華聯的競爭中處于劣勢,而處在一個尷尬的狀態之中。

作為支柱行業的紡織產業除了在自己的殖民地還能傾銷,在美國、西歐等重要市場都面臨華聯商品的直接競爭,若非華聯商品遠道而來、成本較高,小皮特有理由相信帶英競爭不過華聯。

然而隨著華聯在美洲的總督區的發展和繁榮,以及珍珠大運河的開鑿進度,歐洲資本市場普遍認為華聯將會取得極大的成本優勢。

越來越多帶英本土的資本家為了尋求出路選擇改行,或者選擇與華聯合資辦設企業,引入華聯的投資和設備技術,以維持自己的利益。

這進一步增強了華聯對帶英經濟的影響力。

伴隨著帶英在印度殖民的危機,帶英的又一大殖民市場面臨極大的危險,這促使帶英內部的強硬派支持小皮特政府往印度運輸更多的軍隊,派遣更多的軍艦,以穩定印度的利益。

美洲殖民地已經失去很多,眼下除了非洲,最要緊的就是南亞次大陸的殖民地,要是失去了那重要的殖民地,帶英的經濟會再遭重創,難以維系。

盡管馬雷克派勢力試圖阻撓這種行動,認為這種行動將增加與華聯發生摩擦的可能性,但是在國王又一次拖著病體勉強出席議會之后,作為小皮特政府的最后一搏,出兵的議案得到了微弱多數的支持而通過。

蘭芳二十七年年初,帶英組織了一百二十多艘軍艦、運輸艦,承載一萬名正規軍士兵和大量武器裝備出發前往印度。

這一議案得到通過之后,陸航拜見了小皮特,提出帶英這樣的行動將威脅華聯在印度的利益,也會影響兩國的雙邊交際,認為這是不妥當的,希望小皮特能夠重新考慮。

但是小皮特已經沒有退路,他回絕了陸航的要求,堅持這一決定,派遣了規模龐大的遠征力量,于蘭芳二十七年下半年抵達了印度。

這支龐大軍事力量的抵達初步穩定了印度總督區的混亂局勢,使得印度總督府重新得到了威懾地方的力量。

理查德·韋爾斯利欣喜若狂,立刻重新組織軍隊,準備發動再一次的戰爭,以挽回之前的危機。

他也很清楚,這是小皮特政府以及他自己的最后機會,如果不能消滅掉邁索爾和海德拉巴的軍事力量,印度總督區就將不復存在。

蘭芳二十八年年初,不顧華聯政府的抗議,理查德·韋爾斯利率領五萬英軍、印度土邦軍隊組成的聯軍再次發動了戰爭,海陸并進,試圖對邁索爾和海德拉巴發起雷霆打擊。

他們同樣再次聯合了不甘失敗的馬拉塔聯盟,馬拉塔人再次出動了大量軍隊發起進攻,配合英軍的作戰。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邁索爾新軍和海德拉巴新軍經過戰爭的洗禮,戰斗力更強不說,人數也得到了增加。

除此之外,華聯也抓住了這個機會,準備正式撕毀與帶英的同盟協定,出動軍隊作戰。

在邁索爾、海德拉巴聯盟與帶英、馬拉塔聯盟在陸上激戰的時候,趙學寧下令華聯海軍第三艦隊和第六艦隊順勢出動,在斯里蘭卡海域與帶英海軍進行了一場大戰。

這場大海戰是風帆海軍巔峰的帶英海軍對蒸汽鐵甲艦的華聯海軍的一場大決戰。

事實上,帶英在充分認識到華聯海軍的優勢和威脅之后,也在國內發動了對海軍的建設計劃,對本國海軍進行了革新,也在蒸汽機和冶金領域投入大量資金試圖縮減與華聯的差距。

但是華聯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并不是那么簡單就能追上的,多年組建的鐵甲海軍也不是那么幾年時間就能建設出來的,這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因為親華派在議會中的阻撓,使得帶英海軍難以得到充分的資金投入,再加上內部的貪腐,好幾年折騰下來,帶英海軍不過成功改建了十三艘鐵甲軍艦。

至于蒸汽機,則還沒有實現技術的突破。

所以帶英海軍的動力還是風帆和洋流,只有十幾艘軍艦得以披上鐵甲,貌似增強了海軍力量。

此次,這十三艘鐵甲艦也全部來到了印度洋,似乎小皮特政府也對華聯可能介入這場戰爭懷有疑慮。

帶英這些年越發重視印度,所以在印度布置的海軍力量并不弱小,幾乎是其海軍主力的三分之一,還有全部的鐵甲艦和大量精銳水兵,印度總督府能動用的海軍戰艦數量達一百八十余艘。

然而在華聯海軍蒸汽鐵甲艦和強力火炮的優勢之下,風帆時代的帶英海軍還是無法與之抗衡,在火力對轟中落入下風,近身接戰也不是對手,一場大海戰之后,主力全軍覆沒。

華聯海軍在斯里蘭卡海域一戰擊沉了帶英八十多艘主力戰列艦、護衛艦,俘獲了二十多艘,又北上帶英海軍基地,一戰覆滅了帶英全部的海軍戰艦,占領其港口。

兩次印度洋海戰之后,帶英在亞洲區域的海軍力量被華聯海軍全部摧毀。

與此同時,趙學寧又下令緬甸新軍主動出擊,進攻孟加拉地區,直接越過雙方約定保持了將近二十年的勢力分界線。

緬甸新軍的出擊和華聯海軍的出擊都是帶英沒有想到的,理查德·韋爾斯利也沒有想到。

盡管他留下了一支軍隊留守老巢,但是他率領軍隊主力南下出擊與邁索爾新軍決戰的時候,老家還是被偷了。

緬甸新軍戰斗力比邁索爾新軍和海德拉巴新軍更強,更能打,且完全聽從華聯軍事委員會的指揮,對于帶英在孟加拉地區的勢力打擊非常迅猛。

而當理查德·韋爾斯利正在前線和邁索爾新軍苦戰、勉強取得了一些優勢,準備進一步進軍的時候,就得知自己后方被攻破、老巢覆滅的消息。

緬甸新軍攻占了加爾各答,擊潰了留守的英軍,占領了印度總督府,直接摧毀了他繼續戰斗、獲取勝利的可能性。

雪上加霜的是,當這個消息傳到軍中的時候,只有帶英正規軍和東印度公司的一部分白人武裝沒有騷動,其他各印度土邦的仆從兵乃至于一些白人武裝都發生了騷動,繼而是大崩潰。

理查德·韋爾斯利震驚之下只能宣布撤軍返回加爾各答,希望還能挽回局面,但是前有緬甸新軍的主動出擊,后有邁索爾新軍的追擊,最終,這支英軍被兩面夾擊,全軍覆沒。

理查德·韋爾斯利和他的弟弟阿瑟·韋爾斯利、亨利·韋爾斯利全部戰死,帶英在印度的軍事力量就此全部覆滅。

此后,趙學寧調動了華聯正規軍的一個兵團入住加爾各答,代替帶英取得了帶英在印度全部的控制區域,順便還吞并了整個東印度公司,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來了孟加拉總督區。

帶英東印度公司掌握的全部財富、土地都被華聯政府接管,其內部人員有相當一部分選擇投降華聯尋求合作,少部分死硬分子被全部處死。

這個消息傳到倫敦的時候,引發了倫敦政局和股市的劇烈震蕩,帶英幾乎是立刻就爆發了經濟危機,大量連鎖反應的爆發使得小皮特政府根本無法應對,小皮特在重重壓力下宣布辭職。

而后,倫敦議會內部的強硬派和親華派展開了激烈交鋒,強硬派認為華聯居心不良,主動挑起戰爭,吞并了帶英在印度的全部利益,這是與聯合王國決裂的象征。

為了維護聯合王國的利益乃至于生存,聯合王國必須要集中全部主力和華聯決一死戰。

而數量更多的馬雷克派則認為是小皮特政府的錯誤對抗政策把華聯推向了對抗面,如果繼續維持友好的政策,局勢未必會壞到這個地步,都是小皮特政府亂來所導致。

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天天在議會上演全武行,正巧國王喬治三世因為這件事情的發生急火攻心,一命嗚呼,帶英內部更加混亂,別說開戰,內部紛爭都無法平息。

萬般無奈之下,大家只能推出最有資歷的著名墻頭草——福克斯出任首相來穩定局面,福克斯則采取了綏靖政策,主張同華聯議和,暫停紛爭,來爭取穩定國內局面的時間。

最后華聯和帶英雙方在里斯本舉行會談,最后以華聯“退讓”一步,放棄索取戰爭賠款為結果,結束了這場軍事紛爭。

帶英不用付出什么軍事賠款,但是卻失去了整個印度和亞洲的殖民事業,對國內經濟造成了幾乎無法挽回的恐怖打擊。

更兼同一年珍珠大運河的全面開通,使得華聯從此以后的商業、軍事運輸都不需要繞道好望角前往歐洲,而可以直接從紅海抵達地中海進而抵達歐洲,大大縮減了運輸航程。

商船前往歐洲更加便利,意味著華聯的商品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在歐洲傾銷。

軍艦前往歐洲也更加便利,意味著華聯的軍事力量可以更加便利的投放到歐洲,形成更加強力的威懾。

此后,直到蘭芳三十年,華聯的紡織產業成功以更加低廉的價格和優質的質量擊潰了帶英搖搖欲墜的紡織產業,實現了對帶英的全面傾銷,帶英本土也淪為了華聯商品的傾銷地。

帶英的支柱產業崩盤,國內經濟一落千丈,大量商人、權貴破產,僅剩下與華聯關系緊密的親華派成員得以保全自身。

在此潮流推動之下,趙學寧成功推動了帶英駐華聯使節馬雷克返回倫敦接任福克斯成為首相的政治行動,然而此時此刻的馬雷克已經完全成為華聯政府的傀儡,沒有了自主的可能。

福克斯政府的下臺意味著帶英國內的親華派的全面上位,馬雷克作為帶英親華派的領頭羊、代言人,成為帶英新一任首相。

他上任后大力推動綏靖政策,為了緩解經濟危機,主動采取了諸如裁軍、出售國有產業、礦產、土地等等方式獲取資金,當然,主要買家基本上都是華聯方面的人物。

他的一系列綏靖主義政策成功緩解了經濟危機,大大降低了政府財政支出,也在華聯的經濟扶持下穩定了國內的就業環境,而代價就是自廢武功、拱手讓出經濟主導權。

因此,馬雷克擔任首相期間的帶英政府被嘲諷為徹頭徹尾的“華聯內閣”、“趙學寧的提線木偶”。

但是因為其在經濟上的成績,以及切實穩定了帶英國內動蕩的政局的成績,后世部分學者對馬雷克的評價并不是投降主義者,而是務實主義者。

這部分學者認為馬雷克知道帶英在軍事上根本無法和華聯抗衡,強行對抗的結局只能是土崩瓦解,所以選擇了務實主義。

后來的事實也證明,馬雷克是對的,因為華聯真的能把帶英給肢解了。

在華聯逐步降服帶英、使之自廢武功、退出世界爭霸格局的過程之中,歐洲大陸上,德意志聯盟和意大利聯盟也感受到了過于強大的壓迫力,包括沙俄也感受到了這種壓力。

華聯越發強大的經濟壓迫力和在華聯庇護下成長的法蘭西共和國的壓迫力也不斷增強,其內部的共和主義思潮不斷影響著這些傳統的王權國家,使得各國王權政府極度不安。

于是在蘭芳三十一年、西元1810年,趙學寧大總統任期滿二十年、主動辭職不再擔任大總統的時候,他們開始搞事情。

德意志聯盟、意大利聯盟和沙俄三方面聯合起來組成神圣王權同盟,后面奧斯曼帝國也宣布加入神圣王權同盟,再次發起了對法蘭西共和國主導的西歐地區的打擊。

他們試圖覆滅法蘭西共和國,恢復王權統治,整合整個歐洲大陸的勢力來對抗華聯。

這個神圣王權同盟似乎認為趙學寧辭職、不再擔任華聯大總統之后會引發華聯的政局動蕩與國力下降,所以打算趁這個機會搞一波事情。

可他們沒有預料到,華聯內部的政治交接換屆非常迅速。

趙學寧辭職之后,新任大總統、趙學寧擴張主義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前外交總長陳啟隆轉頭就任命趙學寧成為大總統特使、華聯陸海軍大元帥,全權負責處置歐洲戰事,他這個大總統則退居幕后,成為后勤總負責人。

于是這個神圣王權同盟頓時傻了眼。

時年五十三歲的趙學寧不再留守國內而不外出,而是以大元帥的身份前往巴黎。

在巴黎,趙學寧以他絕對崇高的威望在巴黎宣布集合華聯、法蘭西共和國、帶英、西班牙和葡萄牙五國勢力組成共和同盟。

他親自擔任共和同盟最高總指揮,指揮五國軍隊聯合作戰,在萊茵河、北意大利、瑞士地區接連大破神圣王權同盟的軍隊,一路高歌猛進,不斷獲勝,而神圣王權同盟的軍隊則兵敗如山倒,不斷后退。

一開始,他們還氣勢洶洶,普魯士國王、奧地利皇帝、沙俄沙皇這三個最強王者帶著自己的軍隊兵臨萊茵河,擺出一副氣吞萬里如虎的架勢,好像立刻就要摧毀整個法蘭西一樣。

然而當趙學寧抵達巴黎成為共和同盟軍總指揮之后,他們直接被趙學寧當面打成了篩子,根本不是趙學寧的對手。

在這場戰爭中,趙學寧與法國元帥拿破侖成為最佳搭檔。

拿破侖心甘情愿成為趙學寧的副手,在意大利戰區和中東戰區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他單人獨力打爆了意大利同盟的軍隊,摁著意大利人的頭逼著他們投降,接著繼續向東,以七萬人的兵力打爆了奧斯曼帝國二十萬軍隊,逼得奧斯曼皇帝縱馬狂奔,就差沒cosplay趙光義了。

而趙學寧則親自統領共和同盟主力在歐陸平原推進,接連挫敗普魯士、奧地利和沙俄主力,接連突破各個重要戰略要地。

蘭芳三十二年、西元1811年六月,趙學寧率軍攻占了柏林,普魯士王室落荒而逃。

八月,趙學寧率軍攻克維也納,奧地利王室落荒而逃。

整個1811年,趙學寧率領共和同盟軍直接打穿歐洲腹地,最遠打到了波蘭與斯洛伐克地區,打崩了整個神圣王權同盟,逼得普魯士王室和奧地利王室逃到了圣彼得堡尋求庇護。

但是沙俄的處境也并不好,華聯軍隊從中亞草原向其腹地展開進攻,直接威脅到了莫斯科與圣彼得堡地區,使得沙俄軍隊極度被動,難以應對。

到蘭芳三十三年、西元1812年三月,神圣王權同盟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宣布無條件投降。

四個主要王權首腦與趙學寧、羅伯斯庇爾、拿破侖、馬雷克等共和同盟主要首腦在維也納展開和平商談,確定神圣王權同盟停止存在。

另外,巨額戰爭賠款、割讓土地、領事裁判權和自由貿易條約等等一個也不少,全都加了上去,歐洲王權勢力至此衰頹,再也不復振興。

華聯的經濟觸角也正式深入整個歐洲腹地,開始了進一步的擴張。

這場戰爭被歷史學家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結束之后,華聯的國際地位直接登頂,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老大哥,趙學寧則是這個世界老大哥意志的化身、華聯的代表人。

他在整個歐洲范圍內都積攢了極高的威望,甚至在一些戰敗國內部也出現了大量的崇拜者和擁護者,大家紛紛舉起趙學寧的《共和國》,化身為趙學寧主義者,高呼口號,在各國內部掀起了一陣又一陣趙學寧主義的旋風。

并且同樣在戰后,趙學寧在巴黎倡導全世界主要國家組成一個國際組織,平時大家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國際組織內商討,爭取用政治和經濟手段解決糾紛,而不是用軍事手段。

蘭芳三十五年,西元1814年,在趙學寧的倡導和建議之下,國際聯盟于華聯首都天京正式成立。

趙學寧雖然不再是華聯大總統,也不掌握任何實權,只剩下華聯大元帥這個虛銜,卻被一致推舉為國際聯盟最高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法蘭西共和國第二任總統拿破侖·波拿巴在推舉會議上直接稱呼趙學寧為“世界領袖”,認為趙學寧是唯一一個有能力有威望有資格帶領全世界往前走的人。

除了趙學寧之外,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承擔這樣的職責。

趙學寧本意不想出任這個職位,但是鑒于當時的國際態勢,為了穩固華聯在國際上的領導地位,他決定出任這個職位,成為拿破侖口中的“世界領袖”。

在趙學寧擔任國際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的十年期間,整個世界的確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和平。

全球各主要國家之間沒有發生哪怕一次的戰爭,無論什么地方有沖突苗頭,趙學寧都會及時的主持局面,然后發動“面子果實”的能力,化身面子果實能力者。

只要他抵達的地方,無論火藥味兒多濃,都能被他立刻壓制下去,然后通過政治調節和經濟協商,化解矛盾,恢復和平。

大家都愿意也必須要給趙學寧這個面子。

在趙學寧主掌國際聯盟的十年間,國際聯盟真正的發揮了作為一個國際組織的存在意義,調解了數百次國際范圍內的矛盾,始終沒有讓軍事成為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

因此,后世也有人把這十年稱為世界發展的“黃金十年”,并認為后世整個世界的進步源泉都來自于那黃金十年。

那十年間,趙學寧為整個世界處置沖突矛盾提供了太多的經驗和方法,讓軍事退居二線,不再是解決矛盾的唯一方式,整個人類的文明水準和政治水準都被認為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蘭芳四十五年、西元1824年,趙學寧正式卸任國際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宣布淡出政界、軍界,從此不再擔任任何公共職務。

他就此斂去了自己的鋒芒,不再出現在世人眼中,不過他作為“世界領袖”的傳奇并沒有隨著他的淡去而消散,反而越發具有傳奇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趙學寧隱居之后,他不再活躍,但是他的幾個孩子卻綻放出了別樣的光輝。

遵照趙學寧的意愿,他的孩子并沒有在政界、軍界發展,而是在其他領域發揮著自己的才能。

他的長子在華聯科學院任職,成為著名的火車專家,為推動火車產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次子在蘭芳大學任教,后成為華聯著名的體育教練、推廣人。

在競技體育事業于全世界蓬勃發展的時期,他帶領華聯足球隊、籃球隊等等競技體育隊伍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并且提議創建了國際體育聯盟,被稱為世界競技體育事業的奠基人、教父。

三子則成為蘭芳大學著名的物理學教授,師從法蘭西著名學者拉格朗日,后來成為電磁專業的專家,成功推動了華聯新的通訊方式的革命性變革。

有趣的是,趙學寧的三子雖然沒有文學天賦,但是業余卻非常喜歡寫作,并且頗以自己的“文學作品”為榮。

其主要作品有《我的大總統父親》、《總統的兒子不好當》等等,以其小學生式的質樸寫作手法贏得讀者的廣泛歡迎,成為“著名”的作家。

但奇怪的是,他的兄長趙安東卻對此感到十分不滿,總認為他是“趙家光輝形象的抹黑人”,在趙學寧去世后的幾十年時間里始終無法原諒他。

而之所以發生了這件事情,據傳是因為他的文章里透露了趙學寧曾患有痔瘡這件事情,被趙安東認為抹黑了趙學寧的形象。

至于趙學寧唯一的女兒則師從歐洲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學貫中西,在華聯乃至世界的音樂領域有很大的貢獻。

甚至后來被選定為華聯國歌的《蘭芳進行曲》就是她在趙學寧去世之后所創作用來紀念趙學寧的紀念曲。

趙學寧于蘭芳六十一年、西元1840年七月一日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他去世以后,華聯政府按照他的遺愿,不舉行公開葬禮和任何形式的官方追悼會,只是對全國做出通報,僅此而已。

盡管如此,全國乃至于全世界各地的趙學寧的崇拜者、追隨者無不為此痛心疾首。

民間自發舉行的追悼會、紀念會多如牛毛,從華聯首都天京到法國首都巴黎,到處都是紀念趙學寧的人群,自發性的紀念浪潮從1840年到1843年,持續三年之久。

根據趙家人在事后接受華聯官方喉舌《天京日報》的記者采訪所透露,趙學寧去世之前了無心愿,覺得自己的一生已經足夠有意義,所以對于家人沒有什么可交代的。

他只希望自己死后世界上能夠少一些戰爭,多一些和平與互相理解,他說他打了一輩子的仗,最希望的卻是再無戰爭,希望后人可以比他做得更好,可以更好地發揮國際聯盟的效用。

但遺憾的是,他的愿望沒有實現。

趙學寧主掌國際聯盟的十年,是國際聯盟威望最高、約束力最強的十年,哪怕在趙學寧辭職以后,國際聯盟也依然維持著威望和約束力,依舊具備調停、調解國際矛盾的能力。

但是在趙學寧去世以后,國際聯盟的約束力不斷走低。

國際聯盟被廣泛視為趙學寧的“遺產”之一,得到大家的重視,但是約束力卻和趙學寧活著的時候不可同日而語。

趙學寧活著的時候,國際聯盟甚至可以對華聯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的不法行為進行制止和懲罰,趙學寧去世以后,國際聯盟失去了這種能力。

據說在得知趙學寧去世的消息以后,已經離開總統職位的拿破侖曾哀嘆,說全世界范圍內再也沒有一個能夠得到所有人認可的世界領袖,這也就意味著世界秩序將再次發生變動。

趙學寧主導全世界秩序的三十年,是人類有史以來戰爭次數最少的三十年,是人類文明發展最快、彼此之間互相交流次數最頻繁的三十年。

趙學寧以最強的戰斗力和威望震懾整個世界,讓人們敬畏,也讓戰爭狂感到忌憚,不敢肆意妄為。

拿破侖評價這三十年將是后人會反復紀念、研究、感嘆的三十年,是文明之光最燦爛奪目的三十年。

但是趙學寧去世之后,再也沒有人可以讓戰爭狂感到忌憚了。

拿破侖在趙學寧去世之后的第六年,也就是1846年去世,他去世以后,被稱作“戰爭狂人”的帶英時任首相戴維陰謀發動了試圖顛覆華聯主導國際秩序的戰爭。

這場戰爭發自歐羅巴大陸,后波及到亞洲、美洲,甚至是還沒有被殖民狂潮瓜分的非洲,形成一場世界大戰的格局,被稱作“第二次世界大戰”。

帶英拉攏了當時世界上所剩不多的王權國家和對于世界格局不滿的國家組成了第二次神圣王權同盟,要和華聯為首的勢力格局掰腕子。

戰爭進行了四年,參戰軍隊人數高達四百余萬,最后,華聯主導的國際聯盟一方獲勝。

華聯在戰后徹底解決了帶英問題,把帶英變成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等四個部分,大力扶植各地自主的獨立勢力,使得四地分別建立了共和國,自此不再統一。

這場戰爭之后,全世界范圍內的王權國家全部失敗,所有的王權國家無論是否參戰,都在戰后被華聯或強迫或協商,結束了王權。

由此,世界正式進入了共和時代,封建專制至少在明面上不復存在于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之上。

可與此同時,世人也發現,戰后短暫的復蘇之后,趙學寧在《共和國》中曾預言過的共和時代的爭霸局面也在逐漸上演。

世界主要的國家都為了各自的利益陷入了互相針對的怪圈,國際聯盟也無法作為一個調停者而繼續維持約束力,這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四十年之后,爆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直接宣告了共和時代的國際和平局面的徹底破產,并直接引發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國家——華聯內部出現了全新的政治主義思潮。

而這,又和趙氏后人產生了直接的聯系。

趙學寧去世以后,趙氏后人廣泛活躍在科學、體育、藝術等等領域,人才輩出,在各個領域引領時代潮流,始終堅持趙學寧“后人不參與政治軍事”的家訓,遠離政界、軍界。

因為趙氏嚴謹治家的傳統,趙學寧的后人始終沒有出現什么作奸犯科之徒,名聲一直維持得很好,在國內擁有不同于政治影響力的另外一種影響力。

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趙氏后人之一的趙勤率先提出了新的政治主義思想,從而使得華聯國內爆發又一輪政治思潮,把趙勤推上了時代的風口浪尖,趙氏家訓才宣告完結。

當然,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全書完)

蘭芳 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結局

上一章  |  蘭芳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