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第37章 一千萬?那是成本
回到公司,林炬就在研發部的房間里翻找著任何有賺錢潛力的技術。
“RX01數據總線?安德羅夫,這個除了火箭用還能做什么?”
“飛機也可以,尤其是未來高性能多電子設備的戰機,但我不建議您打它的主意,軍用訂單太少,民用汽車和民航用不上這個東西。”
“那這個呢?火箭回收控制系統?是不是可以用在智能駕駛上面?”
“額……理論上它的學習算法具有很大的潛力,但如果要像這方面轉化,投入成本至少3到5個億。”
“陶瓷隔熱瓦?”
“它的保溫效果很好,但恐怕四千元一塊的成本賣不出去的。”
“嘶~空間對接復合雷達測距系統?”
“恐怕汽車的運動軌跡相比航天器慢得多。”
“……”
將新遠的技術庫翻了一大半,林炬發現厲害的技術儲備那是相當不少,但能變成民用品賺錢的基本沒有,或者說遠達不到他的預期。
入局其他行業?好像也不太行,新遠沒有專業領域的獨門技術,也沒有先知能力,還是別去和那些搞金融的攪在一起。
至于買比特幣雖然是重生者致富捷徑,但林炬現在看不上這東西,雖然老馬能炒狗幣,但在華國好好的企業家不做去炒幣多少有點那啥。
投資短視頻?是個好主意,不過那至少是2016年以后的事了。
安德羅夫看林炬在紙上寫寫畫畫,不時將一大段內容涂黑,終于忍不住說道:
“老板,我們不應該總想著賺這些辛苦錢,投入太大而且不是我們的特長。”
林炬抬頭,看著濃眉大眼大胡子的安德羅夫:
“不賺他們的錢,賺誰的錢?”
“誰有錢賺誰的錢”
“怎么賺到有錢人的錢?我可不融資。”
安德羅夫一拍大腿,起身拿來了H1航天飛機的木制小模型。
“這個,和聯盟飛船、神舟飛船,哪個好?哪個更先進?”
“那當然是航天飛機了,而且這個空間大得多。”
“2001年,丹尼斯.蒂托搭乘露西亞聯盟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旅行八天,收費2000萬美元。
阿美對露西亞的行為很不滿,蒂托還被阿美宇航員當孫子訓,我后來的檔案館里看的非常詳細。
我們的航天飛機能在太空停留24小時,有可以觀景的貨艙,甚至可以坐下喝咖啡,比飛船舒適,而且專為旅游設計,這樣的飛行體驗,該收多少錢?”
林炬一番對比,前者丹尼斯是露西亞前往空間站順帶的,自家可以專門做太空旅游,再考慮到丹尼斯是空間站八日游,想了想伸出一根手指:
“我覺得怎么著也得這個數吧。”
“一千萬?那是成本!”安德羅夫狠狠搖頭,將模型啪地一下按在桌子上,然后帥氣地伸出三根手指:
“要三千萬美元,還不打折!付得起一千萬美刀上太空的富豪,根本不在乎再掏出兩千萬!到時候指令長還要板著臉,但凡富豪想要摸什么東西,就要用正宗的鐵嶺腔說:你瞅啥瞅啊!倍兒有面子。”
“啊,就這么讓人上去溜一圈,還要挨罵,就收三千萬美刀,兩個多億?”
林炬想了想,發射H1的新遠二號預計成本是4800萬一發,H1制造成本是2億出頭,加起來算整個任務成本2.5億,但只需要帶一個人,就能收回全部成本?
安德羅夫還繼續煽風點火:
“H1航天飛機的底部是有對接口的,依照我們已經掌握的技術,完全可以制造一個長期在軌運行的艙段,最大直徑5米,空重15噸左右,內部容積可以做到70到80立方米,專供旅游觀光使用。
因為不搭載科研設施,成本在3000萬左右,在這樣的艙室里待7天,再多收2000萬美刀不過分吧?”
5000萬美刀,上太空還大空間暢享7日游,貴嗎?一點都不貴!
要知道現在通貨膨脹可不比十多年前,反而算得上很有性價比了。
如果一次送兩個富豪,光是運費就收7個億,一次性收回所有成本還能再賺兩架H1!
林炬深吸一口氣,顫抖著摸索到手機撥通蔡遠發的電話:
“蔡叔,之前是不是除了投資機構還有一些個人投資人找我們要投資?
好,你把提供資金超過2000萬美刀的個人都給我列出來,幫我問一問,太空7日游來不來?”
……
“空叉想和我交換股份?10億美刀融資和10%股權,還請我去做CEO?老馬瘋了吧,不去不去。”
林炬掛斷電話,朝著手機“呸”了一口。
剛剛蔡遠發告訴他老馬居然主動聯系,想用空叉的股份和資金換取交叉持股以及林炬兼任空叉CEO。
這是要空手套白狼啊!老馬的狼子野心也不收斂一下,這也太離譜了。
不過除了老馬,企鵝和阿貍兩個巨頭也多次表示了投資意向,但他們對火箭并不是非常感興趣,只是巨頭企業習慣性地東插一腳西插一腳,搞互聯網的都這樣。
林炬倒是真的想從兩馬那里掏出錢來,那就是忽悠兩個人上太空旅游,不過PPT還沒做好,得暫緩幾天。
這幾天里他還和唐偉天教授通過電話,知道了航天局的大拐彎,不禁感慨良多。
前世等老馬的獵鷹9不斷回收成功,后面的長征系列火箭都完全結束了開發,沒有了修改的必要,航天局就只研究后面的兩型超級火箭怎么復用。
而現在幾個項目都還未成熟,還能再做修改,航天局以極高效率掉頭往可重復使用這條路上狂奔。
至于他們能不能成功?林炬覺得以華國的國力肯定行。
畢竟可重復使用火箭本身也不是只有開掛才能行,只是沒有控制系統開掛,會不會像老馬一樣狂炸就不好說了。
而且華國航天還有個特點就是產能不高,通常一枚火箭排班生產都是一年時間,最多兩三枚,要炸多久還很難說。
當然航天局會不會提出前世繩網回收、芯級助推器整體回收這樣奇奇怪怪的路線也難講,萬一其他路走得通呢?
不管怎么說,華國航天反正已經是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估計往后的火箭構型都會有不小的變化。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賺錢,忽悠凱子坐航天飛機。
10月14日,新遠一號乙的一級火箭又被拉到了發射場。
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第37章 一千萬?那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