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居然會這么難
一種新創燒兩百來年的瓷器,能夠在全世界流行開來,并且成為公認的世界名瓷,肯定是有原因的。
骨瓷,可以說是一種出人意料地燒出如脂似玉的瓷器。
而華夏傳統瓷器,想要燒制成如脂如玉一樣,到底有多難?
人家天價一點骨粉,
就直接做到了。
由于骨粉這一成分,可以增加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且強度高于一般瓷器,因此可以做到比一般瓷器更薄、更透、更白。
由此便誕生了骨瓷這一種新型瓷器,這樣的骨瓷,制作出來之后,胎薄透亮,具有較大的韌性。
還有,
因為釉中彩骨質瓷,
是將畫面熔在高溫通明釉中,所以畫面不易磨損、不脫落。
這種瓷器,不用太過麻煩的工序,不用太高的技術,就可以直接得到“薄如紙、透如鏡、聲如磬、白如玉”的效果。
有著這種品質,加上瓷質細膩通透,器型美觀典雅,彩面潤澤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點,就成就了它潔白的質地和華貴的造型。
這樣出瓷器,兼有使用和藝術的雙重價值,自然也就備受世人追捧。
相比國內的各種瓷器,一般人肯定做不到“薄如紙、透如鏡、聲如磬、白如玉”的程度。
但是制作骨瓷真的不難,只要明白其中的幾個關鍵點,就可以做成合格的骨瓷。
優良的骨瓷,一般是在以長石、珪石黏土為主要原料的原料中,
大量的加入含雜質較少的牛骨粉,所作成形。
只不過,由于原料中含有大量的骨粉,使得土的黏性變小、故在制作過程中,成形制作需格外的細心。
特別是在燒制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幾個關鍵單。
首先是成形加工后,以1250℃的最高溫締燒。
締燒過程中,由于骨瓷收縮率非常大,故窯燒后成品會收縮20,一般瓷器收縮7。
因此形狀易變形,盤、碗等,必須放在特制匡碗之上,來長時間燒培。
其后進行形狀彎曲,及尺寸的檢查。
研磨表面后,以噴霧器噴上釉藥,入窯進行1150℃的釉燒。
再就是上色,一般的上色方法,是在白色質地成品上貼轉寫紙,以820℃燒制而成。
燒成之后,
還需要檢查。
各項行程,均進行嚴格的檢查,
合格的產品才送往下一個行程,
最終做成成品。
最終做出來的成品,色澤是很好看的,而且特別容易認出來。
骨瓷因含粉的原因,瓷器本身呈現一種自然的奶白色。
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帶著點點的黃。
這種特征是其它任何瓷種,都無法仿制出來的。
再就是通透性,骨質瓷本身制作配方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特征就是通透性。
但這個特征不是骨瓷專有的,市場上的貝瓷、白瓷、珍珠瓷只要做的薄一些,也是存在通透性。
但是,骨瓷和它們的通透性是有區別的。
對于顧客來說,把骨瓷放在燈泡下看看,骨粉含量高的高檔骨瓷是整體通透。
骨粉含量低的骨瓷與其它瓷種在通透效果上,也是有明顯區別的。
而且,同樣厚度的瓷器,骨質瓷的通透性,要遠高于同類瓷器。
最后就是聲音,將兩個高檔骨瓷的產品輕輕地相撞,發出的聲音像風鈴的聲音一樣悅耳,并且有會有幾秒的回音,而其他瓷種基本沒有。
就是因為其上種種原因,現代很多高檔瓷器的制作過程當中,就有人選擇骨瓷白胎,這樣在其上作畫、上釉,就更讓品質更上一層樓。
當然,中間有沒有保證質量,提高燒制成功率的可能,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這只出現在春晚上的中華紅碗,最難的不是燒制骨瓷白胎,也不是其上繁復的紋飾,而是大紅釉色的燒制。
對于銅紅釉的燒成,陳文哲的經驗已經是無比豐富,所以,在他手中,就算成功率不高,他制作十只紅碗,怎么也能成兩三只。
這已經比十燒九不成,增加了兩三倍的成功率。
制作完這只小碗,陳文哲想了一下,又隨手做了不少手繪櫻桃碗。
這個也是中華紅碗,只不過上面是手繪的櫻桃,點綴整個小碗。
這個制作起來更加簡單,等一大批做完,就可以直接入窯燒制。
試燒之時,使用小型窯爐,間中燒制其他瓷器。
陳文哲也不會閑著,也不用等待。
他只要按部就班的不停的做就行,畢竟制作出的瓷胚,都是需要陰干、晾曬的。
加上燒窯,每一種瓷器的制作,都需要耗費好幾天的時間。
一步步的來,最后一窯燒制的肯定的集大成之作。
這一天,又一批中華紅瓷器出窯,還都是精美的小碗。
看到器型還算完整,沒有太多變形的一溜溜小碗,陳文哲終于松了口氣。
他還真沒想到,骨質瓷融合大紅釉的燒制,居然會這么難。
特別是其上有著繁復紋飾彩繪的小碗,燒制起來更難。
剛開始他還自信的很,可經過前面的兩次開窯,他的自信心已經丟失的差不多。
就算是這一次,效果也不太樂觀,特別是釉色。
這一批小碗之中,有的小碗釉色沒有質感,釉色浮于表面,顯得輕浮。
而這還是好的,還有一些,干脆就是局部發紅,根本就沒有整體效果。
如果這是在古代,也可以算是窯變瓷,這種偶然在局部出現的紅色,也算是罕見而稀有。
可現在他燒制的是通體大紅色的中華紅,這樣的瓷碗出現,就只能歸類于失敗品。
這樣的情況,陳文哲已經很久沒有遇到過了,也是在此時他才真正意識到,大紅釉為什么在近幾十年才燒制成功。
而就算是被現代一些大師發明出來,居然也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
青花瓷雖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存在,但要論燒制難度,還是紅色瓷器啊!
這里面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因為青花發色,對燒制條件沒有太苛刻的要求,而紅色發色則很苛刻。
瓷器上燒制出紅色,在宋朝以前就已經出現,可是差不多都是沒有質感,釉色浮于表面,顯得輕浮。
等到了宋朝的鈞窯,才第一次燒制出有厚度和深度的紅色。
但這種紅色也只是偶然的局部,罕見而稀有。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居然會這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