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風月 559、北方戰事
到康定四年六月,原遼上京方向李繼隆也帶來消息,北面的蓮花堡防線已修建完畢。
相較之下李繼隆那邊的邊防壓力是更大的,一些遼國余孽逃到草原,籠絡當地部族,準備奪回潢州,時不時襲擾邊境。
不過好在逃亡的遼國貴族中并沒有耶律大石那樣的人物,他們能力有限,沒法整合西北草原,只是拉攏少數部族人馬,組織起來的人不多,幾次襲擾少的只有十余騎,最多的一次不過一千左右。
他們的襲擾沒太多成功,只劫掠了一些邊境牧民。
而大規模的南下,無論數百騎還是一千多騎,都被邊境河谷中的蓮花堡迎頭痛擊,死傷不少。
然而他們毫無章法的不斷襲擾和殺戮,反而激起原本舊遼國人仇恨,加速了秦國對當地的統治,邊境百姓牧民一旦發現敵襲,立即向官府報告,官軍的反擊也更加迅速方便。
而且在今年二月初,遼國余孽突襲河谷中的秦軍據點,殺了十九名士兵,包括一個都頭。
到二月中旬,有牧民向官府匯報了一些叛軍據點的行蹤。
李繼隆親自派斥候核實情況,隨后又賞賜了報信的牧民,親自率一千五百人,其中包括一個炮兵營,奔襲出河谷三百里進入草原,突襲了叛軍據點。
斬首五百余,俘虜一千五百多人,牛羊數萬。
到四月初,又由韓德讓率軍圍困了一個河谷中休息的叛軍據點,俘斬八百千人,俘獲牛羊眾多。
接連的打擊之下,加之河谷中蓮花堡越來越多,不斷擠壓生存空間,抵御草原的進攻。
就這樣到了六月,草原諸部自己都受不了,他們不少首領直接殺了鼓動他們作亂原遼國舊貴族,把人頭送到邊境堡壘送給秦軍,同時表示愿意繼續臣服,以換取和平,讓他們牲畜進入河谷飲水,他們會照舊,如同之前對遼國那樣繼續朝貢等。
當這些和蓮花堡防線修筑好的消息一起送到大梁來時,史皇帝自然很高興,獎賞了李繼隆,韓德讓為首的眾將士軍功,之后也同意了草原諸部的條件。
不過史皇帝也在書信中跟他們交代了,長久的和平必不可能,讓他們要經常做好防備草原部落南下的準備。
人們常開玩笑說是機槍讓游牧部落變得能歌善舞,可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因為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世界上還有很多游牧部落十分善戰殘忍,如非洲的一些游牧部落。
只不過他們體量和名聲都遠不及曾經東起日本海西至維也納的蒙古那么威名赫赫,世界揚名,所以被知道的少。
并不是武器的發展讓游牧部落變得不善戰了,而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得游牧民族改變了,如果誰都可以輕松過上好日子,不用看天時過日子,沒人愿意刀口舔血。
可就以如今的條件來說,只要遇上天災活不下去,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必然會南下,防備是必須的,就算今年不來,也說不定以后他們會不會南下。
這就是史皇帝要在北方修蓮花堡的原因。
到康定四年八月中秋,西域歸義軍派使節入京,為天子送來寶馬,同時還秘密送來了河西走廊的地圖,主要標注各吐蕃,回鶻部族的聚集地和移動情況。
同時帶來一個消息,今年六月六,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去世,其侄子曹延恭受到諸將士愛戴保舉為新節度使,希望天子首肯。
史皇帝自然同意了,他們來問只是走個程序而已,反對也沒用,還會得罪人。
追贈去世的曹元忠,最終使其官至奉國保塞功臣、歸義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西平王。
同時使者也在私下會談中跟史從云說了當下歸義軍的情況,自曹議金開始施行了聯合結好周邊部族的政策,他生前曾娶甘州回鶻可汗的圣天公主為妻,一女嫁甘州回鶻可汗為妻,一女嫁于闐國王李圣天,后晉冊封為“大朝大于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
所以當時他們與周邊勢力交好,還算可以,不過慢慢的隨著文化習俗不同,生存資源的爭奪等等問題,與周邊勢力不斷有沖突,不過整體上算是穩定。
不過他們也不愿一直被孤立在河西走廊西段,因為周邊部族相互掣肘下他們還能生存,可夾縫中戰戰兢兢求生存與歸如中國始終是不同的。
曹廷恭也差人帶來了一封新書信,在里面說了他們迫切想回歸大國的愿望,也說了在諸多勢力中夾縫求生的艱難,言辭懇切,并表示如果大國能通西域,他們必將舉全人力相助,并且愿意入朝為官。
史皇帝看得出這是一封表忠心的書信,不過他嘴上稱贊,心里卻沒有完全相信,那一片勢力眾多,形勢復雜,他準備派一個使者去親自看看。
再者史皇帝不是隋煬帝,他知道有志向是好事,想干大事是好事,可天下的事需要一件件做,一步步走,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
朝廷這幾年重心要放在消化遼東,構筑北方新防線上,抽不出力氣。
就像當初漢武帝經營西南夷做到一半就停止了,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北方對匈奴作戰上,等打垮了匈奴再去對付西南。
這是戰略上的主次分明的,雖然看起來漢武帝是四處出擊,又打匈奴,又打嶺南越南,又打西南,又打西域,又打朝鮮,可他并不是同一時間進行的,而且還分輕重緩急,不然以他那用兵烈度,楊廣相較之下根本算不了什么。
當下秦國也是如此,看起來史皇帝打下來的國家、勢力那也是多了去,南平、武平、蜀國、南唐、南漢、李筠、北漢、遼國等等......
也算四面開弓,討夷八方,可史皇帝從來沒有同一時間開兩面戰端,對南用兵則先穩定北方,對北用兵則先穩定南方。
如今情況也是類似,消化東方先穩定西方,等東方穩定才著手收拾西方。
要消化遼國奪過來的領土,穩定北面防線,史皇帝心里預期至少還需要五年以上。
好在遼國本身也是漢化較深的國家,所以很多地方統治結構是可以直接接手的,減少了接管統治的成本。
這有點像當初的南越,秦始皇派兵南征嶺南之后建立漢化統治區,經不斷的改造和深耕細作之后,他們沒有被當地人同化,反而同化當地人,建立一片漢化區域,等漢武帝滅南越之后,漢朝可以輕松統治當初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嶺南就是因為南越國已經精耕細作過了。
遼國對北口以北,大鮮卑山腳下,后世內蒙的大片區域起到的作用也大致如此。
雖然遼國是契丹人建立的,但他們的高祖皇帝是立志要做漢高祖的人,所以那一片比起之前歷朝歷代是更加漢化的,秦國接管之后推行統治也方便很多。
這點是出乎史皇帝意料的,自北口至潢州的千里地域上,漢化程度比他想象的要深,抵抗程度小很多。
五代河山風月 559、北方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