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恥 第三百二十七節 國族(1)
這些年他們跟東羅馬帝國的關系一直不錯,甚至多次互通使節,東羅馬帝國一直試圖游說契丹人再次西征,甚至慫恿契丹人攻占巴格達。
之所以突然對東羅馬動手,是因為大石發現,東羅馬帝國正在建立一個反契丹聯盟。隨著女真人在黑海北岸站穩腳跟,東羅馬竟然開始扶持欽察人,賣給他們大量鎧甲。并且派出使者跟基輔羅斯諸公國、欽察人聯盟,希望他們之間停止戰爭,一致對抗契丹女真勢力。
大石不理解這是歐洲人慣用的外交手段,試圖在他們外圍建立安全區的策略。東羅馬人有理由相信,一旦欽察人、基輔羅斯諸公國被消滅,下一個就輪到他們。他們有慘痛的匈奴入侵歷史,對來自對東方的游牧部族充滿警惕。
于是大石決定先發制人,拉攏草原諸部,聯合女真,出動了三十五萬大軍,漠北三族積極參加,拉出了十萬人,西域三部拉出了五萬人,女真出兵十萬,契丹出兵十萬。這是一次震懾性進攻,也是一場滅族式的進攻。契丹、女真聯軍負責攻堅,草原部族負責追擊。這一次被擊退的欽察人,連跑都跑不掉。漠北輕騎兵死咬著他們不放,一路追到第聶伯河,襲掠了數個基輔羅斯公國,裹挾了十幾萬俘虜后撤退。
斯拉夫農民賣給女真人,欽察戰俘賣給伽色尼王朝。
契丹女真大軍,擊潰欽察聯盟之后,立刻南下進攻東羅馬帝國城市。如果他們一直守城,大石還真不想碰他們,東羅馬人這些年轉入守勢之后,筑城技術進步很快,瓦蘭吉衛隊是被稱作羅斯人的維京人后代和流亡黑海的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組成,步戰能力極強,守城經驗豐富。
可是東羅馬人似乎有些過于自信,竟然開出城外,跟女真契丹聯軍野戰。女真人吸引東羅馬重騎兵沖鋒,契丹人則抓住空隙包圍了瓦蘭吉衛隊步兵方陣。這些瓦蘭吉衛隊還很自信的排成密集陣型,大概以為游牧騎兵對他們沒辦法。如果是以前,還真的沒辦法。女真人碰到敢打的宋人步人甲軍陣,都是下馬步戰打垮他們的。契丹人步戰能力不行,可是他們手里有好東西。宋人賣給他們的禁運武器掌心雷,以及一些土制的震天雷。
這些東西,本是用來炸開城墻和城門的,在野戰中爆炸的威力并不會太大,充其量能驚嚇戰馬。但瓦蘭吉人擺出了人擠人的密集陣型,簡直就是送死。契丹人騎著戰馬,將一顆顆震天雷扔進瓦蘭吉步兵方陣中,一炸一大片,當漫天下起了殘肢斷臂后,瓦蘭吉人崩潰了。
這一崩潰,就完蛋了。騎兵追擊之下,幾乎全軍覆沒。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做了俘虜。
此戰過后,欽察聯盟算是完蛋了。僥幸逃過一劫的部落全都遷入了多瑙河流域,遠遠逃離了女真人的陰影,卻跟東羅馬人相鄰了。
契丹和女真各有所獲,契丹人得到了里海、黑海北岸的連綿草原,打通了草原絲路的北線,還能從東羅馬人手里每年獲得十萬金幣。女真人對土地沒什么要求,他們得到的烏拉爾河、伏爾加河一帶的山林都還沒開發完,但他們擄掠了幾十萬斯拉夫農民,大大解放了他們的男丁。這些人大量脫產,開始過起了林間圍獵的愜意生活。而且女真人還將自己的疆界往西北拓展到了基輔羅斯地區,基輔羅斯開始成為他們的獵場。
一座座城邦公國選擇向女真人臣服,用納貢換取女真人的和平,同時幫助女真人劫掠其他城邦,擴大他們的勢力和土地。他們的角色類似蒙古統治時期莫斯科大公國的角色,幫助蒙古人統治其他羅斯公國。
女真人的眼光開始向北,一邊打擊北方的伏爾加保加兒人,一邊沿著第聶伯河往北劫掠梁贊等羅斯公國,最北打到了諾夫哥羅德,縱觀整個東斯拉夫地區。在東歐大平原上進行長途奔襲,可比在江南的山水之間,或者宋國的城市森林中容易多了。許多城市連像樣的城墻都沒有,大量貴族莊園,星散在郊外,對女真人來說,幾乎不設防。
隨著三年連續的大規模劫掠,女真人已經完全恢復了元氣,因為他們的男丁現在可以完全脫產,每家每戶都有奴隸勞動。猛安謀克們帶著部民天天游獵,保持著軍事化生活傳統,等越來越多的女真少年長大,女真人在這片沒有天敵的土地上,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而且女真人是定居的,他們并不游牧,養馬都是一家一戶進行養殖,不怎么放牧。更沒有契丹人那種規模巨大的群牧司,因此他們的戰馬數量是有限的。戰爭頻繁的時候,他們就需要向契丹人買馬。但他們的糧食很快就自給自足了,東歐平原的肥沃黑土地,確實不比遼東差多少。他們還從往來的宋國商人手里買到了高產的玉米,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糧食產量。
女真人這種半耕半牧生活,其實比純粹的游牧更有優勢,因為他們能儲備糧食,躲避天災。不像游牧民族,一場白災就能將一個大部打回原形。長此以往,女真人的人口很容易超過契丹人。
不過耶律大石也有對策,他帳下的契丹人雖然只有十二萬帳,可是燕云漢兒卻有二十萬戶,以狼居胥城為起點,名為頭下軍州的一百座驛站,全都是燕云豪族在經營,他們為這里招募了大量人口,雖然不都是遼國籍,但卻跟遼國人沒什么區別,其中的讀書種子,隨時能入籍大遼,每次耶律大石開科舉,都有成千上萬燕云書生入籍。
這些燕云豪族子弟,已經讓大石建立起了完善的南面官體系,除了負責管理這些頭下軍州之外,他還在一些重要地方建立要塞,開發農田,比如在西喀喇汗國的費爾干納盆地,開辟出了數百萬良田,如今宋人從大東洲帶來的棉種在這里生長的很好。幾十萬燕云漢人在撒馬爾干開發了大量農田,修建了好幾座城市,建立起三個地方州。
又將一些漢兒安置在從虎思翰耳朵延伸到黑海一帶的貿易縣上,找漢人官員選擇了許多地點,既能筑城,又能屯田,還能兼顧商路。在花拉子模人控制的錫爾河流域設置了一個地方州,在烏拉爾河下游設置一個,伏爾加河下游設置一個,頓河、第聶伯河下游都設置了地方州;在虎思翰耳朵上下游各設一個地方州,往東在阿勒坦山南邊大河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畔,在亦馬爾河東源,在謙河上游,在各設一個地方州,管轄這一帶的數座頭下軍州;可敦城設一個地方州,管轄克烈道上的頭下軍州;在烏古敵烈統軍司設一個地方州;在金山以東的潢河、土河畔各設一個地方州。
在這里筑城、屯田和通商。
總共十六座地方州,起的名字很有意思,分別是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云州。
顯然用燕云十六州來命名,是帶有政治意義的。一方面向燕王暗示,大遼對燕云已經沒有野心,另一方面,類似于東晉的喬郡制度,用來安撫這些來自燕云的漢兒。也繼續吸引燕云豪族歸附。每一個地方州,都是科舉出身的文官管轄,向大遼朝廷直接負責。設立樞密院等南面官機構,不但管理這些新設立的州,連之前設立的頭下軍州都納入了地方州管轄。
這些新設立的州,有的州人口還很少,甚至少過頭下軍州。依然只能依靠燕云豪族幫他招納人口,耶律大石寄希望于這些豪族能幫他恢復過去燕云十六州的盛況。
這些在商道和大河畔排列的地方州,還能起到震懾附屬國家和部落的作用。而且將漢人固定在一處處戰略要地,契丹人將沿著這些城市遷徙,跟漢兒通婚,將漢兒和契丹融合成大遼國族。
這是耶律大石這幾年不斷改善創設的制度,跟四季奈缽同時完善,而且意義很可能比四季奈缽更大。單靠契丹人的自然繁衍,基本上很難超過女真等大部,但跟漢兒結合,將大大彌補人力部族。
契丹族只有十二萬帳,四十萬口,漢兒有二十萬戶,六十萬口,加在一起,就是一個百萬人口的大部。
人口意味著兵源,漢兒也不僅僅是步兵,燕云漢兒大多都是半耕半牧,尤其是這些大難之后依然選擇投靠大遼的漢兒,許多人在遼東當過奴隸,許多人都打過仗,當過流寇,騎馬打仗的本事一點不差。
下一代人跟契丹雜居在虎思翰耳朵已經十年之久,許多人的習性跟契丹人無異,騎馬飛奔不輸給契丹人。而且大石也看到燕云那種騎馬步兵的優勢,恰好燕云步兵裝備的戰馬,就是撒馬爾干一帶出產的大宛馬,他手里多的是,征燕云漢兒做騎馬步兵,跟契丹騎兵配合。讓大石現在可以動員起二十萬人以上的大軍,足以震懾女真和漠北大部。
宋恥 第三百二十七節 國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