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四十章 芯片

更新時間:2025-04-01  作者:彩虹之門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四十章 芯片
此刻剛剛擁有了新的克隆體身體,意識鏈接份額極大充裕的李青松財大氣粗,直接便將一萬名克隆體投入到了芯片研發工作之中,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自動化的突破。

于是這一萬名克隆體便分成了幾個大的團隊,一個團隊去研究電容電阻,一個去研究晶體管,一個研究材料,一個研究化學處理,一個去研究芯片結構,也即那些晶體管要依據什么樣的模式來組裝到一起。

這些都是硬件部分,還有最后一部分克隆體則去研究軟件。

李青松要依據自己現有的制造水平,開發出一套與之匹配的編程語言出來。

畢竟光有硬件,沒有軟件可不行。有了千變萬化,按需定制的軟件,這些芯片才能適配眾多不同的工業場景。

巨大的實驗室之中,上萬名克隆體各自忙碌,且仍舊遵循著之前的研究模式,一個克隆體有了進展,立刻便會同步到其余所有克隆體身上。

在這種情況之下,對于這種原始、簡單芯片的技術研究進展飛快。

很快,第一批電容電阻便在實驗室之中造了出來。

它們一個約有五毫米的長度,兩毫米的直徑,小如米粒一般。

克隆體們小心翼翼的將其取出,安裝到設備上,一點一點的測量著它們的性能,然后不斷調整制造過程,不斷優化。

耗費了一個月時間左右,第一批達到了李青松要求的獨立配件各自生產了出來。

于是,在一處房間里,最終的組裝工作終于開始。

幾十名克隆體一字排開,各自帶著放大眼鏡,一手拿鑷子,一手拿焊槍,將這些小如米粒的零件一個一個的焊接在了板子上面,然后又用細如發絲的電線,一點一點的將這些小部件按照預定的結構連接起來。

這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

這些克隆體不僅身體需要緊繃,手臂動作需要極為精確——稍微多焊一點,便可能造成短路,稍微少焊一點,便可能連接不牢,精神還需要高度集中。

一個電路板上就要焊接一千多個小如米粒的元器件,不同的元器件之間還需要相互連接。

哪個元器件焊接在哪兒,哪個元器件需要和哪個元器件連接,一個都不能錯,錯一個,這芯片就工作不了。

于是李青松不得不額外調集了多達100名克隆體的腦力,全都補充到了這一項工作之中,才讓負責焊接的克隆體沒有頭暈腦脹。

忙碌了整整一天時間,第一批,幾十枚“芯片”才制造完成。

相比起人類歷史上制造出的第一代芯片,此刻李青松制造的這些毫無疑問要先進了許多。

它們至少不用紙帶和磁帶來作為存儲介質,而是使用了一種名為“磁鼓”的東西來存儲數據。

這玩意兒大概是一個圓柱體的金屬棒,上面有一些磁性材料,二進制的數據就以磁化點的形式存儲在這個金屬棒的表面上。

這樣一來,就算芯片斷電,數據也能在它上面存儲很長時間。而一旦開機,芯片就能從它上面重新讀取數據。

這樣一根金屬棒,上面可以存儲大約1KB的數據。對于現階段來說,夠用了。

完成了這第一批,30枚“芯片”的制造,又完成了原始程序在金屬棒上的燒制,李青松立刻指揮著克隆體,帶著這些芯片來到了一條金屬鑄造生產線上。

這是一條螺絲生產線。在以往時候,這條生產線上需要15名克隆體時刻值守,才能確保它平穩運轉。

其中一名克隆體負責填料,另一名克隆體負責調整傳送帶的速度,還有一名克隆體負責分裝不同規格的螺絲,將它們分開到兩個不同的工序上。

現在,李青松便將這30枚“芯片”各自安裝在了這一條生產線的不同位置上。

其中一枚芯片負責統計傳送帶上每分鐘傳送了多少顆螺絲,統計出來后,再讀取現在傳送帶的傳送速度,通過內部程序的計算,便能知道現在這條傳送帶是速度快了還是慢了,并自動發出指令,調整它的速度。

于是原來整天守在這里,專門負責調整傳送帶速度的那名克隆體便可以撤銷,到其余崗位去干活兒了。

另一枚芯片可以讀取儀表盤的讀數,知曉現在鍛造爐的溫度,并以此為依據,自動調整燃料傳送帶的傳送速度,增加或者減少。

于是原來負責監視鍛造爐以及添加燃料的克隆體也可以撤銷了。

還有一枚芯片可以讀取一個小巧稱重儀器的讀數,從而自動分辨前一刻路過的那顆螺絲的規格,進而決定將它轉移到哪一條后續工藝上。

于是原來負責分揀螺絲的那名克隆體也可以撤銷了。

安裝了這幾十枚“芯片”之后,這條生產線再度啟動。

于是李青松便看到,原來需要15名克隆體才能運轉起來的這條生產線,此刻僅僅只需要4名克隆體便可以開始運轉,且,工作效率比之前還要高!

畢竟,就算克隆體們全力以赴,也總是需要睡覺吃飯休息的。而芯片可不同,只要有電且不壞,它們能工作到地老天荒宇宙終結!

第一條自動化線路改造工作大獲成功。

心中振奮之下,李青松立刻做出了決定。

“要機械化、規模化的生產電容、電阻、晶體管、磁鼓、連接線和電路板,然后再機械化、規模化的將它們組裝起來,安裝到每一處基地,每一座工廠,每一條生產線上去!”

于是,原來負責研究芯片技術的一萬名克隆體就地轉產,成為了李青松第一座芯片工廠的工人。

耗費了兩個多月時間,數條生產線被克隆體們造了出來,于是,源源不斷的零部件便流淌了出來,最終統一進入最后一條生產線進行封裝。

在這里,它們會被罩上一層鐵殼子,內部則會被沖上氬氣,防塵防撞還防銹,工作壽命大大延長。

一枚最普通的芯片,尺寸是10*8*3CM,可以承擔最為基礎的工作,譬如讀取讀數,簡單計算之類。

不過除此之外,李青松還制造了更大型的芯片。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第四十章 芯片

上一章  |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