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飛全家后我躺平了 一千零三十四章 大義
家宴結束后,各人各回各家,海棠便去尋哥哥海礁說話。
海礁聽完小妹的講述后,也覺得方氏的心理問題不小。他上輩子千辛萬苦回到老家后,多虧了方氏照應,才過了幾年安穩日子。幫著方氏報仇,也是他心甘情愿的。后來由于報仇失敗,方氏母女沒得好下場,他狼狽出逃,也絲毫沒有怨恨之意,反而一直覺得意難平,認為方氏不該有這樣的下場。后來江家倒臺,他也曾私下出過力,只是作用有限罷了。
兩世為人,他一直都惦記著要救方氏,保住方氏母女的性命,還要讓她們過上舒心安穩的日子。他之所以在武會試開始之前,沒有留在京城備考,而是大冬天頂風冒雪地特地趕回老家祭祖,也是為了趕在方氏對江家人動手前,及時阻止她,免得她事敗遇害。而后江家出事,更有他得知江家與山海衛貪腐案有關后,一邊向任職山海衛新指揮使的顧將軍告狀,一邊慫恿方氏提供江家賬目與秘密情報的功勞。
海礁做了那么多事,才讓方氏母女順利脫離江家的泥潭,又在京中過上了安穩日子,他又怎么可能甘心看到方氏為海家族人的態度所困,日益抑郁悲傷呢?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讓方氏從此安心度日,安享清福,他絕對愿意多出一點力的。
海礁低聲問海棠:“小妹可有什么主意?此事還是海家族中那幾個老不死的問題。若能讓他們閉嘴,改口說起表姑的好話,興許表姑就不會再難過了。”他覺得,今日自己已經哄住了族里的兩位老童生,剩下的人再嚇唬一下,應該也會改口吧?若是他們不愿意改口,就想辦法把人趕走。這群欺軟怕硬的蠢貨,其實也不難應付。
海棠卻道:“若是在表姑剛剛被族人背刺的時候,哥哥就這么做,興許是沒問題的。可如今已過去了一年光景,合族上下聽那幾位族老貶低表姑,已經聽習慣了,心里的印象也根深蒂固,那就沒那么容易改觀了。就算我們解決了那幾個領頭的族老,剩下的人也依然會對表姑不敬,那又有什么區別呢?如果表姑覺得,自己生活在京城,聽不見海氏族人的非議,就能當作那些閑言碎語都不存在,那她如今也不會那么擔心難過了。
“再者,今日族人們鬧上門來,動靜有些大了,左鄰右舍多少會聽到些只字片語,恐怕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人議論此事,萬一他們不知內情,胡思亂想地生了誤會,到時候還不知道表姑會如何憂心呢。若不是寶珠姐姐的未婚夫是喬表哥,知道內里誰是誰非,只怕表姑越發要難過了。”
海礁皺起了眉頭:“那就難辦了。我們就算能對付得了幾個挑事的族老,也沒辦法強壓著全族上下改變錯誤的想法……”
“所以,我覺得這種事,還是要從上邊想法子才行。”海棠道。
海礁怔了怔:“從上邊想法子?哪個上邊?什么法子?”
海棠朝著皇宮的方向指了指:“族老們之所以詆毀表姑的為人,不過是因為她守寡后再嫁人而已。西北是不興這一套的,但京城周邊還有江南一帶,世人重禮教,便愛鼓吹寡婦守節,還弄出什么貞節牌坊、貞烈牌坊來,宣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仿佛婦人再嫁是什么十惡不赦的重罪一般。其實那話,在我看來,更應該指讀書人餓死事小,叛國投敵、失了氣節,那才是大事。只不過有人不想討論讀書人失節的問題,對改朝換代或敵軍來襲時,讀書人不肯以死相拼的行為視而不見,只拿寡婦改嫁來說嘴,才帶歪了世間的風氣。可在這世上,真的沒有比寡婦守節更重要的事了嗎?”
海礁平日里沒少聽小妹說驚人之語,聞言也只是失笑:“小妹這話固然是有理,但世間總有些自私自利之人,是聽不得你這話的。倘若讀書人們不拿寡婦守節說嘴,反而推崇士人當忠君守節,在敵軍面前也要堅守風骨,寧死不降,那改朝換代時,他們又如何去謀富貴前程呢?哪怕是為了這一點,他們也要咬死了寡婦失節事大,好讓世人只盯著婦人、女子,而忘了男子也當守氣節。”
海棠合掌道:“正是如此。所以我想著,我們也不必跟那些人對著干,更不必說什么寡婦不該守節的話,免得引來狂風暴雨,倒把正事給拋開了。我們應該想辦法讓宮中嘉獎那些為了大義而不能守節的寡婦,就算有士人指責她們失節,那也有更重要的事擺在個人名節之前。為了大義,個人榮辱是不重要的。犧牲小我去成全大局,也同樣值得世人嘉獎。”
海礁立時就明白了小妹的言下之意,忙壓低了聲音:“你是想……讓許太后……”
海棠眨了眨眼:“許太后固然是已經擺脫了原本的麻煩,先帝在世時就已經對她的身份下了定論,如今又是她親生兒子坐皇位,孫家也倒了臺,料想不會再有人不知趣地冒出頭來,拿她二嫁的事說嘴了。但假的就是假的,難保哪天就會泄露出來。為了防止那天來臨時,外界輿論倒逼宮中,影響了她的清靜,甚至牽連到她的親戚晚輩,提前做點輿論準備,也是無可厚非的吧?”
倘若外界輿論對寡婦二嫁一事不再那么苛刻,認可寡婦為了大義二嫁,不該被指責,反而應該受到嘉許,那么許太后就算日后被世人知道她其實是二嫁為妃,受到的沖擊也不會太大了。畢竟她進宮是做乳母來的,為了護住吳皇后所生嫡幼子才隱姓埋名在慈寧宮做起了宮人,也同樣是為了護住吳皇后之子,才給先帝做了妃子。她也確實保住了吳皇后之子的性命,還讓他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了。至于她做了妃子后,生下的皇子繼承了大統……那就是意外的收獲了。
許太后本身就是“為了大義而二嫁”的婦人代表,只不過當時并非寡婦身份罷了。可先帝也跟金舉人做好了善后工作,走完了和離的程序,再加上金舉人也有停妻再娶之嫌,并非許太后背離在先。她為了侍奉太后、保護與撫養嫡皇子,留在宮中生活,未能守在丈夫兒子身邊,也同樣不是罪過。這一點無論朝中哪位大臣知道,都不會有異議的。
雖說許太后如今不用擔心自己的秘密被世人知曉,會影響兒子的皇位了,可有些事有備無患,提前讓輿論認可了“為大義而二嫁”的政治正確性,日后就算秘密曝光,她也不會受到太多的非議。即使有人拿先帝的謊言說嘴,那責任也是在先帝頭上。
如果許太后有意要做這個輿論準備,總不能無緣無故就提起寡婦二嫁的話題,方氏便是個很好的例子。
就算海氏族中的老童生們自我腦補產生了誤會,方氏當初會點頭嫁進江家,也確實是為了護住海家人的性命與海家的產業,過后更是有過報復江家的想法與行動。誰敢說她這二嫁的行為,不是為了“大義”呢?
卷飛全家后我躺平了 一千零三十四章 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