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創業因果道

132回 悟天機道祖布局,避因果大話立傳

更新時間:2025-02-21  作者:無問齋主
創業因果道 132回 悟天機道祖布局,避因果大話立傳
李一杲和趙不瓊知曉緣由后,兩人湊在一起合計,怎樣才能助無問仙一臂之力,幫他成就無問道祖。可問題是,他倆連證道真仙的門徑都不清楚,更別提如何成就道祖了。不知道咋幫,這不是干著急嘛!兩人就算把腦袋想破,也是徒勞無功。

李一杲回想起紙條上無問仙的那句“李一杲太弱了”,當時他還不服,現在卻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弱得可以。以卵擊石還得知道石頭在哪兒,就算撞得粉身碎骨,那也算有個目標。可現在,連撞啥都不知道,還幫個啥?這不是弱,這是啥?

李一杲越想越沮喪,不禁唉聲嘆氣,苦著臉問趙不瓊:“那老爺子本事那么大都搞不定,咱倆好像真沒啥能幫得上忙的。”

趙不瓊兩次受無問仙大恩,自然不會輕易放棄。她搖搖頭,眼神堅定地說:“咱們得了老師這么大的好處,哭一哭、跪一跪可不夠,得想辦法幫老師才是。”

李一杲一聽這話,立馬想到自己每次見老師都是挨罵的份,好處全讓老婆得了,自己啥也沒撈到,頓時火冒三丈:“老婆,你沒聽過嗎?生米恩,斗米仇!這恩太大了,那就不是幫他,得罵他!狠狠地罵!甚至詛咒他,那才叫報恩,那才叫痛快!”

李一杲火一上來,就開始對著無問仙破口大罵,各種惡毒的話像連珠炮似的往外蹦,說無問仙偏心眼,糟蹋自己,不得好死。總之,啥難聽的話都說了,聽得趙不瓊直皺眉頭,心想自家老公今兒這是抽的哪門子風。

李一杲罵完無問仙,覺得心里那股子氣還是沒出完,索性連師弟師妹們也一塊兒數落上了。他先拿張金枇開涮,說公司開張那會兒,張金枇搶先一步,弄了個什么以傳立道,還扯上什么無問七子定名稱,給自己安了個青龍尊者的名號,讓自己誤以為多了不起,結果到頭來啥也不是。

“你們懂不懂啊?可以說大師兄我笨,但不能說大師兄我菜!”李一杲憤憤地說,“老婆,你說,我講得在不在理?”

趙不瓊本來皺著眉頭,一聽這話,眼睛一亮,眉頭也舒展開了,笑著說:“在理!太在理了!”

李一杲原本就是一頓亂發泄,壓根兒沒想過要把自家老師和師弟師妹們都打成壞人。現在聽老婆也這么說,他反而有點不好意思了:“唉,老婆,你不用哄我,我就是嘴上過過癮。”

“不不不!不是哄你,是真的有道理!”趙不瓊連忙辯解,“你看啊,第一,以傳立道。大師姐就是用這招讓我們當時統一了意見,而且,這也是滴水巖公司能順利啟動混沌自組織的關鍵一步。第二,你還記得老師講的那個時光長河的故事嗎?無問七子團隊去時光長河盡頭找時光沙粒,幫助老師證道。那個故事不就是告訴我們,以弱可以助強嗎?老師說你弱,其實沒錯啊,對照那個故事,就是得弱才能助強,而且,說不準越弱效果越好呢。”

“哇!”李一杲這次是真的激動了,一把抱住趙不瓊,狠狠地親了兩口,然后大笑起來,“對!就是這個理兒,太棒了!我知道該怎么辦了!”

在華夏文明中,史書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經史子集、詩論文戲”這一分類便是明證,史書僅位列第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有甚者,如論語這般,原是弟子記錄孔子言行之作,初屬“史、集”,而后卻與“經”并肩,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

能立傳者,多為門生弟子為師立傳,方顯正統。張金枇已為先例,但他為無問僧立傳,而非無問道祖。李一杲想到此,頓覺自己使命重大,得意洋洋地說:“給無問道祖立傳,還得我這個大師兄親自來才正宗!”

“那我們得把老師的事跡,重要之處,都查得清清楚楚,不能胡編亂造。”趙不瓊提醒道。

李一杲點頭,“那是自然!要盡可能收集齊全,不過,得圍繞老師證道這條主線,才不會偏離主題。”

“可老師門生眾多,我們只認識曹湘薈師姐,她還不是無問七子之一,其他的都不認識啊?”趙不瓊面露愁容。

“哎,等等,我想起件事。”李一杲說道,“老師讓我關閉高端局,你說這有沒有啥深意?”

“高端局不是早就關閉了嗎?”趙不瓊疑惑道。

“沒完全關閉,只是很久沒人去了。”李一杲解釋,隨即心中一動,連忙打開電腦,登錄“渣渣人生-要有光”系統,召喚出人工智能助手,讓她調出所有高端局記錄。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竟發現前段時間,拆分真我余影公司前的國慶節,翰杏園的高端局竟舉辦了二十三場!

翰杏園的智能系統,李一杲親力親為,更新得滴水不漏,別人黑不進去,但是他卻擁有了調取園內所有監控的特權。他將那些視頻一股腦兒地下載下來,視頻資料浩如煙海,且無問仙與門生的交談往往晦澀難懂,似乎充斥著各種暗語。夫婦倆光是琢磨這些暗語的含義,就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經過整整兩天的努力,他們終于看完了所有視頻,結果卻讓他們瞠目結舌。從無問仙與二十三支無問七子團隊的對話中,他們恍然大悟,真我余影公司拆分后引發的媒體熱炒,以及后續的一系列風波,竟然都是在那次國慶節的高規格聚會上,由無問仙和那些師兄師姐們精心布局的。

“看來咱們公司能有今天,全是仰仗師兄師姐們的鼎力相助,咱們還自以為是自己的本事呢。”李一杲嘆了口氣,臉上滿是感慨,“這可不是生米恩、斗米仇了,而是克米恩、萬噸仇了!咱們只不過小蝦米,怎么報答得起啊?”

趙不瓊知道丈夫愛開玩笑,這話不過是發發牢騷,便笑著打趣道:“以弱助強,這么快就忘了?”

“對!就是這個理兒!”李一杲瞬間轉憂為喜,眼睛一亮,“現在我明白該怎么做了。上次大師妹是在公司內部以傳立道,那時候公司還沒影兒呢。現在咱們公司都這么大了,再次以傳立道,就不能再偷偷摸摸地搞內部小動作了,得大張旗鼓地來,但又不能讓那些搗蛋鬼察覺。”

“這難度可不小啊。”趙不瓊皺了皺眉。

李一杲嘿嘿一笑,“不難!咱們的真我余影平臺,不是被人叫做‘大話真’嘛?這次咱們就讓‘大話真’名副其實,咱們也上去‘大話’一番,搞個無問道祖傳放上封神榜,立傳這一步就算搞定了。咱們這平臺本就是娛樂之地,說的話都是假的,所以這無問道祖傳自然也是虛構的,對吧?”

“以假修真?”趙不瓊試探著問。

“哎呀!老婆,你真是一語中的!就是這么個意思!”李一杲興奮地拍了拍手。

在基本梳理清楚無問仙的人生經歷和門生情況后,李一杲又陷入了沉思:“師妹,你覺得老師那‘無問道’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我琢磨著,它肯定不只是‘無問西東’那么簡單,也不可能是‘無所不問’的意思。這里面肯定藏著老師獨一無二的見解,而且跟咱們修的因果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那肯定得包含因果道啊。”趙不瓊斬釘截鐵地說,“那不就是真影易嘛。”

李一杲一聽,連連搖頭,理由充分:“真影易那是咱倆搗鼓出來的易,是咱的寶貝,怎么可能是老師的呢?不過,你這么一說,我倒想起來了,老師肯定也有他自己琢磨出來的一本‘易經’,說不定就叫無問易呢?”

趙不瓊輕輕翻開真影易,手指輕點著卦象,疑惑地問道:“這個歸卦,是咱們結合先天起卦和后天起卦的方法,費了好大勁才掐算出來的。如果真有無問易的話,那它的卦象又是怎么來的呢?”

李一杲沉吟片刻,緩緩說道:“卦象總共就那4096個,老師的無問易里的卦象,跟咱們的肯定是一樣的。只不過,那個卦象在他那兒是不是也叫‘歸卦’,我就不清楚了。但從老師留的那張小紙條的語氣來看,如果真是這個卦象,很可能他也叫它‘歸卦’。而且,他那里還有‘缺卦’。雖然咱們的易名字跟他的不一樣,但卦象肯定是相同的。”

趙不瓊琢磨著李一杲的話,覺得頗有道理,便又追問:“那咱們的真影易和老師的無問易,到底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呢?”

“兩處不同。”李一杲條理清晰地回答,“第一,卦序不同。咱們真影易的第一卦是‘歸卦’,而老師的無問易,第一卦可能是別的。這就是卦序的差異。卦序是有其必然規律的,那種天生的、不可更改的卦序,我叫它‘天序’。我估摸著,最原始的連山易,很可能就是天序。而歸藏易呢,則是地序。周易是融合了天序和地序,形成了新的卦序,這也是不可更改的。但咱們這個,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弄出來的卦序,那就完全不一樣了,是隨心所欲的,所以我叫它‘人序’。‘人序’的卦序,說白了,就是不太靠譜的卦序,一家一個樣,別家可沒法用。老師手里的,怎么可能是這種版本的易經呢?”

李一杲提及的這點,其實早就是他們夫妻間的話題舊賬。此番李一杲重提,趙不瓊的思緒瞬間飄回了往昔的討論,不等李一杲細說,她已心中有數,那第二點差異定是關于卦辭解讀上的分歧。于是,她順勢問道:“那第二點不同是什么?”

“第二點嘛,就是卦辭及其解讀之間存在細微差別。”李一杲的回答與趙不瓊的猜想不謀而合,他進一步解釋,“老師那本無問易中的卦辭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卦序的排列不同。同一個卦象,在不同的卦序中,解讀起來就會有所差異。比如說,乾卦、坎卦、坤卦的排列,與乾卦、坤卦、坎卦的排列,雖然都是這三個卦,但因順序一變,坎卦的卦辭含義也就隨之不同了。”

“我明白了些,那你覺得無問易的卦序是怎樣的安排?”趙不瓊窮追不舍,“不會真的是以乾卦開篇吧?”

趙不瓊初次嘗試先天起卦時,得到的是純陽之乾卦;這次她改用雙手掐指,依舊遵循先天太極起卦之法,結果竟然還是純陽乾卦。這連番的巧合讓她心中不免生疑,因此才有了這般不經意的發問。

而李一杲則顯得胸有成竹,毫不猶豫地回答:“沒錯,第一卦肯定是乾卦。”

“哦?”趙不瓊的直覺告訴她,李一杲所言非虛,她接著追問,“那后續的卦序又是如何?”

李一杲搖了搖頭,坦言道:“至于后面的卦序如何隨天道、地道演變,我確實不懂。但天在上,地在下,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既然起始是乾卦代表的天,那結尾理應是坤卦代表的地,這一點想必是恒定不變的。”

“嗯,我懂了。“趙不瓊眼中閃過一絲明悟,“這么說來,老師的無問易其實就是從乾到坤的易?“

李一杲聞言,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滿臉喜色:“哪有什么無問易啊,這不就是乾坤易嘛!這次,咱們肯定猜對了!“

趙不瓊一聽,立刻點頭表示贊同。兩人隨即又運用因果道推算了一番,果然,在確定了乾坤易之后,無論他們如何推演,結果都是定數,再無變數。顯然,這乾坤易便是天地卦序中唯一確定的卦序。

有了這至關重要的乾坤易作為核心,他們現在為無問道祖撰寫傳記便再無阻礙。于是,兩人開始在真我余影上聯手創作這個故事,為無問道祖立下傳記。

......

無問齋志異·凡·第二十一篇·無問道祖傳

于華夏之南,有古鎮名曰沙灣,鎮中藏一戶書香寒門。忽一日,祥云籠罩,瑞氣盈門,誕一男嬰,滿月之際,父母攜之,赴舅公之所,以求命數。舅公者,修道多年,須發皆白,仙風道骨也。

老道執男嬰之手,細觀其面,沉吟良久,乃曰:“此子命途多舛,劫難重重。”言罷,父母面露憂色,亟問破解之法。老道捻須而笑,曰:“不如隨我修道,或可轉禍為福,為爾家帶來驚喜。”父母聞之,心生希望,遂允諾,待男嬰三歲之時,即送其入門修道。

老道聞允,欣然笑曰:“吾等本為一家,若不嫌棄,吾愿遷居爾家,共謀道業。”父母知老道法力無邊,豈有不允之理?連忙躬身相迎,奉為上賓,安頓于家中。

男嬰漸長,自幼聰穎異常,博聞強記,過目成誦,父母與老道人皆愛之。然其性好問,凡事必究,問無巨細,老道人雖道行深湛,亦非全知全能,時常被其問得瞠目結舌。如三歲時老道人授其周易,男嬰瞬息間便能背誦如流,復又授以起卦之法,男嬰亦迅速掌握。

然既得其法,男嬰復又發問:“舅公,何故周易首卦為乾,而終卦為未濟耶?”老道人笑道:“子之問,深矣!周易一書,乃述變化與宇宙之規律。首卦乾者,象天地之初開,廣闊無垠,充滿無限可能。而終卦未濟,則示世界之變幻無窮,如火上之水,永動永變,無有終時。故其意在于提醒世人,即便事似已終,實則或為新生之始。”男嬰再問:“舅公,然則周易中諸卦之序,何以如此排列?能否更易他序乎?”

老道人答曰:“周易之卦序,皆遵循由簡至繁、由始至終之邏輯。如乾、坤二卦,象天地,為宇宙之基,而后漸次展開,描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關系。此卦序歷經千載之沉淀與發展,每一卦之位皆有其特定之含義與作用。若妄改其序,恐毀其原有之邏輯與哲學體系,故不可更易也。”

男嬰聞言,若有所思,復又言道:“舅公,若僅視周易為一書而讀之,則吾覺汝言皆善。然汝既授我起卦之法,復又使我翻閱周易以解卦意,則似有悖矣。”

老道人聞其言,心生好奇,問曰:“子何以為悖乎?”

男孩笑問曰:“舅公,周易之前,豈有易經之名乎?”舅公答曰:“有歸藏易焉。”男孩復問:“歸藏易之前,又可有易經之存在?”舅公再答:“有連山易也。”

男孩好奇之心未減,又問:“連山易中,含多少卦象耶?”舅公答曰:“八卦耳。”男孩追問不已:“藏山易中,亦有幾卦乎?”舅公笑曰:“周文王演繹周易之前,藏山易亦僅八卦之數也。”

男孩聞之,哈哈大笑,言道:“舅公,吾聞連山易與歸藏易皆八卦也,然其卦序迥異,顯然軒轅黃帝已更伏羲所創之八卦順序矣。周文王演繹周易,非但將易經由八卦擴展至六十四卦,且卦象、名稱皆有所不同。吾問舅公,何故彼等能更改卦序、卦象乃至卦之結構,而他人則不可乎?豈非唯彼等可成圣人之業,吾輩后人則無望矣?”言罷,男孩目光炯炯,似有期待之意。

舅公聞之,愕然失色,未料稚子之口,竟能吐出如此驚人之語。沉吟良久,未嘗以冷語相擊,乃撫其童首,溫言曰:“汝今日所言,日后切不可輕易示人,此乃對圣人之不敬,對天道之大不韙也。舅公于汝之問,亦感茫然,然汝可自行探尋此道,或能別開蹊徑,成就圣人之業。切記吾今日之言,汝之名,便喚作‘無問’吧。”

無問小童,點頭應允,自此果不再問易之相關。然于學海無涯中,所遇諸般疑惑,仍孜孜以求,不倦于問。

十載光陰,倏然而逝,昔日小童,已蔚然成少年矣。時逢西學東漸,無問雖博學多才,猶對西學抱以熾烈好奇之心,遂遍訪名師,廣求諸學,漸有所悟。一日,有物理學界之泰斗,臨壇講學,言及宇宙之外,或存諸多他宇,與吾宇并行不悖,然彼此間無直接之交互,各宇皆有其獨特之歷史、物理定律乃至基本常數,此等宇宙,名曰“平行宇宙”。

少年無問,聞此言而心潮澎湃,及至泰斗邀眾提問,彼乃奮然前趨,為首個發問者,曰:“敢問先生,諸平行宇宙之初生,皆源于同一奇點之大爆炸乎?”泰斗含笑答曰:“然也,諸平行宇宙,皆肇始于同一奇點之轟然爆裂。”

無問復又追問:“然則,諸平行宇宙之終結,若其果有終極之時,亦復相同否?”泰斗沉吟片刻,答曰:“今人尚未知宇宙之終極形態,然若宇宙終有窮盡之日,則平行宇宙之終結,亦當無異,不可有異也。”

無問再啟疑云:“依先生所言,則平行宇宙間之差異,僅在創生與寂滅之中間歷程,而生滅本身則無殊乎?”泰斗凝思片刻,頷首道:“無論量子平行宇宙、泡沫平行宇宙、膜平行宇宙、抑或高維平行宇宙,其差異雖巨,然除生滅相同外,生滅間之歷程,實乃千差萬別,各不相同也。”

少年無問,喜出望外,拜謝泰斗賜教之恩,歸家之后,復取周易細研之。誦讀三匝,忽而大笑,乃撕去其書,除卻首篇之乾卦與末章之未濟卦,余者皆棄之不顧。“自今以往,吾之周易,卦序再非一成之規矣!”言罷,神采飛揚。

無問乃反復更易卦序,悉心計算,不覺卦序之變,浩如煙海,近乎恒河沙數,非尋常人所能窮其奧也。彼乃凝神冥想,入定深思,忽明悟而喟然長嘆,“原來人生命運,無常若此,猶如恒河沙數之變,皆由此來矣!”言訖,心中豁然開朗,恍若隔世。

又十載悠悠,少年無問已蛻變為青年,其學問之深,猶龍潛深淵,莫測其涯。然則,雖遍歷四海,廣求博識,猶有諸多疑難,如星辰之不可數,無人能解其惑。

一日,忽見街頭學子簇擁,高臺聳立,宣講西土人之道,言辭激昂,欲以此新說,顛覆華夏千年之傳統。青年無問聞之,心生好奇,亦往聽之。然愈聽愈覺其味如嚼蠟,每聞臺上之人高談闊論,便起而質之:“無問西東,融會貫通,取其精華,為我所用,豈非善道乎?何故執于一端,必欲黑白分明,二選一耶?”言罷,臺上之人非但不解其意,反以惡語相加。無論無問移至何臺,發問皆同,遭遇亦如出一轍,皆遭白眼與譏諷。

青年無問心惑難解,遂赴上川島,欲于海風山色間,覓得一絲明悟。正苦思冥想間,忽接家中急電,告之舅公病危,速歸。無問自幼隨舅公習道,聞訊心如刀絞,當即星夜兼程,歸心似箭。

青年無問歸家之際,見舅公老道士,眼窩深陷,形如枯槁,骨瘦如柴,雙眸已盲,猶似幽冥之界歸來者。然其步入房間之時,老道士似有神通,知其歸來,乃從病床之上,掙扎著起身,以手招之,令無問近身而坐,言道:“吾時日無多,此肉身即將化道而去,汝勿需悲痛。昔時,汝有諸多疑問,吾未能解答,今吾即將化道,可一一為汝解答。汝有何疑惑,盡管問來。”

青年無問,強忍悲痛,抱老道士而言:“舅公,汝乃老中醫之尊,莫非身染奇疾,中醫無法可治?何不前往醫院,求西醫之術?”

老道士笑而答曰:“吾之身體狀況,吾自知之。汝無需多問吾之病癥,吾亦不愿往醫院之地。吾尚未化道,乃因待汝歸來。汝還是速將心中之疑惑,一一問來吧。”

青年無問,拭去眼角之淚,強忍悲傷,將在人道之爭中與其他學生論道之事,細細述說一遍。老道士聞之,笑曰:“此事易解耳。汝之觀點,本無誤矣。然汝之觀點正確,不等于他人必從汝言也。”

青年無問,眉宇間透露著疑惑,問道:“舅公,何以我等不矢志行正道乎?莫非明知其為謬,亦須蹈之乎?”

老道士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智慧之光,答曰:“抉擇由人心而定,此之謂人道;是非則由天理而判,此之謂天道。來,吾為汝細述人道與天道之奧義。”

青年無問聞言,肅然起敬,躬身作揖,行弟子之禮,恭聲道:“請舅公恩師賜教。”

老道士見狀,心中甚慰,頷首微笑。遂展開滔滔不絕之談,為青年無問詳解人道與天道之真諦。無問側耳傾聽,時有疑惑,便即發問。老道士則從容應對,一一解答。如此講解,竟歷三日三夜之久。言畢,老道士頓感身心俱疲,元神恍若飄散,乃緩緩躺臥,謂無問曰:“孩兒,吾今已無力解答汝之諸多疑問矣。汝可再問最后一問。”

青年無問聞此言,心中悲痛欲絕,欲慰舅公之心,然終忍不住好奇,乃問曰:“舅公,周文王演繹周易,六十四卦之中,何以僅兩卦相疊,成兩象六爻之局乎?”

老道士聞言,哈哈大笑兩聲,聲震屋瓦,曰:“佳問!孩兒,此問之深奧,足以令汝證道矣。吾亦無法解答。汝可深思歷史之變遷。周文王乃天子之尊,帝辛之后,人皇不再。何人敢言四象八卦乎?”言罷,老道士又放聲大笑,笑聲漸歇,老道遂化道而去,仙逝矣。

安葬舅公之后,三七之期已過,青年無問閉門謝客,沉潛心思。乃取八卦之象,疊加演算,自周易之二象相重,漸至三、四、五、六之象,繁復無窮,然終無所獲,心緒煩躁,遂起身徘徊。不覺間,步履踏出太極八卦之形,行之片刻,煩躁頓消。乃安然坐定,練功以靜心。

無問自幼練功,小周天已通,二十年來,功力日進。舅公仙逝后,心中無牽無掛,思緒更為純凈。練功之際,不覺入定極深,渾然忘我,不知饑渴。七日之后,忽覺渾身躁動,雙手顫抖,真氣奔騰,流經周身經脈,瞬息間,大周天全通。無問心中好奇,欲以卦象測其緣由,遂雙手掐卦。須臾,雙手皆停于乾卦之上。乃自語曰:“左右雖皆乾卦,然陰陽有別。吾當擇左乎?抑擇右乎?”

思之再三,忽有所悟:“何不能二者皆選,亦疊陰陽四象?”于是,取紙筆于前,畫四象,上下左右皆繪乾卦。無問心中激動不已,乃嘆曰:“若以八卦算之,此四象十二爻之卦,陰陽俱全,皆為乾卦,故此亦乾卦也。吾今始明,周易之所以以未濟卦終篇,蓋因周文王演八卦而未竟其功。彼雖為天子,然非人皇,更非天人合一,故只能演算至未濟卦而止,不能繼續矣。且彼亦無緣成為改朝換代之首任天子也!”

“既啟于乾卦之純陽,則宜以坤卦之純陰,圓滿而終焉。”青年無問心念電轉,思及此節,遂又揮毫于紙上,添就四象四坤卦之形,“始于乾之純陽,終于坤之純陰,此乃構成一完整無憾之循環周期也。寂滅之道,乃宇宙萬物之共同歸宿,無論人神,于死亡之前,皆平等無二,此乃宇宙至理之真相矣!”

無問繪畢十二陽爻之乾卦與十二陰爻之坤卦,頓覺心神清明,氣爽神清,恍若置身云端之上。乃將此新創之卦象畫法,命名為乾坤易,并依周易之卦序推演之法,一氣呵成,推演一百七十卦,且逐一為之命名,井然有序。

然推演至此,無問心頭忽涌上一股甜意,旋即一口鮮血奪口而出。他不禁心中大驚,暗自思量:吾雖年輕,然已修道二十余年,體質向來強健如鐵,更何況方才全身經脈貫通,大小周天自行運轉,何故有此異象?稍作推算,便恍然大悟,原來冥冥中操控命運之手,已悄然啟動,一場波及天、地、人之浩劫,即將如潮水般洶涌澎湃,連綿不絕,勢不可擋矣!

十年光陰,如白駒過隙,無問已締結連理,育有麟兒。值其子周歲之慶,彼已歷四十三難,身心雖憊,而志愈堅。修為臻金丹大成之境,元嬰之期,指日可待。然其心生疑竇:吾還能支撐幾許?或許,時至矣,當覓一徒,使此傳承不絕如縷。于是,彼遍設班次于華夏之地,廣納門徒。

數載之間,無問門下,弟子如云。彼暗中窺察,將有緣之徒,悄然配搭,使之相互切磋,共謀進益。久而久之,諸生自發結組,無問見狀,因勢利導,使之正式成立“無問七子”之小團隊。

初,無問欲直授乾坤易于諸生,然每當講解之際,輒吐血不止。彼乃悟,此法不可行矣。遂改弦更張,將諸般暗示,融入日常教學之中,引諸生自行領悟此全新之“易”。然彼又發見,那些略有領悟之徒,卻往往無以抵擋劫難之侵凌。

無問為此,苦思冥想,終得一策。彼決意先令諸生修道,待其功力達到一定之境,再使之自行領悟“易”之道。此外,彼還對乾坤易略作調整,將原本之第一卦乾卦,改為令諸生自行領悟,找尋屬于己之第一卦。此乃無問之匠心獨運,欲使諸生各顯神通,共探易道之奧秘也。

此時,無問已自號無問道人矣。既開班收徒,無問道人又有所悟:若更改后之乾坤易不以乾卦終篇,則諸生終將無法證道也。于是,彼以各種機巧之法,引導“無問七子”之團隊,待時至而令其自悟此理。

未幾,首支“無問七子”之小團隊,已屆證道之淵,無問道人心生雀躍,喜不自勝。此隊乃其門墻之先鋒,其成敗關乎道統之榮辱,證道若成,則道統昌隆,傳承有望矣。

然世事如棋,局局新,證道之路,荊棘遍布,險象環生。正當此際,西奈山之上古魔神忽現,挾猶太資本之雄渾,以輿論為鋒,向無問七子之小團隊,發起滔天攻勢,勢不可擋。七子瀕危,無問道人眉宇緊蹙,毅然挺身而出,代弟子而戰,獨對魔神之狂風驟雨。

一番鏖戰,法器盡施,無問道人幾至力竭,終驅西奈群魔,唯余大魔神屹立不倒,目射不屈之光。魔神冷笑,指山下而言曰:“觀爾基業,今安在哉?”

無問道人循指而望,但見山下道觀傾頹,產業蕩然,土地翻覆,滿目瘡痍,怒火中燒,旋又復歸寧靜,對魔神徐徐道:“吾輩皆已弓盡矢絕,不若決一死戰,生死由命。天若佑我,則各退一步,如何?”

魔神頷首,二人遂運畢生之力于掌指間,蓄勢待發。無問道人一純陽指出,如電裂長空,直搗魔神心府;魔神則以終極猶撒掌應之,掌風如龍,欲將道人挫骨揚灰。掌指交錯,轟然巨響,震天動地,道人指尖碎裂,而魔神掌心亦被洞穿,血染戰袍,觸目驚心。

二人相視,目中有憾有釋,終未再言,各自轉身,踽踽而去,唯余戰場狼藉,血氣彌漫,仿若幽冥之境,詭異而荒誕。

一番鏖戰畢,西奈山魔神遁去,無問七子,證道功成,皆面露喜色,雀躍不已,趨前拜謁無問道人。然則,當道人目睹諸弟子之盛顏,忽而口吐朱紅,血流如注,眾皆駭然失色,急施推算之術,瞬即洞悉其中奧妙。蓋因天道循環,每有弟子證道,無問道人若復見其證果之姿,必引道劫加身,此乃宿命所系,無可逃避。

無問道人神色淡然,心念電轉,遂下決斷。乃昭告門下:“吾之門下,凡有所成,皆需離門而去,不復歸返。此乃順應天道,避劫延壽之舉,望爾等銘記于心,勿生怨懟。”

自昔“無問七子”之首隊證道以來,無問道人之修為,如破繭之蝶,翩翩然踏入元嬰之境矣。彼又能推演新卦,綿綿不絕,直至又演一百七十卦,方遇瓶頸,猶龍躍駿馬,馳騁而忽逢絕壁也。同時,道人亦覺自身之劫難,似有輕減之勢,心中暗松一口氣,如釋重負,欣欣然有喜色。自此,道人益加注重門生之培育,心懷殷切,望能再掘“無問七子”之瑰寶也。

歲月如梭,光陰荏苒,不知不覺間,廿載已逝。此年,無問道人之門下,已有二十三支無問七子之團隊,證道而成,猶如群星璀璨,照耀乾坤大道。而第二十四支團隊,亦漸露鋒芒,即將踏上證道之途,與此同時,無問僧更名無問仙,無問仙所創之乾坤易,亦推算至第二千五百九十二卦,奧妙無窮,猶如天地之奧秘,漸露端倪。無問道人之修為,亦再次突破,自化神之境,晉升至煉虛期之巔峰,猶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神威赫赫,震撼乾坤大道。

無問仙于第二十四支“無問七子”結隊之初,忽悟大道之真,乃改道號為“無問僧”,復將“無問道”易名“因果道”。此名更,頓覺肩山卸重,劫數似亦隨之遁隱,心境豁然開朗。

是時,大師兄李一杲,胸懷鴻鵠之志,矢志創業。得無問仙及諸無問七子之助,乃創一以假修真之平臺,名曰“真我余影”。此平臺一出,猶如雨后春筍,勢不可擋,未幾,玩家會員已逾數十萬眾。更奇者,李一杲又筑一虛擬之境,名曰“要有光”,其中仙界一隅,云霧繚繞,引人入勝,令人神往。

一日,李一杲率無問七子眾,共襄盛舉,于虛擬仙界之巔,設壇祭天,將無問僧之雕像,置于至高無上之位,尊稱為“無問道祖”。現場人聲鼎沸,歡聲雷動,共為無問道祖雕像開光,以表敬意與歡慶。

恰在此時,翰杏園內,無問僧閉關潛修,忽感心神不寧,似有合道之機悄然降臨。乃閉目凝神,須臾間,體內真氣如江河奔騰,洶涌澎湃。終破煉虛之境,瓶頸盡破,元神合道,成就真仙,無問僧乃更名無問仙。霎時,乾坤大道恍惚金光大盛,神圣之氣彌漫,仿佛天地亦為之動容,共賀無問仙此非凡之蛻變。

無問七子中,大師兄李一杲與四師妹趙不瓊,伉儷情深,共修因果之道,已有小成。一日,二人心懷忐忑,求助于無問仙,欲窺視未來吉兇。無問仙以周易為引,啟發二人開真影易首卦,又授以自命為引,推演卦象之法。歲月匆匆,二人攜手并肩,不覺間已推演至第十一卦,卦象紛繁,玄機莫測。

彼時,無問七子共創之真我余影平臺,猶如旭日東升,光芒萬丈,其發展之速,竟凌駕于往昔任何一隊之上,再度驚動西奈山魔神,陰霾密布,風雨欲來。

李一杲與趙不瓊心有所感,知大劫將至,憂心如焚,遂再度踏上尋無問仙之旅,以求避禍之策。然無問仙此番卻笑而不語,僅贈趙不瓊木魚小槌一柄,意味深長,令人費解。

歸家后,二人私下商議對策,氣氛凝重。趙不瓊心緒不寧,真氣涌動,竟于無意間打通大周天,拈花指姿態自然而現,真氣激蕩之下,那木魚小槌不堪其力,咔嚓一聲,化為兩截,三枚銅錢自中躍出,錯落有致,恰成乾卦之形。

恰李一杲此時亦正凝神起卦,卦象初現,遁卦昭然。二人相視一笑,眼中精光閃爍,似有靈犀相通。原來,此皆為乾坤易中人道分支之玄機,二人終悟大道,完成真影易之首卦——:左乾卦、右遁卦十二爻之“歸卦”之推演。

歸卦既生,天地人三劫隨之而動。李一杲與無問七子聚議,決意循卦象所示,穩步前行。經一番周密部署,七子皆隱于幕后,行九六陽柱陰仙之法,設董事會以餌徐滄海,誘其自投羅網,應對人劫之虞。又推真我余影至極境,使其徹底游戲化,虛實交織,以御地劫之侵。然眾人未覺,天劫已悄然織網,籠罩四野。

無問仙洞悉先機,知七子所啟之易,皆偏于人道,唯己所開之易,獨稟純陽天道,道罡凜冽,卦序唯一,不可更易。自證真仙以來,僧已推演乾坤易至余八十一卦待推演,此須李一杲等七子證道后方能圓滿。故無問仙早于一年前,借真我余影高端局之便,召回往昔二十三支無問七子團隊,使之潛行于世,暗中襄助李一杲等,遮蔽氣機,防劫云直搗黃龍。

一番籌謀,道爭序幕緩緩拉開.....創業因果道 132回 悟天機道祖布局,避因果大話立傳

上一章  |  創業因果道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