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著,請別叫我昭烈帝 第四百零八章 漢使再臨西海
劉備聽見聲音,暫時放下了手中的文書,頗為好奇的循聲望去,見兩人的著裝打扮,片刻就分辨出了誰是甘寧,誰是傅干。
于是擺手令兩人起身,自己則踱步走到了大漢輿圖前,望著摹繪的天下各州,以及西北缺失的一大塊疆域。
劉備轉頭輕笑道:“興霸、彥材,你們可知我為何特意召汝等前來?”
“莫非……”傅干隨著天子的目光所觸,望了望輿圖方向的雍、涼二州,揖禮猜測說道:“陛下是想遣使前往雍州,傳詔書尋回東萊王,以及令張掖、酒泉、敦煌盡數歸復漢家乎?”
傅干身為漢陽太守傅燮之子,自幼生長在涼州,對于雍涼的極為熟悉,想天子找他前來,定是為了尋問河西四郡之事。
而傅干身旁的甘寧卻有些欲言欲止,他先前在黃祖帳下不受重視,聽聞南陽太守張益德欲取江夏郡,直接舉縣而降,從此立下戰功。
到周公瑾接任江夏太守之時,據聞他善水戰,便納進荊州水軍,又叮囑他好好重整操練水軍,將來無論是溯江而上攻打益州巴蜀,還是順流而下直取江東四郡,皆需要水軍助力。
若能立下大功,拜將封侯不在話下,周瑜這番話,無疑讓他大喜過望。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不過半年之間,占據江東的曹孟德便放開水陸要沖之地,讓荊州水軍能長驅直入豫章郡。
卻讓甘寧忍不住扼腕興嗟,只得把目光轉向熟悉的巴蜀,這一次有他在前面帶路,定能快速攻破巴郡,讓劉季玉無路可逃。
結果這一等,又等到了巴郡太守奉劉璋之命,前來請漢軍進駐益州。
聽聞此事的甘寧急得舌頭差點打結,眉頭皺成了川字形,東西兩地轉瞬即平,讓他白操練了數月的水軍。
日日不辭勞苦,起早貪黑,不就為了破敵立功么?
現在敵軍都沒了,還去哪里立功,總不能駕船去交州罷?
先不說荊州河道能否直通交州,單論瘴氣與毒蟲、瘟疫瘧疾等致命之物。
就算全取交州,他也不一定命硬得能拜將封侯啊。
好在心胸豁達的周公瑾眼見他終日落落寡歡,便與他整夜傾談,獲知他為當年奉命出使大秦的使節,甘英遠親后,忽地想到天子有遣使通西域之心。
便當夜直接書信向天子舉薦甘寧,把一旁甘寧看得熱淚盈眶,感激不已。
待周瑜書信好后,甘寧忍不住跪拜激動地感激道:“寧蒙周都督向天子舉薦重恩,他日若能立下功名,必將厚報于都督。”
周瑜聽見卻搖頭笑了笑,將毫筆擱置案臺,用手把甘寧攙扶起來,說道:“興霸欲立功績之心,瑜亦知也,大丈夫當志在四方,憑功勛而取封侯,豈能終老林泉之間?”
“瑜此前也想與甘君共率水軍擊破曹孟德、劉季玉等負隅頑抗之徒,奈何天不遂人愿,數月便失立功良機。”
“眼下周瑜不過二十有三,卻得天子器重,已為漢家二千石,夫復如此,何以再求?”
“愿為國推舉賢才,亦為報天子之恩也,興霸若能為漢家重用,立功西域,此已報答周瑜舉薦之恩,瑜豈敢有他望。”
正因周瑜與甘寧在江夏對于西域之事有過傾談,再加上天子竟真把他召來了長安,很明顯漢家打算重開西域了。
見陛下有問,甘寧斟酌了一會兒,最后還是決定不附和傅干所言,恭敬地拱手作揖道:“請恕甘寧斗膽直言,陛下不僅為河西四郡召我等進宮,更是為打通西域諸國,重設都護府一事,召我二人前來。”
甘寧直言不諱的話,讓傅干當場有些愣住,如今雍涼亂事未平,大漢就已經要將目光重新放在西域諸國的身上,派遣漢使前往西域了嗎?
難怪特意找他過來,原來不是看在前漢陽太守他阿翁的顏面,反而看在先祖義陽侯曾經斬殺樓蘭王與匈奴使者的份上啊!
傅干瞪圓了雙眼,有些略微懵逼,聯想到甘寧自報姓名為甘氏,那必定就是與甘英有關系,除了博望侯與定遠侯的后人因沒落未至。
其余出名的漢使后裔,即位第二日便召來云陽宮,莫非想要讓他與甘寧效仿先祖,帶數十人降服西域諸國?
這樣算來,漢家收復成本確實不高,但此刻已經數十年沒有在西域駐軍了,就算張掖、酒泉、敦煌三郡盡歸,可現今第一批漢使出玉門關,風險未免太大。
稍有不慎,先祖義陽侯斬殺樓蘭王的壯舉,就要折顏在他傅干身上了。
出使身死事小,丟漢家臉面事大。
傅干剛想諫言天子,有關出西域一事,是不是應該從長計議,沒想旁邊的甘寧就已經激動叩拜請命道:“陛下,寧雖不才,卻也頗具武力,略有才智,愿請命為大漢馳騁萬里,再通西域,大丈夫縱使死于路邊,埋沒野草,亦無怨言!”
這讓傅干想說的話,全部咽進了肚子里。
疑似甘英后人都請命再出西域,他身為義陽侯傅介子之后,怎么能讓先祖蒙羞,甘為人后?
立即跪倒在地,頓首拜道:“干雖才疏學淺,卻也愿效先祖故事,為漢家重開西域,使諸國朝拜于長安。”
劉備見狀頓時笑起來,讓他們起身說話,無需頻繁行禮,解釋說道:“二君毋急,派遣漢使團前往西域,哪怕兩三百人,朕亦負擔得起。”
“關鍵在于漢家要打通河西走廊被羌胡各部落堵塞一事,如此才能讓商道暢通,使我大漢絲綢、茶葉、精鹽等器物販賣至大月氏、安息諸國,更能遠至西秦。”
“接通西域,一則為行商便利,朝廷可在雍、涼與關中增設商稅,減輕百姓田稅,以求恢復關西民生。”
“二則是窮盡西海,尋找各種植物引入漢家,得以抗衡天災,我從一卷周室古籍偶然獲知,兩萬里外有飄絮輕薄之物,可植于長江、大河附近,其果實如蠶絲,裹身卻有裘皮之暖,打通西域也為尋找此物。”
“其三則是漢家編撰‘漢記’之事,天下萬物、萬事無所不囊括其中,然日月所至,江河所照,皆為大漢臣妾,故需將玉門關以西,各國實史盡數匯編成書,以充‘漢記’西蠻之卷。”
“西蠻諸國無有修史,多有覆滅于外族之手,唯恐其后憑空臆造,大漢為天下共主,故將其補錄,傳于后世。”
“當年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安息船人謂言: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渡。于是甘英折返歸漢。”
“桓帝延熹九年,有稱西秦使者乘船而來,僅獻象牙、犀角,并無珍貴之物,僅此一觀,大秦國力豈能與我大漢較之。”
“若通西秦則入其都城,為我收其表貢之物,記大小諸事而還,使漢家盡知西秦之事。”
劉備望著傅干、甘寧二人,肅然說道。
后世關于甘英抵達的條支國,究竟在何處而爭論不休,按照記載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四十余里,臨近西海,海水曲環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惟西北通陸道。
安息國距雒陽二萬五千里,從條支轉北而東,騎馬行六十余日方至安息,行如此遠距離不見西秦,那只有一個原因……
劉備想到這里的門道,有些忍俊不禁。
“西秦強盛如否,就讓漢使去領略一番罷,但愿不要讓我失望。”
請:m.llskw.org
慢著,請別叫我昭烈帝 第四百零八章 漢使再臨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