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娘子稱我為陛下! 第173章 絕不辜負楚世昭的桓奕。
以桓節為首的涼州軍突然出現,完全是在楚世煦預料之外的事情。
這是徹頭徹尾的叛逆!
在沒有朝廷調度的情況下,涼州軍有什么理由來到長安,這是脫離了朝堂控制的所作所為。
就算是老四想到了他楚世煦想要逼宮,他晉王有這個膽子提前預判,讓涼州軍的人隨時準備策應長安嗎?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么楚世昭也有謀奪天下的想法,提前讓涼州軍入主長安,可這很不符合邏輯。
因為楚世昭在南方,就算是涼州軍幫他謀奪了天下,他人也過不來,也沒辦法來到長安。
所以,這一樁事情對于東宮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畢竟這是最最最不可能的情況出現了,在楚世昭身在南方的情況下,他既沒辦法調度邊軍,也沒有任何理由調度邊軍的情況下,涼州軍的人脫離了他們自身駐扎的地區,在沒有朝廷的調度,這樣來到長安的范圍。
哪怕這支涼州軍是來救駕的,也是一道死罪。
無論誰贏了,涼州軍這樣的行為,就是在僭越皇權,這是公然挑釁皇室,他們大周的江山社稷。
現在一來,長安的局勢徹底亂掉了。
以他自身為首的東宮班子,其實在長安有影響力的人,尚且不足三分之一,只是在楚世煦引導起來的混亂下,短期內取得了聲勢,他料想的就是范陽的邊軍入長安,快刀斬亂麻,將局勢給定下來。
要是楚世煦繼續這樣下去,不能徹底控制長安,讓自己的父皇有了反應的空間,那就是真正的死局,真正沒有機會的死局。
而在皇城之中永晉帝,身旁已經布滿了武德司的衛士,以竇戾為首的官兵,正在把守整個皇城的要道。
郭謙率領著長安內為數不多的武德司衛士策應三軍主賬中的皇甫堅,打算讓老將軍號令舊部,組織起討伐叛軍的隊伍。
皇甫堅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搞清楚外頭的情況,他第一手收到的消息是東宮那邊的人帶來的消息。
說是天子駕崩了,楚世煦要接天子的位置。
楚世煦命他整理軍隊,隨時聽候差遣,等到長安風波平定,就冊封他為上將軍。
皇甫堅在涼州經歷過的風風雨雨可不少,這樣欲蓋彌彰的手法可瞞不了他,他第一時間就察覺到了此事存有的蹊蹺,完全不敢接過楚世煦的命令。
開什么玩笑。
永晉帝駕崩了。
沒有傳位的詔令?
他哪怕是一個武夫,那也知道天子賓天是要走很多手程序的,群臣都沒有任何跡象,而永晉帝好好的,突然就死掉了,讓他東宮接位,那么倉促的表露,只讓皇甫堅認定其中必有問題。
他謝絕走出營帳,讓親衛把守要道,就是看出了其中的兇險和詭譎之處,不愿意踩入陷阱之中。
直到郭謙帶著永晉帝的圣旨過來,皇甫堅方才知道這是東宮干了一件捅破天的事情。
他在逼宮,帶著士族的刀向著他父皇的腦袋砍。
皇甫堅更清楚的是,他現在隨時的一舉一動對朝堂的影響有多大,他要是跟著楚世煦干了,現在朝堂就應當是易主的時候。
但是,這事兒,皇甫堅辦不了。
他涼州出身的豪強,世世代代都遭到關中大族的冷眼,不知道多少年來,關中士族都視涼州人為蠻夷,覺得他們的忠誠和操守并不可靠。
如今真的跟楚世煦干了,縱使得了榮華富貴又如何?
皇甫堅要的是改善涼州人在長安等地的地位,他不想再看到涼州的士人和將士們再受到關中人的鄙夷。
這種委屈,他吃過。
所以皇甫堅不想再讓他之后的涼州兒郎們再去吃這樣的苦頭,吃這樣的委屈。
“忠君之事,乃是為臣本分。”皇甫堅在確認了這道圣旨上的公文。
也知道郭謙是永晉帝的親信。
確保了這道圣旨沒有絲毫的問題后,他大抵是清楚了長安的局勢,立刻是令親衛去調度在三府軍內隨時聽候命令的涼州軍。
然而楚世煦身后的士族已經做到了這一步,顯然不會蠢到讓皇甫堅形成有效的指揮,真的把東宮的聲勢給壓回去。
在沒有辦法獲得皇甫堅的擔保和效忠后,士族們早就讓那些可以動用的人手,提前包圍三府軍之中正在休整,不知道情況的涼州軍。
他們告知涼州軍的將士,東宮和皇甫將軍有一場宴會,要宴請諸位將士,讓他們放下武器,在營帳集合。
同時暗中置辦了人手,在涼州軍這些將士還有些暈暈乎乎,不知道外界動向的時候,直接在營帳外的高臺放箭射殺這些涼州將士。
真要讓這些涼州軍拿起武器,形成有效的戰斗力,他們的確不是對手。
但是施些計謀,騙這些人放下武器,再利用優勢地形坑殺他們,還是極容易的。
楚世煦是很需要這股力量,可假設這股力量攔住了他的前行之路,必要的時候,該消除的還是要消除。
前腳皇甫堅沒有回音,后腳東宮黨的人就直接將皇甫堅可以調度的舊部大數坑殺。
局勢亂到這種情況。
勝負真的很重要。
輸家是要夷九族的。
跟著楚世煦干的那些大族,那些東宮黨明顯知道自己的事情已經做過火了,現在想要回頭很困難,那就徹底做絕。
這些涼州軍的將士怎么都沒有想到,他們千里迢迢援助長安,沒有死在匈奴人的手上,卻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
當皇甫堅得知消息的時候,整個人的臉色都變得血紅起來,要知道這些涼州軍,是皇甫堅正兒八經自己帶出來的隊伍。
為了向朝廷獻上忠誠,他告訴了手下的將士,如果朝廷的上官對他們有什么吩咐,就盡量當成他的命令去做。
結果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句話,葬送了他手下的數千精兵,只剩下五百不到的親衛還在皇甫堅的左右。
皇甫堅咬牙切齒,他牽著自己的戰馬,高喝一聲道:“諸位將士,東宮謀逆,殺我手足,如今陛下有令,命我除叛。”
“所行之處,凡有所擋,格殺勿論。”
他管你什么東宮不東宮,他現在只想為自己那些兒郎復仇。
既然陛下要他除叛,那他直接殺了這謀權篡位的東宮太子不就好了!
而在長安之外。
桓奕僅僅帶著一百多余的騎兵朝著長安奔襲而來。
對于這次貿然的出動,桓節是堅決反對的,因為桓節非常質疑桓奕是從何而知東宮要謀反這件事情。
這樣脫離管轄區,在沒有長安調度的情況下前往長安,這不就是要和長安對著干嗎?
要是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僅憑這個行為,就會定下謀反的死罪。
但是桓奕在這個時候,也只能拼了。
無論怎么樣,這都事關晉王的大業,要是讓東宮得逞,那么局勢對于楚世昭而言,那就極其不利了。
桓奕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去說服她的二兄桓節,但是,她竭盡全力還是借到了一百多位桓家的精銳騎兵。
到時候,長安倘若真的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桓奕就能借口說是百余騎兵追殺羌人的賊寇土匪,一路深追,迷路到了長安。
隨時可以折返。
如果真的發生了什么大事,這百余騎兵還是能干些事情的,比如說,桓奕直接進長安宰了東宮的楚世煦,甚至順手宰了楚世昭的那幾個兄長,只留下楚世昭一人那都行。
而且桓奕相信,假設真的發生了什么局勢之外的情況,楚世昭也一定能保她。
這種信任,是在模擬推演里鑄造的。
絕不辜負。
請娘子稱我為陛下! 第173章 絕不辜負楚世昭的桓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