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第二百八十五章 置辦三大產業

更新時間:2025-01-31  作者:墻頭上的貓1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第二百八十五章 置辦三大產業
巖鹽屬于礦鹽的一種,提取方式與海水煮鹽有些不同,但實際上也是大同小異,只是多了一個開采含有鹽分的石頭過程而已。

之后便是用水溶解過濾,將鹽水給篩選出來,這個時候叫鹵水,須得再添加一些化學物質,將其可溶性的雜質給過濾掉,剩下的便可以煮成鹽了。

比海水煮鹽要麻煩一些,但相比起從沿海地區或者四川井鹽運送到西北來的漫長路途,這點麻煩又算不得什么了。

在這里用這種方式制作出來的鹽,成本上比青白鹽稍微貴一點點,但比解鹽可便宜太多了,一旦蘇允用行政的手段進行干涉,對上青白鹽,那將是碾壓性的優勢。

蘇允一聲令下,招募了一些煮鹽的老師傅,開始指導顏家堡青壯開鑿狼山巖石。

蘇允在旁觀看,巖石被開采出來后,用大錘子敲碎,隨后用大石碾子進一步碾碎,之后引入無定河水溶解,再之后用極為細密的篩子過濾掉其中不溶性雜質,再行熬煮。

經過熬煮之后,結晶被不斷鏟出來,漸漸一盆有些發黃的粗鹽被呈送至蘇允的面前,蘇允捻了一顆粗鹽放進口中,頓時一股咸苦味道在口中彌漫開來。

蘇允問老師傅道:“還有苦味,有辦法去除苦味么?”

老師傅搖頭詫異道:“這巖鹽有苦味是正常的啊,除了青白鹽沒有苦味,其他的鹽都是有苦味的啊。”

蘇允點點頭道:“你試著往鍋中加入大量的草木灰試試。”

老師傅不明所以,但知道蘇允乃是鄜延路的小蘇經略相公,也不敢多說什么,趕緊去安排。

過了沒有多久,老師傅便抱著一盆鹽過來,興奮道:“蘇相公,這鹽沒有苦味了!這鹽沒有苦味了!我們這也是可以叫白鹽了!”

蘇允查看鹽的外觀,顏色已經變得雪白捻了一顆細細品嘗,果然口中只剩下咸味,不見苦味矣。

蘇允頓時明白為什么青白鹽要叫白鹽,是因為產地是青海,其顏色皎白,因此叫青白鹽啊。

蘇允笑著問道:“這鹽跟青白鹽也差不了太多了吧?”

老師傅激動點頭道:“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了,若是我們頂著青白鹽的名頭拿出去賣,想來百姓也是嘗不出來的。”

蘇允點頭道:“還不夠,要再加入一個步驟,用碾子將粗鹽給碾成細鹽,這樣看起來更好看。”

老師傅趕緊點頭。

試制過程沒有問題,大規模的開采便開始了。

蘇允調集廂軍過來這邊守護鹽礦,而他則是趕往下一處地方,那處地方也不遠,也在附近。

蘇允趕到的時候,阿回迎了出來,笑道:“經略,我正想喚人去請你過來呢,我們已經挖到煤了,是好煤。”

蘇允見到阿回還是頗為高興的,前些時間他將阿回從汴京調了過來,便是讓他過來這邊負責這些事情。

蘇允進去一看,果然是上好的煤礦。

蘇允有些喜悅,有了這煤礦,大規模煮鹽便不缺燃料了,另外,還可以多一個進項,西北這邊燃料緊缺,煤炭也是十分暢銷的。

蘇允又問道:“煤爐子以及蜂窩煤可否已經制作出來了?”

阿回點頭道:“我做事您還不放心么,我帶您去看看。”

煤礦不遠的地方,有著大片的空地,盡皆晾曬著蜂窩煤,還有許多人在打蜂窩煤,有的人在將曬好的蜂窩煤壘成堆。

又到了一處,大量的陶制的蜂窩煤爐出爐,蘇允過去看了看,這些爐子用陶瓷為殼,里面則是耐火磚,進風口之類安排都十分合適,算是一個因地制宜的蜂窩煤爐了。

蘇允笑道:“銷量如何?”

阿回笑道:“您就放心吧,咱們的東西物美價廉,這西北又是苦寒,還缺乏草木為燃料,咱們這蜂窩煤爐用起來十分節省煤炭,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燒水做飯,實在是不可多得好東西。

現在我們生產的爐子以及蜂窩煤根本不愁銷路,生產出來多少就能夠賣出去多少,根本就沒有夠的時候。”

蘇允點點頭道:“爐子跟蜂窩煤倒也罷了,但煤礦卻是得注意安全,這煤礦一旦出事,里面的人就出不來了。”

阿回趕緊點頭道:“您放心吧,都注意著呢。”

蘇允笑了笑,畢竟是老伙計了,也是信得過的,便打算回延州了。

但他卻被阿回給拉住了。

蘇允回頭看阿回,阿回道:“阿允,我看這西北比汴京還要苦寒,這來了一個月時間,連半片菜葉子都沒有見著,咱們搞個地洞子吧,這個更掙錢啊!”

蘇允聞言笑了起來道:“你想搞?”

阿允認真點頭道:“這個煤礦、蜂窩煤、還有爐子,以及開采的巖鹽,你都是將其作為鄜延路軍的資產,咱們也不能自己什么都沒有是吧?

之前我就想搞了,但這西北燃料緊缺,也沒有辦法搞,現在有了煤礦,這地洞子自然可以搞了。

這大西北雖然不比汴京,但有錢的大家族亦是不少,咱們搞個地洞子,一個冬天整個數十萬貫大約沒啥問題。”

蘇允聞言笑了笑,道:“你想搞便搞吧,不過煤礦這邊的事情你得安排妥當了才行。”

阿回喜道:“你放心吧,我也是帶了不少人過來的,都是得力的幫手,不用擔心。”

蘇允安排了諸般事務之后,便回到了延州。

這出去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給鄜延路軍置辦了幾個基業,一個鹽礦,一個煤礦,一個煤爐場,一個蜂窩煤場。蘇允開始算賬。

先是鹽場,這個鹽場僅僅是個開始,蘇允算得是整個陜西六路每年的食鹽市場總值。

陜西六路人口大約八百萬左右,根據他所查訪的數據,人均每日食鹽大約是十五克,每月便是將近一斤,一年下來每個人至少得吃上十一斤的鹽,而大宋官鹽的價格一斤是四十五文,也就是說,陜西六路每年的食鹽市場總值是三十九億六千萬文,也就是說,總值大約是五百一十四萬貫左右的市場總值。

而這還不算牲畜所需要的食鹽,牛馬亦是需要吃鹽的。

煤礦暫時的產出以產出的鹽以及蜂窩煤為主,因此暫時不計收入,主要還是計算蜂窩煤的盈利。

一個煤爐每天如果只是取暖,大約每天燒三四塊蜂窩煤,但若是加上做飯,則需要八塊左右,這個大約是一家五口的量。

按照這個量來算,五口之家,每月需要二百四十塊蜂窩煤,每年需要兩千八百八十塊,八百萬人一年需要460800萬塊蜂窩煤,每一個塊蜂窩煤就按照一文錢來算,那便是六百萬貫的市場總值。

至于煤爐子大約就是個配套,在基本滿足之后,之后每年有個幾萬貫的收入算是不錯了。

所以,這幾個產業加起來年產值大約是在一千一百萬貫,鄜延路軍自然沒有辦法完全獨占市場,但若是能夠拿下來四五成的市場,每年便有四五百萬貫的收入,純利潤也可以到二三百萬貫的規模。

這個錢不少了,但蘇允算了一下養兵費用的時候,頓時又皺起了眉頭。

若是按照他的方式來練兵,一個騎兵每年至少要耗費兩百貫,一個步兵也要耗費一百貫左右,也就是說,就三百萬貫的錢,大約也就只能養得起一萬騎兵加上一萬步兵!

怪不得大宋每年的軍費大約要占歲入的七八成左右,畢竟按照這種養兵費用,的確是需要這么多的錢啊!

不過好在這些錢不是全要他自己出,朝廷還是會負擔下一些的,樞密院等部門克扣的費用,大多是以兵餉為主,至于兵器、糧秣之類,朝廷再怎么克扣也要給的。

請...您....收藏_6191書1吧(六\\\九\\\書\\\吧!)

所以有了這三百萬貫橫財,鄜延路軍將會過得十分滋潤,而蘇允的軍改也可以搞起來了。

蘇允回去之后,便召集了章楶、祁克勇、折可適、王舜臣等人一起開會,商議接下來進行軍改的事情。

實際上這會兒已經不需要所謂的軍改了。

所謂軍改,改的是軍費,但現在蘇允不打算動軍費這一塊,那就不用大動干戈了,只需要按照靜塞軍的方式進行操練就可以了。

蘇允將幾個產業的事情跟章楶、祁克勇等人一一說了個明白,眾人頓時精神振奮,有了這些收入,他們鄜延路軍可就要牛大比了!

沒有人擔心朝廷文官會因他們供養軍隊而覺得他們有造反的心思。

實際上北宋軍隊經商的問題是很普遍的,畢竟軍費被上頭貪墨了那么多,若是軍隊自己不自力更生,那還怎么活下去?

所以,在北宋要當一個出色的將領,能不能給軍隊搞錢,也是評價的一部分。

從太祖開始,他為了犒賞將士,也擔心犒勞費用不足,故允許邊將從事“回易”活動,以希望將帥沒有后顧之憂,全力用心邊事。

這是宋太祖籠絡武將的一種策略,此后,軍隊經商,武將經商便沿襲了下去。

宋仁宗時期,曾任趙州司理參軍的孫沔“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來青州、麟州,市紗、絹、紙、藥物”。

宋神宗時期,保州有將校經營燒炭,“諸路州軍多差兵級營置雜物,……所差兵士打柴燒炭,不任重役,往往投賊。兼先有保州燒炭,軍員以納課不充逃走。”

到了北宋末年,只要是能來錢的,武將更是無所不做,置國家法律于不顧:“多違法徇私,使禁卒習奇巧藝能之事……或為首飾玩好,或為涂繪紋縷”。

南宋時期,很多武將在經商方面比打仗更在行。

曾任鎮江都統制劉寶把自己的激賞庫開到了鎮江市中心,軍中還有八九百人專門從事紡織業。

池州副都統制郝政連油鹽醬醋這樣的生活品也“皆令軍人坐鋪出賣”。

這兩人和大將劉光世比起來可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劉光世商業經營的規模之大令人咂舌,他抽調八千人專門做生意,這相當于他麾下全軍人數的六分之一。

很多武將還將手伸向一向只能由國家專營專賣的鹽、酒、茶生意。

鹽、酒、茶專賣在歷代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宋代也不例外。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經常會存在監管不嚴等“漏洞”。

兩宋的武將便利用這些漏洞,再加上軍隊的特殊性從事走私販賣活動,其猖獗之烈,以致百姓都打著軍方旗號大肆販鹽。

所以,蘇允搞點小生意也算不上犯忌諱,反正大家都這樣嘛,他也不過是搞點大家都會搞的事情。

既然錢沒有問題,祁克勇等人自然也就沒有問題了。

于是兩萬多的禁軍開始操練起來。

教官則是從原本的齊英營里面抽調,靜塞軍經過數月的訓練,已經慢慢走上了正軌,正好有可以將一些原本是齊英營里磨練出來的士兵抽調出來當都頭。

蘇允暫時沒有繼續招募兵士的打算,打算將這兩萬三千步兵先練出來,到時候再招募便是。

兩萬三千禁軍,需要二百三十個都頭,四十六個指揮使,禁軍之中原本自然也有都頭以及指揮使的,蘇允將其全都抽出來,塞進靜塞軍的基礎指揮班中去訓練。

當然,為了不讓原本的指揮使與都頭搞出來幺蛾子,蘇允的說法是,這是個進修班,等他們學有所成的時候,可以往上挪一挪位置。

正是因為這個承諾,這些都頭與指揮使都開開心心地去了。

他們倒是不怕蘇允欺騙他們,齊英、孫瑞、衛明善、霍勇等人都高升了,甚至連齊英營那班不成器的玩意都一個個被提拔為都頭,甚至有成為指揮使的。

那進修班他們也有人去旁聽過,的確是干貨滿滿,聽完之后的確是成長極快。

誰不想進步,誰不想封妻蔭子?

以前是沒有這個機會,現在他們在蘇允的身上看到了升官的機會,自然不會糾結于眼前的這點東西。

就這般,蘇允輕松的將軍內盤根錯節的關系給溶解掉,他將兩萬三千名禁軍全部打散,重新進行分配,由齊英營士兵提拔起來的都頭帶領。

就此,一場規模浩大的冬訓開始了!

(本章完)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第二百八十五章 置辦三大產業

上一章  |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