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穿越兩個時代的醫生

第631章 堅決不用毒膠囊

更新時間:2025-04-02  作者:烤餃
穿越兩個時代的醫生 第631章 堅決不用毒膠囊
林三七覺得自己像是雷布斯在開產品發布會。

因為這個時候他站在了場中央,身邊是藥物生產線,周圍則是被學生、老師、教授們圍成了一個半圓。

現在林三七就差一條牛仔褲和一個無線話筒了。

也不對,林三為了讓現場幾百人都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他是準備了一組音響,自帶藍牙無線麥克風的。

“大家看,眼前這幾臺生產線,就是國外科研機構發明的藥物生產設備線,今天我要展示給大家看的,相當于是一家藥廠是如何進行藥物生產,也將是我們以后主要的工作任務。

制藥的流程,簡單可以分為三個部份。其中第一階段就是對原料藥進行粉碎、篩粉。小李,將旁邊的不銹鋼大鍋推過來。”

李育杰做為秘書,第一時間上崗了。

只見他推著一個巨大的金屬容器過來,在所有人的注視下,林三七將這個金屬容器打開,露出里面一大鍋白色的粉末,還能看到這些粉末有不少結晶體。

林三七這時候介紹道:

“現場有來自國內各大院校的藥學教授們,還有諸位同學也是新鮮出爐,正熱騰騰的藥學畢業生,這些白色的粉末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對,這就是生產抗結核藥物的原料藥。

現在我把這些原料藥粉跟這個干燥器結合,這臺機器就會自動對原料藥粉進行完全烘干。好了,小白,你現在可以按那個紅色按鈕了。”

新秘書白如莉聽后,馬上按林三七之前的吩咐,按下了生產線開關。

機器開動起來,通過干燥器的鋼化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原料藥粉正在自動進行翻滾攪拌,同時,同步將原料藥粉打成細膩的粉末狀,并且自動烘干。

五六十年代,國內的藥廠的制藥過程全部都是手工化操作。

就拿這個原料藥烘干步驟,國內藥廠就是拿個熱風機不停吹著,然后工人拿個大鏟子對藥粉像炒米粉一樣不停翻炒。

先不說衛不衛生,無不無菌的問題。

難點就出現了,因為原料藥粉烘干的溫度一般在4050度之間,如何人工控溫就是個難度。

溫度太高,藥粉就太干燥,后面壓模時就難以成形,就像你要把普通信用面粉制成一顆藥片形狀,不可能的事情,會散架。

但是溫度太低,藥粉太潮濕,同樣會影響藥效和儲存。

所以別看這是簡單一步,就這一步,難倒了國內的絕大多數藥廠,沒有一定經驗的老師傅根本難以上手。

干燥器設有自動定時,時間一到,設備就停止翻炒。

在所有人新奇的視線中,設備里面的原料藥粉就被林三七轉送到下一道程度的生產線上。

(如果是全自動設備,則是一條龍,不需要人干操作)

林三七的聲音響起:

“好,接下來就要進行第二道程序,就是對藥粉進行填充壓制,也就是要把藥粉如何變成一顆藥片。柴教授,現在國內對這道程度是如何完成的?”

北大的柴國立教授這時候苦笑道:

“我們借鑒了中醫制作藥丸的方法,用木頭制作了很多模具,一個模具里面雕刻有許多藥片大小的孔,在制藥的時候,工人手工把藥粉填充進去,

然后兩個模具合并在一起,再用木錘進行加壓,靜置幾分鐘,藥片就成形了,再一粒粒倒出來。”

林三七開玩笑道:

“那這跟糕點店里面做月餅點心是一個道理嘛。”

眾人都輕笑起來,顯然每個人腦海里都有了一個畫面感。

林三七這時候又提出一個疑問:

“這樣手工制作的藥片,藥片的堅硬程度應該不能保證吧?估計用手指輕輕一按就會粉碎?”

柴教授點點頭:“是的,咱們的藥片扔到水里,馬上就會跟蛋糕一樣泡發開,硬度完全不夠。”

林三七又問道:

“我說如果,一種藥片對食管和胃有刺激,藥片入口即化,這個刺激如何避免?還有一種情況,有些藥片不能經過胃酸的中和,必須到腸中溶解,又如何躲過胃酸的破壞?”

從解剖結構簡單來說,藥片口服下去,先是經過食管,到胃里,最后才是腸子里。

如果一個藥片需要腸道吸收才有效(后來的腸溶片),但因為藥片硬度不夠,入口即化,直接在食管或胃里就會吸收了,藥效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這個道理,只要是藥學專業的人都知道。

柴教授這時候再次苦笑起來:

“林專員,你說的問題按目前國內的技術難以解決,我知道國外的藥片都在進行壓力測試,但國內目前完全達不到。”

林三七又問了一句:

“如果藥片壓力測試不通過,那還有一個膠囊呀,我是醫生,對藥學是半個外行,目前我國的膠囊生產情況如何?”

是的,六十年代我國是可以生產膠囊的,不過來龍去脈有點小喜劇。

五十年代,浙省有一個山區小縣城,有一名叫潘光明的工人在一家美國制藥廠打工,這人聰明,關于觀察,于是就偷偷學到了當時剛剛興起的空心膠囊制造技術。

1953年潘光明回到老家新昌后,用銅筷當模具、鋁罐來烊膠、扇子當鼓風機,以極其原始的方法,手工生產出了第一粒空心膠囊。

膠囊是生產出來了,也填補了國內一個空白,但是產量卻低得可憐,一個是生產工藝太原始,完全沒有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條件。

柴教授這時候繼續介紹道:

“第二個,做膠囊的原料是明膠,明膠主要成分是動物膠原蛋白經部分水解衍生的水溶性蛋白質,主要是從牛皮、豬皮、魚骨和魚鱗中獲得。

可是林專員,你要知道我們國內目前的糧食供應緊張,魚肉類更是緊缺。像我們在學校里,一個月就供應一次肉,那個肉細小得要用放大鏡找。

所以受困于原材料的稀缺,現在的膠囊完全指望不上,也就特殊部門的特殊藥物才能用得上。工業化大批量生產還是得想想其他辦法,看有沒有替代的。”

這時候浙大的石龍昌教授開口道:

“我們學校曾經有同志提出過一個替代方案,就是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這樣也能熬制成明膠。

這樣明膠的材料就比較容易獲得,比如廢品收購站里的皮帶、皮鞋;皮革廠的廢棄邊角料等,就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明膠,進一步制成膠囊。

如果說豬皮牛皮魚鱗難以批量獲得的話,那么廢棄的皮帶皮鞋等皮制品應該還是有很多的,全國收集起來,的確可以解決原料緊缺的問題。”

林三七一聽就嚇一大跳,心想果然是浙省人腦子靈活呀,這種鬼點子六十年代就想到了?

要知道幾十年后,新昌這個“膠囊之鄉”,每年生產全世界40的膠囊的地方,這個產業差點毀于一旦。

就是因為被曝光出了“毒膠囊事件”,用的原料就是石教授所說的廢棄皮革制品和邊角料。

這事危害可大,林三七必須提前打好招呼。

“石教授,這可不行,我們不能用皮帶皮鞋去制作明膠,那都是工業明膠,有害的。”

這時候人群中有一名學生就不服氣了:

“林專員,皮鞋皮帶,包括其他皮革制品的原始物料也是動物毛皮,也含有明膠,為什么不能使用?我記得課本上寫著,我軍過草地時,沒吃的,就是煮了皮帶吃,也不見得有害呀。”

林三七豎了個大拇指,心想你這話政治正確了,小伙子以后有前途。

但他話還是要說清楚的,畢竟他又不是黑心資本家,他要做的是良心藥,而不是毒死人的黑心藥。

“這位同學的這個問題很好,我們都知道皮鞋皮帶的原始物料是動物毛皮,含有明膠。你們都是藥學生,應該是系統學過化學的。

皮鞋皮帶這種皮制品,是經過皮革鞣制等化學處置的。

大致經過硫化鈉脫毛、芒硝浸泡、浸灰、浸酸、鉻鞣、染色等環節,在鉻鞣時須加入聚氨酯鉻絡合物、鞣酸等。

也就是說,這種皮制品會產生一種東西叫“鉻”。

我們學過化學都知道,鉻是一種多價金屬元素,常見的有二價鉻、三價鉻和六價鉻。

同時,鉻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動、植物體內均含有微量鉻。

其中二價鉻參與了人和動物體內的糖與脂肪的代謝,聽起來似乎是對人體有利的,就像營養補品一樣,對不對?

那你們錯了。皮革制品產生的鉻是六價鉻。

六價鉻那就是有害元素了,進入人體后,對肝、腎等內臟器官會造成損害,尤其在人體內蓄積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誘發基因突變等等。”

底下學生中發出一陣輕微的驚呼聲。

穿越兩個時代的醫生 第631章 堅決不用毒膠囊

上一章  |  穿越兩個時代的醫生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