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將軍 第四百八十三章 金陵,再見李白
李瑄沒有那么急切的心情,到達丹揚郡后,首先巡視郡治所丹徒。
他重申朝廷改革的理念如金陵的鐘山一樣,堅定不移。
不會因為一些挫折而改變。
望省郡縣官吏,以淮陰為教訓,關愛百姓,關心民生,解決矛盾。以最大可能,使郡縣所有行業的百姓,都成為受益者。
在改革的洪流中,江南保持魚米之鄉的同時,還要在手工業上,完成轉型。并引進長安、洛陽的新型技藝。
李瑄召集富有創造力的學者、工藝師,前往洛陽的智慧宮,在其中發揮自己的特長。
現智慧宮中,外國學者的占比比大唐學者還高,這是不科學的。
他希望大唐學者能占據主導性,厚積薄發,以展開更深層次的改革。
在這個時代,沿海不是優勢地區。
但擁有內陸河長江,北面又有大運河,絕對是經濟發達的主要因素。
丹揚郡作為長江上的主要地區,又有良好的地理位置,李瑄對其寄與厚望。
希望它一直以超越揚州為目標。
結束對丹徒的巡視,李瑄乘舟至金陵。
春風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金陵又名江寧,這個時代詩人更喜歡金陵這個含有歷史意義的名字。
春秋時期,楚威王熊商于石頭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三國時期,孫權在此建都,金陵從此崛起。
然后就是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在此定都。
但時過境遷,金陵的地位迅速下降。
現如今金陵屬于丹揚郡,但郡治為丹徒,與金陵無緣。
整個丹揚郡在除賤為良后有人口九十余萬,在江南省僅次于揚州、晉陵、吳郡。
毫無疑問的富庶之地。
整個淮南省與江南省相比,小巫見大巫。
李白在蜀地出生,一生之中,要問最鐘情的地方。
不是出生地,更不是他可望而不可求的長安,而是金陵。
李白一生多次漫游金陵,其跨度長達近四十年。
后世流傳的詩歌中,僅在金陵寫下的就有一百多首,占據總篇幅的十分之一。
在這有山有水的地方,鐘靈毓秀。
相比于北國風光,還有著江南水鄉,鶯歌燕舞。
李白曾有詩“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
對愛酒的李白來說,金陵春酒,也一直使他懷念。
雖然李白現在歸于平靜,但從早年的詩能看出來,喝著美酒,看著佳人,縱使謫仙人也會流連忘返。
在近些年來,李白多來往于宣城和金陵之間。
曾經“賜金放還”謫仙人,曾經“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意氣,也早已不存在。
這個時代無法將詩歌變現為錢財,花甲之年的李白多依人為生,沒有年輕時期的富貴。
李瑄在詩中多次提到李白。
官吏們幾乎都讀過李瑄所作的詩詞。
地方縣令因此時常資助李白,不至于讓一代大詩人連酒都喝不起。
只是這一時空的李白沒有被流放夜郎,沒有太過坎坷。
在草長鶯飛的季節,李瑄金陵城東的石頭鎮登岸。
得知至尊到來,金陵令王源心領金陵官吏拜見。
和許多地方一樣,金陵百姓自發跑到石頭城,來瞻仰傳說中的君王。
與淮陰截然不同的風貌,消息不閉塞的區域,李瑄的聲威如日中天。
除賤為良,一改地方風氣。
實際上,李瑄在吳越一帶,一直有影響力。
那時他出海剿滅海賊吳令光,鏟除臨海等郡豪強,已有盛名。
在除賤為良前,這一帶的百姓,大多都知道北方有一個英雄,叫李瑄。
他東征西討,北戰南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直接影響到商人的貿易。
他是最聲名顯赫的大詩人,是獨樹一幟的填詞者。
李瑄的詞,對南方的沖擊力,比北方更大。
吳音唱曲,一霄千金。
而皇帝的身份,又將無上的光環,賦予在李瑄身上。
在許多江南人心中,李瑄就是正統的皇帝。
因為李瑄攫取權力的速度太快,一切都顯得順其自然,不僅沒有對天下百姓帶來損失,還改變秩序,使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臣江寧令王源心,拜見至尊……”
石頭鎮,王源心帶著官吏迎接李瑄。
此時,江南巡撫暢崔、丹揚太守等,都與李瑄隨行,畢竟這是他們管轄的地界。
“諸卿免禮!”
李瑄使金陵官吏免禮。
現如今,金陵地區的官方地名是江寧,王源心只能是江寧令。
王源心是乾元二載進士及第,在除賤為良后,先任江南東部下縣令,因政績優異,于去年升遷為江寧令。
大詩人王昌齡曾經在江寧丞的位置上待了七年,頗受百姓愛戴。
他生不逢時,又有幸遇見李瑄,一改頹勢。
“謝至尊!”
金陵官吏再謝李瑄。
“卿是東道主,帶朕看看這石頭鎮。”
李瑄向王源心吩咐一聲。
“遵旨……”
王源心領命后,帶李瑄等人在石頭鎮上巡視。
石頭鎮,因石材多,石刻多,石人多,石獸多,因此得名,通俗易懂。
里面的一切,也名副其實。
石頭鎮坐落在鐘山以北,緊鄰長江,從鐘山取石。
王源心向李瑄講述石頭鎮是金陵城外最重要的一個集鎮,里面的工匠雕刻技藝高超,受長江一帶百姓青睞。
金陵可借助長江水運,將石頭鎮的雕刻銷售至大江南北,以增加金陵的財政,福佑民生。
李瑄高度贊揚金陵“點石成金”的成就。
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發展出特色的工商業。
出石頭鎮,李瑄慰問來迎接他的平民百姓。
并請一些鄉老,問究生活情況。
得到的結果,令他稍微寬心。
淮陰的情況只是少數,大部分百姓在除賤為良后生活飛躍,讓李瑄更堅定自己的變革之心。
當天,來不及去金陵城。李瑄在石頭鎮休息。
李瑄向王源心詢問李白的蹤跡,確認李白在金陵城中。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以李白的性格,是不可能來迎接李瑄這個皇帝的。
王源心也請不動李白。
翌日清晨,李瑄登上鐘山,從鐘山上能眺望金陵城,遍觀江山如畫。
“金陵虎踞龍盤,卿覺得有沒有帝王氣象?”
李瑄站在鐘山主峰,向身旁的暢崔說道。
“回至尊,孫吳割據,東晉南逃,宋齊梁陳偏安一隅。洛陽、長安才是帝王之都。”
暢崔拱手向李瑄回答道。
他這不僅僅是標準回答,還是他真正的想法。
“與揚州一南一北,位置重要。于江南發展,重中之重。看此山河地勢,當可盡力發展。”
李瑄笑了笑,沒有去深說金陵的帝王氣。
“臣謹記至尊的話!”
暢崔領命。
很明顯,至尊把金陵看得比丹徒還重。
如丹揚郡這種超級大郡,全力發展金陵這類有底蘊的城池,使其商貿再翻幾倍不成問題。
從鐘山下來,李瑄在王源心的帶領下,前往金陵城。
更多的百姓夾道歡迎天子。
李瑄在金陵東門,向金陵百姓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演講。
一直以來,北方文人輕視南方文人。
因為大唐的士族,不論是關隴士族、山東士族、代北士族等,都是北方的士族。
到盛唐時期,江左士族徹底沒落,南方文人集團,成為豪強大族,已在政治上失勢。
從歷任宰相的姓氏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李瑄嚴禁這種南北對立現象。
南方人大多是從北方遷徙,李瑄希望從今以后,四海一家,過太平日子。
他與天下百姓一起,創造盛世。
在金陵匯聚的文人非常多,他們對李瑄的話產生共鳴。
皇帝拋頭露面,面向萬千百姓一番語重心長的講話,這是亙古未有的。
人群中,一名老者靜靜地看著李瑄對百姓的講話,神色復雜。
他就是李白!
李白從未老過,只是心未老。
盡管歲月已在他臉上刻下痕跡,但他那雙眼依舊炯炯有神,眸光中透著不羈與平淡,一切磨難都無法磨滅他骨子里的那份執著。
看著面向百姓,繪聲繪色的李瑄,李白的心神回到二十年前。
那漫天飄絮的曲江池邊。
他任職翰林院,李瑄只是一介白身。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那詩句驚艷到李白,更驚艷的是李瑄的人生軌跡。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李白曾和許多詩人一樣,有從軍邊塞,獻策建功的志向。
但事與愿違。
在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最激情的歲月,卻陷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之中。
天寶的前三年,給李白重大打擊。使他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心灰意冷。
李白雖號稱“輕俠”,十步一殺人,千里不留行。
但馬上取功名不是兒戲。
從李白天寶年間的一些詩歌之中,能看出戰場上馳騁的李瑄,是李白夢中的自己。
安祿山叛亂,馬嵬驛政變,李瑄拜天策上將,冊封太子、接受禪讓,登基為帝……
一系列復雜的操作,李白無法去深想。
有時候,李白也會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自問。
他想“澄清天下,海縣安定”的志向是不是異想天開?
終與安社稷,功成五湖去。
像范蠡一樣,功成身退。
想像謝安一樣,高臥東山,鼎定乾坤。
想像姜子牙、張良一樣,受到君王的賞識,完成自己的遠大抱負。
或者,他想一步登天。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就是李白!
等老邁多病的時候,李白才會更明悟一些。
李瑄用高適、杜甫、王昌齡等,都是李白的好友,皆高官厚祿。
但他們是李瑄在這二十年間,一步一步提拔上來的。
李白浪漫飄逸,寧折不彎。許多時候,并不適合官場。
特別是李隆基將李白“賜金放還”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敢用李白。
在李白思慮之間,李瑄已經結束講話。
百姓們鼓掌歡喝,掌聲如雷鳴,久久不落。
隨后,李瑄吩咐百姓們散去……
人群逐漸散開的時候,一襲樸素衣著,衣帶系得十分隨意的李白完全映入李瑄眼簾。
實際上,李瑄早就見到氣質如鶴立雞群的李白,但他能抑制住自己的心情,將自己的話一字一句說完。
與李白相遇固然高興,然李瑄謹記他的主要目的。
“太白,好久不見!”
李瑄一步一步來到李白面前,感慨萬千地說道。
他還以為自天寶二年曲江一別,就永遠也無法再見。
“拜見至尊……”
李白回過神來,向李瑄拱手拜道。
他雖然傲權貴,但他的思想貫徹的是“為人臣”和“位極人臣”,他對皇帝還是很尊敬的。
已至乾元七載,世人皆承認李瑄這個皇帝。
李白也認同。
“太白請起!我來金陵,一是巡視百姓的生計;二是來看望故人。二十年未見,一直懷念太白你啊!”
李瑄趕緊將李白扶起來,動情地說道。
山河美景,千言萬語,濃縮成四句詩歌,橫絕時代。
李白的雄奇飄逸和浪漫,就如他的詩歌一樣,為世人所傾慕。
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是千年難遇的天才,他的詩篇,可以讓盛世變得更繁盛。
千百年后,依舊膾炙人口,經久不衰。
他是人,是人不免有缺點,總令人詬病。
但他追求道家無為,從不標榜自己為圣人。
他是謫仙人,詩歌如夢,無數人因為他的詩歌而年輕,因為他的詩歌而歡樂,因為他的詩歌而堅強樂觀……
“白能在老病之齡,看到天下的至尊,今生再無憾!”
李瑄與李白之間,終究隔著一堵無形的墻,使李白無法再如以前一樣開玩笑。
隨性如李白,也無法翻過這大山。
李瑄的圣明,李白看在眼里。來回輾轉多地,這幾年變化太多太多。
這是李瑄的功勞,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扶大廈將傾。
“我也有遺憾啊!羨慕曾經太白與高適、杜甫一起,長途游覽,冬獵青丘,我心馳神往,卻不能至。太白未能應邀前往智慧宮,也是我的遺憾之一。”
世事無法兩全,李瑄再見老去的李白,感觸頗多。
“草民非做夫子的人選。”
李白不是嫌棄智慧宮祭酒的職位,而是知道自己不能勝任。
他以酒為伴,來去隨心,恐誤人子弟。
治理天下的理想已經漸行漸遠,李白只想在這太平盛世中,做最后的演繹。
“一起回城,帶我游覽,再飲一杯。”
李瑄不再糾結李白不應智慧宮祭酒之事,伸手拉著李白,請李白向他介紹最熟悉的金陵城……
大唐天將軍 第四百八十三章 金陵,再見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