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372章 這下輪到美國人用高炮防空了……
在“玄鳥”命中目標的幾分鐘后,質量效應靶場和毛道雷達站兩方面的加密數據就陸續回傳到了鼎新基地的地下指揮中心。
趁著解碼的功夫,常浩南終于等到掌聲結束,騰出功夫來回答了此前景志遠所提出的問題:
“彈頭下墜過程中所產生的光學特征是我們專門設計好的誘餌,不僅不會增加面對紅外設備時的可探測性,反而還有一定的紅外隱身……或者嚴格來說,應該是紅外欺騙效果。”
坐在下面的聽眾們這會兒其實還沉浸在剛才那一幕恢弘壯麗的畫面之中,直到聽見常浩南的聲音才重新把注意力匯聚到講臺后面。
然后就聽見了這樣一個完全反常識的答案。
剛才提問的景志遠甚至以為是自己聽錯了,只是現場大佬眾多,他也不好意思再讓常浩南重復一遍,以免顯得自己過于一驚一乍。
于是,只好遲疑不定地瞄了一眼旁邊幾名看似穩如泰山的同僚。
結果不出意外,從他們的眼神和微表情中察覺到了跟自己一樣的愕然。
好在常浩南也沒有等到首長發話,而是稍作停頓之后便給出了更具體的說明:
“通過‘熱障示蹤’效應,將80的熱能通過蒙皮內的微通道相變材料導出,一方面可以增強飛行體表面附近的電離效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紅外通道的觀測中心發生漂移,而剩余輻射能譜也經過調諧,進一步降低了被紅外制導武器精準命中的可能性。”
這一段內容確實有些抽象,尤其是對于外行來說。
他甚至可以看出,景志遠明顯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
這次倒不是擔心提問失態,而是因為不懂的地方太多,確實拿不準該從哪里問起。
一時間,整個會場的氣氛變得有些奇怪。
明明是一片喜氣洋洋的場面,但卻既沒有人鼓掌,也沒有人說話。
只有電子設備工作時發出的輕微滴滴聲。
直到大約十幾秒后,控制臺后面的一名技術人員終于硬著頭皮打破了沉默:
“報告,數據解碼已經完成!”
早就等著這句話的常浩南趕緊下達指示:
“把質量效應靶場那邊的紅外觀測結果調到大屏幕上!”
隨著咔噠咔噠的一陣鼠標按鍵音,屏幕上早已沒了數據的傳感器遙測界面變成了一張圖片。
一張明顯是紅外設備拍攝下來的圖片。
在畫面正中央的十字線附近,一個純黑色的虛影幾乎拖成一道閃電,耀眼的輝光則籠罩了周圍的足足大半個屏幕——
華夏的部分觀測設備受到蘇制型號的影響,染色方式與常見型號相反,是溫度越高的部分顏色越深。
這種接近純黑的顏色,毫無疑問是極其明顯的特征。
似乎跟常浩南所說的情況不太一致。
十幾道帶著疑惑的目光齊刷刷投了過來。
而常浩南則早已經料到了這種場面,又把圖片切換到了普通普通光學通道上。
在改變了兩個來回之后,又意義明確地把兩個通道的畫面給疊加在了一起。
這下子,哪怕是完全不懂技術的外行,也看出了其中的關鍵所在——
盡管同一臺設備上的兩個通道位置并不完全相同,但對于觀測距離而言,呈現出的角度差距基本可以算是微乎其微。
然而,光學畫面中那一抹紫色亮光的整體位置,卻相比紅外通道偏離了大約兩個身位。
并不在十字瞄準線上。
顯然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光學觀測結果才是更加準確的那個。
也就是說。
紅外設備鎖歪了。
“各位首長,這就是用紅外制導武器瞄準‘玄鳥’時所產生的效果……”
借著直觀的圖片,常浩南繼續解釋道: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現有的任何防空武器都不可能對玄鳥進行穩定跟蹤,而即便碰巧能夠捕捉到熱源,導引頭也會因為我們設置的欺騙效應而發生大約510米左右的偏移,最終錯過目標。”
“大多數情況下,超高速攔截彈的戰斗部都采用動能碰撞殺傷,因此一旦錯過就無法產生任何影響,即便是一部分采用破片戰斗部的,殺傷區域也會是向前的錐形,而非常規防空導彈的環形,仍舊很難摧毀我們的彈頭……”
當說到這里的時候,常浩南已經能夠聽到,從觀眾席后排傳出了低沉但整齊的驚嘆聲。
雷達抓不住、紅外會假鎖。
最常見的兩種制導方式已經全部失效,純光學制導又幾乎無法應用在中遠程防空領域。
這個瞬間,很多空軍軍官腦海里都出現了一個同樣的念頭。
只不過領導在場,誰也不好貿然開口。
最后還是由空軍負責人以半開玩笑的方式說了出來:
“這么一看,好像輪到美國人把大口徑高射炮拉出來防空了?”
原本還有些緊繃的氣氛瞬間變得輕松起來。
就連前排首長們都露出了忍俊不禁的表情。
90年代初沙漠風暴行動剛結束那會兒,華夏方面看著手里各種各樣的紅旗2子型號防空導彈,意識到這東西難堪大用。
于是在迅速采購俄制S300系列的同時,只好拉出了一批大中口徑高炮充數。
至少不怕電磁干擾,可以打彈幕進行覆蓋式防空。
也成為那個時代空軍防空部隊心中難以言說的傷痛。
而如今,所有制導方式面對己方的高超音速武器全部失效,那么留給美國人的,似乎也只剩下這最后一條路了……
旁邊的另一名首長也是笑著搖了搖頭,補充了一句:
“這應該算是用高射炮反導……”
而提起“高炮反導”這個關鍵詞,又瞬間有人坐不住了:
“要不然咱們在政策上開個口子,就跟美國人說,我們當年搞640工程的時候還留下了一門420mm口徑的反導大炮,如果有需求的話,可以把技術資料整理出來,并以優惠價格提供給他們……”
整個地下指揮中心頓時彌漫起快活的空氣。
作為共和國初代目反導攔截項目,640工程的規模和設計范圍極其龐大。
僅具體的攔截形式就有導彈、高炮和激光三套方案。
盡管都沒能像7010雷達那樣真正投入應用,但還是積累了不少有益的技術。
此時臺上的常浩南花了好大力氣才沒有跟著一起笑出來,為避免最后憋不住,只好一本正經地切回技術話題:
“實際上,就算他們真的把高炮搬出來,也完全不可能通過覆蓋射擊的方式進行攔截。”
本來,大家只是開一開大洋彼岸老對手的玩笑,沒誰會當真。
結果一聽他這句話,馬上全都嚴肅了起來。
笑聲也是戛然而止。
常浩南則示意操作人員把畫面切換到毛道雷達站傳送過來的數據。
只見雷達顯示屏上呈現出斷斷續續的幾組零散數據點,卻根本無法連成任何一條光滑的曲線。
“我們這次測試的戰略預警雷達盡管規模較小,但工作原理和預警過程與美俄的同類產品幾乎一致。”
常浩南介紹道:
“從結果可以看出,傳統導彈預警系統只能捕獲到非常零散的數據,而據此強行推算出的彈道信息則完全不著邊際,比如這一次,計算落點與實際命中位置之間偏離了大約……”
他飛速計算了一下隴原省西部與東地中海之間的距離:
“大約6000公里,是我們導彈射程的三倍……總之在‘玄鳥’執行最后一次變軌機動之前,對方甚至不會知道我們瞄準的目標到底是哪里。”
盡管一眾首長的心理閾值已經被調到很高,但這個消息還是有些過于炸裂。
“也就是說,給防御方留出的實際反應時間,甚至比之前所說的12分鐘更短?”
良久之后,才有人問道。
“如果以確認命中位置來計算的話……”
常浩南轉頭看了一眼屏幕上的數據:
“那只有大約半分鐘左右。”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372章 這下輪到美國人用高炮防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