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168章 渦扇20的發動機短艙
毫無懸念地,這場從中間就開始跑偏的博士論文答辯完全脫離了預設時間表,一直持續到中午才在眾人的意猶未盡中結束。
實際上,如果不是常浩南中間強行掰回正題,那恐怕能一直討論到太陽落山。
不過,這一個上午的時間也沒有浪費。
楊亮本人的研究當然還停留在相當初級的階段,但給常浩南帶來的啟發卻是相當寶貴的。
如果不是通過周書萬了解到,對方已經在在金城航空航天大學謀到了一個不錯的教職,他甚至一度動過挖墻角的心思——
三坐標測量技術盡管誕生于飛機裝配行業的需求,但其實在所有復雜機械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中都能夠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就比如航空發動機。
而且由于航發的物理尺寸和重量都相對較小,因此對工業機器人、激光跟蹤儀、數字照相測量系統等硬件設備的要求也相應沒有那么苛刻。
符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一般原理……
好吧,這些都是借口。
其實就是未來預期的航發產能有點高,而且很可能出現多種子型號混線生產的情況,所以他想要盡快擴產……
結束視頻會議之后,常浩南也沒有閑著,而是迅速取出一個本子,準備把剛才隨手記錄下來的內容給整理出來。
不過,他這邊剛剛開始動筆,就聽到一陣急匆匆的腳步聲就從辦公室外的走廊里傳了過來。
幾秒鐘后,張振華的身影出現在辦公室門外。
常浩南稍稍抬起眼皮,朝門口的方向瞄了一眼。
卻并沒有停下手上寫字的動作:
“老張,干嘛這么急匆匆的?”
張振華作為如今鎬發集團的堂堂二把手,AE1500/渦扇20項目的副總設計師之一,自然有權限找常浩南面談。
但大家工作都很忙,平時溝通一般還是以打電話為主。
很少這樣直接上門。
門外的張振華稍微平復了一下呼吸:
“常總,南鄭方面已經把適配運9運輸機的發動機吊艙轉運到我們這邊了!”
突如其來的消息,總算讓常浩南手上的動作頓住了。
他放下鋼筆,抬頭看向對方:
“已經送到了?”
張振華點頭:
“按照您之前的指示,讓物流運輸團隊直接送進了二號測試車間,技術團隊正在進行驗收檢查,當然最后還需要您簽字……”
這下子,常浩南可再也坐不住了。
雖然渦扇20名義上使用了渦扇10的核心機,但因為在進入燃燒室之前的靜子葉片上設計了一套用于提高熱效率的間冷裝置,所以整個高壓壓氣機的設計其實和渦扇10存在相當程度的差別。
更不用說如此大尺寸的鈦合金空心風扇葉片,也是第一次在華夏設計生產的航發上面使用。
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完成部件級裝配的風扇、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四個部分已經分別進行了各自的啟動和基礎性能測試。
其中兩個熱端部件跟渦扇10上面的差別不大,所以目前已經進入了可靠性和壽命驗證階段。
但對于風扇和壓氣機來說,還需要把二者結合并安裝到發動機短艙里面,進一步驗證整個升壓組合體在接近實際情況下的效率和穩定性。
因此,他只猶豫了不到半秒鐘:
“走,去車間看看……”
航發屬于一架飛機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交付發動機短艙這種事情,自然也是由運9的總設計師梁紹修親自執行——
實際上,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他本來就待在鎬京。
盡管位于南鄭的秦飛集團乘著最近幾年的東風,在特種機和運輸機領域很是做出了一些成績,但這似乎并沒有改善其在航空工業序列中的地位。
反而讓上級更早下定了把秦飛和鎬飛重新合二為一的決心。
而身兼兩邊職務的梁紹修,似乎已經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此事的直接推動者。
“老梁。”
常浩南剛一進門,就看到了正在平板托架附近,指揮著技術人員進行轉運的梁紹修。
不過幾乎在下一個瞬間,他的目光就被半空中那臺通體淡黃色的發動機短艙吸引住了。
盡管AE1500/渦扇20只是一種推力14噸級別的“普通”大涵道比發動機,但畢竟是常浩南瞄準2010年后未來市場所開發的產品,在設計上相當具有前瞻性。
簡單來說,就是越級搭配了一個直徑兩米級別的超大號風扇。
這也使得運9的發動機短艙成為了華夏航空工業史上生產過的、尺寸最大的同類型產品。
而且,相比于采用傳統上下對稱設計的C808和C909,運9的另外一個創新之處在于,其短艙唇口前緣平面與進氣道軸線并不垂直,而是形成了一個交錯交。
這一設計使得短艙上唇口向前伸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迎面氣流向下唇口的實際攻角,并延緩下唇口唇內分離的產生,改善短艙進氣道在大攻角時的性能。
不過作為代價,交錯角也會導致短艙表面部分區域產生分離區,使得整個進氣口區域的流動狀態復雜化,對于整個壓氣機部分的設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一番例行寒暄過后,常浩南也很快開始指揮進行驗收工作。
“整個生產過程還算順利吧?”
他一邊對照著表單上的項目逐一進行核對,一邊向梁紹修詢問道。
本來這也只能算是個切入話題的起手式。
但后者卻猶豫片刻,接著搖了搖頭:
“說實話,不太順利。”
這樣的回答,在常浩南這里出現的頻率實在不高。
以至于他甚至有些好奇:
“具體來說呢?”
梁紹修回答道:
“其它地方其實都還好,主要就是這個唇口部分。”
他說著用手中對講機的天線指了指已經被固定在輔助吊架上面的短艙:
“這是個非對稱的大尺寸深腔結構,之前我們給C909生產發動機吊艙的時候,都是用分瓣落錘成型然后再進行拼焊的工藝路線。”
“但是運9對于結構重量的限制更大,唇口部分的壁厚也相應更薄,老工藝一方面是成型之后的回彈太大,另一方面在后續固溶淬火時效熱處理過程中也難以避免要發生變形……”
聽到這里,常浩南心中一動:
“所以你們就先對坯料進行固溶處理,然后再進行一體化的整體成型?”
“正是!”
梁紹修點了點頭,但臉上的表情說不出是興奮還是擔憂:
“只不過,這個技術對坯料預拉伸和模具本身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所以現階段的良品率不高,而且也幾乎無法應付更大,尤其是3米以上尺寸工件的生產需求。”
“3米?”
常浩南直接就是一驚,心說你比我還敢尋思,這就開始提前考慮GE90級別發動機的事情了可還行。
但對方卻又跟著解釋了一句:
“這個尺寸倒不是我們想用……是之前航天科技一院那邊來鎬京交流的時候問起來的,說是準備研發采用低溫推進劑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所以要對211廠那邊進行一次整體工藝升級……”
“新火箭還是3米直徑?”
常浩南倒是來了些興趣。
之前他就聽國家航天局那邊的同志說過,已經把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發提上了日程表。
但畢竟是另一個系統的事情,所以后來也就沒再細問過。
沒想到一年多時間過去,竟然都已經完成論證階段,開始著手實施了。
“準確來說,是3.35米。”
見到常浩南如此好奇,加上這會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梁紹修直接就是一個知無不言:
“那邊預研時候的名字都叫長征二號F/H,所以我估計尺寸和用途都和現在的長2F有一定重疊……”
前者其實還想再問點什么,但這個時候發動機吊艙已經完成了吊裝和固定,只等著進行下一步任務了。
因此,他只好先把好奇心放到一邊,拿起對講機上前兩步:
“壓氣機和風扇,準備對接!”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168章 渦扇20的發動機短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