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 第三百二十八章 清算與未來
最開始處理的是等級比較低的旗人,或者是低級的官吏或者是低級的軍官。
這些旗人本身的價值也不是很大,但是輪到那些高官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他們所身處的等級注定了他們可以得知很多常人不能得知的消息。
通過對他們的拷打,不僅可以獲得數量更多的財產,也能得知更多的關于清廷罪惡的秘聞。
關于清廷內部一些政治斗爭的丑聞,一些私下里的權錢交易等等等等,不管是清廷中央的還是陜西地方的,這些東西有助于趙學寧在未來編撰歷史教科書,也有助于蘭芳政權對帶清持續鞭尸。
等這些消息全部都被拷問出來、記錄在案之后,再把這些人按照比例分配到全國各省,交給當地的老百姓,也一起發泄憤怒,將積攢了一百多年的仇怨狠狠的發泄出來,甩掉身上的歷史包袱。
除了這幫旗人一定要清算徹底之外,還有一批人也必須要處理。
這批人雖然不是旗人,更不是滿人和蒙古人,但是他們也一定要得到嚴懲。
這批人便是帶清小朝廷在太原舉辦的那一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新官僚。
那一次,因為太原小朝廷非常需要人手的幫助,本來只取三百多人,但是那一次一共取了九百多人。
別說是一甲進士了,就連那些三甲的同進士都有很多人被直接賦予了比較重要的職位,一些明明只能充當八品九品官員的人,那一次也都是七品官起步,主打一個見者有份。
那一場科舉考試的狀元翁良直接進入戶部,擔任戶部侍郎,突出一個特事特辦。
對于這種四五年參加偽軍的行為,趙學寧哭笑不得。
只能說當時帶清還沒有徹底完蛋,很多消息也沒有傳到那些地方,全國各地區的人對于帶清當時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最后一次帶清的科舉考試還是能選拔出九百多墊背的死鬼。
對于這群人,趙學寧也沒有任何的手軟,不管他們是出于個人的情感而參加了科舉考試,亦或是在家族的要求之下參加了科舉考試,他們都是蘭芳的敵人,一個都不會放過。
不僅他們本身要問罪,他們所屬的家族也必須要被問罪,趙學寧不打算詢問什么原由,哪怕這些家族和之前在蘭芳的那些家族一樣有著分散投資的想法,也只能說他們是倒霉。
趙學寧沒打算給他們活路,這九百多個人以及他們背后的家族將成為這一輪清算的冤大頭。
帶清是北方人口少,南方人口稠密,但是北方的耕地數目是要超過南方的。
受限于黃河泛濫以及氣候因素,北方的糧食產量不如蘭芳,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當初清軍抵達北方的時候是有過跑馬圈地這么一輪環節的。
整個北方地區被八旗權貴所圈下來的土地數目要遠遠超過南方,因此北方的土地兼并情況是相當嚴重的,掌握北方土地的人也都是和八旗有關的人,要么就是八旗旗人,要么就是包衣,要么就是相關親屬。
這些大地主一百個里面殺死一百個,說不定還有比較冤的,但是一百個里面殺死九十九個,肯定還有漏網之魚,所以殺起來并不會有什么心理負擔。
將他們整個摧毀,有利于解放更多的土地出來,便于蘭芳在北方地區推動農莊制度,重建社會基層。
對西安小朝廷的清算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對全國范圍內旗人階層以及與旗人階層相關的利益階層的全面清算也由此展開。
趙學寧在西安留了三個多月,在此期間他和部下們一起商討出了一個全面清算條例,對整個滿清權貴系統當中的所有人都決定進行一輪清算。
不單單是現在身處于八旗之都的人要被清算,就算是乾隆年間被強迫出旗的那些曾經的八旗漢軍人員也都要被調查一番。
為了更加干脆徹底的把八旗的印記從中華大地上徹底抹掉,這幫人趙學寧也沒有打算放過。
甭管在八旗體系之中是怎樣的地位低下,哪怕家里只是出了一些宮女,但凡身在八旗之中,都不會逃脫蘭芳政權的清算。
這一次的清算是徹底的清算,這一波清算完畢,趙學寧就要帶著整個中華向未曾設想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而去。
在此之前,必須要把舊社會舊制度給大家帶來的一切枷鎖全部砸碎,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能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嶄新的工業文明。
除了精神層面上的問題,更多的當然還是經濟層面的問題。
將整個旗人階層以及與之利益關系接近的大地主豪商階層一并消滅掉,將他們的所有財產全部充公并進行財富的再分配,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工業社會前列的重要舉措。
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農業社會有農業社會的經濟基礎,工業社會也需要工業社會的經濟基礎。
對目前的中國來說,在小農經濟的狀態下很難生產出工業社會所需要的東西,就算生產出來也沒有足夠的消費力可以將其消費掉。
所以趙學寧必須要在一定意義上解放出相當一部分農業勞動力進入工業生產當中,需要以國家強制力推動工業文明的進一步到來。
為此,趙學寧需要進一步的確立集體農莊在中華大地上是最基礎的生產單位與社會單位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集體農莊在最開始只是一個單純的生產單位,在南洋本土的時候,集體農莊的設立是為了開墾南洋諸島上的荒地,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的組織效率。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集體農莊漸漸具備了社會職能,所以在北伐前夕,趙學寧在南洋本土的最后一次改革之中已經確立了集體農莊作為鄉級政府組織的身份。
那時起,集體農莊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產單位,也是一個社會組織單位,縣官府以下的蘭芳政權組織就是集體農莊。
在集體農莊的模式下,農民們以個人土地參加的形式進入到集體農莊當中,他們的土地同時也是集體農莊的土地。
在日常生產環節當中,因為集體農莊內的勞動力也需要承擔周邊地區的基礎建設,所以集體農莊內部的農業勞動力從來都不是滿負荷運轉的,就是維持著一個兩班倒,乃至于三班倒的模式。
一部分人留在農莊內從事農耕生產,一部分人則需要響應上級官府的號召去修路,修建水利工程等等等等,然后執行輪換。
而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農業生產工作并沒有因為人數的減少而出現下滑。
究其根本是因為在集體農莊生產模式之下,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出去務工,每一個人也都有可能留下來從事農業生產,所有的土地在集體農莊組織之下統一耕種,并不因為是某人的土地就得到先耕種,也并不因為是某人土地而滯后耕種。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即使有一部分農業勞動力不得不外出務工,也不擔心自己的土地沒有人耕種,所以整體來看集體農莊的農業產量還是連年遞增。
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農業生產方式的進步與農業科技的發展,種種因素共同作用下,集體農莊制度的建設和推廣為蘭芳政府北伐帶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資支撐。
毫不客氣的說,蘭芳政府可以以南洋小國的基礎拉出十萬軍隊,集體農莊制度居功至偉。
而在當下的這個情況下,趙學寧和蘭芳政府也發現了農業勞動生產力的相對過剩。
在南方各省因為地少人多的因素,農業勞動力本身就處在一個過剩的狀態之中,而隨著集體農莊制度的建設以及農業科技的進步,單個農民依靠各種農具和畜力能夠耕種的土地數量也不斷增大。
簡單來說,就是不需要那么多人來耕種土地。
原先需要兩個農民才能耕種的過來的土地,在科技進步和有效組織之后,僅僅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耕種,并且獲得與之相同乃至于稍稍超過的產量。
在這種情況下,多余出來的這個農業勞動力如果依舊留守在土地當中,并不能取得更多的收益。
這個多余出來的出來的勞動力如果沒有其他的方式運用起來,就必然會降低農業生產所能帶來的效益。
在農業社會中,尤其在小農經濟狀態之下,過剩的農業勞動力,往往沒有其他去處。
要么留在家里的土地上精耕細作,想方設法增加土地畝產,要么就只能離開家里的土地,外出謀生或者做小生意,或者給人當小廝打小工,乃至于鋌而走險,落草為寇,或者是冒著生命危險下南洋。
這種情況在蘭芳北伐之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因為大量原本屬于旗人階層和大地主豪商階層的土地被蘭芳政權武力奪取收歸國有,然后建設集體農莊分配給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這一部分土地的分配增加了南方各省所能承載的農業人口的上限,在這一過程當中,社會秩序是穩定的。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三年的時間過后,南方七省已經有一些地方因為人口回流等等因素而再一次出現了農業生產力過剩的情況。
各地政府都有向中央政府報告這一情況,他們匯報說人口因為穩定的局勢而快速增長,糧食畝產量雖然也在增長,但是他們很擔心這樣下去又會出現之前帶清之下所出現的狀況。
所以要求中央盡快開啟大移民計劃,將這一部分過剩的農業人口轉移到中南半島和南洋諸島上進行墾荒。
這本身自然也是蘭芳政府解決剩余農業勞動力的既定方案之一,但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
所以作為第二套方案,發展工業生產以容納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成為了蘭芳的既定國策之二。
在這一過程當中必然需要一部分農業人口從集體農莊當中主動離開,從農民轉職為工人,他們是否愿意也是一個難題。
就如同南洋和中南半島雖然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但是人們是否愿意前去墾荒本身也是一個問題,這需要大量的宣傳投入。
勸說人們從千百年來的農業生產模式當中脫出、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生產模式之中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原先就沒有土地的那些礦工、木匠和鐵匠等等,他們倒是容易接受,可是已經進入集體農莊體系擁有自己土地的農民,他們會輕易的接受嗎?
在帶英,最初發生這一情況的時候,靠的是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以非常慘無人道的形式把失地農民強行驅趕入城市里,成為新興工業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
當時第一批工人并沒有任何的權益保障,做著最重的體力活,吃著最差的伙食,居住在最差的環境之中,人均壽命甚至不到三十歲,還有大量的童工,可謂是慘絕人寰。
如此才有了工業資本家的原始積累。
但是蘭芳政權肯定不能用這種方式強迫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到工廠當中做工,而且蘭芳也根本就不需要這樣。
趙學寧同樣打算打宣傳牌,講蘭芳工人的待遇,廣而告之,發動強大的宣傳力量,主動號召一部分農民進入到工廠。
或者說并不需要那一部分農民放棄他們的土地,只需要在一個農民家庭里將多余的勞動力推到工廠當中,成為工人另立家庭,這也是一種減輕農業壓力的方法。
所以在新占據的北方各省之中,趙學寧打算限制集體農莊內的人數規模,并同步進行宣傳力量的投入,對全國百姓正式展開工業生產模式的宣傳。
而且此時此刻設立工廠吸納多余的農村勞動力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戰爭還沒有結束,蘭芳軍隊還將繼續擴編,還會繼續戰斗,在可以看到的未來當中,蘭芳軍隊依然需要大量的軍需物資。
這些軍需物資僅靠現有的工廠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未來必然還需要更大量的鋼鐵工廠、煤炭工廠、火藥工廠和兵工廠,這些地方都需要很多的勞動力。
其次,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必然也會逐漸變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廣東南部開始的水泥路修建計劃。
蘭芳 第三百二十八章 清算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