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長劍 本來不想發單章,有些事沒法忍
上一章,有人說我是草原吹。
請問看過我上本晚唐浮生嗎?
那本主角是怎么打草原牧民的?
上本書里,草原的優勢、劣勢講得十分清楚,中原的優勢、劣勢也十分清楚。
客觀看待都不會了?又是二極管思維,非得非此即彼是吧?
有沒有一種可能,雙方都有自己的長處?
上本書我寫了很多了,這里不多復述,只簡單講講。
草原的優勢是什么?
一、環境艱苦,所以民風勁悍,吃苦耐勞。
蒙古人遠征最苦的時候,沒有水喝,拿刀尖戳一下馬屁股,吮吸一點。
有時候實在沒吃的,帶著人、獸骨頭在身邊,扛不住了熬一熬。
草都吃過,雖然沒營養,但可以飽腹,自己騙自己。
草原上還有各種災害,有仇殺,所以導致人比較悍勇,不是特別怕死。
這是環境因素造成的。
草原人一旦入了中原,過上一兩代人的好日子,馬上就吃不了這些苦。
二、補給方便。
草原上打仗,其實是沒啥運糧車隊的,基本都是男女老少趕著牛羊隨軍。
舉個例子。
唐代涇州、原州一帶有很多吐蕃人,他們怎么來的?
很簡單,和唐朝邊鎮節度使打仗,吃了敗仗后,男丁跑路,把老弱婦孺和牛羊帳篷留了下來,被唐軍俘虜,就地安置。
唐前期西征,有一個重要特征,那就是不像漢代那樣以舉國之力從后方輸送糧草。
那么他們如何解決后勤問題?
攜帶干酪、肉脯等高熱量食物,征發蕃部人馬,讓他們趕著牛羊隨軍。
高仙芝從安西四鎮去怛羅斯,大家可以在地圖上看看距離,嚇不嚇人。他還要翻越天山,進入已投靠大食的敵境,靠什么補給的?
這可不是一個兩個人,那是一萬唐軍、一萬四鎮民兵,外加五萬葛邏祿等雜胡,人人有馬,還不止一匹,速度極快。
唐代在西域打仗,極少聽到有糧草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想過嗎?
他們的后勤已經“胡化”了。
唐軍出兵,隨軍的蕃兵數量遠遠超過漢軍,且數量經常是好幾倍。
有時候唐軍就出動幾千人,卻帶著好幾萬蕃人騎兵隨征。
再舉一個例子,契丹阿保機西征,從東北一路打到西北的高昌,也就是天山腳下的吉木薩爾一帶,全程走草原,靠什么補給?
邊放牧,邊前進。
阿保機大軍可不是什么小數目,號稱“三十萬”,擠擠水分,十萬以上的草原丁壯還是有的。
草原環境是艱苦,是窮,但有些人把他們想象得太窮了。
這是二極管思維。
早年有人狂吹草原,不跟著吹的人被嘲笑,說中原那么多王朝被草原騎兵跑馬,你有什么資格貶低人家?
現在有人狂貶草原,不跟著貶低的人就是草原吹,認為草原窮得掉渣,牧民戰斗力低于5。
有沒有一種可能,草原沒你想象得那么富,但也沒你想象得那么窮?
最近幾年,我有一種無奈,能秉持中間態思維的人越來越少了。
很多人眼里非黑即白,不能理解灰色的存在,也不能理解60%黑、40%白以及40黑、60%白這兩者是有差別的。
是不是這樣思考太費腦子了?
三、有人說草原上人像刷新一樣。
我來給你舉幾個刷新的例子。
三十姓韃靼西遷知道嗎?綿延上百年,從東北大興安嶺一路西遷到中亞。
大同以北在唐朝初年是突厥,即便突厥被滅了,那只是國家沒了,人還在,他們還在那里放牧。
然后過了些年,變成了回鶻。
再過了些年,變成了陰山韃靼。
注意,最開始是陰山白韃靼,就是從中亞東遷過來的白人游牧部落,后來與西遷韃靼融合。
陰山韃靼之后,又變成沙陀、黑車子室韋、韃靼、契丹、奚人等等。
草原遷徙,本來就是常態,可不就是刷新?
就說本書所處這個時代,遷徙依然是不斷發生的,而且總體是自西向東。
石虎時期,接納了不知道多少東遷的部落,這都是史書明文記載。
石虎之前,魏晉時期,更是不斷有人自草原南下內附,而他們留下的草場,必然會被新遷來的人占據,因為靠近中原的后世所謂的“漠南蒙古草原”,條件其實是不錯的,非常吸引更遠處的苦逼牧人。
四、居然有人說我是少民?還說我是回?
我說,都沒看過我第一本書啊。
第一本書我可是被回舉報了啊,原因就是我提到蒙兀兒人信了那啥后,與衛拉特蒙古61戰,1勝60負。
第二本打造物主信徒沒看過?
我姓邵,江蘇人,漢族,不知道有些人想象力怎么那么豐富的。
五、還有人說我是海外華人,恨國黨。
哈哈。熟悉我的老讀者都知道,我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
恨國……唔,我天天建正中國工業發展,說我恨國。
再者,群里老人都知道,我從十幾年前就在春苗助學網捐助失學兒童,每年少則幾千,多則一兩萬,從沒斷過。我在群里亮過學生寫來的感謝信。
我為這個國家做的事,比那些指責我恨國的人多多了。
真是扯幾把蛋!想象力也太豐富。
不寫極端民族主義的東西,客觀看待雙方優劣,承認自古以來,東西方都有各自的優點,那就是少民、回、恨國、西方吹,你們也是夠了。
晉末長劍 本來不想發單章,有些事沒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