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王伐紂開始建立千年世家 第十三章洛千慎
有心人都能感覺到,如今天下有些不平靜。
洛國公洛千秋被封為超品洛王,天子的嫡次子洛圣夕被封為嗣洛王,正一品親王,有一些傳言在民間流傳。
這些流言是某些野心家流傳開的。
目標自然是詆毀洛氏。
洛氏在百姓以及正義之士的心中聲望很高,但有正就有反,那些心懷鬼胎之人,自然恨不得洛氏早日湮滅才好。
畢竟洛氏太過高潔,從不與他們同流合污,也不曾欺壓良善百姓。
這樣的洛氏,實在是讓不少人坐立難安。
李氏宗王也有一些拎不清的開始蠢蠢欲動。
而且不僅僅是李氏宗王在蠢蠢欲動,這些宗王之下的臣子中,也有挑撥的。
其中有些是腦子有問題,自古以來富貴子弟多廢物,大唐也不例外。
還有一些則心思深沉,目標是架空宗王奪權,尤其是六大王國這些遠離朝廷的王國。
在某種意義上,就像是獨立王國,在獨立王國中,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政治運行規則。
朝廷本以為最先發難的會是燕國,但沒想到最先出現變動的竟然是楚國。
楚國遭受到了滅頂之災。
在六大王國中,楚國的實力最弱,畢竟楚國先天不足,既不像另外幾個國家得到了大批來自中原的補助,又不像是宋國勾結了大批中原士族權貴。
楚國是真的白手起家,啥都沒有,背靠吐蕃這個大唐死敵,面對的則是完全不了解的天竺環境。
吐蕃對繞到自己身后的楚國一直都心懷戒備,最終抓住機會,聯合著一些小國,對楚國發動了戰爭。
在這種情況下,楚國只能無奈的派出使者,請求大唐的幫助。
太平召開了軍事會議后,諸位宰相和將軍,面對吐蕃的這種行為,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打。
“太陽之下,沒有任何人可以挑釁大唐的威嚴,觸犯這一條的人,只有死路一條。”
“沒錯,不給吐蕃一些教訓,還真的以為它天下無敵了。”
宰相和將軍們在殿中七嘴八舌,但沒有人退縮,強盛的大唐,充盈的府庫,足以應對一切敵人。
“是時候將素王的光輝,播撒到高原上了。”
太平從小深受武曌和洛君薇的影響,同樣是個狂信徒,此刻臉上滿是肅穆,這種情緒影響到了殿中群臣。
“恭請圣裁。”
群臣皆垂首肅穆道。
“不過為什么吐蕃會在這個時候突然進攻楚國呢?”
既然決定了要給吐蕃一點顏色看看,那就要了解一下,吐蕃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進攻楚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陛下,根據前方傳回來的訊息,吐蕃國中的內斗很是激烈,新的吐蕃大相,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決定創造一些功績,就如同當初祿東贊家族那樣。
又因為朝廷在青海的防御過于嚴密,找不到什么機會。
至于西域則是因為吐蕃不愿意主動將西域推到大唐這邊,所以最終選擇了進攻楚國這個藩屬國。”
這個解釋就相當的合理了。
在古代,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戰爭,都不是因為矛盾積累到不可調和的程度而誕生的,恰恰相反,大部分的戰爭,都是因為統治者個人的私欲而爆發的。
所以這種戰爭才能夠快速開始,又快速結束,因為這種戰爭沒有根基。
那些真正因為不可調和矛盾而誕生的戰爭,幾乎是難以制止的,只有雙方殺到天昏地暗,殺到造成矛盾的一方,徹底消失,才算是結束。
洛千秋是很少說話的,但在這個時候,他卻開口道:“吐蕃內部發生了分裂,這是我們的機會,一個徹底擊垮吐蕃的機會。
不過想要進攻吐蕃,最需要克服的就是高原上的不適,本王建議,抽調全大唐的精銳,前往雪域高原,深入腹地,進攻吐蕃。
先讓這些精銳在青海生活一段時間,適應一下當地的氣候,總比直接從中原調兵過去強。”
調集精銳,前往雪域高原,這是相當冒險的一步棋。
“洛氏敢戰士,基本上都生活在遼國,本王可以給遼國公修書一封,讓遼國公率領敢戰士前來。
再下詔抽調最精銳的披甲士。
最關鍵的則是西域的玄門神廟軍。
進攻吐蕃,一定要有西域的玄門神廟軍,否則難以功成。”
西域神廟軍!
“洛王,據朕所知,那西域神廟軍僅僅只有三千,縱然精銳,難道能夠在雪域高原上,發揮什么作用嗎?
我大唐又不是沒有精銳,所擔憂的不過是高原之癥罷了。”
太平的想法同樣是其他人的想法,神廟軍的確是有名,是天下強軍,但根據實戰來看,即便是比大部分的軍隊強,但也沒有強到不可戰勝的地步。
洛千秋深吸一口氣,緩緩高聲道:“陛下,諸公,這就是你們有所不知了。
玄門神廟軍,不是凡人之軍,平時的確是和大部分軍隊差不多,但關鍵時刻是不一樣的。
神廟軍悍不畏死,能戰斗到最后一兵一卒,比尋常士卒有更強的耐性,無論是在水中,還是在高原上,還是在林間,無論是受傷,還是遭受折磨,他們都能保持戰斗力。
神廟軍在高原上,是不會有不適之癥的,他們無論是在什么地形,都能如履平地。
在山地中就是最強的山地兵,在雪域上就是最強高原戰士,在草原上就是最強的騎兵,下馬也是最強的步兵。
就算是敢戰士也比不了,敢戰士畢竟還是肉體凡胎,而神廟軍已經超脫了這種范圍。
沒有神廟軍的參與,這場戰爭,本王是絕對不會放心的。”
堂中大部分人都被洛千秋的話驚呆了,就像是在聽一個神話故事一樣。
如果洛千秋單純說前面那些,他們還將信將疑,但洛王最后說了什么,他親自說就連敢戰士都比不上神廟軍,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那可是敢戰士啊。
由洛氏子弟組成的敢戰士,從建立的那一刻,就從來都沒有任何的敵手。
敢戰士只要出現,就代表著勝利,和那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一支支精銳不一樣,敢戰士傳承一千多年,每當人們以為,敢戰士已經不復當年英勇的時候,敢戰士就會用一份令人震撼的戰績告訴所有人,敢戰士還在。
洛千秋可是洛氏家主,他既然說自己家族的王牌軍隊不如神廟軍,那就是真的不如。
玄階·天兵(非人而為,實為天成):使用者可以選擇三千人成為天兵,進行一個月訓練,可以得到一支在戰場上令行禁止、悍不畏死、身強體壯、武器精通、戰爭精通、馬術精通的軍團。
這種屬性,洛千秋太清楚了,敢戰士再強,也到不了這種程度。
“洛王殿下,但神廟軍是西域玄門精銳,他們會為了大唐和吐蕃間的戰爭而派出來嗎?”
這個問題就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
大唐和西域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西域屬于聽調不聽宣,大唐說話,西域不一定出手啊,尤其是這種直接讓最精銳出征之事。
捫心自問,不答應很有可能。
太平也將目光落在洛千秋身上,“洛王,諸位愛卿所言,有幾分道理,朕繼位以來,和西域的關系,與先前也沒有什么變化,是否能請動玄門出手,朕沒有把握啊。”
洛千秋環視殿中所有人,緩緩沉聲道:“陛下,大唐和西域間的這個問題,該是時候解決了,和吐蕃間的戰爭,不是一兩天就能夠結束的。
先讓楚國盡力堅持住,或者說,如果楚國堅持不住,直接舍棄楚國也沒什么,只要日后滅掉吐蕃,都是值得的,等到滅掉吐蕃,再重新建立楚國即可。
大唐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解決和西域間的關系,這件事就交給臣吧,開元八年前,臣盡力解決西域問題。”
解決西域之事!
這絕對是當前最棘手的一件事,對于大唐來說,再也沒有比西域更讓人憂愁之事。
若是真正的能將西域握在手里,那無論是燕國,還是大唐的西擴,都能夠真正的提上日程。
現在洛王竟然會將這件事攬在身上,毋庸置疑是有些出乎眾人意料的,就算現在西域大祭司是洛氏子,但身處那個位置,有些事就是身不由己的。
因為大祭司所代表的不是他一個人,尤其是玄門那種體制,就算大祭司想要帶頭投降,那也不可能。
大唐和西域所爭奪的東西,不是世俗中的權力,而是精神世界。
在諸夏的精神世界中,最高的自然是素王,那問題就來了,到底是接受了天子代行素王之命,還是大祭司代行素王之命呢?
這是不可調和的問題,先前這個問題能夠掩蓋,是因為大唐內部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但經過李世民、李治、武曌三朝的整治,大唐內部已經徹底整合,反而在邊疆地區出現了離心傾向。
出現西域人的意識是可以的,但西域人只能是個地域概念,就像是河北人,江南人,關中人這樣的地區概念。
西域人不能凌駕于漢人和唐人之上,就連平等也不行。
對外的時候,只能說是唐人亦或者漢人。
洛千秋不能允許這種錯誤的思想出現并且彌漫,如果有人執迷不悟,他不介意重拳出擊,讓他們感受感受什么叫做大唐的軍事鐵拳。
距離洛陽相當遙遠的西域,收到了來自神都洛陽的詔令,這是一封讓西域子弟前往洛陽求學的詔令。
西域適齡的孩子,都要前往洛陽讀書,然后參與科舉,通過科舉之后,可以留在中原當官,能夠留在中原當官的部族或者王公子弟,所在的國家能夠得到來自朝廷的獎賞。
在下一次調整資源分配的時候,得到更多的名額,比如分到更多的草場。
于此同時,一封相反的詔令也在中原頒布,那就是前往西域當官的士子,在西域待五年,回來可以直接升三級,而且在縣令等政務官的提拔中,優先,還有五十歲以上,正五品下,以下的官員,主動前往西域,朝廷允許他選擇一名子弟,得到官身。
讓年輕的士子前往,自然要給足好處,歷來就不乏有年輕人去邊疆謀求大功,現在朝廷要將這種事情,化為實實在在的好處。
有理想是好事,讓這些有理想有魄力的年輕人,能夠獲得回報,那就更是一件好事。
正五品下,這已經是朝廷絕對的高官,要知道正四品就能當宰相了。
再往下的官員基本上就沒有什么恩蔭的機會,而且大唐致仕已經相當成熟,除了之前狄仁杰那種特殊情況,大部分的官員到年齡就會致仕,現在用這種方式來恩蔭,是一種對致仕官員的再利用。
這封詔令不僅僅是給西域的,燕國、衛國、宋國都發了一份,宋國國中有那種事,自然是不希望和中原有太多聯系,燕國同樣如此,燕王一系擁有強大的實力,心中懷著上位的心思,也一直都在主動或被動的和中原斷聯,至于蓬萊三島就別提了,大力發展海軍,隨時準備著和大唐翻臉。
現在不翻臉只是因為誰都不想當出頭鳥,畢竟以大唐現在的實力,按死任何一個王國,都沒有問題,大唐的體量,絕不是他們所能夠對抗的,畢竟三個王國都有天然的缺陷。
燕國沒有西域和遼東,衛國沒有箕子半島和齊國,宋國更是生命線還被中原捏著,只有等中原衰落,他們才有機會。
洛千秋的目標則很簡單,就是利用朝廷天然的優勢地位,大力促進諸國和中原的交流,使各國的文化趨于統一。
除了這幾個大王國外,其他小的諸王公之國和大唐的交流倒是很多,他們的子弟也都在大唐內部當官,主要原因還是距離大唐太近,就算是漢朝的郡國一樣,生活在大唐境內,不像另外幾個王國一樣天高皇帝遠。
不過這些年下來,那些西南的王公,也開始在崇山峻嶺之間,建造那些塢堡和碉樓,讓人心寒,洛千秋已經下令禁止他們建造,任何膽敢在崇山峻嶺間建造碉樓的,都按照意圖謀逆處理。
洛千秋當然不會將希望都放在文化的交流上,文化這種東西,是附著在政治和經濟之后的。
如果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的話。
當初邦周的天子強盛時,天下萬國的文化就是統一的,后來中央衰弱,萬國的文化漸漸就出現了自己的特點,后來秦漢再次從政治上統一,于是天下的文化才再次統一。
只要沒有政治上的統一,那文化上的分裂就是注定的。
比如秦國,就必然會伴隨著和中原的遠離,而出現屬于自己的文化,將諸夏道路引導向另外一條路。
而中原朝廷能完成這個再次政治上一統的任務嗎?
洛千秋沒有把握,畢竟當初分封就是因為帝國的統治核心太廣了,無法顧及的無奈選擇。
從這一點上來看,政治上的分裂是遲早的事情,當初洛蘇說天下終將陷入無邊無際的戰火中,同樣是這個原因。
政治上的分歧演變到最后,就是戰爭。
所謂道理說服不了人,那就只能物理說服了。
來自朝廷的詔令,讓西域沉默。
西域是目前為止最特殊的一個地區,西域是目前大唐周圍的勢力中,最為獨立的一個地區。
要知道,在太宗時期,諸如漠北、蓬萊等地,都是服從大唐的,而西域,是在貞觀末年,太宗皇帝生命中最后兩年,才開始進貢,那個時候也只是表面上臣服,雙方開始通商等而已。
西域雖然沒有獨立的法理,但大唐同樣沒有吞并的法理,這比另外幾個王國的處境好得多。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六大王國都是正兒八經的諸侯王國,擁有極大的自主權,持節,有開啟征戰的權力,有軍權,有政權,因為有核心的緣故,這些年越來越凸顯出獨立王國的趨勢。
而西域則不是如此。
西域是一片政治破碎之地,這里因為特殊的沙漠綠洲地形,到處都是小國,尤其是天山南麓,更是如此。
西域的統合是因為初代玄門之主洛玄奘的巨大威望,以及西突厥可汗等國主的配合,但現在的西域發生了變化。
新的玄門之主沒有那么巨大的威望,畢竟洛玄奘那樣的人是少見的,而且也沒有無遮大會這種機會刷聲望,那新的玄門之主,主要威望就來自于法統,即傳統。
這是每一個后世君王所需要面臨的情況,即,就算是有能力,但能力根本就展現不出來。
而政治破碎的西域,想要讓每一代國主,每一個國家的繼承人,都是正常人,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這世上有很多蠢人,是那種蠢得讓你完成不知道他為什么要那么做的人。
當這種人出現在政治場上,就會造成可怕的后果,西域這種局面,就在這其中,開始變得亂糟糟,有的人想要反唐,有的人想要挑戰玄門,有的人想要重新做西域霸主。
在這種情況下,來自大唐的詔令,一石激起千層浪,打破了那些潛藏在平靜湖面下的暗流。
讓子弟去洛陽讀書,在常人看來,這似乎是做質子,但配合上后面的政策,那朝廷的目的就是讓西域和中原加強交流。
從這其中所得到的信息是,朝廷對現在的西域狀況不滿,認為西域離朝廷越來越遠,所以才用了這種軟刀子來割。
那西域該怎么反應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誰都知道,這只是朝廷的第一步,最后問題肯定還是要落到玄門上。
那大祭司是怎么想的?
無數人都將目光投向了神臨城,那位站在西域最巔峰的圣座,會如何面對這件事呢?
在無人知曉的神殿中,玄門大祭司正展開一封信看著,玄門圣女,同時也是大唐安定公主依偎在他的身邊。
這封信自然是洛千秋送來的。
洛氏子間的親密關系,世人還是不能理解。
大祭司和洛千秋雖然從出生就沒有見過,但不妨礙他們的魂靈已經相交許久,而且感情深厚。
或許有時候洛氏子會因為觀念的不同,或者個人選擇的不同,而站在不同的陣營中。
但洛氏子的立場是永遠一致的。
就比如當初李世民和竇建德爭奪天下,洛氏子選擇了不同的陣營,但一統江山,再造天下的立場是一樣的,只不過選擇了不同的人罷了。
戰爭早日結束是好事,但洛氏子有自己的判斷。
在姬昭所處的那個世界中,經常有一個問題用來黑劉備,“為什么劉備不投降曹操,這樣天下一統,就不會再有戰爭,劉備為了一己私利,讓天下分裂,戰火不斷,這難道不是偽君子嗎?”
很多人會被這個問題所迷惑。
但若是細想一下,對于劉備而言,曹操是個什么人?
基本上把所有壞的詞匯按在曹操身上都不為過,而且曹操屠城,還不止一次。
把天下交給這么一個對百姓毫無仁慈之心,個人品德基本上沒有的梟雄手中,那不是一個笑話嘛。
況且,就算曹操沒那么差,誰能保證他以后就不會變差,歷史上前明后昏的君主,難道還少嗎?
劉備這一類成就大事的人,絕不會把希望交給別人,而是要握在自己手中,他們心中總有一種信念,“只有我才能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而且我能控制自己,我永遠都不會變。”
恰巧,洛氏子都有這種信念。
所以洛氏子經常分開,但正如先前所說,洛氏子的立場是不會變得。
西域一脈的洛氏子,守在西域,和大唐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自然是有自己的堅持,那就是在大唐崩毀的時候,在大唐不能承擔重任的時候,西域能夠頂上去。
這和其他的在中原的洛氏子弟是一樣的,只不過身處不同的陣營罷了。
洛千秋了解這些,所以他當然不可能用家主的身份,來強行命令大祭司洛千慎做什么,他會擺事實,講道理,來讓洛千慎站在他這一邊,去執行西域的改制。
見到洛千慎讀完信之后在沉思,安定公主當即問道:“兄長在信中說了什么?”
洛千慎手中掂著信紙,緩緩說道:“兄長在信中詳細的講述了現在中原和西域的關系,以及現在西域狀態,對于整個諸夏形勢的不利。
現在的西域甚至阻礙了諸夏的擴張,去擴展更多的生存空間。”
竟然這么嚴重?
安定公主連忙將信紙取過來,“西域是天下正中,雖然玄門支持大唐的擴張,但破碎的西域,政治上的不統一,讓大唐并不能繼續向西擴展,大唐龐大的人力物力,只能在中原內部浪費,燕國和中原的相持,讓燕國有了政治上的野望。
西域的破碎同時導致對于吐蕃的合圍難以成就,楚國的通道也難以打開。
千慎。
種種跡象都表明,現在的西域已經成為了阻礙,這不僅僅是大唐的需要,而是天下的需要。
現在李洛合一走到了最后,家族的大業也已經進入了更深的一點。
吐蕃的存在阻礙了大業,該是時候解決掉它。
若是你有什么想法,給為兄來信,你我兄弟該是時候見一面,好好談談有關于西域和中原的事情了。
不能再任由局勢惡化下去。”
安定公主的政治天賦就算是再差,但洛千秋寫的這么清楚明白,她也不至于看不懂,“夫君,兄長說的這些?”
洛千慎面色凝重的點點頭,“兄長說的很有道理,現在局勢的確是不同了。”
安定公主有種預感,洛千慎的這種態度,和自己的那個天子妹妹,很有關系,或者說,和太子以及洛王,很有關系。
李洛合一的最后一步。
她剛才看到了這一句,李氏和洛氏的親密關系,一定影響了洛千慎的決定。
我應該也屬于其中的一員吧,安定公主望著洛千慎的臉頰思索著。
“那要和兄長見面嗎?”
安定公主知道這種事情,不可能通過信件一點點的商議的,來回送信的時間,黃花菜都涼了,肯定是要見面聊。
但這件事還是要看洛千慎的意思,他是玄門圣座,如果要和大唐天子的丈夫見面的話,肯定是要通知樞機會的。
這將是一場不亞于國事會談的會面,吸引許多人的目光。
“見。”
洛千慎毫不猶豫的點頭,“至于地點就選在伊州吧。”
大唐的西都。
同時也是西域大城之一,在那里會談,是最合適的地點。
洛千慎很快就向洛千秋回信,相約在伊州見面,在信件寄出后,洛千慎便開始通知在神臨城的樞機,以及那些在外的人員。
時間很快過去,洛千慎開始動身。
玄門圣座出行,有盛大的儀仗,無數穿著玄門服飾的祭司,以及全副武裝的神廟軍護衛在身側。
洛千秋同樣從洛陽離開,大唐禁衛軍保護著他,跨越千萬里的距離,來到安西大都護府的駐地,西都伊州。
(本章完)
從武王伐紂開始建立千年世家 第十三章洛千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