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我成了大明勛戚

685 軒然大波

更新時間:2024-10-18  作者:無限循環
我成了大明勛戚 685 軒然大波
納哈勒是天圣汗也先的長子,放在漢人王朝的傳統觀念里面,幾乎可能稱得上是儲君。雖說這個長子并不得也先的寵愛,他更期望次子阿失帖木兒繼承汗位,但長幼有序這種東西不會隨著人為喜好改變。

目前納哈勒身邊兵力,武銳粗略推算大概在一萬人出頭的樣子,就算有些強壯牧民被臨時裹挾征召入伍,總體上數量最多也就兩萬左右。

武銳的三千營跟馮正的福建衛,在這一場突襲中占盡上風,斬殺韃虜萬余人,自身傷亡估計不會到五千。而且只要能得到及時救治,大部分傷員能存活下來,實際與蒙古的陣亡比能達到一比五。

當年大漢王朝宣稱的一漢敵五胡,如今在大明王朝已經無比接近實現。

當然,這里面占據著了突襲的優勢,以及納哈勒部本身就算不得蒙古精銳,又經歷過一場大戰逃亡千里,雙方實力其實并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面。

納哈勒部目前就是一條落水狗,追殺痛打他們有著極高的收益。可問題是從博羅的話語中,武銳認為天圣汗也先的蒙古主力,恐怕已經非常接近八河地區這塊瓦剌部族的祖地。

如果被納哈勒部拖住,那么之前博羅等蒙古兵馬逃亡千里的場面,會在武銳跟馮正兩人身上復現。帶出來的這兩萬大明將士們,有多少還能活著回到漠南蒙古,將成為一個未知數。

說實話,就當前的戰果而言,已經不需要去冒這種沒必要的風險。可是身為一名軍人,天然有著一股冒險主義精神,武銳期望能乘勝追擊,徹底剿滅蒙古的遼東三萬戶以及叛臣女真三部!

見到武銳臉上猶豫的神情,馮正大概能猜測到對方心中的擔憂,于是乎開口說道:“武將軍,三千營剛才跟博羅部進行了一場血戰,很多將士身上負傷需要喘息的時間,不適合再繼續追擊納哈勒部。”

“福建衛的弟兄們相對來說狀態要好上許多,要不由我們來追擊納哈勒,武將軍率部暫且留在這里修整一番。”

馮正給出了解決辦法,同時眼神之中流露出一股期待。要知道八河地區一戰,他刻意把舞臺留給了武銳跟他的三千營,甘愿當一個從旁協助的配角。

但福建衛的將士們可不是什么軟柿子,相反丘陵多山的地形造就了他們堅毅跟冒險的性格,從古至今去挑戰海洋等未知地帶的省份中,福建的百姓始終占據著多數。

武銳已經斬殺了博羅茂洛海,幫助定襄侯郭登完成了復仇,那么接下來該到了福建衛兵馬的表演時刻,蒙古大濟農納哈勒就是下一個狩獵目標!

說實話,面對馮正的話語跟請戰,武銳的心中有著一絲猶豫。這倒不是說他不相信福建衛兵馬的實力,相反這一路千里追擊下來,對方的紀律森嚴跟執行力,完全不輸于三千營。

要知道三千營可是京師,換種說法能稱得上禁衛軍,福建衛僅僅是大明十三省中的地區衛所一員,卻能擁有如此驚人的戰術水準,著實是讓人有些驚嘆。

這也從側面說明,當年沈憶宸出鎮福建布政司,給當地兵馬精神面貌帶來了多么大的改變,就如同京師三大營從最初紈绔子弟的鍍金地,變成了真正能征善戰的虎賁一樣。

不過拋開這份信任,站在客觀角度上面,福建衛終究是一支沿海的衛所兵馬,丘陵山地也跟北方的廣袤草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單獨讓他們去追擊納哈勒部,并且兵馬還要少于對方,其中難度跟危險可想而知。

但武銳心中更明白,馮正已經刻意成全了自己跟博羅茂洛海的對決,自己要是出言反對的話,那于情于理都有些說不過去。

思索再三之后,武銳還是點了點頭道:“好,那就由馮將軍率部追擊納哈勒部,我們兩部要始終保持密切聯系,稍有不對就得趕緊選擇撤離。”

“沒問題。”

馮正同樣點了點頭,福建衛是對于草原戰爭不太熟悉,可他們不是什么沒見識的新兵蛋子,終究會在戰場上證明自己。

草原上戰事打的火熱,大明京師朝堂這邊同樣沒有閑著,臨時擔任內閣首輔的商輅,按照沈憶宸離開之前的部屬,如火如荼的展開了官場改革。

首先便是內閣成員進行擴張,分別挑選了一名勛戚跟一名武將擔任閣臣,并且為了防止出現武人當國的局面,明確規定內閣首輔一職必須由文官擔任。

勛戚人選上面,沈憶宸在離開京師之前,曾與商輅交過底。那就是不要選用德高望重的老家伙,比如說

勛戚人選上面,沈憶宸離開京師之前,曾經跟商輅有過商議。首先不要選用位高權重的老家伙,他們的思維方式已經形成了固化,很難接受內閣主導的改革變法。

另外絕對不能讓徒有虛名的紈绔子弟進來,沈憶宸畢竟是在世家子弟圈子里面長大,非常清楚這群官二代們是什么德行,大多數都是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家伙。

商輅遵循這兩點原則思前想后,最終推選了相對比較年輕的定西侯蔣琬。

蔣琬為涇國公蔣貴之孫,因其父蔣義有病不能襲爵,他直接承嗣祖父的定西侯爵位。正統朝末期擔任軍職都督,奉命掌左軍都督府事,隨后又佩平羌將軍印充任總兵官,出鎮甘肅戍邊。

這份經歷意味著蔣琬有邊疆經驗,不是什么紙上談兵之輩。但真正讓商輅下定決心推選的原因,在于蔣琬與一般只會打打殺殺的武將勛戚不同,他自幼聰慧涉獵書史,詩詞歌賦什么的都能信手捏來,為武臣能詩者之冠,外界把他稱之為“儒將”。

要知道內閣終究不是什么軍事部門,而是一個行政決策中心,沒有足夠的文化修養是很難擔任閣臣。能文能武又年輕的蔣琬,毫無疑問是最為符合目標的人選,甚至沒有之一。

至于另外一名作為軍方代表的武將人選,那相對來說就要簡單許多,商輅毫不猶豫推選了五軍營都督同知范廣!

范廣是遼東人,正統年間世襲寧遠衛指揮僉事,到了土木堡之變期間擔任了遼東左副總兵,還曾在沈憶宸的麾下與韃虜進行過數場大戰。

正因為范廣表現較好,兵部尚書于謙把他給調回京師,提拔為都督僉事。天圣汗也先兵臨京師城下的時候,范廣擔任了九門守將之一,沖鋒陷陣英勇無比,極大提升了部下的士氣。

如果不是忠國公石亨表現的實在太過于亮眼,光芒遮掩了京師守衛戰中的一眾大將,可能范廣將會迎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

不過哪怕被石亨遮蓋住了光芒,后續對蒙古的反擊戰中,他率兵追至紫荊關斬殺韃虜數百,也足矣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從而獲得嘉獎進升為都督同知。

再后來范廣奉景泰帝御命充任總兵官,一直就駐扎在邊境的居庸關。單純從履歷上看,商輅覺得他作為軍方代表簡直挑不出毛病,并且范廣為人正直這些年口碑極好,選他不會引發旁人的非議。

擴充閣臣這項官場改革,很快就得到了包括皇帝在內的各方同意。畢竟這是一項做大蛋糕的舉動,憑空多出來兩塊要是能落在自己頭上,那簡直無異于天上掉餡餅。

說實話,商輅這么快推動官場改革,特別是首先拿內閣開刀,著實讓很多人大跌眼鏡。要知道權力這東西,越集中就越有價值,對于群臣而言最好是集于一身。

閣臣擴充至七人,哪怕多的這兩個人是內定人選,可誰又能保證坐上了這個位置上之后,還能維持著乖乖聽話的狀態,不想著更進一步生出自己的小心思?

不管這個官場改革是沈憶宸的主意,還是商輅自作主張,恐怕這種無事惹是非的舉動,到頭來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雖說閣臣擴充很順利就得到了各方同意,但是在閣臣人選上面掀起了很大波瀾,特別商輅還把這兩位新晉閣臣名額全部給了武將勛戚!

文官集團可以忍受沈憶宸這種“非主流”出將入相,卻無法接受純正的勛戚武將入閣登壇。畢竟沈憶宸再怎么文官掌武事,他好歹是三元及第出身,走了翰林院這條傳統晉升路子。

一個粗鄙武夫,卻輕輕松松站上了閣臣的巔峰高度,那簡直就是對于文人十年寒窗苦讀的侮辱!

如果說商輅推動的內閣擴充改革,已經在京師引發了很大的爭議,那么接下來他制定的官員致仕制度,堪稱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七十致仕這項規定,放在明朝官場實際操作上面早就已經“荒廢”,文武百官已經默認終身制。甚至就算自己主動上疏乞骸骨,皇帝如果不駁回幾次挽留,都會被視為對于這名大臣的輕視。

結果商輅把這項已經塵封的規則搬出來,以何文淵為首的文官集團,很難不把它往排除異己方面上聯想。畢竟沈黨官員基本上是一群年輕后輩,傳統文官大多年齡在六十左右。

要是按照七十致仕的規章強硬推行下去,有很大一批身居高位的傳統文官將致仕回鄉,顯然這是對整個文官集團的巨大削弱。

當得知這項消息之后,何文淵立馬召集了刑部尚書俞士悅、工部侍郎趙榮、通政使樂惲等人議事,就連曾經被擺了一道了閣臣都御使王文,此刻都盡釋前嫌邀請了過來。

這些年何文淵跟沈憶宸之間,其實已經達成了一種默契,那便是沈憶宸不再進行政治斗爭,進一步削弱傳統文官集團的勢力。

至于何文淵這邊,同樣不再找沈憶宸的麻煩,更不允許在政務推行上使絆子。于是乎雙方就這么安穩度過了一年多時間,誰能想到沈憶宸率兵展開北伐,一向溫和儒雅的商輅卻主動挑起了戰火。

沈文淵就算再怎么不想跟沈憶宸為敵,到了這一步也不得不召集成員展開反擊了。

“諸位,想必內閣商中堂推行的官場改革,爾等都已經知曉了吧?”

坐在主位上的何文淵,首先向到場的眾大臣詢問了一句。

他的話音剛剛落下,性格相對比較火爆的刑部尚書俞士悅,立馬就接話道:“京師都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吾等當然是知曉。”

“這一兩年來,吾等算是跟他沈元輔相安無事,卻沒想到對方卻沒有打算就此罷休。本官聽說商中堂推行的官場改革,實則就是沈元輔離開京師之前制定的謀劃,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對方想要趕盡殺絕,難道我們還束手就擒嗎?”

俞士悅這次算是動了真怒,要知道他可是歷經數朝的老臣,單論資歷在場眾人里面,僅次于禮部尚書何文淵,如今已經年過七十五。

按照商輅推行七十致仕政策,像俞士悅這種高齡官員,必然是第一批要求告老還鄉的人選。俗話說人走茶涼,不管在位期間有著多么大的權勢跟威望,一旦離任回鄉就將一落千丈。

更何況這些年朝廷新晉官員,基本上都是被沈黨把持,遠的不說,最近這一屆科舉的會試總裁,便是沈憶宸的鐵桿成員徐有貞!

面對俞士悅的怒火跟不滿,何文淵并沒有直接回答,相反把目光望向了閣臣王文,朝他開口問道:“王中堂,對此你怎么看?”

王文要比俞士悅年幼幾歲,不過明年也將年滿七旬,按照新政的規定要致仕回鄉。要知道王文擔任閣臣可沒多久,相比較當初的“三楊”內閣,完全可以稱得上屁股都沒有坐熱。

很明顯在這一點上面,哪怕拋開傳統文官集團的羈絆,何文淵跟王文都有著共同利益。這也就是為什么,明明遭遇了背刺,何文淵依舊不計前嫌把王文邀請過來的原因。

現如今文官集團勢弱,需要團結一切力量來對抗商輅,亦或者說沈憶宸推行的官場改革。王文身為閣臣中的一員,地位已然不下于禮部尚書何文淵,他將在這件事情上有著很大的話語權!

我成了大明勛戚 685 軒然大波

上一章  |  我成了大明勛戚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