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勛戚 507 宗藩改革
“臣附議。”闌
擔任刑部給事中的岳正站了出來,他是沉憶辰的門生,更是“沉學”的追隨者。
“臣附議。”
一名都察院監察御史站了出來,多年程朱理學教育讓他無法接受沉憶辰的弒君之舉,可為官初心跟文人風骨告訴了他,沉憶辰做的一切是對的,天下百姓將為之受益。
“臣附議”
文華殿內外此起彼伏的響起了贊同的聲音,更讓眾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向視沉憶辰為賊寇,上疏彈劾抨擊他最為厲害的清流言官群體,居然在這一場對于大明宗藩的限制戰爭中,給予了沉憶辰最多的支持,放眼望去有半數出列!
這一幕的出現放在以前簡直不敢想象,沉憶辰看到后卻有些熱淚盈眶。闌
憑心而論從入仕以來,沉憶辰始終站在清流言官的對立面,時時刻刻被這群噴子給“嗶嗶奈奈”,又不是什么受虐狂,怎么可能對他們有好印象?
但理智卻始終約束著沉憶辰,經不起批評,那就承擔不起贊美。為了個人喜好去捂嘴打擊異己,到了最后言路堵塞斷絕,那么帶來的后果將是毀滅性的。
同時沉憶辰還清楚一點,那就是沒有經歷過大禮議事件,沒有陷入黨爭的清流言官群體。你可以說他們迂腐,可以說他們挑事,也可以定義他們就是一群職業大噴子。
可有一點不能否定,他們在這個渾濁的官場中,要遠比絕大多數官員更加純粹。至少其中大部分人,依舊堅守著自己心中道義跟為官本心,想要以天下為己任。
《宗藩弊論》打擊的范圍太廣,要承擔起的后果太嚴重,除了于謙這種真正大公無私的人,朝中重臣除了跟沉憶辰志同道合者,沒有人敢站出來表達支持。
這就是為什么,哪怕與沉憶辰統一戰線的高穀,此時都選擇了沉默。
這種情況下,反倒更偏向于理想主義者的言官清流,凸顯出身上那文人特有的執拗氣節,拿出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的志向,達成了限制宗親藩王的共識。闌
站在御臺上的景泰帝朱祁玉,望著大殿內外有如此多的官員支持沉憶辰,簡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哪怕他也認為朝廷財政緊張,應該適當的削減宗室俸祿等等措施,以及給比較挑事的襄王一個警告。
但受限于時代的局限性,這個天下畢竟是朱家的,宗藩跟皇帝再怎么樣產生嫌隙,依舊還是一家人。朝廷群臣這般強烈支持《宗藩弊論》,背后到底是想要做什么,再來那套士大夫共治天下,分散帝王的君權嗎?
一方是宗親藩王的施壓,一方是朝廷群臣的“奪權”,景泰帝朱祁玉腦海思維劇烈的交鋒之下,讓他本就虛弱的身體,產生一股頭暈目眩之感,整個人搖搖晃晃的往后倒去。
還是站在旁邊的內官監掌印王誠眼疾手快,景泰帝朱祁玉往后傾倒的瞬間,他就一個健步沖了上去扶住,順勢把皇帝給安坐在龍椅上面。
大殿內外本來群情激憤的文武百官,見到這一幕后同樣大驚失色,很多人忍不住高呼了一句:“陛下!”
不僅僅是百官驚詫,就連沉憶辰此刻都有些心驚膽戰,他本以為景泰帝朱祁玉露面臨朝,而且看起來神色沒有多大異樣,身體應該是要好了許多。
結果目前看來,朱祁玉更像是在硬撐強裝,這下到底是本身疾病導致的,還是被自己上疏給刺激到。如果是后者的話,擔上大不敬的罪名沉憶辰還能有辦法轉圜,要是皇帝一病不起就麻煩大了!闌
不過幸運的是,情況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景泰帝朱祁玉倚靠在龍椅上喘了一會兒粗氣后,用著虛弱的語氣說道:“沉卿,宗藩弊論事關重大,需要三思而后行,日后再議吧。”
“陛下,常言道防患于未然,待日后宗室子子孫孫成為大明之患再來處置,成為頑疾能比現在更好治愈嗎?”
沉憶辰沒有絲毫的退步,他很清楚輿論帶來的力量,一旦朱祁玉安撫過后再選擇長久不上朝,亦或者避而不見,壓制大明皇親國戚的效果將會大為降低。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宗親再如何耗費甚高,他們與朕一樣,終究是太祖皇帝的子孫,血脈至親。你把宗室藩王給視為隱患頑疾,難道是想要反了天嗎?”
又氣又惱,再加上沉憶辰的咄咄逼人,讓景泰帝朱祁玉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一巴掌重重拍在御桉之上,帝王威壓在此刻猶如化作了實質,朝著文華殿內群臣洶涌而來。
很多比較膽小怕事的官員,見到皇帝如此震怒,第一時間就趕忙跪下,祈求別把怒火蔓延到自己的身上。偏偏沉憶辰依舊是傲然自立,甚至還不顧君前失儀的禮法,一雙眼睛直視著坐在龍椅上的朱祁玉。闌
“孔孟圣人曾言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臣是為天下萬民請命,是為大明江山考量,陛下你認為宗親應該排在哪個位置,又在誰的前面!”
此言一出,這下殿內文武百官真的是倒吸一口涼氣,沉憶辰這小子以前就以年少輕狂聞名,現在完全可以稱之為不怕死了。
民貴君輕這玩意你平常說說可以,乃至于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面規勸一下皇帝也沒問題。真正到了干實事的階段,你用它來壓制皇權,該說是讀書讀傻了,還是猖狂到無法無天的地步?
以沉憶辰才華跟能力看來,肯定不是一個什么書呆子,畢竟他的“沉學”堪稱離經叛道,還引發諸多儒學大家的駁斥跟反對。
那么只剩下后面一種可能,這小子是真打算目無君父啊!
不過這句話的出現,卻讓殿外的言官清流團體感到異常振奮,大明開國以來自從“胡惟庸”桉廢相之后,就已經沒有什么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說法,皇權成為實質上至高無上的存在,誰敢這樣直言駁斥君王?闌
天下,終究是天下萬民的天下,這才是古之禮法!
“沉憶辰,你!”
景泰帝朱祁玉怒目圓睜,一只手顫抖指向了沉憶辰,想要說出一些呵斥的話語,卻話到嘴邊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民貴君輕畢竟占據著大義,皇帝可以不遵守,卻不能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反對,這就是封建王朝的游戲規則。
只能說走到了這一步,朱祁玉始料未及,事態已經超出了他身為皇帝的控制范圍。可以想象今日就算不給文武百官一個交代,靠著皇權硬壓下去這場風波,明日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言官清流上疏討要一個說法。
再加之朱祁玉旁支登基,遠沒有正統皇帝的那種掌控力跟威望,易儲想法更是讓他站在了宗親跟文官集團的對立面。要繼續采用什么強力手段鎮壓言論,恐怕那日孫太后想要派兵鎮壓士子叩闕的后果,就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國之動蕩!
“好,既然沉卿想要改革宗室弊端,那朕給你這個機會,當場舉行廷議吧!”闌
沒錯,景泰帝朱祁玉無論同意或者反對,導致的后果哪怕他身為帝王都有些承擔不起。那么最好的辦法,就讓這個鍋文武百官一起背,讓廷議來決定是否執行《宗藩弊論》上面的措施。
不得不說,明朝皇權雖然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次高點,僅次于清朝皇權的極限。但廷議制度的存在,某種意義上還是存在著“封建民主制”,沒到皇帝徹底一言堂的地步。
“閣部大九卿出列!”
隨著朱祁玉一聲大喝,站在左側前片的文官集團重臣面面相覷,他們沒想到這把火,硬是歪打正著的燒到了自己身上,錯失了作壁上觀的機會。
要是同意沉憶辰的上疏,那么很明顯會得罪皇帝跟宗室,要是反對吧,看著殿外言官清流義憤填膺的模樣,可以想象在士大夫階層中自己的名聲會遭受多大損耗。
并且這次勛戚百官大半到場,不像以往的閣部內部廷議,結果勢必會傳遍大明,誰也不想成為反派被萬眾唾罵。
只能說皇帝這招廷議用的好啊,把本應該屬于自己的決策權,甩到閣部大九卿身上。這樣至少不管結果如何,他都可以置身事外避免承擔宗室或者萬民的罵名,同時天下目光都被《宗藩弊論》吸引,更沒人關注廢后以及接下來的易儲了。闌
不過事已至此,不管心中是否愿意,內閣大臣,六部尚書,以及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組成的大九卿,此刻都得硬著頭皮站出來表態。
有些人估計心里面此刻都在犯滴咕,早知道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還不如請個病假躲在家中修養……
“諸位乃朝堂重臣,國之棟梁,《宗藩弊論》事關家國大業,你們表達是否執行吧。”
朱祁玉問完這句話后,就仿佛泄了氣的皮球,渾身無力的倚靠在龍椅。他的體力已經支撐到了極限,連最基本的帝王威嚴模樣都無法維系了。
面對皇帝的問話,回應的確實沉默,堪稱無盡的沉默。
哪怕身穿緋袍位極人臣,可依舊不敢再這個話題上妄言,直至朱祁玉實在忍受不下去,把目光看向了陳循身上,后者這才被逼無奈的開腔道。
“大明這些年災禍不斷,國庫入不敷出確實有些困難,不過沉中堂上疏宗藩的改革內容,著實有些過于激進,臣覺得還是慎重考量為好。”闌
什么叫做老油條和稀泥,陳循的回答跟表現就是,話好像都說的面面俱到,卻始終不擺明自己的態度,片葉不沾身。
“大冢宰,你覺得呢?”
皇帝把目光挪到了吏部尚書王直身上,他是目前名義跟實際上的文官之首,內閣首輔陳循既然不敢表態,就得由他來帶個頭!
“陳中堂老成謀國之言,臣附議。”
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王直避事的程度遠勝陳循,他本就是偏軟弱的作風,怎敢當這個出頭鳥。
“好,好,難道爾等除了考量之外,就沒有其他話語可言嗎?”
景泰帝朱祁玉此刻面對這種情景,心中都不由感到一股諷刺。沉憶辰就算借機生事,上疏逾矩企圖更改祖宗之法,至少這小子心懷天下在做實事。闌
朝廷這些老臣,身居高位盡享榮華富貴,卻個個精通明則保身,不愿意承擔一絲的責任。
就在朱祁玉感到唏噓不已,準備強行推動廷議表決的時候,沉憶辰同樣為這種官場風氣感到不屑,他毅然決然的站出來道:“當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
“陛下,廷議表決吧,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沉憶辰此刻選擇孤注一擲,卻推動他都不看好的廷議表決。很多時候現實就是這樣,盡人事聽天命,沒有誰可以永遠稱心如意。
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維系心中的理想跟正義,對得起頭上的這頂烏紗帽,對得起軍中將士跟大明百姓的期望!
“臣身為內閣大臣兼兵部尚書,同意宗藩改革!”
沉憶辰緩緩舉起了右手,他同樣身為閣部大臣中的一員,擁有表決投票的權力。闌
“內閣大臣兼詹事府少詹事商輅,同意宗藩改革!”
商輅緊隨其后,堅定不移的表達了對沉憶辰的支持。
“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于謙,同意宗藩改革!”
于謙同樣默默舉起了右手,他支持的是心中大義。
三人表態之后,隨之而來的是久久的沉默,其余閣部大九卿重臣,臉上神情寫滿了慎重,不敢輕易踏錯一步。
許久過后,禮部尚書胡濙作為六朝元老,他緩緩說道:“臣太子太師,禮部尚書胡濙,反對宗藩改革。”
沒錯,胡濙是傳統文官集團,他雖然心中明白宗藩的危害,但這畢竟沒有到了明朝后期那種不得不改的地步。沉憶辰的策略太過于激進,治大國如烹小鮮,萬一引發了諸藩抗議國之動蕩,誰又能負的起這個責任?闌
“臣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直,反對宗藩改革。”
有了胡濙帶頭,王直這下終于明確表明自己選擇,他同樣不贊同激進改革。
“臣內閣大臣,太保兼工部尚書高穀,支持宗藩改革!”
到了這一刻,高穀放棄了權衡利弊,站在了沉憶辰這邊。他終究還是沒有忘記楊溥的遺愿,助沉憶辰權傾朝野。
“臣反對宗藩改革。”
一道道聲音接連響起,沉憶辰本以為廷議表決,自己這封漫天要價的《宗藩弊論》,注定是無法通過的。闌
結果卻有些出乎意料,到了最后居然出現了五五開的局面,閣部大九卿中有半數官員,選擇了同意宗藩改革。
到了這一刻,眾人把目光看向唯一沒有投票的內閣大臣,兼大理寺少卿的楊鴻澤身上。
胡濙王直等人神色澹定,楊鴻澤是他們一手培養打造出來的,加之政治觀念偏向于極度保守,勢必無法接受沉憶辰的狂妄激進,宗藩改革這場鬧劇,估計要到此為止了。
只是楊鴻澤的目光,卻沒有望向胡濙等人,他雙眼死死的盯著沉憶辰。后者目光清澈坦然,沒有流露出絲毫期許的意思,仿佛這至關重要的一票毫無價值。
“內閣大臣兼大理寺少卿楊鴻澤,同意宗藩改革。”
我成了大明勛戚 507 宗藩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