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原始部落 第十章 燒制陶器
忙完魚塘的事情以后,姜玄就開始挖黏土,制造陶器。
這天,他拿了一個藤筐和骨耜,走到小溪邊。
他先用骨耜把表層雜質較多的泥土鏟去,露出下面灰白色的細膩黏土。
他挖了一整筐黏土,然后把這些黏土帶到小溪旁邊的一塊平地上,又找來一塊比較平整的石板,把一團黏土放在上面不斷的摔打,揉搓。
“啪啪啪……”
黏土具有黏性,就好像面團一樣,越拍打越黏,表面也越光滑。
隨后,姜玄用一根竹片,把拍打好的黏土切開,搓成一根根的泥條,又徒手捏了一個圓餅狀的陶罐底座。
接著,他開始制作陶坯。
他先在底座上沾了一些水,開始把這些泥條與底座粘連在一起,再一條接一條往上疊加,捏成陶罐的形狀。
沒過多久,一個直徑約二十多厘米,高約三十多厘米的陶罐粗坯就成型了。
粗坯成型之后,不是很圓潤,姜玄在表面撒了一點水,盡量把它搓得更圓潤一些。
最后,他做了一個匹配陶罐的蓋子,蓋子上還捏了一個提手。
赤芍一直在旁邊看著,當姜玄做好蓋子之后,她好奇的問道:“這么就可以燒成陶罐了嗎?”
其實她很想說,這也太容易了吧?但是沒說出口。
鉤藤、石鰍和南星也看著姜玄,因為制做陶罐的過程太簡單,給人一種我上也行的感覺。
姜玄道:“這只是初步成型,之后需要在陰涼的地方放置七八天的時間,讓它自然陰干,然后還要建一座土窯,把陰干的陶坯放進土窯里燒上一整天,冷卻之后,沒有燒裂的,才算是真正的陶器。”
赤芍和三個少年聽得不明覺厲,“陰干”、“土窯”、“冷卻”這些詞,他們都聽不懂。
剛才還覺得我上我也行的三個少年,立刻收起了輕視的心態。
赤芍倒沒有意外,如果陶器那么容易做,以前鹿部落的陶器就不會那么稀少了。
實際上,赤芍并不知道,鹿部落,包括很多其它部落,之所以覺得陶器珍貴,是因為他們制造陶器的土是隨機的,并沒有專門去找陶土,也沒有經過陰干這一道程序。
他們更沒有建造專門的土窯,燒制陶器時的溫度、時間這些,都沒有一個準則,只能靠自己摸索,這樣一來,燒制出來的陶器成品率極低,自然也就顯得珍貴了。
反觀姜玄,他前世留下的記憶,是無數代的人不斷改良、記錄的智慧結晶,按這樣的方法制造陶器,成功率自然高得多。
最終,姜玄制作了兩個厚重的陶罐粗坯、兩個陶盆粗坯、以及十個陶碗粗坯,并將它們全部放進竹屋的角落里陰干。
之所以放竹屋里,是因為陰干的時候最好不見風,也不能有強光,等它自然散發水分,自然干燥,這樣陶坯不容易變形。
這一步很重要,如果陶坯不夠干燥,燒制的時候,蘊含在陶泥里的水汽就會發生膨脹,導致陶器破裂。
弄好這些陶坯時,已經是大半天過去了。
赤芍和三個少年在旁邊看了一會,就去狩獵、捕魚和挖掘植物塊莖去了,冬季將近,儲存食物更重要。
姜玄吃了一點魚肉,又烤了兩塊黃精來吃。
黃精也是部落人使用的草藥之一,在南荒的山脈之中廣泛分布。
與味道辛辣的野姜不同,黃精烤熟之后微甜,能用來充饑,部落人經常會挖來當食物吃。
吃完黃精,姜玄打開了一個竹筒,里面有一罐子凝固的獸血,他往竹筒里加了一些水,又用竹片攪拌了一下,然后把竹筒放在炭火上烤。
青翠的竹筒被燒得焦黑,里面的獸血混著水也被煮得沸騰了。
姜玄打開竹筒,把里面的獸血一點點的吃掉。
由于沒有鹽,大量吃哺乳動物的肉,以及獸血,就成為補充鹽分的重要途徑。
赤芍他們都能面不改色的在殺獵物的時候,直接喝生血,但是姜玄有點難以接受,所以就采用竹筒加水的方法,把獸血煮熟了再吃,這樣比較好接受一點。
吃飽之后,姜玄又去挖黏土,這一次是為了建土窯。
其實建土窯可以用普通的泥土,不過普通的泥土燒窯的時候容易開裂,姜玄想要長期使用土窯,還是用黏土建更好一點。
建造土窯有好幾種方法,姜玄選擇了建造簡單,能一次燒制多件陶器的橫焰窯。
橫焰窯前面是灶門,中間是爐膛,尾端有一個呈九十度角豎立的圓筒狀通風口。
當灶門開始燒火的時候,空氣受熱往上流通,經過長長的爐膛,從圓筒狀通風口排出,與農村的土灶原理差不多,只不過它下半部分是長條狀。
姜玄在竹屋旁邊的空地上,選擇了一個比較平整的地方,把地面清理干凈以后,又到小溪邊挖了很多黏土,用藤筐裝好運過去。
隨后,他把黏土堆成一堆,用竹筒往中間倒了一些水,然后用腳不斷的踩踏這些黏土,踩踏之后的黏土無論是黏性還是韌性,都會大大提高。
黏土踩踏均勻之后,他開始建窯。
建窯的過程很簡單,先是建起一道“U”字形的泥墻,高約半米,然后在泥墻上架上密集的木棍,可以就可以用黏土封頂。
在“U”字型泥墻末端留一個缺口,然后建造一個圓筒狀通風口,通風口的末端比土窯主體高一倍左右。
建好之后,它大致是這個樣子的“▄▍”。
最后,因為土窯爐膛比較長,放置陶坯和取成品陶器很不方便,需要在土窯的側面,切開一道半圓形的缺口。
這個缺口在放入陶坯后會重新堵上,用泥巴密封,燒好陶器之后再打開。
當土窯做完之后,太陽已經快落山了,姜玄洗了洗手,又看了看自己建造的橫焰窯,感覺沒什么問題,滿意的回到竹屋。
赤芍和鉤藤、石鰍、南星已經回來了,他們今天又捕了一些魚,抓了幾只竹雞,以及挖掘了不少可食用的芋頭、黃精、以及山薯。
接下來的七天時間里,姜玄與赤芍等人每天都去狩獵、捕魚、挖掘植物塊莖,儲備過冬的糧食。
在這期間,他們偶爾會捕捉到一些比較大的獵物,這些獵物的肉可以吃掉,也可以掛在火塘上方熏干,皮毛則剝下來,撐開晾干,用于制作保暖的獸皮衣和獸皮褥子。
七天之后,陶坯陰干完畢,土窯經過風吹日曬,也干燥的差不多了。
姜玄立刻開窯,燒制陶器!
他把一半陶坯抱到土窯旁邊,從側面開口處,把陶坯倒扣著,一件件的放進到土窯的爐膛之中,然后把土窯側面的缺口堵上,用泥巴密封。
他又找來了大量的枯竹、干柴,堆放在土窯旁邊,從竹屋的火塘里取來火種,開始燒窯。
“噼啪噼啪……”
土窯之中,火焰很快就燃燒了起來,火力很猛。
“呼呼呼……”
圓筒狀通風口處,火尾時高時低,就好像下面有一臺鼓風機一樣。
接下來就是耐心的等待了。
姜玄在這里守著火,赤芍等人時不時好奇的過來看一眼。
他從白天守到了黑夜,直到月上中空,這才停止了燒火,回去睡覺。
土窯內的溫度依然很高,需要一晚上的時間,才能慢慢降下來。
這一夜,姜玄做了個美夢,他夢見自己創建了一個大部落,那個大部落人口過十萬,物資豐富,生活幸福……
第二天一早,姜玄迫不及待的來到了土窯旁邊,摸了摸土窯,爐壁尚有余溫。
“開窯咯!”
姜玄興奮的搓了搓手,赤芍等人也跑了過來,等待著姜玄開窯。
姜玄用尖銳的木棍,把土窯側面的缺口重新打開,一件件燒成了磚紅色的陶器顯露了出來。
首先拿出來的,是厚重的陶罐,陶罐沒有裂縫,包括蓋子也是完好無損,燒制的很成功。
“當當當……”
姜玄用木棍在陶罐側面敲了敲,罐體發出了清脆的響聲。
“燒制的很好,以后我們可以用這個陶罐熬湯了!”
姜玄大笑,他燒制陶器最大的目的,就是可以熬湯,現在這個目的達到了。
“給我看看。”
赤芍從姜玄手中接過陶罐,入手非常沉重,雖然不是特別圓潤,但這是真正的陶器啊!
“玄,你太厲害了!一次就做成了!”
赤芍小心翼翼的把陶罐放在地上,發自內心的夸獎姜玄。
鉤藤、石鰍和南星也紛紛朝姜玄投去崇拜的目光。
姜玄又把一個陶盆,五個陶碗,從爐膛里面取了出來。
陶盆燒制的也很成功,倒是陶碗,五個之中有兩個燒裂了,只有三個是完好的。
姜玄把三個陶碗分別遞給三個少年,道:“陶罐用來煮湯,陶盆用來裝菜,陶碗每人一個,這三個先送給你們了。”
“真的嗎?”
“玄,你真是太好了!”
“太好了,我們有陶器了!”
三個少年興奮的抱著陶碗,激動的難以言表,恨不得親一口姜玄。
根據這一次的燒制經驗,姜玄猜測,越厚重的陶器,也許越容易燒制成功,因為它不容易開裂。
反倒是陶碗這樣比較薄的陶器,容易燒裂,所以五個碗中只有三個燒成功了。
第一批陶器的成功,給了姜玄很大的信心,他把竹屋里另一半陶坯也搬了出來,放進土窯,密封之后,再次點火。
這一次更順利,一天之后,他又得到了一個陶罐、一個陶盆、四個陶碗,只有一個陶碗燒裂了。
有了陶器之后,姜玄終于不用每天吃燒烤了。
他用新陶罐煮了一鍋魚湯,當他喝到熱氣騰騰的魚湯時,幾乎激動的熱淚盈眶,心里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他以前從未想過,一口熱湯也能讓人感到幸福。
燒制完陶器之后,姜玄又花了幾天的時間,建造了兩間小竹屋,一間建在竹屋左邊的小溪附近,用于洗澡。
另一間建在竹屋右邊,離竹屋稍遠的位置,他在里面挖了個坑,架上竹排,做成了旱廁。
洗澡、上廁所,都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姜玄來自后世的靈魂,讓他無法像鉤藤他們一樣那么奔放。
赤芍最先接受了浴室和廁所,她喜歡這種獨立的空間。
三個少年對此也沒什么反感,經過這段日子的接觸,他們對姜玄已經產生了崇拜。
只要姜玄建造的東西,他們都下意識的認為是好東西,都愿意去嘗試使用。
就連筷子,他們也開始慢慢接受了,因為有了陶碗以后,用筷子才能把熱菜夾到他們心愛的陶碗里。
姜玄用自己的努力,不斷的改善著在這個世界的生活,并且影響了身邊的人。
……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轉眼之間,秋天遠去,寒冬降臨,天空之中飄起了雪花。
秋季的時候,他們捕獲了不少獵物,有些獵物的皮毛比較厚,剝下來了,經過晾曬,刮去脂肪,可以做成獸皮衣御寒。
在姜玄的建議下,他們在水里加入大量草木灰,然后把晾干的獸皮放下去,浸泡三天三夜。
當這些獸皮重新洗干凈,晾干之后,他們驚喜的發現,用草木灰水浸泡過的獸皮,比他們以前穿過的所有獸皮衣都要柔軟得多。
這個發現讓他們非常開心,甚至自己身上穿的舊獸皮衣也拿去重新浸泡了一遍,因為獸皮衣太硬的話,穿著容易進風,不夠暖和。
這個冬季,他們有房子,有火塘,有食物,還有柔軟的獸皮衣穿,甚至還能喝上熱氣騰騰的肉湯。
這比他們以前在鹿部落的時候過得好多了。
大雪越下越大,大地很快就變得一片白茫茫,大部分動物都藏在了自己的洞穴之中,熬到冬天過去。
下雪之后,姜玄等人大部分時間都在竹屋里,因為外面太冷了,他們的食物和柴火都準備得很充足,沒必要出去受罪。
這是我的原始部落 第十章 燒制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