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瀚海唐兒歸

第636章 軍制、賦稅改革與草原十二萬戶

更新時間:2022-12-13  作者:人到中年紙老虎
瀚海唐兒歸 第636章 軍制、賦稅改革與草原十二萬戶
學我者生,似我者亡,實在是一句金玉良言。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來說,個體與個體間的差異都很大。

所有張鉊從沒想過要完全去學清朝的八旗制度,那是在找死,就算是八旗兵制,也不能照搬。

況且他也沒法照搬,奴兒哈赤能搞八旗,是因為他玩的強盜團伙加奴隸制,非常符合他們這些假女真實通古斯野人的傳統和文化水平,張鉊總不可能在中原大地玩奴隸制吧。

所以張鉊要學的,是八旗制度下,八旗兵與皇室的特殊依附關系,學他們上下一起共享軍事上的勝利果實、對外戰爭的紅利,以及互相的小團體認同。

而關于朱洪武的衛所兵制度和八旗兵制度,張鉊也思考了很多。

朱洪武的衛所軍制度,在古代軍隊來說,實際上已經非常完善了。

昨天張鉊認為衛所軍戰斗力崩壞之快,遠不如宋之禁軍,其實并不那么恰當。

嚴格來說,衛所軍只是腐壞,并沒有徹底崩潰。

不然也不會有糧餉充足大明天兵,臨陣三銃也算對得起皇上,這兩個帶著幾分黑色幽默的調侃了。

明朝的衛所軍,在引入了募兵系統和完善了向上通道,加上各鎮總兵、副將開始養家丁,后,戰斗力還是在的。

但戰兵和家丁,打一仗的話,那可真就是花錢如流水了,能打仗的精銳,也更加有限。

而且衛所制只有明朝能玩,因為在經過兩宋的洗腦之后,文貴武輕已經成了定制,連滿清都要搞文貴武輕。

武人在大時代潮流的壓力下,無奈只能低頭做小,拼命搞錢,搞封妻蔭子。

可要是在張周這么搞,那么某鎮總兵,就不會是總兵,好一點的是持節都督某地軍事,壞一點那就直接繼續是節度使了。

同時,滿清的八旗兵制維持戰斗力的秘訣,他也沒辦法全盤照抄。

因為滿清維持武力的秘訣,是靠抓東北老林子中的索倫人,在蒙古草原養一支馬隊,然后比如打大小金川時,將當地的藏、彝等勇悍之民抬旗。

讓這些后進分子和八旗中還能維持自身武力的旗丁混編,以此來保證戰斗力的。

滿清的這套辦法,加上旗人國養,造成了只進不出,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而且由于旗人身份限制,人數始終上不去,最多也就維持了一萬多人的規模,只能說比沒有強一點。

可以說,明清兩代的辦法,各有利弊,張鉊也都沒法效仿,更重要的是,張鉊現在還面臨著兩大難題。

首先,最近從河西招募的兵員成分,讓張鉊有些不安,原本從河西補充來的義從驍騎和團結弓手中,漢人至少要占六成以上。

但是近兩年,從河西來的勇士中,吐谷渾、諸羌、黨項、吐蕃等諸族勇士竟然比漢人還要多。

細細探查下去,竟然是因為從負責招募的西京留守裴遠,到樞密院和中書省鸞臺,都更喜歡非漢人的河西兵。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因為河西的各族人比漢人更加窮困,招募的代價更低,他們離開河西的愿望也跟強烈。

還有就是吐谷渾等各族人,在信佛上遠比漢人更加虔誠,他們更相信張鉊就是現世神。

在足夠撫恤的支持下,這些信仰更為虔誠的各族人,作戰極為勇悍,很多時候生死都不避,親軍和禁軍的大小軍官,也更喜歡用他們。

這.異族加宗教信仰,不就是耶尼切里嗎?

到時候,一旦親軍、禁軍中全部充斥著這種成分相同的成員,是不是禁衛軍選舉法,也要到東方來走一波?

第二個問題,則是中央財政沒錢了,歷史上趙匡時期能夠南征北戰,底子是郭威、郭榮時期給他打下的。

那時候后周府庫充盈,百姓生活開始趨于安定和富足,所以能夠支持大軍連續大戰。

但張鉊這時候,他自己就是郭威這個角色,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征戰,而是快速恢復民生。

可張鉊已經三十五歲了,在等下去,統一全國都要四五十歲,哪還搞個屁?

況且現在南邊一口氣死了馬希范和錢佐,高從誨也命不久矣。

南漢的劉晟,不但殺掉了功臣劉思潮和陳道庠,更在一天之內就殺了他八個弟弟。

劉晟總共十八個兄弟中,十五個被他殺的,剩余三個不是死的早,也早被殺了。

翻遍史書也找不出更比劉晟能殘害兄弟的,是以南漢國內人心惶惶。

這是天賜良機啊!張鉊不想錯過這個窗口期,

缺錢又要打仗,兩稅法也是大勢所趨,親軍、禁軍中宗教成分又開始增多,張鉊就只能從歷史中想辦法了。

他準備將河西隴右關中三地,現在已經授給親軍和禁軍家庭的六百萬畝,加上屬于皇室的一百五十萬畝左右土地,全部從官府的田冊上分離,算作皇室的私產。

同時張鉊已經在人口凋敝的關中圈定了差不多五百萬畝土地,他準備自己出錢招募流民耕種起來,同樣成為皇室私產。

而這些私產,并不是用來維持皇室奢靡生活的,它們將全部用來作為親軍的職田。

按一男丁三百畝起的超規格授田,租稅按照上古的三十稅一來繳納,也不需要服徭役等,并且允許他們招募佃戶耕種。

代價就是除了重甲、弩箭、頂級戰馬以外,需要自備。

同時每三年需要宿衛番上一次,一次一年,分春秋兩季在兩年內服役完成,若是皇帝有特別征召,必須要隨時到位。

親軍家庭中,父親年過三十五以后,就必須要開始提供接班人輔兵。

這個輔兵由親軍自己指定,僅限定兒子和血親侄子,平時作為農戶接受訓練,戰時則跟隨作戰。年過十六后,還可以按春夏秋冬四季,獲得皇室的賞賜。

若是沒有合格繼承人的親軍家庭,親軍及其正妻過世之后,家產將被收回。

而且親軍家庭的田產等一切財物,不可以析產,家中的兒子年滿十八之后,都要另尋出路。

當然,這個出路,張鉊已經幫他們想好了,那就是練好文武藝后,就去外面開拓闖蕩,文不成武不就的兒子,將失去親軍家屬的資格。

張鉊預計親軍在河西授田一萬戶、隴右和關中各兩萬戶,組成親軍五萬戶。

禁軍的組成差不多,只不過不會把他們的賜田賜到河西隴右去,同時賜田的規模也要小得多,一般只能獲賜大概五十畝左右。

不過這都是在中原河南以及河北,產出和經濟價值肯定比河西隴右的五十畝要好的多。

而且在以后,孟蜀、馬楚、南唐、錢越、南漢來自靜海軍和平海軍的地盤被打下來后,當地王族豪門的土地,也會被拿出來相當一部分授予禁軍,類似滿清的各地駐防八旗,以控扼地方。

張鉊準備在河南授田禁軍三萬戶,河北授兩萬戶,其余太原、北平、成都、潭州(長沙)、江陵、興王府(廣州)等地大概會授田三萬戶。

這實際上是明朝衛所制度和八旗制度的結合,大體的原則上沿用明朝衛所制,在與皇室的關系上,則與八旗制度相同。

親軍和禁軍的財政、人事等權,都不歸外朝管理,而是直接歸屬內朝的鸞臺侍郎和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分割管理,關鍵的人、財大權則操之于帝王之手。

這一套制度下來,親軍和禁軍在身份上,實際上是皇室的私軍,由皇帝大權獨攬,勛臣階層協助,形成一條垂直的領導體系。

哪怕是一個管理一百人的將虞侯,也能直達天聽,同時皇帝的指揮棒,也能下到將虞侯這一層。

而與明代衛所制度不同的是,張周的親軍和禁軍,比起明朝的衛所軍更加富有,經濟上的負擔更輕,地位更高,相應的戰斗力也更加強悍。

在人身關系的隸屬上,則跟類似八旗兵與皇室的關系,離開了皇帝,他們什么都不是。

張鉊的理想,是至少保住這親軍五萬戶和禁軍八萬戶的賜田,五十年中不能發生兼并,能保證五十年內有較強的戰斗力。

此后張鉊就可以用親軍護衛都城,他們的賜田遠在河西隴右和關中,無法在本地盤根錯節的扎下根來。

哪怕他們有相同的宗教成分,但是在本地沒有根基,無法形成能左右皇室的親衛軍勢力。

禁軍則分散在重要的大城市,以及都城周圍,他們不能直接護衛皇帝,但是家人田產卻都在中原之地,有本地抱團的優勢,但被親軍阻隔在外,只能形成外圍的防線。

這樣親軍和禁軍就可以互相牽制,不會使哪一方面的人坐大。

張周朝廷只要能保證這十三萬戶在,那么平日里可以獲得四到五萬人的常備軍,一般戰時可以動員到八萬人左右,極限動員起碼能拉出來十五萬以上,更重要的是省錢。

此外,張鉊還準備私人出錢,在河套地區再開墾一百五十萬畝土地。

同時將居延海以北、以西的草場,大概就是后世阿拉善盟加上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再加上唐努烏梁海等,這一大片草原劃歸伊利可汗直轄牧場。

牧場上的各族人,都將成為直屬皇帝的本部,他們賦稅較輕,賞賜也肯定比其他部族多。

這些善戰的草原牧民,就會成為張鉊最穩定的輕騎兵來源。

而在國家其他武裝力量方面,張鉊準備徹底執行明朝的衛所制,而在執行衛所制以前,行政上還要經過一場大的改動。

張鉊準備廢除唐代以來的州縣制度,除了有特殊原因要保留的州以外,命各州有古稱的恢復古稱,沒有古稱的也要在后面加后綴,

比如徐州,就要改稱徐州府,地方上實行行省、府、州、縣四級制度。

但是州在府之下,而且只有戰略位置比較重要,人口比較多的州能保留,其余都不保留。

而原本一個州只分管三四個甚至一兩個縣的劃分也將終結,許多小州都要進行合并。

之后府長官為府尹,州為長史,縣為縣令。

當然,張鉊更喜歡知府、知州和知縣這三個稱呼,但是現在科舉他還沒來得及完善,也還沒有足夠的官員來做到可以隨時輪換和升遷。

所以還是要用這種長時間在某府、某州任職的官職。

說不得更要繼續啟用一匹武人來擔任這些職務,但肯定是暫時的。

而在地方上行政單位的確立之后,張鉊準備在陸上要塞、海疆邊防建立衛城,類似唐代守捉,只不過兵員變成了衛所兵,同時每府的要沖,也必定留一支衛所兵。

預計將要開始的均田,也先從個州縣兵和團結健兒中開始,他們接受了均田,就自然成為的衛所兵。

不過因為張周的作戰主力的親軍和禁軍,那么衛所兵的負擔也比明朝要輕。

當然,更大的原因是張鉊現在打不起明朝時期那樣的富裕仗,不需要動輒出動十幾萬大軍。

而在有了這條主要以土地作為酬功的體系之后,張周的財政壓力,相對就要小很多。

在編制上,親軍和禁軍依然沿襲軍(衛)營都將隊火的模式。

軍(衛)三千人,營一千人,都五百人,將一百人,隊五十人,火十人。

親軍長官為中郎將(衛),郎將銜指揮使(營),都虞侯(都)、將虞侯(將)、隊(十將)、火(火長)。

禁軍長官為總兵(鎮),指揮使(營),都虞侯(都)、將虞侯(將)、隊(隊正)、火(火長)。

而在衛所軍中,張鉊干脆也抄襲明代的武官制度。

一衛一般是三千人,長官為衛指揮使,其余為千戶、副千戶、百戶、副百戶,總旗等。

在兩到三個衛的基礎上,設立兵馬督監,再上面還有兵馬使等,將衛所軍的權力,全部交給樞密院。

至于明代的同知、僉事、鎮撫等官職,暫時不設,等具體的運轉中,再來看情況設立。

同時在草原上,張鉊原本拿到了泥撅伊利大汗的尊號后,基本也沒怎么管過草原上的事情,草原上的一切制度,還是按照原本的習慣在運轉。

唯一有些約束的,就是在北庭的曹延祿、李從煜、陳輝耀等人通過互市和鹽鐵茶糖酒和糧食布帛的輸出,給予了一定的控制。

而現在,北方中原已然一統,契丹人也縮回去放棄了對草原的宣稱,那么從現在開始,張鉊就要把草原上的事情給管理起來了。

張鉊準備從夷播海(巴爾喀什湖)往東,依次設立拔悉密萬戶、伊麗萬戶、乃蠻萬戶、黠戛斯萬戶、梅里急(蔑兒乞)萬戶、烏古敵烈萬戶、阻卜萬戶、萌古.茶扎剌室韋萬戶、斡朗改室韋萬戶、女真三部萬戶和上契丹四部萬戶與下契丹四部萬戶等十二個萬戶部。

當然,這不是說草原上就只有十二萬戶人口,這個萬戶是虛數,下面再依次設立千戶等部落。

其中拔悉密、伊麗、乃蠻、黠戛斯四萬戶作為大汗本部。

而現在只是大概的設計,要想成功將這些萬戶全部納入到統治下,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為此,張鉊準備在南征南平和馬楚以后,留下將帥準備入蜀,他自己則要再去承德府,并在承德府召開六法宗大佛法會。

同時敦煌張、曹等家族學習佛法的子弟和已經開始在草原上傳播佛法的子弟,馬上全部行動起來。

安西行省、北庭行省乃至青塘和河西佛門的高僧,也要開始行動。

張鉊準備將現在在他身邊伺候的各部大小王、豪酋質子千余人也放回去。

同時親軍中抽調信佛的驍騎兵兩千,禁軍中再抽調五千,交由白從信、黃英達兩人統帥出塞。

乃蠻部的阿羅闍以及大小王、豪酋質子回去后,也會立刻組織一支一萬五千人左右的護法騎兵,雙方合計兩萬二千精騎。

用佛門高僧加上刀劍的方式,統一各部信仰,說服各部大小汗、大小王、大小葉護等親自到承德府去參拜張鉊。

至于具體怎么捏合這些萬戶,張鉊還沒想好,他也沒準備馬上就能實現草原十二萬戶的目標。

這次承德大法會,能有四五個萬戶的頭人過來,他就滿足了。

為此,張鉊甚至準備在這個時期,給自己的頭銜上正式冠上泥撅伊利可汗的名號。

哪怕在初期會出現中原、草原二元制帝國,張鉊也在所不惜。

因為只有控制這十二萬戶之后,他才能去征服整個河中、波斯以及重新去控制印度,以及帶著他們不斷往西去征服,不然光靠中原的實力,是很難短時間實現的。

然而,設想是美好的,但要真正去推動,往往會很難。

哪怕就是廢州并府設立衛所這種事情,張鉊也不可能乾綱獨斷,必須要跟下面的人商議。

而且肯定也要做出一些讓步,不然的話,廣大的官員們就可以讓你見識一下什么叫做扛著紅旗反紅旗,以及消極怠工摸魚上班的厲害。

所以與想象中皇帝夜夜笙歌不同,張鉊回來之后,就去大符那里住一個晚上,然后就連續跟朝臣商議國事到深夜,隨后就在皇后寢宮直接安歇。

九月十三,連重陽節都沒休息的張鉊,終于與朝廷文武諸臣工商議完畢了大事,一連串的改革連續開始。

最重要的當然是親軍、禁軍的授田,以及撤州并府。

同時張鉊命令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設武舉,這可不是單單一場考試的問題。

張鉊的武舉,是要先在各縣由各縣巡檢建立槍棒社和弓箭社,每年一挑,挑選出來的進入各縣武學。

在縣武學,系統性的學習弓箭、騎射,軍陣,以及了解甲胄和弩箭等。

再每兩年由樞密院、兵部、各府兵馬督監奉天子詔令進行府考。

考中者能得到一個都頭的頭銜,比如善射者,就能得到弓弩都頭,精槍棒的就可以得到槍棒都頭的頭銜。

有了這個頭銜者,就可以不用戶籍而只用都頭的頭銜到各處游歷,不被一般的衙役盤查,見官不讓。

隨后學習一定的文化知識,也就是簡單認字之后,再參加每兩年一次的行省大考。

這次考中者,如果不愿意再考的,可以到衛所任副百戶,或者回到縣中任都頭衙役、團結兵教頭等。

到了這里,再往上考,才是武學會試。

這分兩個方面,走悍勇驍將路數的,只要求認三百個字,會認令旗,會簡單的排兵布陣就行。

中舉之后,可以入親軍、禁軍,極為優秀的入憾山都。外放則到衛所或者邊防鎮軍之中為中層武官。

另一個分支就是六韜軍帥類的,這就要求很高的文化素養,是培養將帥的。

一旦考中,不但可以入軍職,還能在某些時候轉文,任方面之帥。

這一條路走下來,孩童十歲就可以開始參加巡檢司的大挑,真正有實力的,十七八歲就能成長為一員合格的軍將了。

而且武舉有個好處,那就是評判的標準非常準確,不存在你說好,他說不好的情況。這也方便張圣人挑選出愿意向外征服的人才。

同時,張鉊還準備把鄉射大禮這一項禮儀,給搬到草原上。

風格上摒棄在漢地才能實行的一部分繁文縟節,但大多數項目都得以保留。

再加入此時中原人和草原人都愛的摔跤、相撲等項目,用一套相對嚴格的程序來為泥撅伊利可汗挑選草原勇士。

這其實就是后世蒙古人的那慕達大會,張鉊準備將他與漢地鄉射文化合一,增強彼此的文化連接。

而要搞定這些,讓所有人特別是文官支持,張鉊付出的代價,就是兩稅法的繼續推行。

別小看這不過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而已,兩稅法中,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對于個人資產的認定。

因為兩稅法是按照富裕程度來征稅的,這就有了非常大的操作空間。

以前的兩稅法是由武人瞎搞的,但現在張鉊明顯是要厘定稅金,那么以張希崇、和凝、馮道為首的僅存文官,就很想把這部分權力給抓到手里面,這樣文官就有了立身之本。

當然,這不是說文官就一定要搞小動作偏袒自己人,在這個其興也勃焉的階段,他們還不敢。

他們要的是這個厘定稅金的權力,在面對武人時,可以自保的權力。

張鉊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很痛快的決定由戶部和鹽鐵司共同來確定新稅,把這部分權力給下放了下去。

和凝等人欣喜若狂,張鉊卻在心里嘿嘿一笑,因為在兩稅法之后,其實還有個更狠的攤丁入畝。

只不過目前的經濟條件還不具備這樣的操作手段,所以張鉊沒有提出來。

現在正好,讓他們用兩稅法把國家給搞富裕,手工業、工商業進一步發展之后,張鉊就會提出更適合人口增長的攤丁入畝,二十年后,應該就可以提上日程。

九月十五,經過長期的籌劃之后,張周的改革的新政開始出臺了。

在此之前,中晚唐開始實行的兩稅法,已經被武人們禍害的不成樣子了,必須要大改。

張鉊首選宣布,維持唐時期的兩稅法,整體的稅率大概在十二稅一到十四稅一之間。

廢除自唐末五代以來巧立名目的農器錢、絹帛稅、牛皮稅等。

將脫胎與唐代的間架稅進行改革。

所謂間架稅,石晉時期叫屋稅,實際上也就是房產稅。

真是挺有才的,在唐末五代收房產稅,而且收的還不少,動不動就計屋每間輸絹二尺、三尺等。

張鉊現在也沒錢,但還是不愿意這么形同搶劫的收錢,于是將間架稅直接降低年給值三十錢的樣子,跟原本比起來,至少降低了八成以上。

同時唐末五代還收一種稅額很高的交易稅,喚做除陌錢,中晚唐大約在百分之五,五代在百分之十左右。

看起來好像不多,但這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五代啊!

大豪商收不到多少,把小商販和手工業者以及大城市的市民和近郊農戶,給害的不輕,張鉊于是直接將其降低到了大約百分之一左右。

剩余的兩項,則是罷除自后梁以來的苛政。

這其一是罷除不合理的牛租,此苛政延綿到如今已經四十多年了。

起因是當年朱溫征伐淮南時,將繳獲的上萬頭耕牛給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收牛租,這本來是一項善政,解決了農夫缺少耕牛的情況。

可是幾十年之后,當年的牛早就死了,但這個牛租還在收取,并且只要你祖上租過官牛,那么你就要繼續繳納。

到現在為止,幾乎已經遍布整個洛陽和開封的農戶,給百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張鉊于是下令廢除這項既過時又害民的稅收。

其二則是營田務,這是唐末以后在中原地區設置的由戶部直接管理的農業生產機構,相當于國家直接招攬佃戶,所屬的農民負擔非常重。

這剛好與張鉊將要開始的禁軍和衛所均田沖突,張鉊直接挑出幾塊地用作禁軍職田之后,將原來百姓招攬成為衛軍,并將他們現在使用的田地房屋和牛及其他農具,都賜給他們永久使用。

這一系列的重大改革,立刻將張鉊的聲望給推到了頂峰。

到了此刻,不管是上面的高官,還是最底層的佃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這群魔亂舞的混亂世道,終于出了一位仁君,終于有人開始關心起了天下民生。

宣布的當夜,整個東京城歡聲雷動,無數人奔走相告,就在這一夜之間,壓在所有百姓頭上的苛捐雜稅,立刻就被清除干凈了。

宣布的第二日,洛陽、鄭州等各地,大量商、民幾百里趕到開封府,在皇城門前嚎啕大哭的叩拜謝恩。

中書省章臺的度支舍人估算過,改革過后,一個家有二十畝地的農戶,身上的負擔減輕了五成還多,幾乎能到接近六成的地步。

當然,朝廷的財政壓力,也會在明年,空前的加大。

雖然說免除苛捐雜稅后,一定會進一步激活經濟,稅收會隨著經濟的好轉逐步提升,但畢竟太慢了,需要時間才行。

于是張鉊一邊開始在皇宮厲行節約,釋放大量宮人回家,裁汰朝廷不合理的冗官,將功勛之臣蔭庇子孫的俸祿,延遲十年發放。

另一邊則在出動大軍的方面,采取出動精兵,盡量少動員十幾萬大軍這種。

同時張鉊垂涎欲滴的看向了南方,這些王族們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幾十年,早就肥嘟嘟的了。

剝削窮苦百姓有啥意思?當然要吃大戶才好,嗷嗚一口下去,滿嘴流油。

(本章完)

請:m.vipxs.info

瀚海唐兒歸 第636章 軍制、賦稅改革與草原十二萬戶

上一章  |  瀚海唐兒歸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