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兒歸 第569 古典軍事帝國還是沙雕軍事帝國
白從信都要準備過江了,那張昭在干什么呢?
張圣人還在楚州,而且壓根不關注揚州的戰斗。
因為他知道,就算打不過,以白從信、慕容信長、李存惠、高懷德、趙匡、藥元福這些勐人的能力,也不可能被南唐打得大敗。
最多是啃不下南唐,但把軍隊帶回來也是輕而易舉的。
所以張昭趁這個難得的空閑,他在已經被周國控制的楚州(淮安)、海州(連云港)和漣水一帶,搞打土豪分田地。
很多人以為,打土豪分田地這事,肯定是新中國的專利。
但其實不是的,中國自古就有這個規矩,均田賦也一直是由漢開始,各個朝廷初創期,必須要做的事。
而且歷史書上的抑制兼并,其實很多時候,抑制的并不是那些全家五六口人只有一兩畝地,要靠租種地主田地才能過活的幾乎赤貧農戶被兼并。
而是抑制豪強大戶,兼并那種全家有十幾二十畝地,掌握耕種技術,能過上相對富足生活的自耕農。
張昭以前不知道種地是一門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因為他雖然是長在農村,但父親是棉花匠。
因而家里根本不需要種地,都是承包出去,所以他對種地,沒什么概念。
到了這個時代,農業是一切之根本,張昭深入了解后才發現,種地,是一門技術型極強的勞動。
此時沒有化肥,沒有良種公司,沒有較為準確的天氣預報,很多農夫甚至連日子都算不太清楚。
所以如何選種、育種?何時播種?如何防治病蟲害?
什么地種什么作物?什么時候灌既?又要什么時候少澆水乃至不澆水?
甚至人畜糞便的堆肥,燒火灰的選擇等,都是一門技術。
在此時,能熟練掌握這些中三四項的,那就是鄉村的能人,在十里八鄉都有名氣的。
能全部精熟并運用的,甚至可以到官府謀個職位。
既然有能靠農技在官府謀個職位,那么就肯定有大量完全不能掌握這些農業生產技能的人。
這些人,你就算給他幾塊田土,如果一兩代人中出不了一個擅長耕種的聰明人,基本最后都會破產淪為佃戶,甚至當佃戶人家都看不起。
所以,古時農村生產的主力,就是懂得一定農技,全家人均十來畝地的自耕農。
他們在漢就是良家子,在唐就是那種可以自備武器甲胃的府兵。
這些人才是整個封建國家的基礎,納稅、服役、保家衛國都要靠他們。
而由于這些自耕農技術好,田地也會因為精心的照顧而比較肥沃,所以土地兼并,一般都是兼并他們。
地方豪強如果吸納了他們,就擁有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高產的上好田土。
還能把這些生產技術封鎖,一代代的傳續下去,形成那種壟斷當地絕大部分資源,還可以修建塢堡的東漢豪強。
反之,如果這種大量的自耕農沒有被豪強地主兼并,那么官府就可以依靠他們,通過政府力量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形成對地方豪強的牽制。
達到即使沒有豪強,也能充分對地方進行掌控和動員的地步。
張昭一面統計著各種報上來的數據,一邊把現在的情況,與歷史上各個王朝早期進行對比。
他突然發現宋朝之所以武力不張的一個重要因素了。
那就是在歷朝歷代,除了宋朝以外,大一統的王朝,都進行了均田地的改革。
哪怕就是清朝也進行了均田地,當然由于他們本身是一個強盜軍事集團,所以均田地只會在本集團中均,跑馬圈地和滿城的建設,就是一種均田地。
而唯獨宋朝,沒有進行過均田地,自趙大建立宋朝開始,宋朝的土地,一直都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
呃!不對!北南二宋,算個毛的大一統王朝啊!
張圣人摸了摸腦袋,他就總覺得宋朝有些不對勁,但總也說不出來哪不對勁,原來問題出在這里。
宋朝在立國這個根基,就完全是瘸的。
這趙大承接五代亂局,自己就是靠兵變上位,而且他兵變的對象郭榮,那是他恩人中的恩人啊!
郭榮對趙大恩比天高,義比海深,以至于連范質這樣的慫包,都敢悲憤的質問趙匡。
‘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在范質看來,郭榮一去,哪怕李重進和張永德都有理由反,唯獨他趙匡,深受厚恩,絕對不該如此。
這趙大就已經歪到這個地步了,趙二就更離譜了。
不提燭光斧影這個不能確定的事,就是那金貴之盟,問題就大的很。
他還北伐收復幽云,卻被打的丟下軍隊驢車漂移。
說是中原之主,一沒有幽云,二沒有河朔,三沒有河西,四沒有安西,五沒有交趾,六沒有遼西,把中原上國的正統、法理敗的一干二凈。
那這樣的開國二主,又要怎樣不落入五代的怪圈呢?
靠的就是收買,北宋進行的統一戰爭,由于對手太爛,實際上并未發生多么激烈的征戰,被打沒的只是各地割據之主,本地的土豪,并未受損。
于是趙大、趙二將政權分享給了這些地方大族,引導他們棄武轉文,用不抑制兼來保證他們的利益。
北宋是將全國的基層架構,從擁有武力的土豪,變成占據大量田地的學閥。
用放棄基層動員的能力和超過財政收入八成的軍費支出,來收買了一個太平皇位。
呵呵!軍費支出占財政的七八成,結果把士兵當廢物養,哦不!或許該叫把廢物當士兵養,果然是沙凋軍事帝國。
這是一條邪路!
張圣人立刻下定了決心,宋朝的這一條路,他不能走。
張昭寧愿走漢代那種鄉野間滿是豪強,但武德充沛的老路子。也不走宋朝這自廢武功,國內國外大撒幣的邪路。
既然決定了老路也可以試探一下,那么手握大義,麾下自有精兵的張圣人,立刻開始了他的均田地之策。
不過均田也不是那么好搞的,因為并不是把土地平均分配了,就叫均田。
要知道此時經歷安史以來兩百年的戰亂,很多田地都荒蕪了,失去農夫打理的荒地,是不能馬上產生價值的,均荒地,沒有任何意義。
唯一的有利條件呢,就是方今天下,中原幾經戰亂,地多人少,田地是不缺的。
既然均荒地沒有價值,那么張昭就準備將土地和軍功掛鉤,具體做法就是把軍中該給士兵的賞賜、軍餉甚至官位折合成土地金。
先讓政府花錢雇人將拋荒的土地拾掇好,然后讓士兵用土地金購買這些復墾的地。
還可以便宜大量的賣,把跟張昭打天下的士兵,變成國家的中堅力量自耕農。
而在孟蜀、南唐、南平這種政治平穩,人口眾多但土地兼并又很嚴重的地方,則將各王室、貪官、豪強等強占、鯨吞的百姓土地還回去,直接分了他們的土地。
這樣既能制造大量忠于新朝的百姓,又能把他們霸占的資源推到市場上盤活經濟。
說干就干,張昭現在楚州、海州和漣水試點。
此三地中,張昭將被南唐朝廷霸占為軍田的百萬畝熟田拿出了一半,再將南唐王室、各貪官污吏和豪強霸占的土地,拿出來了百萬畝。
隨后在這三州之地,他準備直接開農科科舉,最少要錄取上百農學博士,再將農學博士分散到各地,先均田給他們。
但這些田,先只給一半,然后讓他們將自己的耕種技藝教授出去。
后續哪一個地區的農戶學的達標了,再將另一半田給農學博士。至于百姓們,則按照當地實際情況均田。
最后一招,則是張昭將軍隊中年齡偏大、肢體殘疾、受重傷一次,輕傷三次等士兵就地安排,他們享受均田加土地金加賜田的三倍田土。
還會按照在軍中的官職和功勛,大者為巡檢,掌管一鄉、小者為里正,掌管一里。
這樣在地方,形成農學博士教授農業技術,組織耕種技術分享,協調耕牛等重要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
退役士兵組成的巡檢和里正則負責鄉里的治安、納稅等基層架構。
當然,張昭的這個試點,到底會不會成功?恐怕還要兩三年甚至更久才會得到驗證。
但他有時間等下去,而且分田又不是分張昭的,都是搶來的,一點也不心疼。
說不得這幾年中,楚州等地還會因為這些新政策發生動亂,那也是實驗的一部分不是。
五月中旬,揚州戰報送到了張昭的桉頭上,楚州城瞬間就歡騰了起來。
加上上次在孟渚澤的大敗,南唐光是禁軍的折損就高達四萬,戰力高一點的州縣兵和節鎮牙兵也損失了兩三萬。
整個南唐的精銳,起碼被報銷了六成,以南唐現在的態勢,幾乎是處于滅亡的邊緣了。
那么到底是保留一個茍延殘喘的南唐?還是徹底擊滅讓整個江南都陷入混亂之中,就需要張昭做決斷了。
白從信和慕容信長聯袂上書,也就是請張昭去定奪這件事。
五月底,高懷德掃蕩了邗溝兩岸所有的南唐勢力,興化、鹽城等地要么棄城而逃,要么獻城而降。
周軍在江北,表面上算是站穩了腳跟。
于是張昭留馮暉率軍一萬鎮守楚州,自率一萬步騎加上高懷德帶回來的三千精騎,浩浩蕩蕩的沿著邗溝,往揚州而去,去決定李璟的命運了。
瀚海唐兒歸 第569 古典軍事帝國還是沙雕軍事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