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臣 第475章、驅民
確實,漢軍無需再困陽城三地了。
既然準備圍困陳倉城了,陽城三城對漢軍而言就是雞肋。
且丞相從五丈原轉來陳倉城,以三萬將士的兵力就足以困陳倉與拓寬隴山的渭水河谷,無需讓魏延部也留在汧渭之會。
不出意外的話,丞相會讓魏延部進入雍縣、背著汧水河谷落營,形成互為犄角之勢。
亦是為了做好圍點打援的準備。
只要漢軍強攻或是將陳倉城困久了,
逆魏自然會大軍過來救援。
而鄭璞將趙廣部歸入魏延節制,乃是以騎兵監視陽城三地或會排小股兵馬出城侵擾屯田,以及應對逆魏將雒陽中軍調入關中作戰的綢繆——有騎兵策應,逆魏想神不知鬼不覺長驅奔襲高平城,無異于癡人說夢!
這兩點考慮,亦是魏延稱贊鄭璞的緣由。
鄭璞的裨補闕漏,
讓他謀劃不再有疏忽之處。
但他不知道的,鄭璞將趙廣部分出去,
亦是為了自身的籌畫能得以實行。
卻說,
待魏延心滿意足的歸去籌備之后,鄭璞便遣人去將駐扎在關川河谷的西涼鐵騎以及駐守在鹯陰城塞的、督領兩百斥候營的胡薄居姿職,一并招來了朝那縣,且將自身的大纛也立在此地。
魏延之策要等到秋收后才實施,但他以騎侵擾隴東之策卻是刻不容緩。
對,在前來與魏延謀面之前,他自身亦有過思慮。
乃是打算自身督兵前去將隴東各縣擾得人心惶惶,逼迫逆魏司馬懿不得不增兵予胡遵,為魏延部驅兵往岐山與在五丈原的丞相對望而守。
只不過,他還未有機會說出自身所思,魏延便滔滔不絕一番,將未來戰事的走向給作了定論。
是故,他也只好對計劃稍微作些調整,
不再親自督兵而往,
而僅僅是讓胡薄居姿職作為向導,領著西涼鐵騎入隴東。
不需要攻打各縣城池。
只是劫掠一心附逆魏的羌胡部落、沿途焚毀城外村落以及破壞田畝與牧場等。
權當是投石問路罷。
既然逆魏采取龜縮守御戰術,
那他就以騎兵深入敵境,
通過反復侵擾試探出隴東哪一座縣城的守備虛弱一些、更容易攻破一些。
蓋因從朝那、烏氏二縣往魏屬的臨涇等縣,
是一段很長的距離。
日后若是進攻隴東的時機成熟了,漢軍亦需要迅速攻打一座城池作為駐軍點,方能達成全據隴東的意圖。
“此去,臨逆魏各縣,遇冥頑不靈者,殺伐不禁,自酌情為之。”
待胡薄居姿職、徐質與張特督兵趕至朝那后,鄭璞乃是當著所有西涼鐵騎之面作言的。
且言罷,便轉身徑直離去。
徒留徐質與張特面面相覷,滿目的詫異與愕然。
而他們身后的騎卒,不管是兩百斥侯營還是三千西涼鐵騎都猛然爆出了歡呼聲。
鄭璞的言下之意,乃是允他們盡情發揮本性了。
自孝靈帝末期天下失綱以來,每一支有赫赫威名的騎兵,都有其本性。
如昔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乃是以慷慨豪烈著稱,縱使一人一騎亦敢對千軍萬馬發起沖鋒。
如昔幽州的烏桓突騎,乃是與昔并州呂布之騎戰術類同,
習性如狼般狡猾,
常常能尋到敵軍的薄弱之處一錘定音。
而魏國“集天下驍銳、或以百人將補之”的虎豹騎,令世人感慨的不只是他們的無往不利的戰績,更是他們的“貴重”!
就是費錢!
坐騎飼養、騎卒的軍械與甲胄等皆是甄選最精良者。
曾有魏國奚官在飼養戰馬時,如此感慨:“即使虎豹騎坐騎的一根鬃毛飄落地上,亦能發出五銖錢的悅耳之音。”
至于西涼鐵騎嘛........
聚攏在董卓麾下之人,胡虜居多,名聲乃是殘暴。
他們被董卓倚為立身之本,故而多被縱容。軍紀廢弛糜爛,常有肆意破黎庶家宅擄掠淫侵之舉,更不乏殺良冒功之事,暴行令人發指。
而在匯聚馬騰麾下的西涼鐵騎,名聲相對好一些。
蓋因家境落魄至斫木為生的馬騰,為人性情賢厚,頗有仁義,故而常約束將士不得凌掠黎庶百姓。但他終究曾從叛為賊,麾下將士的匪氣自是不可免的。
對,西涼鐵騎的本性就是匪氣。
所謂的擅長千里奔襲、就食于敵......
其實就是不禁止將士劫掠敵境,將那些聚居在城外村落黎庶的口糧搶來當軍糧;如遇反抗者,哪怕是手無寸鐵的老弱他們亦不吝揮刀而向。
這點,在隨著馬超入漢后便被壓制了。
不管是先帝劉備時期還是丞相開府治事,都嚴法治軍,令軍士不敢虜略。軍過之處,雞犬菜茹,一無所犯,堪稱“不喪匕”。
但鄭璞今日,竟是讓西涼鐵騎入了魏蜀各縣后,不必再忌諱劫掠之事了......
如此,焉能不令聽聞之人詫異?
領了將令的徐質,再督促騎卒整理行囊軍械以及檢查備用馬匹等事時,就一直不停的偷瞄著同樣領命的張特。
好幾次想去說些寬慰的話語,但心中念頭方起又按捺了下去。
生長于郡縣失綱的河西邊陲之地,見慣了橫征暴斂的官府與馬賊橫行的事情,讓他對鄭璞的將令沒有什么置喙之處。
在他心中,覺得生逢亂世之中,慘遭刀兵戰火牽連乃是命數。
沒有什么可怨恨的。
如果非要尋一個對象去怨恨,那就怪這個仁義陵遲,圣道漸壞的世道罷。
但他也知道,張特或會對鄭璞的將令有所微詞。
無他,彼昔日不避艱辛、千里迢迢從幽州入巴蜀投奔大漢,所為何也?
不就是因為逆魏引鮮卑入塞荼毒漢家黎庶,故而慕大漢之仁義嗎?現今鄭璞作如此命令,自是與他心中所秉持的信義不諳的,有所微詞亦是難免。
只不過,徐質雖年長,但也不知怎么去勸說。
畢竟,每個人心中對世間事物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很難因為他人的勸說而更改。
抑或者說,能不能更改,是個人愿不愿意改。
“子重兄乃是憂我心有不平乎?”
不料,被他瞥了好幾次的張特,竟有些不耐的先出聲,“若是如此,兄大可不必。我知將軍將令之意,乃是欲行‘驅民’之策也!”
蜀臣 第475章、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