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臣 第392章、五丈原
關中右扶風,在黎庶的口口相傳中,亦被稱為周原(塬)。
蓋因這里就是傳承近八百年周王朝的發源地。
這片夾在隴東(安定郡)山地與秦嶺山脈之間的黃土塬,南北縱深約莫50(漢)里,雖地勢不乏溝壑縱橫,但呈桌狀臺地頂部卻可以讓黎庶聚落而居、農耕畜牧。
如若分得再細一些,乃是以貫穿而過的渭水分南北。
北原地勢廣闊,鮮有山洪、地動等災害侵擾,故而多被黎庶聚集。司馬懿任職雍涼都督后,開辟的成國渠與推行軍屯與民田皆坐落在北原。
南原則荒涼得多了。
源于渭水幾乎貼著秦嶺山脈東去的干系,受山脈連綿的影響南原地勢狹窄且陡峭,并不具備大舉屯田的基礎。
不過,事情沒有絕對。
如五丈原便是適宜屯田之處。
連通關中與漢中的秦嶺谷道,都是被水流沖擊出來的天然道路。
褒斜谷亦不例外。
但它的特殊之處,乃是在秦嶺北麓的出口有兩個。
一乃可直抵昔日董卓筑郿塢之處的斜水(石頭河、入關中后又名武功水)口,另一是可至陳倉城的馬尾河口(綏陽小谷)。注1
而被這兩個河口夾在中間的黃土塬,就是五丈原。
水源充足與被河流沖擊出來的積扇土壤素可稱為沃土,故而五丈原適宜屯田亦不奇怪了。
事實上,魏軍確實在五丈原設立了不少屯田。
倒不是司馬懿智短,看不到在五丈原設立屯田會被漢軍侵奪的危險。
而是那時漢軍正攻伐著涼州,略有戰略眼光之人都能預判得到,以漢軍的國力與戰爭底蘊,即使順利占據了涼州亦無有余力進軍關中。
況且,褒斜谷全長約莫三百五十(漢)里。
對比搶刈五丈原屯田之麥所得,勞師動眾跋涉谷道出兵的損耗更眾。
若漢軍為之乃是得不償失、令人貽笑大方。類似這樣的相互損耗,司馬懿并不介意,甚至是樂見其成。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
此番丞相不循常理的調度,驟然轉去占據了五丈原,就變成了就食于敵。
雖說,以五丈原的屯田出產估算,大致可足三萬漢軍近一月所食,似是對戰局的影響亦不大。
但在兵家眼里不是這么算的。
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
漢軍在關中搶奪了近月的糧秣,以轉運的人力物力以及沿途損耗換算,相當讓漢中郡省卻十個月之糧了。
如此狀況,焉能不令司馬懿心如刀絞?
而令司馬懿心焦如焚、倉促督兵趕來的緣由,乃五丈原是兵家的“爭地”。
五丈原隔著渭水對望岐山,乃是關中平原最狹隘的地方。
若是漢軍在五丈原部署得當后,渡河將北原的岐山一并占據,那么郿縣以西的地區都將被隔斷,淪為飛地。
且彼將不再受困于糧秣不足。
漢軍若能渡渭水入北原,安能不將魏國在當地屯田悉數搶刈之理?
是故,司馬懿在得悉丞相拔營東去時,當即便遣心腹愛將牛金督領萬余精銳為前部,輕裝急行趕往郿縣一帶布防,遏制漢軍渡河入北原刈麥。
至于為何沒有依仗兵力優勢,徑直銜尾驅兵入五丈原與漢軍爭鋒嘛.......
孫武有云“爭地則無攻”。
漢軍先一步入塬,率先占據了地利優勢,強攻不過是令魏軍陷入被動罷了。
這點,司馬懿所料不差。
在兵出之前就定下從褒斜谷歸漢中的丞相,行軍十分迅速。
乃是兵分三路。
除了自引大軍入五丈原搶收魏屯田之麥與占據險要外,還以宗預督領三千士卒趕赴斜谷口落營,扼守日后退兵之途;令虎步監孟琰率六千余虎步軍趕往斜水(武功水)匯入渭水的河口落營,為了防止魏軍從此處橫插而入,切斷斜谷口與五丈原的連通。
兵力部署呈三角共支、互為犄角之勢。
無論何處被襲,另外兩營皆可策應而戰。
且源于背靠秦嶺山脈的干系,三營皆沒有被困死的可能,算是最大程度上減少兵力不足的劣勢罷。
這樣的部署,漢魏雙方都不陌生。
先前漢中之戰時,先帝劉備的戰術就是依托著定軍山結寨相連,取以逸待勞之利。
不過,漢軍的兵力終究還是太少了。
此番僅率三萬將士入關中的丞相,無法再分出兵馬留守馬尾河口,遏制魏軍從綏陽小谷入褒斜谷占據中間的小平地(今太白縣)、將漢軍歸路切斷的可能。
但丞相覺得,魏軍絕不會遣兵入綏陽小谷。
倒不是欺司馬懿無謀,連如此顯而易見的疏漏都看不到。
而是斷定他不敢。
因為此疏漏不僅是漢軍部署的破綻,亦是暗藏殺機的陷阱。
褒斜谷的南段一直在漢中郡的掌控之中,如若魏軍膽敢走綏陽小谷深入,那么將會面臨丞相與吳懿南北夾擊的局面。
在平原作戰,魏軍的戰力尚且弱于漢軍。
彼司馬懿安敢遣兵入崎嶇的山谷之中,與最擅山地作戰的漢軍爭鋒?
他要是這樣調度,那才是真正的無謀!
自然,司馬懿并非無謀之輩。
督領大軍在后的他,沿路陸續得到斥候帶來的軍情,得悉漢軍的兵力部署后,途經馬尾河口時連稍作停留都不屑。
但行軍速度卻是放緩了些許。
已然趕至北原布防的前部牛金遣人歸報,漢軍并沒有渡河搶奪屯田之麥的意圖,連搭建浮橋為鏖戰作準備都沒有。
這令他頗為不解。
難不成,彼蜀相諸葛亮轉軍來此地,僅是為了搶奪五丈原的少許屯田?
為了多在關中盤桓一月時日?
這樣的推斷,很快就被司馬懿從心中摒除。
他并不覺得丞相的意圖會簡單。
哪怕已經沒有更好的理由,去解釋漢軍為何采取守勢了。
因為五丈原距長安城約三百里,漢軍即使有心東去,亦無法做到隱蔽行軍。
其實,他已經大致猜中丞相的意圖了。
丞相轉軍五丈原最大的緣由,便是將魏國關中主力多拖延些時日,好讓河西的魏延部行事少些顧慮。
另一層心思乃順勢而為,趁機讓將士們熟悉一番關中的地形地理。
知己知彼嘛。
大漢遲早要發起復關中還于舊都之戰的,權當是提前綢繆了。
自然,若是魏軍來攻,丞相亦不會錯過試試司馬懿統御的機會。
對比先前的曹真而言,司馬懿似是更堅忍些,出任魏雍涼都督已兩歲有余了,還不曾率軍與漢軍交鋒過!
丞相很期待與司馬懿正面鏖戰一次。
以漢軍的兵鋒之利,讓其日后不敢輕易開啟戰端,為大漢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
注1:如今褒斜谷北段是244國道、綏陽小谷是342國道。有興趣的可去憑吊丞相最后一次北伐的道路....
蜀臣 第392章、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