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1635漢風再起

第二七九章 齊國的文治

更新時間:2022-08-30  作者:重慶老Q
1635漢風再起 第二七九章 齊國的文治
1655年1月23日,漢洲,建業。

大明左副都御史、訪齊使團副使黃宗羲站在大殿門口,看到里面一排排書架上布滿藏書,震驚得無以復加。

當他隨著齊國文教部社科司郎中方以智來到文淵閣時,初時頗不以為然。這片建筑群看著是巍峨壯觀,而且外墻窗戶均采用了極其珍貴的透明琉璃,在遠處青山掩映下,顯得異常大氣磅礴。

若是論建筑規模,不說南京城中文淵閣是遠遠不如,就是昔日北京皇城中的皇史宬,那也是無法與其相提并論。但黃宗羲對此并未流露出太多的羨慕神情,齊國偏居極南大陸,雖然占地幅員遼闊,船堅炮利,武力強悍,但民不過數十萬,建國也未及二十年,想必國中文風不昌,知識凋敝。因而,為了彰顯其小國內蘊,才會勞民傷財,建起這片雄偉壯觀(華而不實)的文淵閣建筑群。

在一樓的觀閱大廳里,三三兩兩分布著數十人,端坐于窗前,捧著一本本書冊,認真的閱讀著,不時地還會拿出紙筆,不斷的謄寫抄錄,倒是有幾分書香氣息。

待登上二樓,推開一間間藏書大廳,黃宗羲立即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這兩個成語有了新的定義。

書,很多的書,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書海!

走在一排排書架中間,伸手輕輕地佛動一冊冊書卷,他瞬間感到了自己的無限渺小,更是對自己曾自詡博學多識而感到無地自容。

這得有多少冊書籍呀!

“目前館內有各類藏書約一百三十余萬冊。”方以智自豪地說道:“而且隨著每年移民船隊的返回,各類藏書仍舊在不斷的增加。”

“百萬余冊!”黃宗羲不由驚呼道:“這文淵閣竟然能藏書如此之巨!”

“整個文淵閣,主要由三棟主體建筑構成,大概有四萬余平方米……”

“四萬余平方米?平方米是何物?是描述建筑物大小的概念嗎?”

“平方米?哦,這個是描述事物表面大小的單位,類似于描述田地的一畝,一頃等大小概念。此乃我齊國創立(米的單位由1791年法國創立),大概是長度和寬度均為三尺多的方寸大小。至于一米這個單位,榮我稍后再與太沖(黃宗羲字)先生解釋。……另外,此館內藏書,除部分珍貴典籍和涉密圖書外,均向國中民眾無償開放。”

“此大善!”黃宗羲由衷地贊道:“適才于一樓大廳所觀,發現有不少學者、士子持紙筆謄寫抄錄,此行徑亦未不禁?”

“凡無涉密圖書,均可自由謄寫抄錄。”方以智微笑著說道:“若是經館內主持允許,部分圖書甚至可以借閱至家中,詳加參閱。”

“此舉,可謂是我輩文人之善事。”黃宗羲不由嘆道:“想我大明境內,有藏書者不知凡幾,卻未曾如你齊國這般,可供大眾無償觀閱借讀。”

“是呀,不滿太沖先生,當年我剛至漢洲本土,在見到文淵閣中如此之多書冊,幾欲瘋魔,曾連續數月流連于此,不寢不食,終日翻閱各類典藏文籍。想來,甚為可笑呀!”方以智笑著捋了捋頜下短須。

“哈哈……,密之先生(方以智字),此館內如此之多藏書,某,也欲行此為呀!”黃宗羲撫摸著書架上的書籍,大笑不止。

人類之所以能夠走出蒙昧,并不是某個特殊人物在暴力和陰謀上多么驚天地泣鬼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智慧和知識的積累,或者說是書籍的力量。客觀地說,知識總量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對一個人來說,一本書或許就足以使其“知識淵博”,但對一個社會來說,僅有一本書是明顯不夠的。當很多書被集中在一起,就有了圖書館。實際上,類似《永樂大典》、《百科全書》這樣的多卷本巨著,本身就是一座圖書館。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書籍這種特殊的“手工藝品”因為其昂貴,一般個人幾乎無法擁有,所以,大多數書籍都被保存在圖書館里。因為忌燈火,在昏暗陰冷的圖書館看書,絕不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西方早期的圖書和經卷一般都被收藏于修道院,但數量很少,也就幾本書而已。直到大學的出現以后,歐洲才出現了面向世俗的圖書館,而這些圖書館的書籍也少得可憐。在13世紀中期,巴黎索邦神學院在當時是擁有歐洲最多的藏書,也僅僅超過一千冊(卷)。為了防止珍貴的羊皮書被盜,這些書都用鐵鏈拴著。

與歐洲相比,中國的書籍和圖書館有一段可謂輝煌的歷史。在官方,有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臺,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淵閣等。唐以降,書院興起,無書不成書院,極大地推動了藏書風氣的興盛。

在大明時期,“郡縣皆立學”,幾乎每個官辦學校都有“尊經閣”,15世紀中期,松江府學號稱藏書萬卷,而同一時期,劍橋大學圖書館只有122本圖書,這在當時英國已算是很多了。

其實,中國歷代的圖書館其實就是藏書館,這從老子時代就已經如此。印刷術出現之后,書籍實現了商品化,從官方到民間,藏書之風彌漫。

不過,這些不論是皇家藏書樓,還是私人藏書樓,與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有著本質的區別。其核心是“藏”,藏的目的,一是傳與后代,二是保值增值,并不與閱讀有多少直接關系。很多書只要進了藏書樓,就被束之高閣,與讀者隔絕。書,只是一種秘不示人的古玩、古董和藝術品,而不是一種讀物。

這些藏書樓雖然保存了稀缺的書籍和知識,但它們也成為書籍和知識的黑洞,類似地主老財在地窖埋藏金銀,其對公眾閱讀和社會啟蒙并沒有多大影響。

藏書樓是家族化的典型產物,正如圖書館是社會化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中只有家族,沒有社會。歷代皇家藏書樓號稱“天子講讀之所”,閣門高懸圣諭“機密重地,一應官員閑雜人等不許擅入,違者治罪不饒”,而私人藏書樓同樣戒備森嚴,如齊國陸戰隊于寧波掠取圖書的天一閣就規定,“外姓人不得入閣”,更何論借人觀看。

書籍不是用來儲存的,而是用來借閱的。公共性,是現代圖書館的最大特征,它不僅保持了傳統圖書館的儲存功能,更加偏重于知識的傳播。面向大眾的公共圖書館以閱讀為中心功能,從而跳出了傳統的知識特權和壟斷,實現了書籍和知識的社會化和民主化。

在齊國,漢洲本土和數個海外領地,囿于條件有限,目前只在建業城修建了文淵閣這座唯一的國家圖書館。但在各地府縣城鎮,許多中小學堂中卻是建立不少小型圖書室,藏書從數百卷(冊)到萬余卷(冊)不等,除了供學堂里的老師和在讀的學生閱讀參考外,亦對普通民眾開放,以此來促進了民智的提升。

不論是古代的中國,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們讀書普遍講究“精度”,皓首窮經是讀書人慣常的態度和做法。但是,相對而言,“博讀”卻更能啟發民智,廣博的知識和通達的見聞,會使讀書人更自由、獨立,甚至由此得到某種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啟蒙。

啟蒙與閱讀都必須經由個人獨立完成,因此社會的某種啟蒙運動,其實也是一種閱讀運動,一種解放思想的運動。不論是歐洲的先知,還是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或者哲學家,他們燦若群星,以筆為劍,以書為刀,為近代(或現代)文明開光,為無數民眾覺醒而啟蒙。

齊天作為一個來自未來的靈魂,要努力將陷入黑暗中的華夏民族重新帶到光明的世界,為華夏民族繼續保持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深知啟蒙民眾,引導國民意識,建立民族概念,樹立近代國家雛形,是一件多么艱巨而又非常有必要的事項。

啟蒙,是對人的文明馴化,是關于現代和民族的精神操練;沒有啟蒙,就永遠不能從精神上進入近代(或現代),更不會有民族和國家的進步。一個未經啟蒙的國家和民族,即使物質上實現了近代化,其精神也停留在黑暗的中世紀(或愚昧時代)。

不過,在齊國境內,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思潮并非都可以不受限制的傳播和擴散。在內閣政府部門中有一個不太起眼的機構民調處。這個部門除了有反諜功用外,國內任何言論和書籍出版也都會受到它的審查和監督。但凡有反對國王、反對內閣、反對齊國政權統治的合法性,以及有煽動暴力反抗的言論和書籍,都是被嚴厲禁止的,甚至會被逮捕和審判。

自古以來,權力與知識就是對立的,權力是野蠻的壟斷的封閉的,知識則是文明的分散的開放的;權力來自暴力,但權力的合法性卻來自知識。“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緊張”。思想從來沒有遠離過政治,早在印刷書誕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圖書審查;文字與“文字獄”的歷史一直難分彼此。

齊國雖然沒有秦皇的“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焚書坑儒之暴行,也沒有我大清“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的濫造文字獄,更不曾有“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的惡劣行徑,但多多少少會對民間輿論進行把控,積極主動地掌握“主流意識”的宣傳。

“此乃邸報?”黃宗羲從方以智手里接過一份報紙,好奇地打開。

“這是我齊國文教部主持發行的《大公報》。”方以智解釋道:“此報,每旬發布一期,傳諸于漢洲本土和各海外領地。其中,主要刊印境內外各類重大時事,以及本土和海外領地最新發展情況,甚至還有不少普通民生瑣碎小事。如此,使得國中百姓對天下大事,都能有初步了解和獲悉。”

“《大公報》?”黃宗羲看到這份四開的報紙題頭幾個大字下面有一行小字“公開、公正、公平,是為大公。”

報紙上的內容主要刊登了最新境內外的消息,有齊國內閣政府頒布的《民法通典》下發全國,有桂州(今澳洲珀斯市)地區糧食播種面積再創新高,也有海外領地呂宋發生的土人戰爭,更有來自大明的消息,去年八月,孫可望、李定國分別在滁州、高郵遭到清軍騎兵的機動打擊,雙雙失利,不得不退回長江南岸;報紙的末版上面,甚至還有來自西洋的部分消息,如有關英荷大戰的消息,奧斯曼帝國和神圣羅馬帝國的紛爭……

“這報紙,雖然只有寥寥幾頁,數萬言,但卻涵蓋了眾多海內外大事,讓人讀罷,不免為之眼界大開呀!”黃宗羲草草瀏覽了幾頁報紙,然后不動聲色地將其折疊成卷條狀,塞入袍袖,準備有暇時細細研讀。

“然也!”方以智點頭說道:“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東林先生(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因創辦東林書院而被人尊稱東林先生)當年所倡之事,可盡顯于此報刊之中。我齊國民眾通過報刊,不僅可盡早獲悉政府的施政行為和政策動向,更能了解境內外發生之大事,開拓我民眾視野,啟發民間之智。”

其實,齊國刊印報紙的最大目的,是作為宣傳工具和政府的喉舌,掌握民間輿論,可以說是為齊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利益集團服務的。至于,傳播知識和文化,了解世界時事動態,第一時間讓民眾知道各地發生的新鮮事,那都是報紙帶來的附屬功能。

“想不到齊國偏居南方荒僻大陸,在篳路藍縷建設中,且又與土蠻西夷相爭之余,竟如此看重文治,啟發民眾。”黃宗羲透過琉璃窗,看著遠處蒼翠的山嶺,心潮起伏,“齊國如此大興數十年,必然能傲立南洋,雄起于碧波萬里之上。”

“太沖先生,我家大王對你神交已久,想擇日與你一晤。”方以智看著黃宗羲,眼中略帶復雜的神色,“大王對先生所倡天下之法、工商皆本,以及公其非是于學校等幾項主張甚為贊同。你來漢洲時日尚短,恐還未了解,先生所言學校之念,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而后設學校之意始備,皆與我齊國興辦的各級學堂之理念,極為契合。想來,覲見我家大王后,太沖先生于漢洲境內所感所惑之解,將大有裨益。”

“覲見齊王,本是我大明使者所任。”黃宗羲鄭重地說道:“今日,得密之先生所言,更是恨不能立時拜見。齊王,真乃非常之人!”

天才一秒:wap.biqu50.cc

1635漢風再起 第二七九章 齊國的文治

上一章  |  1635漢風再起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