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長孫:朱元璋求我稱帝 第726章大明官員體系變法
朱元璋聽到這里,其實已經有些心動的感覺了。
不過還是問道:“大孫可是想過,如果官員太多,也不見得能夠真的把百姓的事情辦好。”
“比如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原本一人負責就可以,現在突然幾人都在負責同樣的事情,其中如若有一人不愿,那么這事情則必然會造成拖延。”
“況且人多了,怕擔責的人也會更多,許多人會將此事推脫至于別人的身上。”
“對于百姓來說,章程將會變得更加復雜,一個衙門可以解決的事情,現在要跑幾個衙門,還不見得能夠解決。”
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朱英發現老爺子果然是敏銳,一下子就正中其中要害。
這樣的懶政行為,在后世可最為常見了,也是最普遍的行為。
朱英回道:“爺爺說的這些,是很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但不能因為有問題,因此就不去做。”
“沒有完全的體系,現在的體系同樣有著許多的缺陷,孫兒所設計的這套,從總體來說,還是利大于弊的。”
“將現在官員所負責的政務細致化,章程化,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說,就等同于稀釋了官員的權力。”
朱元璋問道;“那你說說,如何細致化。”
朱元璋興趣上來了,倒不是說他非常認可大孫的想法,而是這句稀釋官員權力,正中了朱元璋的心。
對于官員,或者說大部分的官員,不管是朝堂還是地方,朱元璋都嚴重缺乏好感。
他總覺得,大部分官員一個個都像是蛀蟲那般,不斷的啃食大明王朝。
這也是朱元璋先前殺起貪官來,沒有絲毫手軟的緣故。
朱英心下思索了一番后回道:“以禮部舉例,目前禮部總負責的事務很多,在人員上卻差別極大。”
“譬如禮部主客清吏司,掌控我大明外交之事宜,然而現在僅僅只是在我大理寺便有十數之常駐外使,如今我大明海運昌隆,萬國來明,于外交之事上,禮部主客清吏司僅不過是六人主持。”
“如若遇派遣使臣之事,還需朝廷另外安排人員,這其中涉及到的語言,溝通,習俗等各方面的問題,又要從零學起。”
“孫兒覺得,如今牽連萬國,日后于外交之事上,則必然極其重要,因此可將外交事宜單獨列出,每一國有專門人員進行對接,及時了解屬國之消息,他國之往來,互通有無。”
“現如今,教育是我大明之重,大明未來的發展,是建立在人才的基礎上,如若我大明人才夠多,那在各行各業,定然可以蓬勃興盛。”
“亦如戶部之賦稅,戶籍,俸餉,田地等,均由一部之主持,其中但凡有貪污之現象,查探起來尤為困難。”
“這些所負責之事,完全可以進行拆分,單立一部,再立總管。”
“如此細化之后,六部權力將會得到極大的稀釋,各部各行其事,無有推脫,則再無宰相之憂,我大明皇權將會得到更高程度上的集中,后世子嗣也無須去擔憂出現權臣之事。”
朱元璋本身對于制度就很擅長,聽完大孫的話后,立即就感覺到可行性非常之高。
這就相當于變法了,還是大法。
“此事推行,動蕩朝野上下,不可大刀闊斧,當徐徐圖之。”
“其中人員的選定,也是個問題,總不能框架搭好了,全都空缺了吧。”
“咱覺得可以一步步來,大孫你先選著人,有合適的,就把職責進行劃分,然后確立衙門總領事宜,盡力做到不勞民傷財,動搖根基。”
自古以來,變法向來鮮血流淌,朱元璋對于變法之事,倒不覺得有太大的阻力。
現在的大明,也沒有什么能夠阻礙爺孫倆的大臣。
有那不聽話的,直接拖出去砍了就是。
爺孫倆談論間,這事就這么直接給定了下來。
這就是皇權的好處了,根本不需要太過于在乎別人的意見,一言而行。
朱英得到老爺子的認可,心里也放下心來。
其實把后世的體系搬到如今的大明來,朱英心里也有些不確定是否靠譜,但總感覺比現在的大明官員體系要好吧。
現在的官,負責的政務內容太繁雜了,一來是權力太大,二來事務纏身,不是大才還真就很多事情都搞不好。
事實證明,只要不是徹徹底底的文盲,其實在當官上面,不一定要太多的學問才能干好。
只要心里是真正為百姓辦事,一般都不會差到哪里去。
翰林院。
這里曾經是天下文人最為向往的地方,可現在隨著大明的繁榮,理因更加興盛的翰林院,卻顯得有幾分荒涼。
“自從太孫介入朝堂之始,我翰林院越發不受重視,如今已然沒有多少學士,再能由此而入仕途。”
“誰說不是呢,吏部受到太孫變法,已不再從翰林請官,如今想要入仕,注重基層鍛煉,我等已然年歲大矣,這身子骨,哪里還可下鄉奔波。”
“徒之奈何,諸位也就知足吧,至少在這翰林院中就任,朝廷可沒少給俸祿,比先前倒是生活舒適了不少。”
“唉,我等寒窗苦讀數十載,又豈是為了這區區幾口飽飯,心中抱負難以施展,每日不過修書撰史,實在是...唉。”
“太孫變法,如今翰林院這養才儲望之所,已然是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啊!”
翰林院的大堂里,十多翰林聚在一起談論,都感嘆如今的失落。
原先翰林院地位很高,哪怕是各部尚書見了,那也要客氣三分。
只因翰林學士,不僅致力于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踴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
除開修書撰史外,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諸多事宜,地位清貴,極其容易成為朝廷重臣。
可如今,首先是吏部上。
除開皇權欽點,現在的官員要按照新的規矩從基層干起。
哪怕是今科狀元,也要先行到地方鍛煉,還非是主官,得從縣丞開始干。
有了政績,且要滿兩年紅線,才可由吏部考校,再次提拔。
從翰林院直接過渡到朝廷重臣這個路子,現在已經是被鎖死了。
這也導致翰林院的地位不斷下降。
其中最關鍵的是建言獻策。
以前翰林院的學士們,完全可以就朝會上談論議事,提出自己的政治諫言,只要得到陛下的認可,從官輕而易舉。
現在朝會都已經是三日一開,而太孫下放權力,諸多事宜由各部自行解決,只有無法解決之事,才放在朝廷議論。
哪能有那般多解決不了之事,如今誰解決不了,就要承擔責任,影響政績升遷。
一旦在朝會上提出,首先面對的就是陛下的訓斥。
別的不說,一個無能的名頭就落了下來。
至于彈劾,現在可不是張口一說就行了。
瞎說可是要受誹謗之罪。
彈劾的章程,是需要足夠的證據,然后上交都察院審查,最后才能到陛下那里。
“倘若不能入仕,難道對爾等來說,學問就沒有半點用處了嗎。”
一道略帶低沉的聲音從外傳入大堂之中。
眾人面色微怒,隨即突然又轉變回去。
那熟悉的聲音,讓他們知道了來人是誰。
隨著腳步聲的緩慢響起,一老者走了過來。
“劉老。”
“老師。”
“三吾先生。”
眾人看見劉三吾,紛紛躬身作揖行禮。
劉三吾冷哼一聲,直接朝著中間的座位走過去。
那里一直空著的,大堂雖有些擁擠,但卻無人坐那里。
坐下后,劉三吾訓斥道:“千里當官只為財,你看看你們一個個的,現在都變成了什么樣子。”
“翰林院是做學問的地方,倘若朝廷暫且沒有安排,把你自己的學問做好,等到機會自然能更好的為國效力,為民操勞。”
聽著這番訓斥,眾人皆是低頭慚愧。
看著大家醒悟的樣子,劉三吾這才滿意的點點頭,端起茶杯飲了一口,這才不急不慢的說道:“昨日太孫殿下召老夫去了坤寧宮,談論了關于大明教育的問題。”
“洪武三十一年科考,取消對秀才功名的限制,按照標準答案考卷,如今統計出來,有三十余萬考試過甲等分數,得秀才功名。”
聽到這話,眾人不置可否。
他們負責科舉,自然早知道出了三十萬秀才,但沒有當回事。
因為這秀才水分太大了,那些考卷上的題目,在翰林院的學士們看來,當真是簡單。
考卷里四書五經大幅減少,連最重要的策論都被大量削減,反而是加入了算術題。
關鍵的是,秀才功名沒了特權,等于是把秀才這個名頭給廢掉了。
劉三吾也沒在意,繼續說道:“這些秀才,大部分都是要進入到衙門里辦事的,只是他們的水準,還是有待提高,可當個吏員,自然無有多大影響。”
“為了更好的提高他們的學問,達到為國效力的程度,太孫殿下指出要更進一步的深修造化,提出了創辦大學的想法。”
“所謂大學,便是如國子監的學府,但只對秀才進行招募,學期三年,分專業方向。”
聽到專業方向,眾人有些迷糊。
下首一學士問道:“老師,何為專業方向。”
劉三吾看了自己那徒弟一眼,解釋道:“人之精力有限,普通人學一道,則足以耗費半生,所謂專一而精,如今朝廷更需要更細致化的人才。”
“如律法,制船,火器,商貿,外交,邸報,修史,等等。”
“學子于大學結業之后,自可進入到對應的衙門為國效力。”
“開辦大學,傳播學問,正是如今太孫殿下極為重視之處,明日朝會將成立教育部,老朽不才,得太孫殿下看重,為教育部第一任尚書,總管大明境內學堂,教育諸多事宜。”
說到這里,劉三吾原本有些渾濁的眼睛,剎那間變得明亮了起來。
昨日他被太孫召入宮廷的時候,心里還有些忐忑。
后來聽到成立教育部之事,沉寂已久的心臟,跳動得有些劇烈。
劉三吾今年已經八十有七了。
在前幾年,太孫掌權后,劉三吾看到大明的逐漸升起的繁華,就感覺到自己跟不上時代。
乞骸骨又被陛下拒絕,也就一直住在京師。
平日里散散步,讀讀書,心態也逐漸平穩下來。
卻沒想到,在這臨入土之際,還能得到太孫重任。
“恭喜劉尚書。”
眾多翰林學士聞言,精神振奮。
這教育二字,一聽即懂。
如今單獨成部,亦如六部之外第七部,人員匱乏之際,他們都有機會入仕了。
很明顯,今日劉三吾過來,就是招人來著。
“同喜同喜,如今部內缺人,章程未立,諸位可愿與我共向朝廷效力。”劉三吾笑著問道。
眾人大喜,皆言:“愿為朝廷效勞。”
除開教育部外,朱英還成立了外交部。
至于外交部的尚書,朱英選擇了周榮亮。
周榮亮也就是前往撒馬爾罕,被帖木兒扣押的大明使臣。
后來奧斯曼帝國跟帖木兒開戰,除開奧斯曼的使臣外,周榮亮也就被放了回來。
周榮亮先前朱英沒有見過。
查了下戶籍文冊,才知道這人擅長多種語言,為人正直剛烈。
且出使帖木兒回來,更是增添了不少豐富經歷。
當今能與大明相提并論的,也就只有帖木兒了,讓他來干這個外交部尚書,顯然是很不錯的選擇。
次日朝會上,朱元璋直接宣布了成立外交部,教育部的事情。
任命劉三吾為第一任教育部尚書。
任命周榮亮為第一任外交部尚書。
雖說有些突兀,不過朝臣們也沒什么好說的。
朝廷制度這塊就是朱元璋的一言堂,現在多了兩尚書,好像也沒啥區別。
不過有政治嗅覺敏銳的官員,已經發現了個中不同。
不過更多的人在乎的是新出來的官位。
尚書的下邊,可是有左右侍郎,員外郎,管事,主事等等。
這還只是朝堂內的,地方上肯定也要開衙門,這意味著大量的官位。
請:m.shengyanxs
大明皇長孫:朱元璋求我稱帝 第726章大明官員體系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