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學生 第五百六十七章 安南之議
嚴嵩嚴尚書這句話,其實十分突兀,讓別人極為詫異。
一是目前大多數人還都在震驚和不可思議,二是按照慣例,軍機方面事情應該是兵部先說話。
嚴嵩一個禮部尚書就搶在前面,跳出來旗幟鮮明的擺明立場,看起來就非常醒目了,甚至還有點“不合時宜”。
但嚴嵩反應也很快,立刻又說:“兵事非同小可,若疏忽輕信,不免重蹈趙括長平之敗。
秦德威請纓南征,紙上談兵難以使人信服,故而請秦德威先陳述方略,以供陛下決斷。”
這時候才有人也反應過來,嚴嵩的獨子似乎被安排到廣東去了。
秦德威萬一去了兩廣,來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和“王命旗牌便宜行事”,那嚴世蕃還能活幾天?
不過嚴嵩的話也有道理,不能只聽秦德威吹牛“半年平定安南”,還是要說點實在的東西。。
秦德威暗嘆口氣,從原本歷史結果倒推出來的策略,就好像變魔術,被揭穿就沒有神奇感了。
只要自己說出來,那策略就不再獨屬于自己了。如果策略人人都能用,誰去南征就無所謂了。
真不愧是嚴嵩啊,一出手就能掐準關鍵點。
可不說出策略也不行,自己不可能故意藏著掖著,那是欺君之罪。
秦德威想來想去,看了眼嚴嵩,忍不住就諷刺了幾句:
“軍機之事最為機密,焉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公然陳述方略?莫非嚴尚書是故意想泄密給安南莫氏?”
嚴嵩假裝沒聽見,被損兩句就損了,有本事你秦德威別說出半年平安南的策略!
但嘉靖皇帝是真想聽聽秦德威的看法,安南的事情都已經討論了七個月了,還沒個結果,總拖著也不辦法。
于是嘉靖皇帝就下旨散朝,讓一百多文武大臣各回各家,只留下三個大學士和七個部院大臣。
這十人,就是當前朝廷核心層了,當然今天還加了一個秦德威這湊數的。
秦德威頭次參加這么高規格的會議,心情有點小激動。
他斟酌了一下詞句,然后才開口道:“安南譖主莫登庸篡國也就是這十多年時間,其實安南國內尚不穩固。
安南前朝宗室黎氏目前盤踞在安南國南部,還有大批效忠黎氏的官員投奔過去。
所以莫登庸絕貢十多年,看似是囂張無禮,其實是畏懼害怕,所以才會阻斷消息。”
這些情況,秦德威說得輕輕松松,但殿上君臣卻真的不了解。
以當下的信息傳遞條件,萬里之外安南的事情,只要有心隔斷消息,京師朝廷就很難詳細知曉。
就連莫登庸篡國這事,也是嘉靖皇帝專門派了特使去安南打聽,才能核實情況。
對于信息來源,秦德威隨便編了個借口:“這些消息都是特意從各使團打聽來的,尤其是暹羅、甘孛智等國使團。
所以臣料定,莫登庸必定畏戰,所以南征方略當以攻心為上!”
反正秦德威還兼著個鴻臚寺少卿提督四夷館,與使團打交道邏輯上沒毛病!
嘉靖皇帝催問道:“如何攻心?”
秦德威就詳細的說:“第一,大造聲勢,極限施壓。
總督軍務大臣到了南邊后,就正常籌備,開始從周邊調兵并且積聚糧草,但不要出兵。
同時動靜一定要大,在邊境擺出厲兵秣馬的氣勢,而且讓云南巡撫從另一個方向積極備戰,一起威嚇莫登庸。
其次,傳檄安南國內。告訴安南國其他人,大明天兵即將征討莫氏。
第三,為莫登庸人頭懸賞一萬兩!攻心攻到底!
在安南國目前情勢下,只要把這三條策略做足了,就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別問秦德威的信心從哪來的,問就是歷史結果倒推。
刑部尚書兼京營總督王廷相對兵事特別積極,搶著表態說:“這三條沒有多余之舉,花費亦不多,極為可行!”
嘉靖皇帝又垂詢道:“后果究竟會如何?”
秦德威奏答說:“最壞的后果,大概就是莫登庸迎戰,雖然幾率很小但也不是沒可能,那就只好打一打了。
最好的后果,就是莫登庸畏懼天兵,主動向大明請降,這個是幾率最大的。”
在歷史上,莫登庸還沒打就直接投降了,還給大明割地了,讓嘉靖皇帝有了開疆拓土的面子。
不過秦德威又繼續說:“其實還有第三種可能,安南國內,前國主黎氏勢力趁勢而起,除掉了莫登庸。
這大概是更壞的結果,甚至比莫登庸迎戰的結果更壞。”
要是這樣的話,舊黎氏繼續當安南國王,一切與從前一樣。
那大明除了收獲“友誼”之外半點好處沒有,不就白折騰了嗎?
嘉靖皇帝稍稍思索了片刻,然后接著問:“若莫登庸請降,又該如何處置?”
秦德威不假思索的說:“如果莫登庸肯降,那要鼓勵褒揚,就給他一個土司封號,繼續讓莫氏統治北安南。
然后讓黎氏在南安南繼續稱王,從此一分為二,皆為大明藩屬。”
這“一分為二”,純粹就是穿越者秦德威的惡趣味了。
當今這個時代又不是二十世紀,安南這種藩屬對大明來說確實沒啥大用。
威脅指數基本為零,更談不上緩沖區之類的概念,是一個整體還是分成兩塊,都沒區別。
對其他大臣們來說,怎么處置安南也是很無所謂的事情。
大概大家唯一的共識就是,不管怎么辦,別花太多錢就行!
若能搞來幾個縣,或者弄個土司,也算是皇帝臉上貼點金。
——祖宗丟掉的地方,我朱厚璁又拿回來一些,這大概就是最大的意義了。
沒有人反對,所有人都贊同,秦德威的全套方案通過。
十位大臣一起默默給秦德威點了個贊,秦學士今天真是個大好人啊。
弄出了從前期到善后這么完整的方案,明明白白的獻了出來,只需要照著做就行。
所以現在隨便派個人去南征,都能“半年平安南”啊,簡直就是白撿一樣的功勞。
嶺南實在太遠了,又是煙瘴之地,秦學士你還小,身子沒長結實,就別勞累了。
未來是你的,現在還是讓別人去辛苦吧。
大明小學生 第五百六十七章 安南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