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BOSS之路 第九百一十八章 殲十一作戰半徑:未知
這個世界,瓦娘雖被二毛直接拿去自用沒有來到內地,但是該有的資料卻一點都不少,甚至還有很多在黑海造船廠干過很多年現已退休的毛子來到內地手把手的教。
陳意覺得這種模式要比光得到一個殼拿來改造好的多。
前世是沒有資料只有殼,由于長期廢置,內部亂七八糟的猶如棚戶區,啤酒瓶、罐頭盒扔的到處都是,看著就是一個非常非常破的空殼子。
更加艸蛋的是,內部各種高壓線路和很多鋼瓶年久失修并且還遭受過認為破壞,想要把這個殼給改造成一艘完整的航母,那就得讓設計人員親自深入內部去進行一遍摸底測量,得到一份具體的數據。
真要有資料的話這些工作都不用去做,為了進行改裝,前后五年時間內有十五位年輕的設計師犧牲在了自己的崗位上。
現在有了資料,又有那么多毛子老師傅來言傳身教,那一切就都不是問題了,而國產航母第一批同時開建的并不是一艘,而是兩艘。
遼東號是瓦娘的高仿山寨版,以前一直呆在瓦娘隔壁那么多年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陳意肯定是不會落下的,眼前的這艘三東號就是烏里揚諾夫斯克的高仿山寨版。
第一批航母盡量按著維克多給的資料來,之后的就可以進行大膽改進了。
航母這不像其他的工業品那樣可以使勁的造,就連戰斗機都可以小批量的建造快速發現問題之后再解決問題。
但是航母這種大家伙就只能造完一艘之后到水里游一段時間才能確定各種問題,所以一艘航母從下水到服役的周期非常的長,而下一艘的建造都是根據上一艘所反饋出來的各種問題再改進的。
再加上船舶建造一般都是在沿海地區,船塢數量又限制了建造數量,所以拖的時間就更長了。
現在一艘航母建造周期差不多是五到八年。
但是現在內地開啟了陸地生產線之后就可以將這個時間壓縮到一到三年,并且其他類型的戰艦同樣也可以在陸地上開生產線建造,就是因為有了這條十五米寬軌干線。
現在藍星所有工業國對于軌道的選擇都可以追溯到那個羅馬戰車的車輪距離——兩匹馬屁股的寬度,四英尺八的二分之一次方英寸。
國際鐵路協會在1937年制定了1435mm的標準軌,徹底的將兩匹馬的屁股定為了藍星軌道的標準。
但是,這個標準可能適用于以前的生產力,而現在生產力翻了不知道多少倍之后,這個標準就不怎么適用了。
但大家還是得用這個標準,譬如說衛星、火箭、航天飛機設計規格也要屈從于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想要重新開一個標準的話成本是個巨大的數字。
所以不是大家不想改,而是改變太難太難了。。。
軌道更寬的話,就可以讓車廂更高更寬,運行的更加穩定,同時也會更費油。
而一段軌道要是換了,那么那這一整條都得換,在上面跑的車輛也得重新進行設計,于是車輛生產線也得換,同時軌道旁邊很多建筑都得拆,配套的設備也得換新的,還有相應的建設隧道成本和架橋的成本也會成倍增加。
基本上把軌道重新換一遍所花的錢可能要比以前建造花的錢還要多,而且不是多一點兩點。
現在內地的鐵路一共十萬公里,其中高鐵2.4萬公里,這全部換一遍的花費想想都讓人蛋疼。
現在地表的鐵路陳意不再做他想,但不是還有地下空間嗎?
于是在地下空間新的標準就重新開始了,并不會影響到地表鐵路的運營。
軌道越寬,車廂的寬度和高度也就可以設計的越大,穩定性也越好,但這也是有極限的,十五米寬的軌道差不多已經到了陳意所能設計的極限,不過超過二十米寬的車廂也夠用了。
運送三東號的板車是經過特殊設計的,由四個火車頭拉動,這么設計的話速度可能會慢點,大概每小時三十公里的樣子。
但只需要十三天的時間就能將三東號從西疆運到檳城港下水,只要第一次試運營成功沒有出現問題,就能在內陸開設更多的地下船塢進行船舶制造了,產能將幾何倍的上升。
陳意覺得這才是真正的下餃子。
陳意和現場的三東號設計師們討論了一些問題之后便離開了建造船塢,他騎上他的小電驢進入了一條寬闊的隧道中。
行進了大概兩公里左右他便下了車走到了隧道旁邊的一扇電子門前,只見電子門上方掛著“空氣動力發展與研究中心”的牌子。
陳意拿出一張卡刷了一下,然后一道肉眼不可見的射線將他全身上下都掃了一個遍,確認了他的身份,哐當一聲電子門直接升起露出一條走廊出來,陳意直接進入了走廊。
不多時他便出現在了一個工作大廳,大概一百多位科研人員正緊張調節自己眼前屏幕上的數據。
大廳的一側墻壁上掛著一個大屏幕,屏幕上顯示的是一個風洞的現場畫面。
陳意現在所處的這片區域是川蜀的風洞實驗基地搬遷到西疆之后新建的一片風洞群,是藍星最大的風洞實驗室。
自從西建聯成立以來,川蜀地區的地質勘查就一直都沒有停過,期間發現了一些端倪之后大批本來位于川蜀的重要物理或軍工科研單位就開始搬家了,同時川蜀地段的地下工程的路線規劃以及建設指標也是最高最苛刻的。
一架造型科幻的飛行器被放置在一座正對著橢圓形風道的平臺上接受著測試。
機身呈流線型,采取中單翼,整體酷似一個菱形,機身后方無水平尾翼,取而代之的是兩片v型尾翼。
這款飛行器與y—23的外形比較類似,借鑒了f117的設計,但陳意這個穿越者也能看出一些殲20的影子在里面。
機身前側那大大的一對鼓包他一眼就看出來了就是大名鼎鼎的無附面層隔道(dsi)進氣口設計。
總得來說,這架代號為殲11的國產第四代隱形戰斗機,綜合了二毛的相關資料與陳意順手牽羊的f117之后整合研發出來的。
光是隱身性能就是喪心病狂,再加上運用了一系列的有機高分子材料,大大的減輕了整機重量,空重只有10噸,巡航速度2.1馬赫,最大速度3.2馬赫。
殲11無任何攻擊角度的限制,飛機可以從任何螺旋狀態輕易恢復穩定飛行,也能向任何方向發動進攻,徹底的綜合了殲20與y23的優勢。
因為飛行所消耗的燃料并不是石油,所以,殲十一作戰半徑:未知。
港島BOSS之路 第九百一十八章 殲十一作戰半徑: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