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四七一章新生活新氣象(下)
第四七一章新生活新氣象(下)
“武威侯他老人家,大發慈悲,賞咱們大家伙一口飯吃,給咱們大家伙,發了新房子、發了衣服,也發了糧食,這做人呢,都要有良心,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這樣的人,咱們六保不要,發現一個,清出去一個!”
說到這里,保長清清嗓子:“咱們六保有沒有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
眾人不敢接過話茬,都沉默著。
保長笑了笑:“沒有呢,最好,有一個算一個,我姓劉的跟他勢不兩立!”
在遼東的安排,全旭可沒有想過要為其他人做嫁衣,做好事不留名,那也不是全旭的習慣。
所謂的忠誠,就是背叛的籌碼不夠。當然,潛移默化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哪怕到了崇禎五年,放眼大明,除非學不下去,老百姓是不敢造反的。
比如,移民到遼東的流民,他們寧愿遠走數千走,也不敢跟著李自成、張獻忠他們造反。
現在全旭的工廠也好,屯田的鎮也罷,包括全家軍在內,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進行思想教育。
除了原來的訴苦大會,現在又多了幾條,比如說,沒有全旭的恩賜,他們就活不下去,只有跟著全旭才能過上好日子。
通過反復灌輸,讓下轄的百姓和工匠、士兵都明白,誰對他們好,讓他們所有人明白,只有努力工作,生活才會越過越好。
就這樣,在新來的移民就利用軍隊的模式,百姓也是以老代新,灌入全家軍的理念。
劉保長望著眾人道:“官府就給咱們造的田契,一個成丁是一百畝,丁女是八十畝,分給大家的地,如果不種,那種連續荒廢三年,官府要收走,大家記清楚了沒有?”
“記清楚了!”
黃富春捏著還帶著墨水味道的田契,眼睛慢慢的紅了,他們家祖上,數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積攢了一百多畝地,結果,變得一無所有。
現在,他又成了有地的人,有地才是稱為民。沒有地的人,連人都算不上。
“現在到明年的春天,還有差不多八九個月!”
劉保長接著道:“這么長的時間,大家都沒有事做,肯定做吃山空,現在擺在大明面前的路有三條,第一,就是咱們大家住的房子,將來會有更多的人過來,他們過來了,要有住房,住房怎么辦?那就靠咱們這些人去修,去建,距離咱們這里往北,大概有五十里,正在新修一座鎮子,需要人干活!”
黃富春舉起手問道:“保長,那去干活給口糧嗎?”
“給!”
劉保長伸出三根手指頭:“一天三十個大子,包一日三餐,男女都要!”
黃富春問道:“我看到那些修路的,一天給五十個大子”!
“沒錯,修路的工錢高點,不過更累!”
劉保長望著眾人道:“你們想去修路也行,一天五十個大子,也可以想糧食,要肉,想要布也行!”
有人問道:“還有一條路是什么?”
“那條路要技術,可以去礦上干活,收入看本事,有技術的,一天掙一錢銀子也不是問題!”
黃富春就帶著老婆去了修路的工地,然而,讓黃富春有些不習慣的是,郭喬鎮的鎮上規矩太嚴格了。
首先是垃圾,不準隨意丟棄。要按照規定扔在垃圾桶里,同時,郭喬鎮里不準隨意大小便,不準隨意吐痰,不準隨意打老婆……
這些他還可以忍,最不能忍的是,分給他的地,距離郭喬鎮太遠了,足足要走上一個時辰。
如果到了農忙季節,這一來一回,大半天就過去了,這該怎么辦?
難道說,自己真要掙錢買匹馬?
黃富春其實不知道,他的生活其實一直在一個巨大的變革中,比如說土地,全旭不想遼東變成到處都是耕地,像森森、草原,都是要保護的,這樣以來,真正的耕地,其實并沒有多少。
比如說,現在的黃富春所在的義州衛,義州衛共計八個鎮,可分配耕地有一百二十萬畝左右。
每個鎮相距離少數三五十里,很多百姓的耕地距離所在的鎮子就多達三四十里,甚至四五十里。
全旭不想百姓們隨便的散居,因為,一旦戰爭,這樣散居的百姓,就是建奴屠刀下的亡魂。讓百姓平時居住在所在的鎮子或縣城、府城里,農忙離節,則在自己的耕地附近居住,農忙結束,返回城里。
這樣的考慮,既是為了安全,也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拉動內需。畢竟,一個人分配一百畝地,用不了幾年,遼東就沒有窮人了。
黃富春和眾人百姓一樣,發現這個問題之后,就利用閑暇的時間,在自己家的地頭,蓋一兩間臨時居住的小房間,反正這樣的房子他們也住不了幾天。
黃富春躺在自己的床上,突然又想起了遠在中原受苦的姐姐,寫信,趕緊讓人捎信回去,黃富春雖然不識字,可他那個窮酸姐夫卻識字,而鎮上的先生識字。
想到這里,黃富春急忙拎著自己在工業上掙了錢買的一斤糕點,他提著糕點去求高先生給他寫一封信,看看能不能找個送到河南。
其實,遼東專門設立了后世郵局的職能部門,不過卻沒有涵蓋整個遼東,基本上遼南中州十五縣可以郵寄信件或東西,不過,速度卻慢得嚇人。
基本上,一個月或兩個月,直接湊夠一船,這才會回到登州,利用全記商號的渠道,慢慢散發。
一封信如果順利的話,可以半年左右送到中原。
其實像黃富春這樣的百姓很多,他們來到遼東以后,就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親人、朋友拉到遼東來。
現如今,遼東的發展已經初具了規模,也進入了快車道,比如黃富春所在的義州衛,就開始了三座石灰礦,還有四座小型的鐵礦,特別是石灰窯,這是修建公路的主要材料之一,根本就不愁賣。
但是,要建設一座礦,那需要一定的成本,普通百姓是沒戲了,不過他們卻可以跟著石灰窯賺點工錢。
除了石灰、煤炭、鋼礦,水泥,發展最快的居然是釘廠。
提起古代建筑或設備、機械,不得不提出古代的偉大發明,榫接結構。然而榫接結構真的是最科學的嗎?
其實不是,這是被現實逼迫的,因為古代沒有專門的釘廠,“洋釘”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直到晚清中國也沒有制造釘子的工廠。
全旭發現,無論是膠合,還是用釘子,其實都比榫接結構更快捷,方便,全旭在后世采購了不少釘子,大約一百多噸。
結果,這些釘子非常受到工匠們的喜歡,造船建房子乃至做水車都離不開它,隨著釘子的運用,還真讓工匠們搞出了制造釘子的機器。
這種機器以水力轉軸作為驅動動力,由鋼水豎井冷凝,這樣的鋼水可以制造出直徑五八毫米,或十二毫米,甚至二十毫米等幾種規模的鋼絲,在經過水力切割成型粗坯之后,經過水力鍛壓機鍛打,拋光之后,就可以成型了。
論質量,跟后世沒法比,而且效率低得嚇人,一個三百多名工人的釘廠,一個月勉強可以生產四五萬斤鋼釘。
這個重量大約是后世一套全自動生產線,一名工人半天的生產量,然而問題是,盡管成本高,效率差,卻讓第一個吃螃蟹的富商一個月可以賺上百兩銀子。
別看上百兩銀子不多,供不應求的釘子,簡直就是一只會下蛋的金雞。
就在全旭在京城準備大婚的時候,遼東的發展簡直可以用一日三變來形容,隨著鋼鐵的成本下降,遼東的鋼鐵需求越來越多,特別是大量人口涌入,對于明年的墾荒置田的工具需求,那幾乎是無窮無盡。
重型載貨式四輪馬車的工廠,在金州、海州、廣寧等地,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了十幾家,至于獨輪車、太平車、兩輪馬車,更是多達數十家。
在看到羊毛衫銷售不錯,也有人開始了紡織這種紡織廠,最讓全旭感覺難以置信的是,遼東居然在沿海地區,興建了數十家利用潮汐為動力的機械廠。
那些機械讓全旭想來都感覺頭皮發麻,但是,居然就這樣出現了。特別是高爐技術的成熟,全旭也不設置技術壁壘,誰愿意要,一千五百兩銀子,盡管可以拿出。
然而,一發不可收拾。
在短短一個月內,這套技術居然賣了十萬多兩銀子,也就意味著,多達一百多家的鋼鐵廠就會不久興建。
遼東,即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之都,其實不止鋼鐵,還有木材、糧食、糧食加工、煤炭,食鹽、布帛、棉花等產業,也得蓬勃發展著。
誰讓遼東的資源太多了呢?木材、鋼鐵、煤炭、銅、金、銀、以及水泥用的灰巖,石灰石等等。
而拜全旭所賜,越來越多的水力機械和超前的觀念被民間所接受,強大的生產力像噴泉一樣沖破重重束縛,從地下噴涌而出,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新的活力。
與此同時,一場軍事革命也正在醞釀之中。
最新網址: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四七一章新生活新氣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