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想當皇上 華夏野史
童叟無欺·華夏文明最詳實野史
乾代初期史學家·郝真(字春秋)著
---------------------------------------------
「上卷·大乾野史」
……
“年五歲,始皇初謁太傅,時中郎官童艾陪行,門前止步,出聲相告。
太傅聞言大奇,棄雞而迎,遂引入內,寥寥幾語,方知此子不凡,待事畢,告之左右:‘吾縱觀皇室九子,唯此子最是不凡,其深于城府,竟有圣皇之相!’
此語一出,眾人稱贊,左右皆服!”
——摘自[卷一·章六]
……
“時始皇初入學宮,龍行虎步,王霸之氣凜然,逢太傅鐘邈當堂對問:‘汝等學子,為何讀書?’。
堂下十余人,無一人能答,惟始皇昂然而立,正色對曰:‘當為大乾之崛起而讀書!’,語出,眾皆驚,俱拜服。
課畢,有霍氏金、銀兩兄弟,特尋始皇,慷慨激昂,納頭便拜,視為明主!
又有當朝兵部尚書之孫,七公主殿下趙蕓,主動前來,喝退左右,尋僻密談,以示心意,然始皇不解,身乃庶子,何至加焉?
蕓跪而泣曰:‘今天下板蕩,三國鼎立,蕓志在匡扶大乾,橫掃八荒,苦不能也!今聞皇兄一言,方知大乾之氣運,天下之安定,皆系于皇兄之手!蕓愿唯兄馬首是瞻,侍奉左右,征戰沙場,萬死不辭!’。
始皇大嘆,遂扶蕓妹起身,從此兄妹齊心,以安天下社稷。”
——摘自[卷一·章八]
……
“神武五年,掌班千戶黃善受命查索九皇子趙政之事,子時夜入漪瀾宮內,暗行入室,卻見屋內燈火通明,九皇子獨坐案前,瑯瑯讀書聲響徹內外,勤學奮進,刻苦如斯!
善大慚,頓生敬意,悄然隱退,后對貼身侍從嘆曰:‘九皇子奮勉如斯,實乃國之大幸!雖藏拙于外,卻也人之常情!我等需如實以稟,使遺珠自明!’
后暗訪學府,聞煌煌大言——‘當為大乾之崛起而讀書!’,更心中尤敬,喟然而嘆:‘此乃天命之子也,吾等應追隨左右,以成大事!’
此言一出,左右皆服。”
——摘自[卷一·章十三]
……
“逢始皇與常山王趙蕓初學詩經,及國風·周南·關雎。
蕓當眾對問:‘古往今來,只見君子好逑淑女,未曾得見淑女好逑君子乎?’。
太傅鐘邈大怒,欲戒尺加身,惟始皇挺身而出,凜然對曰:‘此言大善!男女平等,理應如此也!’。
邈嘆服,遂折戒尺,僅罰關雎百遍。
而后抄寫方才數遍,蕓擲筆而泣:‘竹簡用筆,實費力也!不過數遍,腕竟酸麻至此!’。
始皇不發一語,拾筆攏卷,代抄百遍,然筆跡一致,僅此一份而已,遂自告太傅,憊懶偷奸,甘愿受罰。
太傅望字知人,洞悉因果,字里行間,錚錚鐵骨,正如其人!
卻又知其護妹心切,不忍直言,遂含淚執戒,不下百次,遍掌通紅,卻未有半分吃痛之語!
蕓側立身旁,聲聲戒尺,如臨己身,心痛如絞,泣涕漣漣!
自此之后,此身上下,皆托付其兄,赴湯蹈火,尤未悔之!”
——摘自[卷一·章十五]
……
“校場之上,烈日酷曬,辛勞異常,常山王趙蕓身為女兒之身,嘗偷溜嬉耍,貪玩成性,始皇尊為長兄,見其玩興不減,心焦如焚。
一日,蕓接連不斷借故尿遁,偷食瓜果,中郎將關飛苦不能也,焦頭爛額,束手無策,始皇忍無可忍,當場詰問!
‘汝本天賦異稟,武之一事皆無師自通,雖女身卻足以敵男兒之身,怎能不思進取,只知偷奸做懶?!’
煌煌之言,眾人皆震!
唯蕓仍不知悔,強自辯解,始皇終于大怒,猛奪果于手中,而后直立靶前,頭頂青果,憤而斥曰!
‘今日吾立靶下,頂果在上,汝射技精妙,堪稱百發百中,或射我頭頂之果,或射我身死當場!汝自為之!!’
此言一出,眾人大驚,紛紛出言相勸,殿下乃千金之軀,怎可以身犯險?!
始皇不從,執意如此:‘今日若死于箭下,我大乾卻多一奮進之士,吾死亦瞑目!’
蕓聞言大泣不止,聲淚俱下:‘皇兄以性命教我,蕓怎能一錯再錯!蕓愿當眾立誓,從今日起,發奮圖強,刻苦奮進,再無半點懈怠之心!’
始皇大喜,遂贈果與蕓,以作激勵。蕓如獲至寶,日日供奉,后又尊缺口之果,為沙場之旗,橫掃八荒,震怖三國!
見其勛功赫赫,始皇親筆御題,賜名‘哀炮’,取自‘哀兵必勝’之意。”
——摘自[卷一·章十九]
……
“校場射果之事轟動學府,太傅震怒,喚始皇趙政、常山王趙蕓兩人前往官邸,正欲訓斥。
不料始皇率先席地而拜,張口稱謝:‘政連日來貪玩戲耍,擾亂學風,幸得大人暗中照拂,政感激莫名!’
太傅聞言面色漸緩,頷首以對:‘知你生性聰慧,行此下策也只為藏拙自保,但今日之后,你之所為便已路人皆知,又當如何?’
蕓在側羞愧難當,自知沖動誤事,險毀皇兄大計,然始皇并無責備之意,反出言慰曰。
‘蕓妹莫要自責,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此事福禍尚且難料,反使吾恍然大悟,何為大智若愚?實乃中庸之道也!’
‘善!’
太傅拂須大笑,連連稱善。”
——摘自[卷一·章二十一]
……
“神武五年,公孫岳時任大乾兵部尚書,偶聞學府之中始皇之煌煌大言——‘當為大乾之崛起而讀書!’,心神俱震,情難自持,遂對左右嘆曰:‘此子如鯤鵬潛伏,實有吞天之志!’
‘大乾有此皇子,逢此大爭之世,日后必將大出于天下,完成大一統之千古偉業!’
此言一出,左右皆嘆,直言大出之日指日可待也!
后回府中,聞聽始皇寅時而起,奮勉自學,即逢休沐,也從未懈怠,更是呆立當場,難以置信!
‘自古以來,至尊之位理應德者居之!既有圣皇以庶子之身成就宏圖霸業在先,自有九皇子同以庶子之身達成千古帝業在后!’
‘吾縱觀九子,燕王暗弱無能,齊王過剛易折,惟九皇子趙政深藏若虛、柔剛并濟!實有帝王之相!吾自當傾力輔之!’
言畢,命外孫趙蕓時刻緊隨始皇,以爭從龍之首功也!”
——摘自[卷一·章二十八]
……
“神武初年,始皇攜友出宮私訪,考察民情。
行至永和坊中,始皇聞味而喜,方知乃百年字號——班氏烤雞也,遂入店欲品,小二熱情之至,友人喜而賞之。
正欲樓上雅座,恰遇宦官子弟黃良欺行霸市,吃干抹凈卻行霸王之事,始皇怒而斥之,以王霸之氣力壓宵小,令其羞愧難當,無地自容!
‘公子一言,如撥云見日,令良悔過萬分!’
良良心發現,痛改前非,席地而拜,視若明主!
‘良一無所長,惟忠心爾!愿就此誓隨左右,唯公子馬首是瞻,以效犬馬之勞!’
始皇感其心誠,親扶起身,自此收入麾下,如臂使指,忠心無二。
事畢,小二念及被欺過往,捧金而還,泣而訴曰:‘我等賤民苦宦久矣!今公子以凜然正氣,臣宦官不軌之心,致其不再為禍鄉里,小人無以為報,惟此賞銀爾!’
始皇大嘆不止,幾番推辭,方才無奈納入懷中。
此舉眾人皆贊,以傳佳話,惟友人無故不悅,憤而走之。
眾大惑不解,才知其妒始皇之王霸之氣也!
皆笑而嘆曰:‘此等友人,氣量何其狹也!’
遂哄堂大笑,引以為恥。”
——摘自[卷一·章三十五]
……
“神武初年,始皇與霍金求學于太學府中。
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博古論今,引為知己!
金虛長幾歲,卻欽服嘆曰:‘殿下年歲尚小,卻心懷天下,志在高遠,有橫掃八方之鴻鵠之志哉!’
‘雖身負皇族血脈,位尊貴極,卻平易近人,親和有加,乃至屈尊降貴,與金把手言歡,實以國士待我!’
‘殿下如此高看于我,金無以為報!惟以此身報之,愿誓隨左右,肝腦涂地,萬死不辭!!’
言罷,伏地而拜,行君臣大禮!
始皇親扶起身,感而嘆曰:‘金兄何以至此!’
‘你我一拍即合,相見恨晚!愿與兄結為摯友,生死不懼,福禍共依,惟此生不負爾!’
言以至此,二人欲當場結義,遂擊掌為誓!
恰處學府桃園之中,故史稱——‘桃園二結義’。”
——摘自[卷一·章三十九]
……
“神武五年,太極圣皇于太和殿大開國宴,大宴群臣。
時始皇年只五歲,且自幼病弱,久坐之下,雙腿麻痹,不能自持。
及圣皇入殿,群臣無不行跪拜大禮,始皇匆忙起身,踉蹌之下,誤傾幾案,散亂一地。
圣皇視之,忙親扶起身,恐有損傷,后又攜至其側,共入一席。
然圣皇之側,罕有人至,見始皇面露異色,圣皇不禁當眾問曰:‘入此席位,感之若何?’
始皇面露不忍,搖首嘆曰:‘本以至尊之位,當俯瞰眾生,睥睨天下,生殺予奪,不意快哉?’
‘然則今親臨其位,才方知父皇不易!’
‘此位雖小,卻載萬民于其上!此位雖高,卻日日如立孤仞之巔!此位雖榮,卻時時如臨泰山傾頂!’
‘父皇以一己之身,日日夜夜,坐此方寸之地,系萬民于一身,立孤仞之危絕,臨泰山之傾頂!’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操一國之舟,橫行于大爭之河,其間苦楚,唯有自知,豈能與外人道也!!’
一字一句,如刨己心,圣皇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淚下。
只此一言,圣皇終有所悟!
此生之托付,身后之大統,大乾之興危,惟九皇子而無二也!”
——摘自[卷一·章四十四]
……
“神武五年,適逢國宴,始皇與諸位皇兄初次相見,欣喜交加,遂邀兄往班聚德烤雞一聚,以全兄弟情誼。
然燕王趙括在側,嘿然笑曰:‘烤雞食之無味矣!惟醉香樓,可醉生夢死也!’
眾兄皆贊,愿往醉香樓而不愿食雞也。
始皇無奈,惟有攜兄而往醉香樓。
眼見滿樓之中,無論貧富貴賤,無論爵位高低,盡皆欣然作樂,陶醉悠然矣!
始皇不由大嘆:‘此乃民生安樂之大道也!吾理應常入此地,體味民意,與民同樂也!’
故而始皇常身入煙柳,不惜己身,為探求民生之安樂,常鞠躬而盡瘁矣!”
——摘自[卷一·章四十八]
……
“神武十年,逢晉王趙勝封王賜爵冊封大典。
始皇與圣母皇太后行至道中,言及封地之事,不由感而嘆曰。
‘今適逢皇兄冊封大典,只望得富庶之地,而非偏僻之所!’
太后不禁憂容滿面:‘大乾貧弱,富庶之郡本就極少,若勝得富庶之地,則我兒豈非得邊陲僻所乎?’
始皇搖首笑曰:‘母妃此言差矣!皇兄與我手足情深,怎能因一郡之地,反與兄爭利?’
‘封地之所,無論貧富,不論優劣,皆為父皇恩澤雨露矣!’
‘我等皇子皇孫,無論封地大小貧富,都應時刻感念圣恩,怎可只圖己身,挑揀爭利乎?’
太后大慚,方知皇兒之胸懷,遠非常人所能及也!”
——摘自[卷一·章五十六]
……
“人生得一知己矣,雖死無怨!
然燕王身處皇家,周身皆是阿諛奉承之輩,雖渴慕若求,卻苦不能也!
惟始皇趙政,與燕王惺惺相惜,皆乃同道知己,性情中人也!
后齊王勢大,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燕王苦無招架之力,卻惡其淡漠親情,只圖大位矣!
遂誓死抗爭,寧死不從,絕不愿坐視齊王上位也!
燕王嘗含淚涕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四弟若九弟之差,錯若鴻溝之淵矣!’
‘四弟迫我太甚,若其功成,則吾必死無葬身之地也!’
‘九弟仁德廣厚,極重情誼,可保吾安享晚年矣!’
‘吾寧舍皇位與九弟,卻寧死不從齊王之猖獗矣!’
后,力助始皇爭得大位,卻保身后百年無虞矣!”
——摘自[卷一·章六十三]
……
“神武十年,始皇與諸皇兄同游醉香樓中,欲一醉方休。
然老鴇出言無狀,沖撞齊王趙拓,齊王大怒,欲當場處死,以解心頭之惡。
逢始皇在側,宅心仁厚,體恤愛民,雖賤民黔首矣,亦不愿其血濺當場,命喪黃泉!
故而佯裝大怒,勃然斥曰:‘汝等婦人,不知以左為尊,豈敢左腳先入,實乃大忌也!’
‘即刻收拾行囊,結清薪款,立當掃地出門,就此革除矣!’
老鴇當即叩首而謝,倉惶而逃。
齊王雖郁,卻不愿與始皇為此交惡,故而長嘆一聲,就此作罷矣!”
——摘自[卷一·章六十四]
我真不想當皇上 華夏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