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國2興魏 第192章 安風之戰(上)
吳軍調整了布署之后,諸葛恪很快地便揮師從六安北上,直指安風。
諸葛恪自從丹陽太守調任威北將軍以來,一直駐守在長江北岸的廬江郡皖口,這里山險路崎,很是適合丹陽兵活動,諸葛恪輕兵突進,偷襲過舒縣,擄獲數千民眾,魏軍甚至來不及做出反應。
諸葛恪名義上是奉旨在皖口屯田,但他到任之后,卻從來不打理屯田之事,反倒是屢次出兵,倚仗著丹陽兵的機動靈活,不斷地騷擾魏國邊境,劫掠人口,破壞屯田,讓魏國邊境的將領和太守都是頗為頭疼。
其實諸葛恪并不滿足于這樣的小打小鬧,滋擾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試探的過程,諸葛恪不斷地出兵,就是想要摸清魏國在淮南一帶的兵力布署,他還多次派出斥侯,打探壽春、合肥、安豐的情況,繪制比較詳盡的地形圖,并上書孫權,請求孫權同意他偷襲壽春的計劃,只不過因為孫權擔心太過冒險而沒有實施。
此次吳軍大舉北伐,諸葛恪被孫權委以重任,單獨指揮一路人馬,進攻六安。熟知淮南地理軍情的諸葛恪并不熱衷于打六安,因為六安是魏軍淮南前線的一座要塞,守備精良,吳軍想要拿下,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足夠的時間,是很難成功的。
這次諸葛恪統率五萬大軍,兵力上是足夠的,但時間上卻是倉促的,只有十幾天的時間,根本就撼不動六安的城防,魏國的援兵就已經抵達了淮河北岸。
所以諸葛恪建議孫權改變策略,將分散在三地的軍隊集合起來,攻打三地中間的安風。
安風也是淮南防線上的一座重鎮,地位雖然不及壽春合肥,卻和六安弋陽不相上下,尤其是安風城北連淮河渡口安風津,一旦攻陷的話,就等于是在魏國固若金湯似的淮南防線上撕開了一道口子,東可直逼壽春,南可鉗制合肥,西可直通荊州,向北更是可以進軍汝南,威脅中原。
如此左右逢源之地此前一直不受重視,最主要的原因是安豐郡地勢險要,道路崎嶇,擅長打水戰的吳軍對這種山地并不精通,所以主攻的方向一直放在淮南東路上,就是合肥那邊,那兒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有利于吳軍行動。
不過隨著諸葛恪帶來四萬丹陽兵入駐皖口,吳軍山地作戰能力大為提高,諸葛恪審時度勢,將這次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安風。
安豐太守王基以前并沒有什么名氣,所以諸葛恪絲毫沒把他當一回事,諸葛恪根據斥侯的報告,知曉安風城的守軍不過只有八千人左右,如此一座孤城,拿下自然不在話下。
如果吳軍可以順利地攻克安風城的話,那必然會深深刺激到司馬懿,司馬懿肯定會立刻搶渡淮河,試圖奪回安風的。
當然,就算吳軍沒有攻克安風,司馬懿得知安風危急,也必定會倍道而行,救援安風的。
所以拿不拿得下安風,對于諸葛恪來說,都并不太重要,他真正的目標,是盯著司馬懿的那十萬大軍的,小小的安風城,還沒放在他的眼里。
諸葛恪將攻擊安風的任務交給了副將唐咨和留贊,讓他倆各率五千丹陽兵和五千吳軍,圍攻安風城,自己則率三萬大軍屯扎在安風以北,密切地注視著安風津方向,隨時準備北上,參與在安風津對魏軍的伏擊。
唐咨和留贊得令,立刻率領兩萬吳軍向安風城發起了攻擊。
自從淮南戰事打響,王基就下令安豐郡的所有軍隊保持高度戒備狀態,不管敵人是否前來進攻,安風城的城門一律緊閉,無他本人的將令,任何人一律不得出入城池。
雖然說戰火尚未燒到安風城,但壽春、弋陽、六安那邊的戰況消息不斷地傳了過來,隔岸觀火,王基時刻不敢掉以輕心,說不定那天風向一變,吳國軍隊就會轉頭來攻打安風了。
事實證明,王基的判斷果然正確,進攻六安的吳軍連攻十余日受挫之后,便放棄了再攻六安,轉頭北上,直撲安風而來。
唐咨和留贊想要誘使王基出戰,他們率軍攻打安風城下之時,并沒有急于發起進攻,而是率三兩千人到城下挑戰叫陣,百般辱問。
王基手下的將校聽了,怒不可遏,區區三兩千吳兵,就敢這么滋意猖狂,簡直就是目中無人。
他們紛紛向王基請命,請求開城出戰,殺一殺吳軍的銳氣。
王基搖頭道:“聽聞吳人此次大舉來犯,大興兵馬二十余萬,如何單單只有兩三千人前來安風?此必有詐,切不可輕舉妄動。”
于是王基下令封閉四門,不讓任何人出城,調動城中所有的魏軍,投入了城墻的防御作戰之中,全員戒備,隨時準備戰斗。
吳軍從清早就喊上了,但一直到午時,始終沒有瞧見魏軍有開城出戰的跡象,很顯然,這誘敵出城之計,已經是失敗了,吳軍死活不肯上鉤。
于是唐咨和留贊將后面埋伏的精兵全部調到城下,架設云梯,開始強攻安風城。
安風城的將校看到吳軍如蝗蟲一般撲天蓋地而來,這才始信王基之言,吳軍果然在城外設有埋伏,一旦魏軍出城,必然會落入到敵人的圈套之中。他們個個是冷汗涔涔,腦袋都快掉了還猶不自知,此時都佩服起王基來,還是王太守有卓識遠見,方讓他們勉遭厄難。
撿回一條性命的魏軍將校,都在暗暗地慶幸,守城時自然是格外地賣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守城大戰之中,
但見安風城下殺聲陣陣,人影幢幢,綿延數十里,如烏云委地,雙方都投入了重兵,你攻我守,展開了血腥而殘酷的攻城戰。
最后的三國2興魏 第192章 安風之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