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378 迎接第二篇大滿貫的文章

更新時間:2021-02-05  作者:肥美的韭菜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378 迎接第二篇大滿貫的文章
接下來的周四、周五兩天,魏興思一連投出了五篇頂刊級別的文章。

其中,有四篇AM文章,包括吳菲菲的二維鈣鈦礦綜述,許秋的IDIC體系,陳婉清的IEICO4F體系,鄔勝男的六合一體系,還有一篇EES文章,韓嘉瑩的J2體系。

五篇頂刊級別的文章,顯然是不可能全部都中的,畢竟同行會相愛相殺嘛,許秋估計能中兩三篇就不錯了。

當然,全部都不中也不太可能。

原因也很簡單,就比如許秋投出一個工作,這個工作既有“12高效率”的亮點,又有“新材料、新觀點”的亮點,結果投AM被拒,之后幾經輾轉,到了ACSAMI、AELM這樣的期刊上去了。

如果一篇文章是這樣的也就算了,假如連續五篇都是這樣,就會形成一個類似于法學上“判例”的概念,也就是說形成了一個參照,那么同行投出來的其他類似工作,假如連許秋的工作都不如,怎么好意思投比ACSAMI、AELM檔次更高的文章呢,可能就直接奔著三區去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同行評審也是有限制的,不能隨心所欲的去針對,給差評,這樣會導致整個領域的崩壞。

更何況,會故意使絆子的科研工作者也不是全部,還是有不少人專注于學術本身的。

周五下午,魏興思出現在216的門口,一見面就開心的說道:“許秋,剛收到AM主編的郵件,你之前ITIC體系投AM的那篇文章,再次被選為了封面文章,同時還會在下一期直接被刊登,這篇文章發表的速度可真快啊,電子版我記得才剛上線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吧……”

對于AM這種熱門期刊來說,正常的文章在電子版被收錄后,通常需要等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時候排隊,才能正式發表,而許秋現在的這篇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正式發表,可謂是光速了,大概率是主編看到這篇工作,覺得非常有潛力,就親自出手,提前了輪次。

類似于站有主編和普通責編,期刊公司也是有主編以及普通編輯,主編的權限非常大,而且通常都是在這個行業浸淫十年以上的老將,對學術論文的把控也很準確。

話句話說,主編不搞研究,無法做出亮眼的科研工作,但判斷一個工作好壞的能力基本上是MAX的。

“那封面的事情?”許秋問道。

“嗯……”魏興思轉頭說道:“田晴,這次還交給你?”

“可以啊。”田晴點頭應下。

“那行,下周一前弄好。”魏興思說完,又朝許秋遞過來一打文獻:“這是最近有機光伏的文獻,最近跟風ITIC的不少。”

魏老師離開后,田晴問道:“許秋,關于文章封面有什么指示嘛?”

許秋考慮了一會兒,說道:“構圖的話,可以參照我們之前那篇封面文章的樣式,或者到期刊網站上參考其他人的封面。我只提一點要求,表現出ITIC是一個平面型的非富勒烯受體,有別于傳統的PCBM材料即可。”

田晴點點頭表示:“沒問題,有過第一次的經驗,現在第二次做封面會輕松不少。”

搞定了封面的事情后,許秋簡單翻看了一下近期的文獻,有十幾篇,還不少。

這些都是剔除了魏興思課題組本身發過的文章,全部都是其他課題組的文章。

徐正宏他們IDTBR體系的暫時沒有什么大的聲音,只發了一篇JMCA,主體結構還是IDTBR,沒有太多創新之處,不知道他們是在憋大招,還是啞火了。

而ITIC相關工作的文章數量明顯變多了,一共有五篇。

大多數都是跟風用ITIC受體,然后找一個許秋他們沒有用過的給體材料進行匹配,包括PPBDTBT等,分別得到79的效率,沒有太大的新意,比如涉及結構改性,或者提出什么新的觀點,都沒有。

因此,文章質量相對AM來說也就一般般,最好的一篇發到了一區AFM上,另外還有三篇上了JMCA、ACSAMI和CM。

這些體系許秋之前也可以做,但是沒有做,目的就是留給其他人喝湯的,破不了10的體系,他現在已經看不上了。

在這四篇文章里,有三篇許秋之前就看到過一次,都是他審過的稿子,當然,具體的審稿任務被他以“鍛煉審稿技能”的名義,分配給了學妹和莫文琳和鄔勝男,他負責二次審核。

第五篇ITIC相關的文章被發在了AM上,也是這批文獻中唯一頂刊級別的文章,是龔遠江課題組的工作。

他們把ITIC受體用在了全小分子有機光伏領域中,也就是給體、受體材料都是小分子,效率直接突破10,達到10.23,打破了全小分子體系的世界記錄。

這便是一個課題組里開展多個研究方向的“好處”,一旦有熱點可以蹭,直接拿組里現成的體系往里面套,如果有效果,就能發一篇好文章。

有點類似于交叉學科的成果,一項成果可以同步應用在多個領域之中。

其實,諸如CNS主刊,它們喜歡接受的便是這種可以在多個領域產生影響的工作。

比如石墨烯這類本身性能、潛力非常高,而且能夠用在各個領域的材料,連著登上CNS主刊也不奇怪。

像有機光伏領域,開發出來的材料基本只能自己和自己玩,很難拓展到其他領域中,那么想要登頂CNS頂刊的難度就非常高,必須要取得非常突破性的進展才有可能。

而且,話說回來,并不是上不了CNS的工作就不重要。

比如CNS幾乎不會收純理論的文章,那么很多做理論物理研究的,他們更看重的反而是物理領域里的頂刊——PRL(PHYSICALREVIEWLETTERS),這個期刊的影響因子只有8左右,但H因子高達200以上,也就是被引用次數超過200的文章數量超過200。

甚至不乏有研究者認為PRL比《自然》還要強的,他們覺得CNS上發的都是那種“噱頭滿滿的實驗進展”,沒有純理論研究實在。

總之,科研圈不同領域有不同的玩法,沒有一套恒定的標準。

另外,有些著名的科學家在成名之后,也喜歡把自己做出的重要工作,就是那種可以發CNS主刊的文章,發表在自己祖國創辦的“垃圾”期刊上。

這也不是很奇怪,“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嘛。

文獻閱讀完畢后,許秋總結出目前有機光伏領域文章的兩大趨勢:

其一,文章的絕對數量變多,之前可能一個發十幾篇二區以上的文章,現在一個月可能發二十、三十多篇二區以上的文章,這表明這個領域的熱度開始增加了。

其二,非富勒烯受體相關的文獻比例變大,之前非富勒烯受體體系的文章占比可能不足30,現在都已經接近50了,日后這個比例可能越變越大,畢竟現在富勒烯體系的發展幾近停滯,沒什么新的東西可研究了,而非富勒烯體系還有不少可以挖掘的地方,更何況從器件性能上來說,非富勒烯體系目前已經全面超越了富勒烯體系。

這兩個趨勢形成的背后,許秋開發出的ITIC體系,占了很大的功勞。

許秋在webofscience(wos)網站上查詢了一下最初發表在AM上的ITIC工作,目前實時被引用次數已經有17次了,估計等之后wos網站更新的時候,這篇工作被評選成為高被引,甚至被評為熱點文章都有非常大的機會。

這篇文章,成為許秋第二篇大滿貫的文章,基本上是鐵板釘釘了。

對于非生物、醫學領域的非綜述類工作來說:

文章能被引用超過10次就已經很不錯了。

大多數工作都是0次、1次、2次引用,而且可能還是自己引用自己,畢竟從期刊的角度來說,影響因子能否破10就是一道分水嶺,破10的期刊基本都是一區的期刊,具體到一篇篇文章上,也是類似的。

而文章的被引用次數破百,妥妥能夠稱得上是代表作了。

就算CNS以及《自然》大子刊,影響因子也不過40,能夠發表在上面的大多數工作,被引用次數都不會破百的,因為影響因子是個平均值,有些被引用次數特別高的文章,會拉動整體影響因子的上升,就和“我和首富人均資產過億”一樣。

如果文章的被引用次數能夠破千,那通常是引領一個細分領域的開山之作,在各個期刊上都不為多見。

要是一個學術工作者發表過一篇這樣的文章,基本可以吹好幾年了。

因為達成這項成就的難度甚至比發CNS主刊難,而且一般也要很長的時間去發酵。

就比如《自然》主刊,H因子大約360,也意味著《自然》建刊以來,被引用次數超過360的文章數量超過360。

那么《自然》建刊以來文章被引用次數破千的數量,肯定是在360以下的,而《自然》一年收錄文章數大約2644篇。

哪個難度更大,一目了然。

許秋覺得他這篇ITIC體系的AM文章,按照現在的熱度,引用次數破百肯定毋庸置疑。

甚至還有那么一丟丟的概率,可以達到千次引用的級別。

至于到底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標,就要看同行們給不給力了。

這有點類似于種花家的“醬香型科技”,股市、基金、游資、機構抱團買入一只股票,這只股票的股價就會節節升高。

學術圈里也是一樣,眾人互相抬轎子,把一個領域的熱度炒了上去,大佬可以多發好文章,而其他跟風的人也可以順帶弄幾篇普通的一二區文章。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沒有副作用,不像股市里最終會割韭菜。

如果說破千的文章是一個細分領域的開山之作,那么被引用次數能夠破萬,基本都是一個大領域的開山之作,并且通常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

比如,差不多二十年前,1995年,FWudl和AJHeeger等人開創了有機光伏領域,工作被發表在《科學》上,那篇論文目前被引用次數為7000。

這種級別的工作,被引用次數都沒有破萬,文章引用次數破萬的難度可想而知。

最后,還有文章的被引用次數破10萬的,不過目前僅有三篇,還都是生物相關的領域。

根據相關統計機構的統計結果,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文獻中被引用最多的工作大多是一些重要的生物實驗室技術。

其中,蛋白質定量、DNA測序、PAGE、Westernblot等方法類研究名列前10位,它們由于提出了開創性的基礎研究方法,成為某學科領域的研究標準的參考,導致了大量的引文。

與許多其他領域相比,生物學家往往更多地引用對方的研究成果,從而使得越來越多的生物實驗室技術被引用。

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著作是1951年的一篇論文——“Proteinmeasurementwiththefolinphenolreagent(福林酚試劑測定蛋白質)”,它描述了一種測定溶液中蛋白質含量的方法,現在已經有超過30萬次引用。

另外,要進入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前100名,至少需要12000次引用。

也就是說,這么多年來,引用次數破萬的文章數量也不過一兩百篇。

當然,單看被引用次數去評判一個工作的好壞,肯定是不夠客觀的。

一方面,較早的論文有更多的時間積累引文;

另一方面,一些世界著名的論文,因為它們是真正的基礎性發現,很快就成為了教科書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人們熟悉的、不需要引用的術語。

就比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DNA雙螺旋的測定和高溫超導體的發現。

因此,現代文獻計量學家在衡量一篇論文的價值時,不喜歡簡單地統計引文這樣傳統的方法。

相反,他們更喜歡比較年代相近、領域可比的論文的引文數量。

這也是現在多用高被引、熱點文章兩項指標,來評判一個工作好壞的原因。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378 迎接第二篇大滿貫的文章

上一章  |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