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751章 不到最后一刻,連隊友都不知道諸葛亮要干什么
天地良心,今日這場博望坡之戰,李素雖然沒能親臨一線,只能讓弟子諸葛亮表現。
但博望坡這周遭的實際地形,遠在雒陽的李素可是熟悉得很,因為他主持的那條運河就要從這兒過的嘛。
甚至于,博望坡這一帶的地形,都因為李素的運河工程,而變得不那么純粹了——
“坡”的地形被運河沿著東北西南方向截為兩半。原本的天然地形,整塊坡都是東北高西南低,順著桐柏山山勢的。
現在中間憑空低下去一塊,始終海拔都跟坡底瀕臨白河的那一帶一樣高,甚至一直綿延到山脊埡口處也還是那么點海拔。而這塊低凹的位置,就是未來的河道。
正因為李素看過這周遭的地形,他非常清楚,《三國演義上》說的“火燒博望坡”純屬是羅本沒來過博望、沒觀察過周邊地形,所以瞎編的。
不光是主角被羅代打從劉備挪到了諸葛亮身上的問題,連“火攻”這種戰術都是從頭到尾扯的。
諸葛亮當然沒看過《三國演義》,所以他從頭就不會被誤導,而是全程實事求是。因此他也非常清楚:
在博望坡這地方遇到敵軍,火攻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沒用,從一開始就不用想。還是考慮考慮伏兵或者包夾的可能性更靠譜一些。
為什么沒用呢?因為這兒的地形,并非那種林木叢生、容易放起大火來的地形。因為地處商貿交通要道,豫州和荊州之間的商旅都走這兒,這里的山谷大路還是比較寬闊的,修了運河之后,更是拓寬出沿河道百余丈都完全沒有樹木。
當然了,古代的路,哪怕沒有樹木,但是路旁的草肯定不少,那也是可以放火的。(古代的山區道路不像現在除草那么徹底,很多都是人踩出來的。無法想象的書友看一下華農兄弟那些上山打野的視頻就知道了。)
可指望草叢放火,那得找秋天草葉干枯的季節才比較容易。比如十五年前,皇甫嵩在北邊許昌不遠的長社,火攻破潁川黃巾軍時,就是夏季相持、熬到秋天天干物燥,然后放火燒草成功的。
而如今是寒冬下雪了,草早就徹底枯沒了,更是被薄薄的雪蓋住,根本放不起火來。可以說冬天下雪只能指望枯樹林放火沒法指望草叢放火。
諸葛亮也就從頭到尾都沒往那個方向浪費腦細胞。
說到這里,或許有人會奇怪:既然博望坡這地形完全不適合火攻,為什么羅本非要寫火攻呢?哪怕是編的也總要有點捕風捉影的根據吧?這就只能說,古人寫書比較簡略,看書可能也歧義不仔細,所以以訛傳訛形成了誤會。
《三國志》上對相關戰役的說法是“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也就是劉備是先北上采取的攻勢、穿越了桐柏山抵達了潁川郡的葉縣昆陽附近,然后被從許昌支援過來的夏侯惇堵住了。
雙方相持之后,劉備覺得正面打也沒希望,搏一把,就假裝打不過,趁著某天天亮之前,把自己的營帳燒了,然后部隊趁著黎明撤退。
而這種燒營后撤的舉動,往往被解讀為“在覺得打不過的情況下,弱勢方希望高速、突然脫離接觸,怕正常拔營行軍太慢被追上。又不甘心把營帳物資完好地留給追擊者,所以自己燒了”。
說白了,歷史上的劉備,在博望純屬裝作戰略撤退中的焦土政策、堅壁清野不資敵。因為演技徹底,夏侯惇才追了。
至于后來的夏侯惇被擊破,那是因為在山險峽谷之處中了伏兵,跟火攻沒一毛錢關系,放火只是一開始焦土策略演技的一部分。
這種誤解,跟大多數人對韓信“背水一戰”的誤解一樣。把背水結陣的致勝點跟破釜沉舟搞混了,以為核心戰斗力來源于背水激勵起的士氣。
但背水的激勵效果只是一個被逼到絕境后開金身拖時間自保的微操而已。背水的目的只是假裝浪到自陷死地、勾引對方全軍出擊,然后核心致勝手其實是繞后偷家。
等于是勾引出來開團后金身的那四秒里,偷家的隊友把水晶點爆了。你不能說是金身拖時間本身的效果直接消滅了對手。
劉備燒屯也是一樣,不是放火燒贏的,那只是裝浪勾引。
明白了其中原理,也就能萬變不離其中。
形勢有所變化,放火勾引已經不可能了。
但是“勾引”這個目標還是可以有的,無非手段要換一下。
不放火了,改別的辦法勾引!
十二日黎明,諸葛亮帶著幾萬修河的新兵蛋子,不過裝備倒是不差,分批前進壓迫上去。試圖驅趕昨夜趕到博望隘口火力偵察、占點的夏侯惇部騎兵先鋒,重新搶占險要。
在不算太寬闊的山谷地形里,步兵倒是也不太怕騎兵,反正騎兵沒有空間繞后迂回,所以諸葛亮一路還算順利。
諸葛亮讓軍中武藝最高的陳到為先鋒,廖化率領中軍,宗預策應。
這些將領都沒什么戰功,也談不上將才,諸葛亮只能是暫時湊合著用,畢竟原先都是挖河監工的。
只要撐上幾天,撐到宛城的高順親自帶大軍來了,也就不需要陳到這些年輕菜鳥做事了。
步兵為主的部隊,對諸葛亮的唯一掣肘,只是行軍速度比較慢。
從博望縣出發到博望坡還要走四十多里,還是帶點坡度的峽谷地形,哪怕佛曉出發也得午后才走得到了。
而對面的夏侯惇,昨晚原本是聽了李典的勸,稍稍穩扎穩打、分梯次推進。
昨晚先讓行動迅捷進退便利的騎兵肉偵,也是給大部隊打探清楚埋伏,如果有伏兵立刻就退,沒伏兵就立刻報信、原地等待主力趕來。
發現諸葛亮也不過如此,山口居然真沒伏兵,半夜時間什么都沒發生,所以夏侯惇的騎兵也就把實情飛報回去,同樣是黎明前通知到夏侯惇。
夏侯惇也立刻四更造飯、天沒亮就強行軍,他到山脊埡口只有三十里路,比諸葛亮還短十里,最后居然跟諸葛亮幾乎前后腳同時趕到。
確切地說,是漢軍這邊前后隊稍稍有脫節,陳到的先鋒跑得快,午前殺到博望坡,先把夏侯惇的斥候騎兵部隊逼退,殺傷了夏侯惇百余騎,漢軍自己也死傷了一些。
隨后陳到發現夏侯惇主力即將趕來,他果斷提前后撤,往回收縮了十里,跟廖化合兵一處,然后在山谷中扎營堵口。
夏侯惇剛到的時候,想趁勢掩殺陳到一陣,但隨即發現陳到已經成功和廖化會合,也就各自撒開,雙方都死傷了數百人規模,算是小規模試探接觸。
畢竟夏侯惇也擔心敵方誘敵有詐,故意賣個破綻。
客場作戰剛剛到一個陌生環境,還是先摸摸底比較好。
而且曹操在他出發之前反復叮囑:
“是否擊潰敵軍不重要,高順在南陽郡和襄陽郡一共有十五萬兵馬,哪怕都是新兵,你六萬人也是不可能完全擊潰的。重要的是堵死高順支援昆陽的可能性,務必當道扎營!”
曹操這番叮囑,堪比歷史上街亭之前諸葛亮對馬謖的叮囑。
夏侯惇又不是作死之人,他怎么會故意不聽勸呢,所以他的智商表現,目前可是比原本歷史上博望坡之戰時還要高一些的。
這一世的劉備陣營又不弱,夏侯惇何來的自信跟前世那樣輕敵!
“不管了,先當道扎營,觀察清楚摸清敵情再考慮別的!”夏侯惇忍了又忍,想起主公的囑托、李典的勸說,選擇穩了一把。
當天下午,兩軍各自簡單立營。冬天木材砍伐也很不容易,所以半個下午的時間也施工不出什么像樣的工事,只是稍稍拉一道柵欄警戒線。
營帳這些也比較短缺,主要是夏侯惇這邊后方李典的營地并未廢棄,帳篷不夠用。諸葛亮那邊則是來不及從博望縣運過來,也來不及搭,估計第一個晚上雙方都得挨點凍。
然而,眼看天色將晚,諸葛亮那邊連帳篷都還沒全搭好,諸葛亮卻破天荒的吩咐陳到帶領一支部隊,再去夏侯惇那兒搦戰。
陳到驚詫,委婉建議:“諸葛長史,夏侯惇前部約有三五萬人,這是午后小規模接敵交戰時大致摸清的。我軍在博望這邊的士卒雖然不比他們少,可都是今年才入伍的新兵,野戰不如敵軍驍勇果敢。而且您只讓我帶先鋒搦戰,那就只有萬人。
既然已經都堵在險要谷地里相持住了,不如再等三天,高順將軍帶著七萬主力趕來,再作打算。高將軍那七萬人,雖然也是新兵,好歹是去年參軍的,有一半還參加過平江東之戰,被司空帶著練出來了。”
(注:諸葛亮至今還兼著大將軍長史,在直接領兵打仗的時候,將領們都得稱呼其軍職,所以不喊府尹或者尚書。)
諸葛亮并非不講道理之人,但陳到級別太低,他就懶得多解釋,直接鐵口直斷:
“夏侯惇既然都當道扎營了,說明其心已怯,怕我們退卻防守有詐。如今天色將晚,他看我軍去而復返,又來搦戰,肯定不敢出來的。你去就是!被殺敗了我負責!”
陳到覺得也有道理,他也知道諸葛亮是司空的得意門徒,連忙領兵而出,只是關照廖化準備接應他。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751章 不到最后一刻,連隊友都不知道諸葛亮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