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647章 以消耗袁紹有生力量為任
諸葛亮對敵情的初步預判果然沒有錯。
袁紹雖然決定進攻了,但是實打實的三十萬大軍,在河內一處正面戰場絕對是展開不了的。
如果三十萬人走一路,只會面臨“前面的部隊在血拼,后面的部隊在逛街”的窘境,用P社游戲的術語來說,就是“戰場正面寬度不足導致的堆疊效率懲罰”。
就算不考慮正面寬度,光是后勤補給也跟不上。
區區一條沁水,能支持多少小船運糧經過?一旦由守轉攻,所有糧食都得挪窩一步步往前運,沁水主航道上被往返船只塞滿都不夠使。
幾十萬人往上堆,唯一能指望得上的后勤航道只有黃河。黃河中游畢竟還是處處都有至少兩百丈寬,運力非常強大,能過各種大船。
不過,諸葛亮既然要逼袁紹軍的走位、限制袁紹軍的進攻路線,豈會對此不做準備?早在李素剛暗示諸葛亮準備來這波聯動的反間計時,諸葛亮就已經開始綢繆。
諸葛亮選擇了太行山軹關陘所在的軹縣、往河對岸弘農郡新安縣的崤山北麓,然后往河道里設置鐵錐和沉船構成的暗礁、同時在上游兩岸險要之地設置營寨、拴置隨時可以點火的火船。
這一段的黃河河面,雖然不如再往上游的陜峽砥柱山一帶那么險要,但也是比較可觀的,北岸是太行山,南岸是崤山。
陜峽砥柱山一帶,等于是后世的三門峽,而諸葛亮選定的截擊點,則相當于后世修“黃河小浪底工程”的位置,河面寬度也縮窄到只有一百丈。
袁紹的部隊真要是敢從黃河一路往上繞到清水河、河東郡的東垣縣,諸葛亮絕對會用火攻讓他們痛不欲生。
換言之,諸葛亮堵死了袁紹陸路把野王、沁水、溫縣等河內據點包圍起來后,黃河水路直接大迂回打河東的路線。
袁紹想要發揮兵力多的優勢、圍而不攻繞后,也只有乖乖先從陸路攻破之前丟掉的太行八陘之二的軹關陘、箕關陘,然后從太行山背面陸路把諸葛亮的火船水寨奪了、徹底肅清堵截黃河河面的防守力量,才能通過。
然而,要奪回太行八陘級別的險關,難度可比走黃河河面直接開船逆流而上難得多了。就算袁紹也有了強大的攻城武器,杠桿式投石機裝備規模可觀,最多也就是砸塌軹關陘的關墻。
但軹關陘一帶的山谷陘道長達幾十里,關羽作為防守方,絕對可以層層設防依托山勢,真打起來絕對讓兵力眾多的袁紹苦不堪言。
而南線如果不能通過軹關陘和黃河河道進入河東郡的湅水流域,那么就只剩最后一條老路可以到湅水流域和安邑了,也就是一年多前張遼不宣而戰偷襲關羽那次,從上黨翻越中條山和王屋山、由聞喜縣到安邑。
但這條路如今關羽已經設防,而且有王平的部隊把守了沿途太行王屋險要之處的端氏、蠖澤二縣,張遼如果能攻破的話,早就攻破了,攻不破的話,也永遠到不了聞喜,到不了湅水流域。
六月二十二日,袁紹軍的攻勢開始了。
第一波的攻勢,甚至比諸葛亮想象的還要不著調——諸葛亮是想好了,覺得袁紹應該理解“單路兵力超過十萬人就容易展不開”的基本兵法常識。
所以一開始就應該野王、河東南線安邑、河東北線臨汾三路齊攻,這樣才能把袁紹軍的兵力優勢盡快發揮出來嘛。
但諸葛亮高估了敵人對兵法的理解。諸葛亮自從去年冬天寫完《兵法.內外篇》后覺得已經是常識的東西,對于對面的敵方將帥而言,只有沮授能掌握這種“常識”。
而第一階段掌握戰略布局兵權的袁紹和許攸,并不知道這種“常識”。
許攸連避免部隊單路堆疊過多的思想都沒有,誰讓他的兵法修養主要在于算計人、以及紙上談兵呢。他就沒見過十萬人以上的大軍堆疊是個什么概念。
所以他就是讓十幾萬部隊,分兵圍攻野王、溫縣和沁水縣,試圖把丟失的河內郡領土先全部拿回來。與此同時,讓剩下閑著的部隊嘗試從黃河干流逆流行軍,繞過河內與河東之間的太行關陘。
所以,諸葛亮的那么多安排,只有如前所述的一兩招用上了,剩下的幾招還處于媚眼拋給瞎子看的狀態,閑置在那兒。
類似于諸葛亮配置了一塊3090的顯卡,對付許攸卻只需要運行斗地主、LOL一類的游戲,鬧得3090都開始懷疑人生:我到底是不是一塊3090顯卡?怎么一萬多個CUDA計算單元每次都只需調用幾百個呢?剩下的怎么老是閑著呢?
不過,雖然計策沒用上,正面的堂堂正正進攻,還是打得非常慘烈的。
畢竟關羽要扮演“河東河內地區總共只有十萬兵力”的狀態,以免把袁紹嚇走。所以留在河內一線防守的總兵力,不能超過六萬人,否則就太假了。
剩下四萬人,理論上安邑聞喜等地得留一萬,臨汾至少留兩萬多,剩下幾千人守住臨汾經沁水通往沁水縣和野王的沿河端氏、蠖澤。
河內前線的六萬人里,野王原本是交通樞紐,留兩三萬兵力也是應該的。黃河岸邊的溫縣,乃至石門陘外的沁水,各留一萬人也不過分。
剩下的萬余人馬,本來應該作為機動部隊,填塞野王與另外兩縣之間的防線——因為關羽和沮授之前已經相持了半年了,相持階段,沮授在那兒建造簡易防線,關羽當然也要造,否則容易被偷襲。
只不過關羽壓力不大,所以不用造三道簡易防線,野王和沁水縣之間因為有沁水河道的掩護,在河南岸再留一道防線就夠了。野王與溫縣之間是純陸路,關羽就修了兩道。
袁紹在許攸的建議下,集結了近二十萬人猛攻南線,在河內平原上進兵,所以第一階段就得先攻破關羽連接河內三縣的防線,把這三個縣城分割包圍起來。
負責攻擊野王與沁水之間結合部的,是張郃、高覽的部隊,一線就分到了五萬人。負責攻擊野王與溫縣之間結合部的,是文丑、韓猛的部隊,也是五萬人。
其余麹義、淳于瓊等人,跟隨袁紹本人帶領剩下近十萬人,因為戰場正面不夠,作為預備隊留在懷縣,前線有進展再予增援。
麹義對于這個安排比較不滿,他認為他應該跟文丑一樣,擔任鉗形攻勢的南面那支鐵鉗。袁紹居然寧可用級別資歷都低得多的韓猛配合文丑,都不用他,簡直把不信任都寫在臉上了。
但麹義也不敢表露,他雖然情商低同事關系差,如今好歹也意識到:他之前不肯幫許攸奪沮授的兵權,所以許攸得勢讒害了沮授后,肯定會連他一起穿小鞋。
還是忍一忍吧。
對面的關羽軍守衛防線的部隊,幾乎只有進攻方十分之一的力量,饒是關羽立刻把野王、溫縣等處的守城兵力,也臨時拉一部分出城、援護野外的連接防線,防守方的兵力,依然只有進攻方的五分之一。
不過,這種破口、堵口式的攻防戰,對于器械精良、士氣正盛的關羽軍來說,正好很適合發揮。
擱小半年之前,他們還得去沖沮授的防線、然后哪怕沖破缺口也會被沮授的優勢兵力反沖鋒堵口。現在,已經輪到袁紹軍破墻之后從缺口里涌入、而防守方可以堵口集火。
另外,因為第一天的攻勢持續時間并不久,尤其張郃高覽那一路要抵達進攻陣地時,就已經浪費了半天,所以剛發起攻勢時就已經是下午了。
對方的防線在沁水南岸,張郃還要承受半渡而擊的不利,結果在強行渡河階段就損失了數千人馬。
幸虧可以渡河的位置很多,五萬人沿著沁水北岸五十里的正面排開、處處都能渡,導致南面的關羽軍只能逮住幾個點痛揍、其他沒被逮住的點還能順利渡過去。
張郃主力過河之后,就開始站穩腳跟,從多處猛撲關羽的防線。因為關羽本人坐鎮野王、徐晃坐鎮溫縣,都在守城,所以野戰防線上倒是沒什么猛將,水平都不如張郃。
野戰防線的墻都不高,主要是太長了,造得高成本受不了,所以關羽這邊的規格跟對面沮授一樣,都是連夯土上的木質尖樁都算上,也只有一丈半高度。而且夯土有一定的坡度,甚至可以往上爬。
畢竟這種野戰土墻沒法跟城墻一樣用粘合劑,堆砌夯土必須符合重力結構,如果墻的上下寬度差距不大的話,時間久了土自己就有可能崩落下來。所以這種墻從橫截面看,都是跟修水壩時用的重力壩差不多。
張郃高覽四萬多人分幾十處墻段往上沖,對面的七八千守軍自然是捉襟見肘,很快就有好幾個突破口被打破。張郃剛剛有點興奮,吩咐投入更多兵力擴大突破口,結果就遭遇了防守方的精兵堵口。
關羽手下留了兩個陷陣營,沁水防線和溫縣防線各投入了一個,這些營又被分成曲為單位,專門司職堵口。兩百人一個曲,每營四曲,哪兒被突破了就先上去救火。
爭取到時間之后,后續裝備四棱錐槍且配盾的重裝長槍兵方陣就上去堵口,把陷陣營替換下來,從缺口里沖進來的袁軍士兵任你三頭六臂都躲不過被捅成馬蜂窩的下場。
每個缺口,不到一刻鐘,就是幾百條人命,一時哀嚎遍野。
張郃稍稍受挫之后,才意識到就靠一開始突破的幾個口子是不夠的,后續主力還得撞墻爬墻繼續攻堅、打開更多缺口,讓關羽軍堵無可堵。
而張郃自然而然就選擇了在已有突破口附近、不超過一兩百丈的距離,再打開一些新口子。
可惜,他這種選擇傾向,在知兵的關羽看來,也是很容易想到的,所以關羽也安排了對策。
關羽之前就通過攻打沮授的防線時,積累了很多攻防防線的經驗,并且總結了沮授的不足。
半年前,關羽就發現了沮授不擅長在堵缺口時使用連弩,哪怕當時連弩已經有數年的殘骸繳獲逆向仿制經驗了。
而之所以不能用連弩,關羽自己揣摩的理由,無非是“連弩笨重,移動不便,而防線太長,有幾十里,不適合每隔五十步設箭樓立連弩”,成本太高。
關羽吸取了沮授的不夠靈活應變教訓后,改為把連弩做成車載,用車陣裝連弩,在防線后面機動。一旦發現哪兒被破口了,陷陣營和四棱錐槍陣堵住口子,連弩車隊也很快到位。
不過,車載的連弩也有一個缺陷,就是無法跟箭塔上那樣居高臨下、越過墻壁射擊外面的敵人,這也是沮授不用這種辦法的重要原因。
同時缺口正面又因為敵我絞肉搏殺、連弩無法拋射過頂越過自己人專射殺敵人,使用場景也不是很契合。
但是,隨著張郃在已有缺口兩側再嘗試突破新缺口時,關羽的機動連弩車陣就派上用場了——他們射不到墻外的敵人,卻可以瞄著那些已經被新突破的點,對剛剛翻進墻內側的敵人予以痛擊。
無數張郃軍士兵剛剛破墻翻墻,立足未穩,就被連弩洗臉,矢集如猬,慘死當場。
張郃又付出了上千條人命的代價,才學會了如何選址打開新的突破口。
血腥的廝殺足足持續到傍晚,張郃在付出了無數鮮血代價后,總算把自己的登陸場連成了幾大片、而且看似有機會把關羽的防線防守兵力分割包圍。
但就在張郃振奮想要克盡全功的時候,關羽恰到好處地給了他當頭一棒——從下游野王城的方向,居然駛出了百余艘戰船,大的有二三十艘艨艟,剩下小的都是走舸。
畢竟,野王城掐斷了丹水與沁水的交匯點,從野王往上游,袁紹軍是沒有任何一艘大船的,連渡河要用船,都只有用臨時砍伐綁扎的木筏,或者直接徒涉。
張郃好不容易分割包圍了幾塊防守方部隊,但這些部隊都選擇了發動反沖鋒、沖出缺口,讓自己背靠防線、面朝沁水,死守沿河的狹窄區域,然后就被關羽派來的船接走了。
張郃明明成功突破、分割,卻因為沒有制河權,根本無法成建制地包圍殲滅關羽的有生力量。
他努力的最終結果,只是用死了幾千人、受傷更多人的代價,奪取了一段五十里的沁水河兩岸野地。
南面的文丑表現倒是比他好一些,主要是文丑那邊需要面對的是兩道墻的防線,而不是一道墻加一條河。
關羽的防守部隊在面臨被突破后、遭到野外分割包圍的風險時,得提前放棄防線有序后撤、往兩邊的縣城里撤退。所以溫縣防線那邊關羽軍沒有死磕到底,文丑的傷亡也就比張郃少了至少一半。
袁紹軍獲得了一部分野地,還一個縣城都沒拿下呢,但有生力量被消耗不少,全軍士氣一時都為之低落。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647章 以消耗袁紹有生力量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