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49章 破除迷信的日常
此后大半個月,李素就宅在成都周邊,每天吃著火鍋燒烤。
白天巡視自己的領地,驗收這兩年來的種田成果。
晚上陪陪老婆,欣賞一下妻子每天對家里女樂的調教成果,享受點改良版新式雅樂。
反正在劉備回成都之前、在趙云太史慈跟孫堅周瑜交易達成之前,他也沒什么別的緊迫事情可干。
蜀郡和犍為郡這兩年的種田成績也著實斐然,走了那么久,回來再看幾乎都認不出來了。
都安縣和郫縣的都江堰流域地區,每一條河渠邊上,水車都已經密密麻麻造得飽和了,一共兩千多座,一半多是繅絲紡紗的,還有幾百架碾米鍛鐵。而李素去年離開的時候,要比現在少一個數量級。
所以屈指算來,李素當初規劃的“蜀錦產業鏈”,其實繅絲這一環節,產能已經100建設完成了。
甚至暫時因為蠶桑不夠,繅絲環節產能過剩,有時候水車空轉,都沒有足夠的蠶繭供你繅,只能臨時改裝,分出一部分動力去紡麻。
這天李素剛好來到都江堰,看到這一幕時,便詢問起身邊陪他視察的諸葛瑾:“百姓種桑養蠶的積極性如何?桑林規模有上去么?你作為郡丞,有沒有讓各縣每年每季上報新種桑林的規模?”
諸葛瑾也是滿臉“致富經”上鏡人員的標準得意之色:“當然,右將軍有暇,可以去龍泉山看看,龍泉山上的舊樹,都差不多快被砍禿了,全換上桑林了。都安縣這邊的青城山邊緣,也跟龍泉山砍得差不多了,就剩南邊犍為的峨眉山好些。
也多虧了尊夫人讓人從《農政要術》里挑了一些頁和插圖,讓人刻印了好幾百份,給每縣每鄉的大戶發放,我們也督導官員們勸農傳授,所以很多百姓學會了‘嫁接’之法,把一些可以跟桑樹混接的樹木砍了一半留下樁子,還能省兩年的桑林生長期。”
桑樹的嫁接,就是把桑樹苗枝削出一個楔形的端面,然后插到舊的其他品種的樹的新鮮砍斷的樹樁上,樁子的截面也會另外砍出楔形凹陷的剖面,把嫁接紙條和樹樁的一部分樹皮對其,確保水分養分可以流通后,就有較大概率成活。
當然桑樹也不是和什么樹樁都能嫁接的,品種跨越比較大多半會死。李素一開始也不知道哪些品種可以,最穩的就是拿吃桑葚用的結果用桑樹,跟養蠶用的產葉桑樹嫁接。蔡琰當初也是跟李素閑聊時,得到了這個訊息,隨手寫進《農政要術》里,但沒有親手實踐過。
去年諸葛瑾剛要推廣嫁接時,還做了不少對照實驗,結果死了幾十批次好幾千顆樹,才總結出了一些寶貴經驗,增加到《農政要術》里去。
實驗的結果是:除了結果用的桑樹外,還可以跟無花果樹、薜荔樹之類的果樹嫁接。最夸張的是,他們試驗后發現從南中傳入的箭毒木樹都可以跟桑樹嫁接。
后面的事情就簡單了,這兩年里,諸葛瑾先讓人把青城山龍泉山上凡是有這些樹的,砍伐的時候樹樁都留著,嫁接上桑樹枝,這樣可以比從樹苗狀態生長節約一兩年的生長期。
那些從小樹苗長起來的桑樹,五年才能達到桑葉產量的巔峰,一年養三季蠶。而嫁接的桑樹三年就能達到巔峰產量了。
李素也挺好奇,反正都江堰離青城山最近,他就讓諸葛瑾帶上一些衛兵,深入民間微服私訪一下。
一行人策馬來到青城山腳下,就看到一處方圓數百頃的山坡桑園,滋蔓極廣,一大半都是才兩年生的小樹苗,還不能養蠶。一小半是嫁接的,已經開始產桑葉養蠶了,只是產量還不大,理論上再種一年多就可以達到巔峰狀態。
李素:“此處是何人產業?他們田地倒也夠多。”
諸葛瑾:“是楊氏的產業,楊家的幾個主要名士,當年都被劉焉殺了,土地被充公不少,但還有旁支,在都安、郫縣仍然有產業。不過右將軍盡管放心,他們現在對大王的統治非常心悅誠服,還多次跟我表示過,很感激右將軍教授他們新的致富發家之法。”
李素:“那就進去看看。”
楊家看到有諸葛瑾帶人來視察,當然也早就出來迎接,見到李素,雖然不認識,但諸葛瑾一介紹,他們就納頭便拜,為首的是個年輕人,看樣子還很謙恭,沒有世家子弟的驕矜之色。
“不必多禮,我已不是蜀郡太守,就是念在蜀地是我曾經任職之地,回來看看你叫什么名字?現居何職”李素溫和地讓他們起身。
“在下楊洪,乃是白身,隨族中長者在青城山耕讀傳家。”那年輕人禮貌回話。
“哦?不想做官么?”李素溫言笑道。
楊洪:“天下大亂,蜀地卻得安寧富饒,皆漢中王與右將軍之賜。右將軍賜下如此多的致富之術,我等能為國足兵足食,也是一樣的。”
李素點點頭:“附近青城山上百姓的桑園,都跟你家情況差不多么?現在的蠶繭很好賣吧?”
楊洪發自內心地感激說:“皆賴諸葛郡丞在都江堰設的那些繅絲水車,如今養蠶的百姓養多少收多少,斷然沒有豐年賣不出去的。三年后,所有桑樹全部成熟都夠。
去年桑林剛換上,樹木孱弱,遭了蟲害,郡丞還教導我們在桑園多養雞,后來果然把蟲害控制住了。早些年屯田的國校尉都教青城百姓在山邊種蘿卜養兔、冬天設置陷阱捉無處覓食的兔子。
現在樹木都改成桑林了,也不養兔子了,都學諸葛郡丞教的養雞,肉食收成比養兔子的時候還多。而且肉質鮮美——將軍今日可有閑暇?既來寒舍,不可不嘗,千萬給治下百姓孝敬的機會。咱學做蒸雞的鍋子,還是近日來才流傳開來的‘汽鍋’呢,聽說也是尊夫人所發明,將軍一家真是奇才。”
楊洪提到的汽鍋,當然是兩個月前李素才剛剛發明,蒸酒精給劉備手術用的。不過蜀地的技術擴散還是快,沒兩個月,成都這邊的讀書人都知道汽鍋的存在了。
估計是蔡琰又寫進了《天工開物》里,雖然沒有刊印,但小范圍內傳說擴散的。
李素本來就是來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倒也不介意嘗嘗百姓家在桑園養的雞。只是他有些好奇,就一邊走訪觀察一邊問:“桑園那點害蟲,養雞的產量居然會比早年養兔子更多?怎么可能?”
楊洪笑道:“當然不光是靠害蟲,還靠繅絲剝繭后,煮熟的繭子里剝剩的蠶蛹。蠶蟲比其他菜蟲草蟲干凈些,雖然人不能吃,喂雞正好物盡其用。”
李素聽了,嘴角忍不住微微抽搐。
蠶蛹本身也是高蛋白啊!后世人都是直接油炸吃蠶蛹的啊。也怪漢朝人沒文化,居然拿來養雞然后吃雞……
不過考慮到如今這個時代植物油稀缺,蠶蛹如果沒有大油鍋炸透扎酥脆,確實看著瘆人難以下口,還是別勉強普通百姓了。
養雞就養,無非損失一道能量轉化效率——根據生物學常識,一般在食物鏈上每傳遞一級,至少損失80的能量效率。也就是說土雞吃掉至少五斤蠶蛹,才能長出一斤雞肉。
后世的白羽雞和填鴨不算,那些是生命的奇跡,號稱40的能量轉化率,不是自然界物種能比的,五斤飼料長一斤肉。
所以,李素就是隨口提了一句:“告訴百姓,蠶蛹也是能吃的,只要能起大油鍋炸,你們這樣的大戶人家可以試試,頗有野趣。”
楊洪一愣,也不否認,就吩咐人再去起個油鍋。當然他家不可能跟李素一樣用鐵油鍋,而是砂鍋里放油的那種油鍋,還是動物油,跟做煲仔飯似的。
李素視察了一圈青城山桑園,回到楊家的院子里,楊洪已經備好了午膳,恭恭敬敬請李素用膳,他自己還先切了幾塊雞肉撈了幾個炸蠶蛹當面吃給李素看。
“喀茲”諸葛瑾心驚膽顫地看著李素嚼了幾個酥脆的蠶蛹,似乎沒有什么不好的表情,才跟著也試吃了起來,隨后就發現也沒什么不好。
“原來蠶蛹還能吃,真是沒想到,就是太費油了,脆是真的脆,就撒了點鹽吧?再撒點小茴香粉就更好了。”諸葛瑾贊不絕口。
李素一邊嚼著蠶蛹一邊說:“何止是蠶蛹,其實前些年北方蝗災,那些蝗蟲要是炸了,或者沒有油就直接火烤,也是能吃的。災年百姓流離失所,餓殍千里,要是知道蝗蟲能吃,好歹也能稍微少死幾成人。”
李素嘴里這么說,心中卻是想起了被他和劉備推遲到194年的北伐計劃。
他原本之所以希望193年北伐,也是不想看到關中百姓遭到194年的連番災異、而頭頂上還是李傕郭汜這種暴君統治。
194年關中春天就大地震,還震了幾次,后面大旱災大蝗災,關中人口持續五年的瘋狂銳減,就是從那一年開始的。《后漢書》和《三國志》上都寫了不少,主要是強調漢獻帝的朝廷就是因為地震蝗旱三重打擊實在扛不住了,長安一石米五萬錢,才導致的次年195年東遷想回雒陽。
而歷史上一直到唐朝唐玄宗的時候,中國的普通百姓都認為蝗蟲是天降神蟲,是天意示警人君的災異,是不能打也不能吃的,抗擊蝗災也更消極。《唐書》明確寫了玄宗時候的宰相姚崇力薦抗擊蝗災,破除迷信,才改變了這一傳統。(野史故事上還記載了姚崇勸李隆基當眾吃油炸蝗蟲,但正史沒寫,可能是文學美化修飾的結果)
所以漢末肯定是沒有人來破除這個迷信了。
這個時代沒有姚崇,到時候就讓李素來干吧,反正他本來就寫了《駁災異論》,全天下就屬他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蝗災也是上天對人君失德的警告”駁斥得最徹底,這種事兒舍我其誰。
就先從吃蠶蛹開始破除迷信做鋪墊吧。
吃完炸蠶蛹后,李素又嘗了嘗蠶蛹喂養出來的汽鍋雞。那黃澄澄油亮亮的雞湯,雖然一看就知道膽固醇爆表,但聞著就真是香啊。
“滋溜哈”李素反復吹涼后吸了一口,長長嘆息了一聲。
不錯,有內味兒了。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49章 破除迷信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