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第三世 第256章:擴軍四十萬
“廢物,統統都是廢物。”
當李淵得知隋軍秘密出征高句麗的消息,已經是一個月后的事情了。
聽到消息的時候,李淵大發雷霆,這么重要的情報,居然要一個月之后才傳長安。
“父皇,此事是兒臣辦事不利,屬下未能及時打探得到這個消息。”
“圣上!”陳叔達適時出聲,他起身道:“長安大興宮,李建成苦笑的看著李淵。事實上也怪不了李建成,他們的情報組織因為糧價事件,在鄴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之后隋朝對往來人員進行了嚴格管控,遲遲無法發展開來。而且隋五軍不像常駐軍隊那樣駐守在鄴城,他們時不時進入太行山、陽曲山、歷山、王屋山、恒山、小五臺山、五臺山等山脈打擊殘余山賊,離開鄴城一兩個月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因此,人們對隋五軍的行動習以為常了,鄴城情報人員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至于建設在渤海的水軍軍港,遠離大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從來沒有被關注。此事委實不是太子殿下的錯誤。”
看到陳叔達說話了,李世民不由得看了一眼自己最重要的謀臣裴寂,可惜裴寂低著頭、瞇著雙眼,好似睡著了過去似的,一句話都沒有說。李世民與裴寂同事多年,自然知道對方的心思:這件‘小事’并不能動搖李建成在李淵心目中的地位,而且眼下的大唐需要一力對外,還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等多個小錯誤其中到一起爆發的時候,那才是對李建成發動致命一擊的時候。
“臣附議!”“臣附議!”
陳叔達出馬之后,竇威、劉文靜站出來贊同道,他二人如今已是李建成的人,自然要為李建成站隊。
蕭瑀心中微微一嘆,這就是縱容嫡子之爭的后果,正所謂上行下效,自從‘政事堂’六相中的五相各自依附在李建成、李世民之后,下面的文武百官紛紛效仿,雖不至于發展到一方支持、另一方必反對的地步,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因為黨同伐異而被拖延、被取消。
雖然下面的臣子官小權微,但也是臣,他們的力量集合在一起,照樣能夠翻江倒海,沒辦法,因為他們依附的一方如果敗了,另一方繼承大業的話,如果對小官們不滿了,那日子就沒法過了,也因此,下面的臣子斗得相當厲害。
倒是他們這些位高權重的重臣,他們雖然站了隊,但他們卻一點都不懼,因為他們是“政事堂”的相,不管誰上了位,他們的地位都不會受到太大威脅,再不濟,保住一家安全是沒問題的。也因此,能夠客觀看問題。
“無妨,此乃鄴城的情報不力,皇兒要引以為鑒,讓他們時刻監督楊侗等核心人員的行動。”對于兒子和宗室,李淵歷來寬容。
“兒臣多謝父皇!”李建成暗自松了口氣。
李淵點了點頭:“對于楊侗遠征高句麗的戰事,大家有何看法?”
薛梁聯軍、吐谷渾、隋軍就如同是三把鋒利的匕首抵在唐朝頭頂和脖子上的大動脈,使李淵如鯁在喉、如芒刺背,也正是這個緣故,李淵與隋軍停戰以后,便毫不猶豫的賠償了大隋,不再與大隋糾結一起,而是調頭對付更加軟弱的蕭銑。
但隋軍過于強勢,且時不時的入關嚇他一嚇,使得唐軍始終不敢放開手腳打過一仗,也因此,入關之后的李唐處處被動,行事和打仗都束手束腳。
楊侗現如今遠征高句麗,李淵覺得他的機會來了。因為高句麗是公認的難打。
開皇十七年,大隋攻滅陳國面天下一統,高句麗王湯知道后十分害怕,因為之前趁著中原內亂之際,高句麗趁機吞并了遼東,并且還與東突厥和陳國暗傳秋波,干涉中原王朝統一戰爭,所以十分害怕隋文帝進行報復。于是修筑邊境軍事防御設施,深溝高壘,積蓄糧草,整軍備戰。
隋文帝念在天下初定,不愿再興刀兵,只是下詔斥責。高句麗王十分惶恐,上表以示歸順。到了第二年,新任高句麗王高元縱兵劫掠遼西,隋文帝聽后大怒,派漢王楊諒、高颎、王世積率水路大軍三十萬征伐高句麗,可惜天不佑大隋,陸軍所行道路泥濘不堪,糧草不濟,水軍也遭遇大風而覆滅,隋軍因為“死者十八九”而無奈撤軍。
楊廣即位后,曾與高句麗恢復短暫的外交關系。但是到了大業七年,楊廣出巡涿郡的時候,讓高句麗王高元前來朝見,桀驁不馴的高句麗人直接拒絕了楊廣。楊廣一怒之下發動了高句麗之戰,他發舉國之兵一百一十三萬御駕親征,水路并進,氣勢洶洶的撲高句麗。可惜天不遂人愿,楊廣被高句麗人不斷施以緩兵之計,加上天氣惡劣,糧草不濟,四十多萬大軍在薩水以南被全殲。
到了大業九年,楊廣再次親征高句麗,最后激起楊玄感起兵造反,被迫班師回國平叛,第二次征高句麗就這樣草草收場。第二年,楊廣第三次興兵征伐高句麗,高句麗雖屢次擊敗隋軍,但本身家底薄,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也撐不住了,于是上表請降。楊廣也就坡下驢,撤兵回國了。
以上的四次高句麗戰爭,隋朝始終沒有占到便宜,雖說在‘第五次高句麗之戰’中,楊侗打下了遼東,但李淵始終認為這不是高句麗不耐戰。因為高句麗的主力當時在南方與新羅交戰,隋軍占了人力和偷襲的優勢。
如今這‘第六次高句麗之戰’則不同了,因為高句麗這一次是主動來戰,他們肯定做了充分的準備,有了準備的高句麗軍,又豈是好對付的?倒不是說高句麗軍有多強,而是他們占據了天時和地利之便利,隋軍到了那里,很難放開手腳的打。雖說高句麗的實力遠不如以前,但隋朝也不是當初的隋朝了,所以,在李淵看來,雙方終將陷入無限的對峙之中。而這,便是李唐縱橫天下的天賜良機。
“楊侗打突厥,靠的是騎兵,隋朝裝備精良,騎將數不勝數,騎兵的戰力毫不遜色草原上的民族,這打起來自然很快、很勝。”
蕭瑀參與過高句麗之戰,對高句麗比較熟悉,他說完了隋軍在草原上獲勝的原因之后,接著侃侃而談道:“高句麗則不同,高句麗依山靠海、暴雨頻頻,生存環境惡劣苦寒。他們汲取我中原的優點,在險要的地勢上興建大量堅城,他們的十座城池有九座傍山抱水,騎馬在那里的用處不大,太多戰馬反而會給后勤造成巨大的壓力!”
“蕭愛卿與朕的看法不謀而合!”李淵哈哈大笑,精神振奮的在眾人面前一一掃過,然后說道:“在朕看來,打高句麗的最佳戰法就是水陸并進,以陸軍把高句麗拖在前線,再以水軍威脅其國都平壤。所以水軍是必須的力量。然而隋朝的水軍因為楊廣的三征高句麗而沒落,楊侗這些年積極組建水軍,有戰船上千艘。但是水軍比陸軍更復雜、更難打造,若無良將訓練,戰船再多也沒有用。隋朝的水軍都督張鎮周只是來護兒的一員偏將,能力想必也想不到哪兒去,所以,朕以為隋朝的水軍無法擔當重任。現在的高句麗或許不強,可他們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而且很會利用自身的優勢,所以一步一個腳印,不給擅于防守反擊的高句麗予以機會,才能尋求決戰機會。但這樣一來,水軍不力的隋軍就被拖入戰爭的泥淖之中。”
“圣上英明!”
裴寂明白李淵的想法,在一旁道:“高句麗一直想在遼東翻盤,只是他們被新羅拖了后腿,才遲遲不敢輕舉妄動,如今我中原四分五裂,而隋朝也只是諸多諸侯中的一員,高句麗以為機會到了,野心便開始膨脹。臣以為,他們是看準了今之隋朝后繼無力的態勢,這才主動出兵。”
這時,劉文靜緩緩道:“高句麗借中原內亂坐大不是首次。早在漢魏時期,中原王朝在遼東一直擁有遼西、玄菟、遼東、樂浪四郡,甚至連平壤都屬于漢朝的郡縣,但五胡亂華之后中原陷入混亂,高句麗這才趁機西擴,逐步將勢力線擴張到遼水以東。正因為高句麗嚴重威脅到幽州安全。所以隋朝統一天下后,才先后向高句麗發難。”
“我參加過隋朝的第三次高句麗之戰,也能理解楊廣當時為什么不滅掉高句麗,因為隋朝當時烽煙四起,朝廷已經具備控制高句麗人口和土地的實力。當時若是滅了高句麗的話,最終只能便宜新羅和百濟,也因此,楊廣明知高句麗的投降是口不應心,卻也不得不順城下驢的退兵。楊侗與高句麗作戰,不管結果如何,但也能消耗高句麗的潛力,為我大唐收復故土創造了條件。草原民族都是一時之強盛,而高句麗則不同,他們傳承了近千年,他日有條件時,一定要將之殲滅,恢復到大漢時期的疆域,否則,此國必將成為我中原的大患。”
劉文靜一番話讓所有人為之動容,眾人沒想到他竟是考慮滅高句麗之國了。
“肇仁放心,朕一定會滅了高句麗。”李淵鄭重承諾后,又問道:“我想知道朝廷的錢糧能否支持我們再招募五六萬軍隊。”
事實上,李唐的總兵力已經高達三十五萬人,但李淵卻想借此機會擴軍,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薛梁聯軍、南克蕭銑。等兩面安全之后,軍隊也便淬煉了出來,李唐也便有實力與隋軍一較高下了。
然而支持四十萬大軍的關鍵在于人口,因為士兵的俸祿撫恤、武備補充、作戰軍資等問題都需要大量的人口在后方供給。
一般而言,六名青壯養一名士兵是極限養兵了,對民眾的剝削極為沉重,十養一稍好一點,但由于產能不高,也會十分吃力。
但就是這樣,四十萬大軍也需要四百萬青壯供養,加上這四百萬青壯需要養活自己的家人,所以一一平攤下來以后,養四十萬大軍的前提條件是至少需要一千萬人口。
而從李唐王朝真正控制的地盤和人口而言,養二十萬大軍,都已經是五比一的極限,但李唐之所以一直保留著三十多萬大軍,這除了關隴權貴的大力支持,還在冒著經濟崩潰的危險。所以李淵把軍隊擴張到四十萬的決定,完全是瘋狂之舉。
李淵也很清楚自己在冒險,心中也十分擔心,但隋軍與高句麗之戰是李唐開疆拓土的天賜良機,他委實不愿錯過,此時此刻,矛盾得很、緊張得很。
聽到李淵擴軍的意向,不僅獨孤整、竇威、劉文靜、裴寂、陳叔達、蕭瑀這些“政事堂”六相,連太子李建成、晉王李世民也嚇到了。
大隋第三世 第256章:擴軍四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