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貴公子 第三百八十四章:肥缺
會試之后,鄧健等人出了考場,沒有過多停留,便匆匆的直接回了學堂。
原本這個時候,眾生員們該去拜見陳正泰的。
畢竟考完了試,總要給陳正泰一個交代。
可誰料卻撲了個空。
而之所以如此,卻是因為今日這三十九期的報紙上頭寫著:揚州水師遭遇百濟與高句麗艦船,大潰。
鄧健等人雖在學堂讀書,卻也通過報紙,熟知天下的事。
現在報紙已開始流行開來,每日能賣十萬份以上,而且隨著影響力的不斷增大,這個數目還在不斷的增加。
每日十萬份,已經足夠報館自己養活自己了,甚至可能還有盈余。
現在報館內部的爭議在于,是否隨著大規模的印刷,帶來的成本降低,將報紙降價,以期獲得更高的銷量。
這內部的爭議沒有停止,不過陳正泰此時沒有什么心思顧念這個……他從報紙里得了消息,便已顧不得見一見考試的考生,而是匆匆入宮。
揚州現下一直都是婁師德當政,此人在揚州得了陳正泰的授意,大刀闊斧的實行新政,倒是已有了一些成效。
當然,派出船隊前往倭國以及其他諸國,也是陳正泰的主意。
為了造船,揚州稟奏了朝廷之后,立即開始招募匠人,收購了大量船木,花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
現在……這支船隊竟遭遇了高句麗和百濟人的襲擊。
這……而且全軍覆沒的消息一經傳至長安,立即令整個大唐震動。
李世民震怒。
三省六部的大臣也都齊聚于此,陳正泰已算是來的遲了,兵部尚書乃是李靖,他此時正小心翼翼的看著李世民,心里知道,一場大戰可能迫在眉睫!
事實上,大唐與高句麗,本就關系緊張,而高句麗曾經三次與隋朝作戰,非但沒有國滅,反而將大隋生生耗死了。
正因如此,面對這新生的大唐,尤其在高句麗看來,大唐的國力還遠不如全盛時的大隋,自然便心生傲慢,耀武揚威了。
其實李世民早有征高句麗之心,畢竟這個盤踞于遼東和樂浪的小王朝對李世民來說,若是不早一些解決掉,遲早會給自己的子孫們留下心腹大患。
現在……遭遇了這么個契機李靖似乎也在等著李世民的態度。
而至于房玄齡和杜如晦人等,卻是不贊同立即去高句麗用兵的!
現在的高句麗有城池數百占地千里,帶甲數十萬人且當初隋朝連敗,遺棄了無數的兵甲、戰馬和武器給此時的高句麗。大唐恰恰相反的是因為連年的征戰人口已經銳減,現在正是恢復的時候,此時若是大動干戈極可能重蹈隋煬帝的覆轍。
只是……現下發生的此事非常的嚴重大唐無法承受這樣的羞辱。
陳正泰到的時候,卻是大理寺卿孫伏伽站在大殿之中正在侃侃而談:“婁師德貪功冒進貿然出海,明知這是深入虎穴卻沒有做過多的防備現在遇襲令朝廷蒙羞,傳來的戰報里十七艘大艦被擊沉,船工、衛隊、隨扈七百余人,死傷殆盡……還被劫去了數艘大船,平白讓高句麗和百濟人得了大量的貨物,陛下,臣以為……此事需歸罪于婁師德,若非此人,絕不至如此。”
李世民聽罷,看了一眼房玄齡。
房玄齡此時平靜的道:“陛下,婁師德的奏疏也已到了,奏疏里,也是再三請罪,他確有貪功之嫌,現在出了這樣的大事,損失倒是其次,我大唐的威信掃地,方才是重中之重。老臣以為,婁師德確實該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李世民臉色鐵青,他一輩子都在打勝仗,結果竟遭遇了這么個敗績,實在是恥辱。
原本對于婁師德,李世民還是頗有幾分賞識的,覺得他在揚州刺史的任上,干的還算不錯,誰料到……現在竟犯下這樣的大錯。
顯然,他還是遠遠的低估了高句麗和百濟人。
“陛下……”
此時,陳正泰站了出來,道:“這婁師德乃是兒臣舉薦,現在此人犯下了大錯,兒臣實在萬死。”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陳正泰的身上,道:“這沒你的事,別人的事,你休想攬功,也不要攬過。”
陳正泰老老實實的道:“不過兒臣卻覺得有些奇怪。”
李世民皺了皺眉道:“你說。”
于是陳正泰道:“那汪洋之上,航線雖就這么幾條,可說到底,此次襲擊揚州船隊的,乃是高句麗和百濟的船隊,除非他們事先得到了消息,提早便有所準備,否則何以在這個時候,恰好能伏擊我大唐的艦船?所以……兒臣以為,問題的根本還是走漏了消息,陛下可還記得那個青竹先生嗎?當時揚州造船的時候……或許那時……這青竹先生就已和高句麗傳過消息了……當然,這一切都只是兒臣的預計而已,兒臣并沒有給婁師德推脫的意思,只是覺得……事情沒有這樣的簡單。”
李世民聽到這里,臉拉了下來。
切實,陳正泰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只有可能走漏了消息,才可能百濟和高句麗人一齊行動。
此時,陳正泰繼續道:“這樣的船隊,一旦遭遇了高句麗和百濟人的艦隊,被伏擊和覆滅,也非戰之功,畢竟船隊不是專門用于作戰的艦船。而高句麗與百濟人,本就善于艦船術,他們大多的國土都臨海,單憑自己無法自給自足,必須依托海運,才可互通有無。兒臣記得,當初大隋征高句麗時,就曾出動過三次規模龐大的水師,設置水路總管,有一次是因為遭遇了海風,所以覆滅,還有兩次……遭遇了高句麗人,卻也無功而返。而隋煬帝為了征伐高句麗,可謂是不惜任何代價,他征伐的民夫就有百萬人,花費了數不清的人力物力,舟船尚且無法可以壓倒高句麗人,現在這高句麗和百濟合力,揚州的船隊,豈有不敗之理?”
“所以……陛下,兒臣以為,這非戰之罪,究其原因,只是走漏消息,為賊所乘!至于婁師德,固然有罪,卻也未必至罪無可赦的地步,揚州新政剛行一半,若是中途易將,則新政的希望也就斷絕了。”
單單只是一個婁師德……就讓他去死好了。
可揚州的新政,不能斷啊。
這正是陳正泰的建議。
李世民臉色陰沉不定,口里道:“不治罪?”
大理寺卿孫伏伽立馬怒道:“若不治罪如何服眾?”
“治罪。”陳正泰咬牙道:“可將其貶為揚州水軍校尉,戴罪立功。”
李世民的臉色這才緩和下來。
鬧成這樣,當然是不能不治罪的,而從刺史到區區一個小小的校尉,幾乎等同于是一擼到底了。
校尉不過是個小小的五品營官,而似揚州刺史,幾乎等同于是封疆大吏。
李世民闔目,而后看了一眼房玄齡。
顯然,那孫伏伽很不滿,李世民還是想看看房玄齡的建言。
房玄齡沉吟片刻,才道:“如何戴罪立功?”
陳正泰毫不猶豫地道:“令其督造艦船,帶艦船再戰!”
此時是貞觀七年開春,大唐還在恢復期,實際上,并沒有過多的力量效仿隋煬帝那般,大肆造船。
現在,陳正泰卻希望繼續造艦,去和那可以與隋朝水師分庭抗禮的高句麗和百濟水師作戰,對于房玄齡而言,這顯然是一個虧本的買賣。
有這么多的錢糧,大唐為何不征募馬步兵,從陸路平推過去?
那高句麗和百濟人,無法自給自足,只能通過海運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自然而然擅長海戰,他們大半的國土本就瀕海,這也無可厚非。而大唐何須用自己的短處,去攻其長處?
于是他道:“若是繼續造船,那么需花費多少時日,又需花費多少錢糧!”
陳正泰似乎早想到了這個問題,立馬就道:“錢糧的事……我已想過,揚州應該可以籌措,兵貴精不貴多,再造數十艘艦船即可。而時日……只要還有足夠的船料,那么……可以立即開始營造,兼且在造艦時操練水兵,等到艦船完畢,即可出海,與賊一決死戰。”
李世民聽到這里,也不禁為陳正泰的貪功冒進給嚇著了。
剛剛覆滅了一只船隊呢,你還要來?
不是剛剛還在說,高句麗和百濟人的艦隊厲害嗎,你一年時間,就可將他們拿下?
房玄齡也不禁無語,只是他深知,若是不海戰,就可能要命李靖預備數十萬兵馬前往陸路進擊了!
大唐必然是無法承受這種屈辱的,而高句麗人又歷來桀驁不馴,既然陳正泰提出了一個這么省錢的辦法……雖然明知不可能實現,可至少……反正也不花錢,要不先讓他折騰著,說不定就成了呢?
房玄齡看了李世民一眼,道:“陛下,此為天方夜譚,只是……陳駙馬既是言之鑿鑿……這……”
這話里意思很明顯了,可試一試的!
李世民則沉聲道:“這可不是兒戲,若是再敗,則我大唐威信何存?”
陳正泰立馬正色道:“兒臣對婁師德自有信心,陳家上下,也定當鼎力協助。”
李世民還是不放心,便看向李靖:“李卿以為如何?”
李靖乃是兵部尚書,他略一沉吟,皺著眉頭道:“還是陸路穩妥,陛下給臣五萬鐵騎,臣定當橫掃高句麗。”
李世民卻是白了他一眼:“五萬鐵騎?”
李靖有些心虛:“三萬也可。”
李世民聽到這里,心便開始疼了。
哪怕是三萬鐵騎,那也得耗費巨大啊!
要知道,鐵騎和兵馬是兩個概念,三萬鐵騎是戰兵,若是打擊的乃是游牧的突厥人,雙方還可以直接擺開陣勢在曠野中決戰。
可對付的乃是高句麗人,高句麗有堅城上百,想要滅亡他們,就必須一步步的推進,耗時極長。
而高句麗最擅長的方法,就是堅壁清野,因而表面上是三萬鐵騎,可為了給與這三萬鐵騎足夠的給養,至少要發動三十萬以上的民夫,花費至少一兩年的時間,這還可能是進展順利的情況之下,若是不順利,那么極有可能,最后就和那隋煬帝一般了。
在李世民的計劃之中,對高句麗動兵,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準備,就算是最快,也需貞觀十年才可動手,如若不然,這樣耗費國力,實為不智。
他想了想,才嘆口氣道:“不妨,就給婁師德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吧。”
李靖:“……”
孫伏伽忍不住張口想說什么。
說實話……數十艘船,一年之內,和高句麗和百濟的水師決戰,這顯然……真的是天方夜譚啊。
可現在……
孫伏伽憋了很久,終歸忍不住道:“陳駙馬此前舉薦婁師德,就已犯下大錯,現在若是婁師德再敗,當如何?”
他說著,帶著挑釁的眼神看向陳正泰。
陳正泰想也不想便道:“我請你吃鞭!”
孫伏伽的臉頓時綠了,立馬惱怒地道:“陛下,你看看這陳正泰,他還要抽打臣。”
李世民被二人攪得心煩意燥,不由道:“都少說幾句意氣之爭,朕在議的乃是國家大事。孫卿但請放心,既然正泰極力保舉婁師德,他日若是婁師德徒勞無功,朕自是不會輕饒他們。”
孫伏伽的臉色這才緩和了一些,便又道:“只是……既然婁師德為揚州水路校尉,那么誰可為揚州刺史?”
這……此話一出,殿中所有人,似都意動了。
揚州刺史啊……幾乎是眼下最炙手可熱的職位了。
且不說揚州得地位,在天下諸州之中名列前茅,而且揚州的稅賦也是驚人的,這可以說是實打實的肥缺了,誰若是安插了自己的人進去,便是一樁天大的好事了。
一下子,所有人都開始動起了心思,每一個人都表面隨意,可腦子卻飛快的運轉起來,搜腸刮肚的尋覓著合適的人選。
李世民似乎也察覺到這個位置至關重要,因而也顯得格外的謹慎起來。
唐朝貴公子 第三百八十四章: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