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軍閥 877 我不再讓你近小人,你還是主動往上湊
劉不甘心只做粵國國主,終究還是意圖做南漢皇帝。他派遣使臣分別趕赴楚國長沙府、閩國福州、吳國宣州、吳越國杭州...眼下也仍是要加深與諸王之間的交情,待其估計即皇帝位的時機成熟時,連同他粵國在內,便將鼓動諸邦一并改制稱帝。
而現在粵國仍向魏朝稱臣,劉現在也以為,魏帝李天衢還被蒙在鼓里,根本無從知曉他暗中所進行的計劃。
可是李天衢偏偏就知道,劉繼承王位之后,不惜與中原王朝決裂,也要滿足自己做皇帝老子的野心...而且慫恿吳越、吳國等諸方勢力稱帝的套路,正史線的劉既然便用過,現在他也更會采用這等手段。
說白了劉就是要做個攪屎棍,擾亂南面諸國向魏朝稱臣的局面。無論楚、吳等國會不會響應他建制稱帝,與魏朝這樣的強鄰領土大面積接壤,畢竟威脅更大。
更何況要攻打粵國,中間還有楚、吳兩個勢力相隔...如果動其中任何一方,劉再從中作梗,便很有可能促成五國聯合拒魏的戰略局面。
“雖說劉那廝的威脅不及后唐李亞子,可是也的確能對我朝造成不少麻煩啊......”
李天衢喃喃念道,往南面打,則難免要與粵、吳、楚、閩等國聯軍兵戎相見,還有后唐李存勖這個勁敵虎視眈眈,魏朝則會面臨南北夾擊的局面。
可是李天衢尋思只要魏朝不會主動攻打南方任何一處勢力,那么無論劉稱帝與否,楚、吳、閩這幾國不會感覺到自身受到威脅,也不至于興兵犯邊招惹中原王朝...那么魏朝的戰略方向,還應是先北后南。
只要滅了后唐,魏朝大可以集中軍力,屆時也未嘗不能一鼓作氣連滅五國。不過這也就意味著劉自以為計劃得逞,不久后便將著手即皇帝位...兩害相較取其輕,現在要專心對付后唐,也就只得任由劉再蹦跶一段時期,畢竟魏朝雖然現在不便對他動手,可是粵國也無法跨越吳、楚治下疆土,而對魏朝構成威脅。
任那劉機關算盡,李天衢尋思現在不宜對南面用兵,且先由得他鬧。而眼下魏朝內部還有一件要事須著手去辦,朝廷還要通過糴買轉運,輸送進購的糧秣至京畿與后唐接鄰的邊防前線地區。
可是后世河南省地界自古水災頻繁,汴京以西,而隸屬于魏朝直轄統治的鄧、唐、蔡...等諸處州府便遭遇洪澇災害。按例也應派遣水路轉運使前往受災地區,核實災情,沿途收購糧草,不但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救濟撫恤災民。
而糴買進購的糧秣如果足夠賑災用度,其余糧草還要通過漕運輸送往汴京。再經分配,以供軍需之用。
魏朝固然會通過田畝賦稅的方式征收糧秣,不過與后唐前幾次征戰消耗后勤軍需,如今鞏固邊防,被北伐備戰更需要保證軍糧儲備。再加上治下幾處州府受災,所以李天衢也只得撥發國庫錢財,至民間再進購糧秣,以供賑災、軍需用度。
而需要派發出去主持這樁事務的轉運使,權力也還沒有到宋朝時節那般,成為按路劃分的行政區當中掌握轉運財賦,考察地方、舉賢薦能的首腦官員。先前主要是為督監各處藩鎮的財政收入,權力主要還集中在汴京總署,派出去的官員做完本職工作,便是事畢即撤。
但是通過考察授任人員的工作謀劃、銜接溝通、統籌組織等相關能力。如果事務處理得完善,臨時擔任轉運使的官員履歷上再添一筆功績,也是加官進爵的資本。
而這次被任命為轉運使的那個人卻在皇城內朝,正恭順的聽著李天衢訓話,他俯首帖耳的聆聽,神態仍難免有些局促,卻正是魏朝大皇子李繼志。
雖說李天衢現在更為注重栽培四子李繼賢,但是這個大兒子為官歷練期間雖然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但也并沒有犯下什么過錯,當然也不能就此撒手不管了。
李天衢心想嗣君的人選,現在畢竟還沒有個定論,或許李繼志再多些歷練,能夠轉性開竅也說不定。而且這個大兒子當初雖然與張漢杰、張漢倫、張漢融這三個潛在的佞臣打得火熱,也并沒有受慫恿蠱惑,而犯下什么原則性的錯誤。要看透什么樣的人,則需要有足夠的閱歷,那么現在便將李繼志從嗣君的人選中排除...對他也未免有些太不公平。
“你這次擔任轉運使,不但要為朝廷籌措糧草,還要視察各地災情。水患過后,還要核實各處官府倉廒損失的糧秣總數...此番也可說是皇長子代朕巡狩,身兼督促糧運、賑濟災民這兩個職務,你要竭盡所能,而莫要辜負了朕的期望......”
聽自己的老子一番囑咐下來,李繼志連連恭聲領命。可是他心中便似有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著實不安...畢竟先前出宮做官歷練,也都是在汴京、京畿治下的官署,尋常官吏對待他這個大皇子,自然也是盡可能的幫襯照顧。
結果如今卻要擔任轉運使,趕赴鄧、唐、蔡等遭受水災州府,還要至沒有被水患侵害的縣坊糴買進購糧秣,撥發多少糧食賑災、調度多少糧秣輸送到汴京,也全權都由他來做主...李繼志身邊固然也會有協同官吏,可是他所面臨的職務更為重要,便感到自己承受不了壓力,而有了要逃避的心思,此刻便又思忖道:
不過還好我那幾個知交摯友,已經返回汴京,身邊能多幾些人為我出謀劃策、分憂解難,才能心安...這次我奉父皇旨意趕赴豫南幾州,也勢必要喚他們相伴才是......
李天衢卻不知李繼志心中的打算,待大皇子與協同轉運使的一應官員胥吏啟程之后,還不過一個時辰的光景,巡院侍衛司總管張驍便入宮請求覲見,帶來一則消息,也讓李天衢面色一沉,神情極是凝重:
“陛下,當初大皇子出宮為官歷練,臣奉旨吩咐巡院侍衛司略加留意張漢杰、張漢倫、張漢融此等常與大皇子來往的衙內子弟。只是張家兄弟三個,既是功勛子嗣,又并非是當初要肅清的權臣黨羽,按陛下吩咐,也不是重點監察,每日上報的目標。
而臣方才得知他們三人為清河郡王守孝服喪時日已滿,按例還只是領受虛銜,沒有實際職事。只是大皇子臨行前一日,特地去喚張漢杰等兄弟三人,暫且以幕僚的身份,相伴一并出了汴京.....
雖說張家兄弟三人,乃是開國元勛清河郡王子嗣,往日巡院侍衛司暗中監察一番,也只是與大皇子走動得密切,并沒有查出其他罪證...可陛下日理萬機,宮外閑雜事端自然也不知曉,雖然未曾指示那張家兄弟三人回京后,便立刻上報。可是臣既知曉大皇子又主動去與他們廝混在一處...此事也還須向陛下稟奏。”
唐末大軍閥 877 我不再讓你近小人,你還是主動往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