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軍閥 628章 再往西邊拓疆,便要到河西軍、歸義軍了
六萬梁軍卸甲繳械,投降歸從,而李天衢所統領的大軍順利的通過三原,繼續向長安城的方向進發。
而段凝這個梁國降將,便鞍前馬后的聽奉李天衢的旨意行事。李天衢也發現即便他刻意討好迎奉,并非是一副阿諛諂媚的小人奴才相,看來他也很擅長拿捏尺度討新主子歡心。
這也就難怪同為禍國殃民,卻與朱溫父子都沾親帶故的外戚。而趙巖與正史線的張漢杰等人都被李存勖夷族處死,唯獨這段凝在后唐朝堂中仍蹦跶的十分歡實;
夸張的是,當世口辯之才出類拔萃,而史載軌跡中效力于梁國,人品倒也十分不堪的李振就曾勸過朱溫罷免段凝領受的職務,莫要委以他重任。
可因猜忌而嚴苛而枉殺麾下大將許多次的朱溫,卻回復段凝又沒有罪,不可罷免,而李振當時便似是預言般的疾呼稱“待其有罪,則社稷亡矣!”...之后反而是段凝勾結趙巖等權奸,斗挎打壓元勛宿臣李振,也足見其在他的主子面前討好奉承的手段。
李天衢心想若不是我熟知史載記述你段凝的秉性與事跡,倒也難保不會蒙蔽...姑且先讓你繼續裝下去,畢竟朝堂中潛伏的隱患,也是一網打盡的......
兩日后,李天衢御駕也即將抵達長安之時,西面倒另有一路梁軍遣使奉上降書,請求發落安置。本來奉旨趕赴鳳翔府、隴州、秦州等地招聚勤王兵馬的梁將董璋,也已得知梁帝喪命、長安陷落以及國家覆亡的消息,他便派遣快馬上呈降書,帶領方才聚集的四萬五千兵馬東奔前來歸從。
李天衢也知道董璋這號人物,他本來與和高季昌、孔循(后改名趙殷衡)一并在汴州富賈大戶李讓府中做家奴,而后李讓被朱溫收為義子改名朱友讓。董璋便也投到宣武軍中效力,由于他頗有勇力,很快便以戰功升遷為列校。
比起梁國其他當時以倍受重用的開國勛將,董璋的資歷相對要淺的多,而且也沒有同為家奴出身的高季昌那般好命,被朱溫外派做了封疆大吏...不過作為宣武軍出身的梁將,他就算熬資歷也足以在梁國軍中爭取到一定的地位。
已至長安東郊,同樣是數萬兵馬徒手恭立,將衣甲軍械都歸置到一處,等候收編。李天衢仍有一眾心腹將領、御前宿衛擁簇著,騎乘雄俊的戰馬踱至伏地請降的董璋面前,便聽到他高聲表態道:
“卑下董璋雖為梁將,因朝中有奸佞誤國害民,也終究難以抵抗魏朝雄軍。方今梁國覆亡,我等也無意徒勞抵抗,是以心誠投從魏朝,乞望陛下明鑒!”
而跟隨李天衢參赴董璋受降的一眾將領里面,新降未久的段凝也屁溜溜的混雜在其中。
而聽董璋直言梁國朝中有奸佞當道亂政,所以敵不過魏國之時...段凝臉上肌肉猛的一陣抽搐,好似是被人狠狠扇了一耳光。然而他也不敢發作,只是夾雜在人群中惡狠狠朝著董璋那邊瞪視過去,眼中也流露出怨毒的恨意。
李天衢聽董璋這番言語則不由一樂,心說雖然投降的都十分干脆,但是與段凝相較,他稟說投降的理由倒直白得多...說的雖然恭順,可話里話外也透著一個意思:因為梁國打不過魏國,如今政權都覆亡了,那還打個屁咧,所以就直接降了。
而按正史軌跡,的確是后唐大軍入主汴梁之后,董璋便來朝表示愿意投從。李存勖因其素有勇名,優以待之,仍以原職錄用。
李天衢也記得自己的老相識郭崇韜也已執掌軍機大事,他對諸如段凝等大批后梁降臣最為鄙夷厭惡,便曾向李存勖直言進諫“凝亡國敗軍之將,奸諂難狀,不要信也”。然而他卻對董璋極為厚待,按說郭崇韜足智多謀,卻也有氣量狹窄、剛愎自用的毛病,可他的確看人的眼光十分毒辣,而對待并沒有如其他梁國降臣那般重金賄賂后唐皇后、伶人宦官的董璋十分看重,也足見這董璋還是有些本事的。
不過董璋性子直、脾氣沖,如若得勢也難免驕橫。正史線于后唐滅蜀之戰中,因為明宗皇帝派遣的使臣李仁矩與倡婦酣飲,忘了赴他設下的席宴而勃然大怒,便要砍了皇帝派來的使臣...最終也導致得罪了小人而被誣陷謀反,只得擁兵自立于東川與后唐對抗,結果終究被建立后蜀政權的孟知祥殺得大敗,而落得個被他人撿漏誅殺的下場。
權衡其史書中的事跡,李天衢尋思這董璋倒可以用,可他若是飄了,也須適當的敲打一番...而董璋以后能在魏國能爭得多大的榮祿,且看他又能否好自為之了。
明面上,李天衢也是好言安撫勉勵又帶領四萬五千梁兵歸順降從的董璋。再加上段凝所統領的降軍,也須重新進行整編。而鳳翔府、隴州、秦州、鞏州等地,也順利的由魏國兼并。
如此疆域再往西面擴張...倒也是托了朱溫固守于關中之后,也仍要擴張領土而壯大國力的福,而拓展到本來為吐蕃所占,數十年前曾被歸義軍張義潮奪回而又歸屬于唐廷,如今仍有梁國西擴掌控的河州、蘭州一隅。
李天衢也還記得,那片后世囊括甘肅省省會在內的疆土,后來會引得宋朝、西夏、吐蕃三方相互攻伐,而頻頻易主...換而言之,如今魏國西境疆域,與黨項、吐蕃、回鶻...乃至西域諸族各部之間的來往也將愈發頻繁。
而河、甘等州府的西北方向。占據原本歸屬于河西軍,而后于唐宣宗年間又被劃出的歸義軍藩鎮,而以涼州為中心的割據政權,則是由鮮卑后裔,漢民、吐蕃、回鶻、吐谷渾...等諸族混雜形成的涼州溫末。如今的首領杜論悉加是吐蕃六谷部出身,當地的形勢也可說是十分復雜。
早先歸義軍張議潮曾收復涼州時,便曾上奏唐廷有表溫末百姓本是河西隴右陷沒子孫,而國家棄擲不收,遂成部落。后來涼州一時曾為漢人孫超掌控只是,也曾向后唐明宗李嗣源上奏稱涼州“舊有鄆州人二千五百為戍兵,及黃巢之亂,遂為阻絕。超及城中漢戶百余,皆戍兵之子孫也。其城今方幅數里,中有縣令、判官、都押衙、都知、兵馬使,衣服言語略如漢人”......
而河西軍涼、甘、肅、瓜、沙、伊、西七州之地,治下不但有漢人屯墾,更多的則是各異族雜居。聽聞如今已是漢少胡多,而政權分散,各州的實權也由當地的部族掌控。所以實際上,涼州溫末則是極為松散的割據政權的一個統稱。
考量到涼州溫末對于中原王朝的態度...李天衢大概記得其首領杜論悉加、蘇論乞祿曾遣使向后梁進貢,也分別被授予為左、右領軍衛將軍。也就是說,現在勢力松散,諸州各自為政的涼州溫末,于三四十幾年前首領論恐熱犯邊襲掠唐廷邊疆之后,起碼在這個階段,還沒膽子招惹中原王朝。
可是李天衢心中思量,既然你們不來侵掠犯邊,但隴右、河西之地,早晚也是要回歸中土的......
唐末大軍閥 628章 再往西邊拓疆,便要到河西軍、歸義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