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新秩序 第八十九章 岳鵬舉直搗臨安城
十余日前,得知同軍渡過黃河,大宋皇帝驚慌之下,一面派遣康王再次前往大同乞和,一面派出宰執重臣趕赴兩淮和兩浙督導守臣放棄抵抗。
趙桓原本鐘意一直跟李綱唱反調的門下侍郎耿南仲前往淮南,但耿相公雖然強烈主和,卻不愿意擔賣國的罵名,以年老不堪驅使為由拒絕了皇帝的旨意。
其人年逾七旬,歲數確實已高,身體卻沒有明顯的衰老跡象,并不是不能遠行。
所以,幾日后,皇帝再安排更加危險的潛入敵后傳旨,耿南仲便沒有再拒絕。
只因其子耿延禧跟隨康王出使,兵荒馬亂消息斷絕,讓其放心不下。
結果,耿南仲翻山越嶺來到蔡州,就得到了其子已經沒在戰亂之中的噩耗。
白發人送黑發人,沒了念想的耿相公便將心思全放在了國事上。
其人進入蔡州之前,同軍就在攻打方城山要塞了。
這幾天耽誤下來,要塞十有八九已經失陷,同軍很有可能已經打到了臨安城下。
形勢萬分危急,不容拖延,耿南仲傳完圣旨之后,便要求康王立即起兵勤王。
都到了這個時候,趙構自然不想再回臨安為大宋陪葬。
但大宋畢竟還沒有滅亡,其人有志于爭奪大位,就絕不能將這種想法表露出來。
幸好趙構在在澺水河畔就已經與知蔡州事汪伯彥達成了政治默契,成功規避了做忠臣還是做奸臣的兩難選擇,只需擺出做出一副立即帶兵趕回臨安忠臣之態即可。
汪知州自然是竭力勸阻為救皇帝而方寸大亂的趙構不要盲目出兵,其人也不需要與耿相公放對做奸臣,擺出現實困難即可。
勤王不是帶一群烏合之眾趕到臨安城下送人頭,光行動快沒什么用,勤王兵馬最起碼要有能夠干擾同軍行動的能力。
蔡州的禁軍、廂軍、效用士和團練兵加起來,倒是有五千人,看起來的確不少。
但這些人要分守蔡州十縣,能夠抽出來遠程機動的兵力還不到一千人。
這點人在野地中碰到同軍哪怕一個營的騎兵,都不夠塞對方的牙縫。
想以此勤王,純粹是無稽之談。
當務之急是招募兵馬,至少要再招兩千人。
以宋軍的士氣,沒得幾千人壯膽,別說行軍途中與同軍野戰了,就是固守營地應對同軍沖擊的底氣都沒有。
問題是募兵所需的巨量錢糧甲械從哪里來?
而且,就算能夠籌到錢糧,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招到足量的合格兵員。
大宋王朝的軍事動員機制本來就很遲鈍,汪知州都不用故意磨洋工,只需要按部就班,就能將勤王出兵的時間往后拖很久。
可惜,耿南仲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進士及第,到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試太子詹事之前,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大半地方任職。
其人先后出任提舉兩浙常平、提點廣南東路刑獄和提點夔州路刑獄,又任荊湖、江西兩路轉運副使、戶部員外郎、知衢州事等職。
經過這么多崗位的鍛煉,耿相公的庶務經驗極為豐富,三言兩語便將汪伯彥列舉的困難一一擺平,讓后者佩服之至——當然是不可能的。
心懷大志的汪知州可不是什么大宋忠臣,其人既然得了趙構“京兆之薦”許諾,又怎么會為了必然滅亡的大宋賠上身家性命?
既然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玩不過老耿,那干脆別玩了。
其人直接以南陽府的危急形勢如實告知手下軍頭,這些只認錢財不認朝廷的丘八們就會知道如何消遣催著他們去南陽府送命的耿相公。
不過,心懷鬼胎的趙構、汪伯彥實際用不著與忠貞報國的耿南仲扯皮拉筋。
因為,同軍已經攻入了南陽府,大宋就快滅亡了。
就在耿南仲離開方城縣的第二天,岳飛攻陷了方城山要塞。
上次立功后,岳飛統率的騎兵師得到了加強,足有十個營四千人,戰力加強,補給的壓力也跟著增大。
而宋廷組織清野,也在一定程度了影響了就糧于敵的難度。
之前攻打方城山要塞還耽誤來兩天半時間,讓郝思文和龔旺兩個步兵師跟了上來。
岳飛便沒有像上次一樣直奔臨安城下,而是一路拔除宋軍的據點,以獲取補給,并為后續大軍掃平道路。
可相對于宋廷的遲鈍反應而言,同軍這個速度還是非常恐怖。
更恐怖的是次日黃昏,穰東鎮宋軍哨探就發現同軍前鋒。
軍情急報送至臨安,宋廷大震。
年初的同宋大戰,因為梁方平、何灌相繼潰兵,導致穎、汝門戶打開,方城山要塞守軍士氣大衰,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才讓同軍長驅直入。
兩國停戰之后,趙桓痛定思痛,派出僉書樞密院事李回親自將兵,專門部署方城山至周土縣的防御體系,以期留足充分的預警時間。
后者還算用心,前后忙活了好幾個月,向皇帝保證方城山至少能撐半個月的時間。
可結果卻是同軍只花了四天時間,就攻破了方城山要塞,還一路打到了穰東鎮。
而直到此時,大宋皇帝新任命的陜西五路宣撫使范致虛還在京兆府與一眾軍頭扯皮。
莫說統率陜西五路,此公連離京兆府最近的鳳翔府兵馬都沒法調動,指望其人起兵勤王,恐怕還得等上月余時間。
準備了半年時間,大宋朝廷還是面對內無敢戰之兵,外無速援之軍的危險局面。
趙桓驚慌之下,立即要求關閉城門戒嚴后,又召百官議事。
朝議一開始,言官的火力便集中到了李回身上,彈劾其人欺君。
趙桓心亂如麻,無從分辨其中曲直,直接罷免了李回的職務。
可現在的問題是臨安城即將被圍,便是殺了辦事不力的李回也于事無補,問題還是回到了如何應對同軍即將到來的攻城上。
眾臣倉惶無計,除了“固守城池速召四方大軍入京勤王”“擁駕臨狩徐議所向”之類的車轱轆話,便玩不出什么新花樣。
趙桓急得跳腳,一再逼問,戶部尚書梅向才向其建議道:
“敵軍輕騎突入,所為亂我軍心。不若四面十里間各屯兵兩萬,堅據要害,以伐其謀,再選派萬騎往來助之,絕敵糧道。
朝廷已經清野,南陽周邊芻藁且竭,使其不得進掠,敵進退不得,必……”
“四面十里間各屯兵兩萬”就是八萬,再加上“選派萬騎”,城中還得留守必要的兵馬,總數至少得要十萬人,問題是臨安城中滿打滿算能有兩萬兵么?
梅尚書此番高論已經不是什么紙上談兵了,而是完完全全的睜著眼睛說瞎話。
不過,此公的神經之語也不是全無用處,至少激發了眾臣的想象力。
有臣子便提出如下建議:
“同軍大舉而來,其國內必然空虛,官家可走使以元帥拜康王,集兵揚言直搗燕京以動其心。潛軍敵后,合四方勤王之師,統其背夾攻之,敵不難亡……”
很明顯,相對于梅執禮張口就來的十萬大軍,這個建議明顯更具有操作性。
不少大臣相繼附議,并建議元帥之職不足以顯示決心,必須冠以“大字”。
至于臨安能不能堅持到康王統兵夾擊同軍的那一天,則不在這些的人的考慮之下。
趙桓早就分寸大亂,又被臣子們的七嘴八舌吵暈了頭,完全失去了對形勢的判斷力,當即命中書舍人起草圣旨,命康王構為京西兩路兵馬大元帥。
圣旨擬訂,傳旨卻是個大問題。
同騎很快就要打到城下,潛入敵后傳旨險之又險。
沒想到當此危難關頭,原本畏懼同軍如虎的大臣們卻踴躍爭取這個危險的任務。
或許,借機逃離臨安,“潛入敵后”,才是他們的本意吧?
不過,已經麻爪了趙官家是沒有這個判斷力了。
其人稀里糊涂間就接受了臣子們的建議,將圣旨復制了數份,并派出若干得力臣子立即出城傳旨。
成事者不謀于眾,心力憔悴的趙官家是切實體會到了這句話。
眼見臣子們再商議下去也拿不出什么有用的計策來,還會因為爭吵而讓人更加心煩意亂,趙桓也不想再留他們給自己添亂,便宣布退朝。
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唐恪單獨留了下來請求入對(大宋之前已恢復三高官官名為元豐舊制),趙桓以為其人有定國妙計,準。
于是,唐相公進言:
“唐自天寶而后,屢失而復興者,乃是因為天子在外,可以號召四方。今宜舉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幸陜西,連據秦雍,領天下兵親征,以圖興復。”
數日前,同軍渡河的消息傳至臨安,唐恪就曾說過類似的話,皇帝沒有同意。
但此時趙桓的心態完全不一樣了。
其人當日即位后,都能躲起來不接受群臣百官的拜禮。
現在大難臨頭,首相都建議逃跑了,哪還有什么好猶豫的?
只是,皇帝只有帶著文武百官至少是部分重臣一起跑路,才能繼續行使皇帝的權力,根本沒法做到人不知鬼不覺。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宮外,之前才由中書侍郎改判南陽府的何矯趕進宮中,引用蘇軾《論周東遷》“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繆者”之論勸諫皇帝。
六神無主的趙桓被何府尹一頓噴后,又慫了,只能無奈放棄跑路的計劃,并拜后者為門下侍郎以示改過誠意。
隨后,趙官家又在眾宰執的陪同下巡幸城中,以示天子不拋棄臣民之意,盡力消除跑路消息走漏造成的惡劣影響。
臨安成為陪都之后,城中軍民沒有享受到幾天大宋第一等人的優越感,卻一再承受大軍臨城的極大壓力。
又因為朝廷為了籌措巨額的戰爭賠款,而逼迫都人納獻,導致百姓戾氣已深,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炸鍋。
果不其然,御駕沒有走多遠,臨安百姓便攔住了天子車駕,出言要打死蠱惑皇帝放棄臨安西幸的奸臣唐恪。
現場迅速失控,唐恪自知觸了眾怒,當街叩拜請辭。
趙桓為求自保,只能罷其為中太一宮使,又以門下侍郎何矯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這才堪堪讓混亂的百姓安靜下來。
利用換首相絕招,趙官家再次成功躲過了眼前的危機,但巡幸沒卻是法繼續了,其人只能倉惶逃回宮中。
當晚,穰東鎮再次傳回消息。
幸好,這次不算是壞消息:同軍還未到達穰東,之前乃是潰軍過境誤報。
同宋兩軍服飾有明顯的差別,四散亂跑的潰兵與建制完整的軍隊行進更是完全不同,如此大的差異都能誤報,可想守軍緊張成什么樣!
但趙官家驚魂未定,已經沒有心思追究這些問題了。
不過是早晚都問題,遲早要面對,早一天晚一天又有什么差別?
正如趙桓所向,次日下午,同軍騎兵便抵達臨安城下。
這部騎兵僅有三個營,主要任務是監視守軍,掩護岳飛的后續行動,卻引起了臨安城中軍民極大恐慌。
為了壯膽并解決守軍數量不足的問題,趙桓戰前曾接受兵部尚書孫傅的建議,臨時征召青壯協助守城。
事實證明,專業士兵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烏合之眾,結果只會壞事。
協助守城的青壯見到同騎洶洶而來便嚇得失聲尖叫,士氣本就低下守城兵卒也跟著驚慌,紛紛棄械而逃。
東壁統制官高師旦上城彈壓,混亂中遭眾人推擠跌落城下摔死。
幸好臨安城墻高大又有護城河環繞,同騎沒法趁機搶城,臨安才沒有就此陷落。
但尚未開戰大宋便失一大將,仍為接下來的守城戰蒙上了陰影。
趙桓慌忙下詔罷百姓協助守城,改以保甲代之。
到了這時,其人才在慌亂中想起雖然不會打仗卻能鼓舞人心的李綱,趕緊派快馬傳召后者為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命其速速進京戍衛。
不過,這個病急亂投醫的詔令顯然是起不到作用了。
還沒等遠在江南西路安置的李綱收到起復詔令,同軍三個師的騎步兵就陸續開到了臨安城下。
隊伍展開后,同軍統帥岳飛沒有直接派使入城,要求趙宋君臣立即出城投降!
水滸新秩序 第八十九章 岳鵬舉直搗臨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