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新秩序 第一百八十九章 洶洶民意不可違
河東路戰力最強的府州折氏兵馬在折可求的帶領下,歷經艱辛終于抵達太原府交城縣,卻被同軍正在攻城的偏師打得大潰。
此戰的結果直接導致河東路各州軍派出的救援部隊士氣大跌,一些已經進入太原府的援軍趕緊退了回去。
其后陸續趕到的援軍也盡皆畏縮于太原府以南的汾州、威勝軍和遼州三地,不敢再向北進一步。
沒了搗亂的各地援軍,同軍攻城略地的速度明顯加快。
至十月二十九日,除了仍然拒不投降的治所陽曲縣城外,太原府其余的九縣四寨一監盡皆被李逵拿下。
但對各地收取的過程并不容易,十四座城中僅有三處的守軍直接投降,其余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抵抗。
其中,榆次縣城破后,守軍還負隅頑抗,進行了短暫的巷戰。
自徐澤造反以來,同軍還是第一次遭遇破城后與守軍巷戰的情況。
須知道,同舟社已經滅掉北遼小朝廷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另一方面,趙宋朝廷暫時拋棄了河東路,守軍幾乎等不到朝廷的援軍。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守軍還敢抵抗戰無不勝的同軍,且抵抗意志還能有這么堅決,確實超出了同軍將士的想象。
畢竟,這個時代,真正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戰的人少之又少。
事實上,如張孝純、王稟這樣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文武官員并不多,更多的人是如知忻州事賀權這般識時務的“俊杰”,而大部分英勇反抗的守城軍民也很懵懂。
這些人面對同軍時之所以會選擇不同程度的對抗,只是出于維持過往生活的慣性和對侵略者的本能恐懼。
一百多年前,宋軍平定北漢前后,可沒少在太原府燒殺擄掠,所做的惡事傾汾河之水難洗。
正是源于祖輩相傳改朝換代的悲慘記憶,才讓太原府軍民面對侵略時選擇抵抗。
即便明知道最終打不贏也必須打,至少要讓侵略者見識太原百姓的不屈精神。
只有如此,才能讓侵略者有所忌憚,不敢為所欲為。
但同軍以鐵血手段打服各地守軍后,不僅沒有燒殺擄掠,還迅速恢復社會秩序,并發動百姓重建家園,則大大出乎他們的預料。
從遼東到京東,從河北到燕云,大同政權已經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占領區消化政策,也培養了大批精于做百姓工作的行政人員。
俘虜鑒別釋放穩定人心、市容交通整頓以工代賑、演出隊政策宣傳消除對抗情緒等一系列的工作到位之后,太原百姓很快就明白了自己之前是被趙宋官府給騙了。
同軍不是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匪軍,改朝換代也不是必須伴隨燒殺擄掠,在大同治下生活要遠遠超過在趙宋管理之下。
有了今昔不同的鮮明對比,太原府底層百姓對同軍的抵觸情緒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踴躍積極加入共建會,踴躍參與戰后重建。
同軍派往各處的宣傳隊已經明確說了,只待拿下了陽曲縣,穩定太原府之后,官府就要開始清戶度田,減稅輕徭。
這些政策一旦落地,本地百姓很快就能過上如京東、河北百姓一樣的美好生活。
大同本就是脫胎于趙宋內部的政權,同根同源心理上沒有隔閡,而且既有眼前的安全保障,又有美好未來的憧憬,誰還愿意回到過去?
當然,任何形式的社會變革都是利益調整,有人從變革中得利,就必然有人會失去自己的利益。
因而,共建會建立之后,同軍開始搜尋流落各地的漢兒親屬而搞得一些大戶人家雞飛狗跳,招致一些人的對抗時,絕大部分底層百姓卻是積極支持。
不是所有大戶都是“勤儉持家”“造福鄉里”的“積善人家”,總有一些人家得勢后就忘了本,開始欺男霸女為禍一方。
同軍雖然沒有打土豪分田地,但借著搜尋遼地漢兒親屬的機會,搞垮幾家民怨極重的大戶,卻是很容易贏得底層百姓的叫好支持。
殺貪官、滅大戶、分田地等等手段雖然有失于簡單粗暴,卻是普通百姓最能理解也最喜聞樂見的改朝換代保留節目。
在大同河東方面軍暫停攻城略地,轉而開始消化占領區并進行社會改革時,趙宋朝廷也沒閑著。
河東路宣撫副使張孝純、兵馬副都總管王稟困守孤城堅持抗同的消息傳到開封府,大宋朝野頓時掀起軒然大波,到底該不該放棄河東路的討論被炒熱起來。
畢竟,稍微有點戰略常識的人都知道山川險要的河東路相對于大宋的重要性。
若是同軍進展太快,大宋還來不及救援河東路便已經丟失,那也就罷了。
可現在,同軍受阻于陽曲城不能寸進,太原府軍民還在苦苦支撐抵抗侵略,朝廷若是直接放棄河東路,那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一時之間,朝野之間關于救援河東路的呼聲大起。
教主道君皇帝不敢違逆洶洶民意,只能以“河東路局勢不明,需靜觀其變”為借口,暫時擱置此議。
不是趙佶不想增兵河東路趕走同軍,而是徐澤就在京東路,讓他不敢動。
其人一面暗恨張孝純和王稟兩人不識時務,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面,一面又希望太原府能夠再次創造北漢小朝廷的奇跡,以打滅徐澤吞并天下的野心,維持大宋殘破卻還能繼續下去的江山。
教主道君皇帝畢竟御極二十余載,且同軍攻堅能力極強,河東路形勢隨時都會變化,臣子們鬧歸鬧,也不敢太過分。
可緊接著,知府州事折可求帶領兩萬折氏子弟兵轉戰千里,與強大的同軍接連血戰,損失過半后才退守汾州的事跡也傳到了東京城。
這一下,就連部分保持沉默的臣子也開始發聲了。
之前調入開封府加強防務的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保靜軍節度使種師道、彰化節度使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兼知懷德軍事楊惟忠、臨江軍承宣使熙河經略使姚古三人聯名上書,請求朝廷發大軍救援河東路。
水滸新秩序 第一百八十九章 洶洶民意不可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