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新秩序 第一百四十三章 河海之爭
《》來源:
燕京。
收到皇帝的召見,工部尚書陳規立即跟隨內侍前往崇政殿。
大同政權建國時,徐澤設置帝國政治組織結構的同時,也對部分官員進行了調整。
一直對政治缺乏興趣的原工曹曹首陳淳主動提出辭呈,改任科研機構格物院院首,由陳規接替其人出任工部尚書。
陳規理政經驗豐富,做事雷厲風行,是典型的干才。
其人知信德府事兼管勾信德府、磁州、相州冶務僅兩年時間,就將這兩項主職抓得井井有條。
不僅帶領嚴四郎、湯隆等人完成了幾項關鍵技術突破,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管理制度,將冶務真正統合起來,讓三地的鐵課一年一個新臺階。
履新工部后,陳規也很快進入狀態,迅速搭起了本部門的框架,令徐澤很滿意。
一個月前,皇帝便交給陳尚書一項任務——論證疏通燕京至淮南大運河和利用桑干河開通燕京至渤海段水運兩個工程的優劣。
并不是徐澤非要做基建狂魔,不修路就挖河,一刻都不能停止折騰,只是因為這樣做確有必要。
地域廣闊而物產不均的大一統王朝不管定都在哪里,都繞不開龐大的物資遠程輸送工程。
以此時的生產力,最經濟、最高效的大批量物資遠程輸送方式,只能是水運。
早在千余年前大秦帝國北征匈奴時,就曾自沿海輸送軍糧至北河(今烏加河)。
西漢建都長安,每年都要將黃河流域所征的糧食運往關中。
而隋煬帝時挖掘的大運河,更是禍害當代,利在千秋。
徐澤雖然沒有明確具體要求,但陳規卻清楚皇帝提出的兩個計劃,實際是針對漕運史上一直都存在的河運與海運分歧。
二者各有優劣。
河運技術更成熟,還能加強帝國對運河沿線的掌控,而且物資輸送基本可以一步到位。
但河運運量相對較小,運河的維護成本也不容忽視。
海運裝載量更大,成本更低,還能起到儲備海軍力量的作用。
但海運技術還不夠成熟,風險相對不可控,且中途需更換內河漕船,費時費力,總成本也不見得就比河運低。
嚴格地講,大同王朝剛剛建國,現在就大修運河辦漕運還為時尚早。
但帝國的強大需要巨量的錢糧物資做支撐,大同王朝欲要開拓北疆,自不能只開空頭支票讓將士們餓著肚子打仗。
無論從軍事、政治,還是經濟的角度考慮,漕運之事都必須盡快列上議事日程。
陳規對這個任務非常重視,前后費時一個月,做了充分的調研,列舉了大量的數據,論證兩種漕運方案對帝國短期和長期的影響。
前天剛將報告上交,今日皇帝就召見自己,肯定是為了此事。
其人跟著上殿,就發現皇帝正和商部尚書曹孝才討論工作。
原商曹曹首褚青年邁,身體大不如前,已于去年底致仕,由曹孝才接任。
“陛下!”
“元則,坐!你的報告我已經看了,考慮得很細,之前是我想岔了。”
徐澤原本有意廢河運而改海運,原因倒不是河運管理中的種種弊病。
只要有人就會有各種弊病,即使借著王朝鼎革廢河運改海運,要不了多少年,海運照樣會出現“百萬漕工衣食所系”之類的問題。
擬改海運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推進帝國的海洋戰略。
但看了陳規的計劃后,徐澤才明白自己有些想當然了。
一直到交通手段極度發達的后世,華夏物資南北輸送也沒有徹底淘汰河運方式,自有其原因。
皇帝顯然對自己的報告很滿意,但陳規不敢居功。
“陛下,臣這兩日又思索了一些問題,趙宋漕運積弊甚多,我們若是繼續沿用河運的話,就必須設立專門的衙門,并在制度上進行一些變革。”
“嗯,變革是必須的。”
徐澤將陳規的報告還給其人,后者接過,略微瞄了一眼,發現皇帝做了很多批改。
“我是這樣想的,河運暫時保留,海運也可以繼續嘗試。”
陳規趕忙抬起頭,河運海運并行,但皇帝的意思肯定不是一切照舊。
“陛下是想讓二者競爭?”
陳規隱隱有些擔心,治理國家不比單純的做生意。
不管國家如何變,構成帝國基石的底層官僚都很難變。
設置兩套漕運系統,使之相互競爭的初衷固然好。
但官僚秉性難改,怕是有極大可能性會在若干年后,變成兩套系統競相腐敗,把一個問題變成了兩個問題。
陳規擔心的這個問題,徐澤當然早考慮到了。
“我的想法是不要一刀切,待以后天下一統,傳統運河區暫時不變,但海東、廣南、高麗、北山(琉球群島)和日本等地,肯定是要走海運的。”
陳規和曹孝才均點頭,認可了徐澤的說法。
實際上,趙宋也有海運和河運兩種漕運方式,只是其海運沒有大同這么發達而已。
盡管帝國現在還沒有完成大陸上的一統,更別說高麗和日本等地,但二人毫不懷疑在皇帝的英明領導下,大同必將一統天下,并創建遠盛歷代的強大王朝。
“漕運關系國計民生和邊疆穩定,不能只算經濟帳,該國家投入的必須投入,但也不能完全由國家包辦,不然很容易滋生各種弊病。”
漕運運送的不僅是糧草物資,也是國家的戰備能力,必須官辦。
但國家大了,戰爭、內亂和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不可避免,這個時候,往往需要更多的運力。
官辦漕運也要講成本和效率,不可能平時閑置大量的漕船、船工和役夫,以備特殊這些情況。
趙宋采取的辦法便是官民結合,平時使用官船,官船運力不足時,臨時雇用民船。
顯而易見,以趙宋的基層行政能力和官僚作風,這種臨時雇傭問題極多。
陳規在之前的調研中,就發現了不少這樣的問題,運河一線“官府雇舟差夫,不勝其弊,民間有自毀其舟、自廢其田者”。
其人當然不會認為英明的皇帝會看不到這一點,稍一思索,就想到一種可能。
“陛下,可是想將一部分漕運份額交由民間承辦?”
水滸新秩序 第一百四十三章 河海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