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新秩序 第七十章 赴湯蹈火
時間進入六月,河北各地莊稼長勢喜人,百姓們在憧憬著豐收在望的喜悅,夏稅繳納更加積極。
大名府。
同舟社的另一茬“莊稼”也迎來了豐收的時候——為期三個月的“預任官員崗前培訓”結業了。
全封閉的管理、高強度的理論灌輸、無處不在的比拼,以及風光當官還是灰溜溜回家的天壤之別,讓所有受訓學員都卯足了勁,全然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僅僅三個月的受訓,便讓眾學員生出了恍若隔世之感,相應的培訓效果自然非常明顯。
大部分受訓者的思想受到了洗禮,培訓前的質疑和排斥心理早就消散無蹤,并多了一份建功立業的勃勃雄心。
一些人已經在內心里認同了同舟社的建社方針、社會根基和發展理念,個人也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轉變。
就連大部分被淘汰的學員也鼓起了干勁,計劃回家之后再接再厲,積極改造自己,以備下次“恩科”之后的“預任官員崗前培訓”。
培訓期間,徐澤便公開了今科之所以錄取這么多進士的原因。
除了同舟社的治理體系更復雜,需要更多的基層官員參與管理外,即將開始的北伐也需要更多的官員去治理新占領區。
北伐成功后,同舟社還會再開“恩科”。
很明顯,對所有進入同舟社官僚體系的人來說,此時和將來一段時間都是千載難逢的同舟社政權高速擴張期。
快速擴張的同舟社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大量認同同舟社理念的優秀人才。
開創事業的機會是絕大部分的人都很難遇得到,通常情況下,王朝數百年,也就只有鼎革之時,才能有這樣普遍性的建功立業機會。
機遇永遠都青睞有心人,誰能抓住這個重要的機遇期干出成績,誰就能乘風而上。
如同知信德府事陳規這樣,三年三大步,甚至四大步、五大步都不是夢。
與受訓學員的雄心壯志不同,徐澤的內心則很平淡。
封閉式的高強度培訓確實很容易對人“洗腦”,但除了少數真心認同者外,絕大部分的人一旦走出培訓隊,經歷了復雜的官場后,多半會思想退化。
學習培訓確實能管一陣子,制度建設能再延長一段時間,但都不可能管一輩子。
一勞永逸的思想改造只能是癡人說夢,這個過程注定是長期且反復的。
徐澤一直都很清醒,知道自己處在怎樣的世道,帶著怎樣的隊伍,又該依靠怎樣的力量。
實際上,其人上午出席完吏曹組織的“預任官員崗前培訓”結業典禮,下午就趕往軍營,出席兵曹組織的新一輪師營職軍官輪訓。
河北路的社會改造釋放出了巨大的農業潛力,兩年時間便基本實現足食,應北伐需要而進一步擴大軍隊編制便列上了議事日程。
這批輪訓的對象就是將要新組建部隊的骨干軍官。
同軍從組建至今,歷經多次擴編,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根據兵曹擬定的計劃,軍隊擴編計劃分兩批完成,每批又分兩步走。
中高階軍官輪訓和補充兵訓練同步展開,待輪訓結束后,各新編師再集中組織合成訓練。
本次擴編與去年的整編相比區別很大,除從各師抽調部分軍士作為骨干并招收極少數特殊人才外,其余全部來自于河北路社會改革后家有授田的良家子。
軍隊擴編工作雖然今年才展開,但相關的宣傳發動在更早時間就已經開始。
去年底,徐澤讓各軍抽調骨干軍士指導各縣組織保丁訓練時,便放出了同軍將會擴編的消息,以及同軍新兵考核標準和招收。
結果,在招兵環節還出了一點小情況。
經過多年的積累,同軍征兵工作已經走上正軌,并不是各師、營自己樹桿招兵旗,就隨便招兵。
具體的征兵工作由兵曹按計劃組織,各師、營都插不上手。
具體步驟為:兵曹兵員司提前根據擴編計劃和各地人口進行測算,再向各州軍下發了具體征兵指標。
各州軍均設置有專門的征兵點,收到征兵計劃后,立即通知屬地各地共建會自行挑選合格兵源,再送到征兵點統一復選。
各州軍征兵點除了對兵員素質進行復選外,還有按指標足量征兵的責任。
補充兵招收和訓練的事基本不需要徐澤這個社首費心,利用這段軍官輪訓前的空閑時間,他便趕往河間戰區,檢查武松統率的“東北方面軍”備戰情況。
結果,徐澤剛到莫州,兵曹就上報了一個情況:因各地青壯參軍的熱情極高,合格兵員較多,一些州軍征兵點負責人提出增加征兵指標的請求。
能有更多合格兵源供同軍挑選當然是好事,但徐澤還是駁回了增加征兵指標的請求。
同舟社抓建設是為了百姓過上好日子,打仗同樣是。
能用十五萬人打好的仗,就沒必要動員二十萬人。
社會改革落地后,百姓爆發參軍熱情,早在徐澤的預料之中。
實際上,京東巡撫司和遼東巡撫司兩地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宋軍中軍士地位低下,在同軍中卻剛好相反。
同舟社能免除苛捐雜稅,能打敗朝廷的大軍,能讓百姓再不用擔心遼人隨時會南下侵略,靠的就是強大的同軍。
通過一年多的社會改革,河北底層百姓的利益已經與同舟社緊密捆綁。
就像演出隊唱得“軍愛民民擁軍”一樣,同軍不僅能打硬仗,而且紀律嚴明不擾民,還真心為百姓做實事,已經讓河北百姓對參軍產生了全然不同的認識。
樸實的百姓不懂太多的大道理,卻懂得實實在在的利益變化。
山寨頭領喊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就能吸引奇人異士紛紛來投,并不是后世文人虛構的夸張演義,也不是山賊土匪沒有眼界格局喊不出更高的政治口號。
在很多三等上戶小地主都要搭配雜糧才能勉強過日子的年代,頓頓吃干飯是很多人能帶進棺材里去的深深執念。
隔上幾天就能吃上一頓肉的,絕不是普通人,必定是上戶中的上戶。
而能夠喊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山寨,也絕對不是一般的山寨。
頭領能經常大塊吃肉的地方(是經常,不是天天,而且只能是頭領),當然能吸引在體制內混不下去的奇人異士紛紛來投。
所以,當初在梁山,徐澤憑著一盆醬香肉,便能讓剛上山的彷徨漁戶們迅速安心下來,并甘愿聽他擺布。
至于底層百姓,勞累了大半年,好不容易熬到秋天有了收成,馬上就有如狼似虎的胥吏下鄉收稅催糧。
等交了租和稅,還了貸和息,剩下的一點糧食根本不夠養活一大家人,不想餓死就只能經常吃稀了。
“吃稀”并不是后世意義的吃稀飯,而是半斤糧加數斤雜糧和“野菜”,不添加油和鹽,熬成的稀糊糊以供充饑。
所謂的“野菜”,也不是后世人認識的那幾種野菜。
對此時的百姓來說,只要一時吃不死人的各類植物,都是可以吃的“野菜”。
人實在不能吃的野草樹葉,才會被拿來喂豬。
長期吃這些東西當然會導致營養不良,所以一到冬天就有很多身體孱弱的人死于凍餓和各種疾病。
不僅是人,就連極耐粗飼的豬也經常會被喂死。
所以,才會說能夠喊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山寨絕對不是一般的山寨。
因為就算山寨戰力強悍,能夠經常下山打劫,也只有在地主家才有可能搶到肥豬和肥羊。
地主又不是莊稼,本來就很少,打掉一個便少一個。
有限的地主養再多的豬也經不起山寨頭領們頓頓“大塊吃肉”,所以,“大塊吃肉”的口號才這么有吸引力。
河北兩路作為傳統糧食大區自然不可能真缺糧,但分配制度不合理,使得產出的糧食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供養起這亂世繁華。
比如安陽韓琦、韓忠彥父子廣建樓堂,藏書數萬,哪里來的錢?
此時的書可不比后世的書,是真金白銀都未必買得到的,這么大的手筆,靠致仕宰相的俸祿能置辦得起?
絕大部分百姓因為手中缺糧而養不起子女后代,才會導致產糧的河北路人口密度遠遠趕不上多山的京東東路。
而同舟社接管河北之后,通過一系列改革和反哺惠民政策,很快就讓這片土地煥發了生機。
現在,絕大部分底層百姓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就能吃飽,甚至能時不時吃上干飯,以后娃娃們還能讀書,在可見的將來,日子也肯定會越過越好。
這一切都是同舟社帶來的,沒有同舟社就要回到沒有希望的過去。
積極參軍,以行動捍衛同舟社政權,就是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
支持同舟社北伐,就能把邊疆推到有山川之險的更北面,讓子孫后代再不用承受備寇之苦。
跟著同舟打天下,就能讓自己的利益進一步擴大,博從龍之功,成為人上人。
這就是樸實的百姓,只要能看到吃飽飯的希望,就能堅定地站在同舟社的背后,甘愿出生入死、赴湯蹈火。
水滸新秩序 第七十章 赴湯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