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鎮海王 第921章,大明的秋收之遼東篇大豐收
“嗚嗚”
南山村的麥田上,蒸汽收割機一邊前進一邊發出嗚嗚的汽笛聲。
伴隨著機器在田野之中行走,后面跟著大量的南山村村民,大家看著整整齊齊鋪在地上的麥稈,再看看一袋袋已經裝好的麥子,都非常的震撼。
機器不僅僅能夠收割麥子,而且這收割的速度實在是快,還能夠將麥子從麥穗上面弄下來,都免了以后摔麥子的過程。
隨著機器在田野之中一遍又一遍的走來走去,一畝地的麥田很快就收割完畢,一袋袋麥子放在田野之中,只需要將這些麥子給扛回去就可以了。
“這也太快了吧?”
丁大柱瞪大了自己的眼睛感嘆道。
“這以后種田就是開著機器在田里面走來走去就可以了?”
旁邊有人跟著感嘆說道。
“可不,這鞋都可以不用沾泥了,這耕地有耕地機,這收麥子有收麥子的機器,以后搞不好什么機器都可以弄出來呢。”
“我聽大毛哥說了,聽說京城機械廠還研究出了什么舂米機,南方種水稻的地方,他們以后都可以不用舂米了,用機器舂米就可以了
丁大柱想起了李大毛的話,連忙說道:“聽說還有磨粉的機器,我們的麥子放到機器里面,出來就直接是面粉了。”
“真的假的?”
“當然是真的了,大毛哥還會騙人?”
“也是,這收割麥子的機器都有了,磨面粉的機器又有什么稀奇的。”
南山村的村民們討論不停,看著田野之中的收割機,一個個雙眼放光。
仔細的算一算,眼前這臺收割機,這收割一畝地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只是在田地里面來來回回的走上一遍,一畝地的麥子就收好了。
有這樣的機器,再多的麥田也不怕啊。
蒸汽收割機上面,李大毛一遍控制機器,一遍同樣也是默默的計算著。
“按照這個速度來算,一個時辰差不多能夠收割十畝地,一天算五個時辰的話,差不多能夠收五十畝地,我自己家將近兩千畝田地,有個二十天就能夠收好了。”
“每天從早忙到晚的話,十幾天就可以了,這效率還是可以的,等收完了自家的麥子,到時候還可以去幫人收麥子,又能夠賺不少錢。”
“兩千畝麥子,如果沒有這個收割機的話,我自己一家老小,就是一天到晚不休息,累死在田地里面也是收不完的。”
細細的算了一筆賬,李大毛頓時就忍不住高興的笑了起來。
“還是機器好啊!”
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麥田在慢慢的減少,一包包麥子隔著一段距離放在田里面,非常的好看。
忙碌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很快就到了傍晚的時候。
李大毛將機器停在田邊,看了看今天的成果,一大片的麥田已經收割完畢,整個人都非常有成就感。
“和我計算的差不多,一天能夠收五十畝地左右的麥子。”
李大毛再次確認了一遍,沒有算錯。
然而李大毛并沒有高興太久,很快,他又開始愁眉苦臉起來。
不為別的事情,因為家里面的糧食實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根本就沒有地方放了。
不僅僅自己家里里外外都堆滿了糧食,甚至于連李大毛今年建起來的糧倉很快就堆滿,都找不到地方來堆放糧食了。
李大毛家的糧食大豐收。
經過李大毛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稱重,李大毛家的麥田,一畝地收麥子差不多有將近兩石的產量,這兩千畝麥子算下來差不多有四千石的產量。
(注:根據《河間志》卷三記載,‘一夫耕田三四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這里記載的河間府的麥田產量,遼東地區這邊的情況有所特殊,首先是遼東地區的土地更加的肥沃,這里是黑土地,其次遼東地區麥子的時間更久,產量更好,所以算下來差不多有兩石一畝,嗯差不多就這樣吧,一石為120斤,明朝的一斤為十六兩,算下來,差不多有將近200斤,但這是帶殼的。)
如此多的糧食,讓種了一輩子地的李大毛第一次有一種暴發富的感覺,糧食多到都沒有地方來放了。
以前沒有移民來遼東的時候,一年忙到尾,面朝黃土背朝天,可是一家老小一年到尾也吃不到幾頓飽飯。
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一大半都要上交給地主,剩下的那點糧食,哪里夠一家人吃的。
現在好了,自己不僅僅有大量的土地,現在糧食大豐收,再加上遼東地區又被皇帝免了幾年的稅,也就是說所有的糧食都是自己的。
一下子四千多石的糧食,李大毛敞開了肚皮去吃,都足夠李大毛一家吃上很多、很多年了。
“都沒地方放了!”
李大毛看著田野之中的一袋袋麥子,臉上洋溢著笑容,又愁眉苦臉的,第一次感覺到了糧食太多的苦處了。
“愁什么,先在田里面堆放著,下面用麥稈墊著,上面用麥稈擋著,等忙完之后再將這些糧食給賣了。”
“幾千石的糧食,我們家哪里吃的完啊。”
李大毛的媳婦倒是干脆利落的說道。
“行,按你說的去辦。”
李大毛點點頭,迅速的忙碌起來。
整個遼東地區,家家戶戶都和李大毛的情況差不多。
弘治十五年,遼東糧食大豐收。
整個遼東地區都沉浸在忙碌之中,同時也是沉浸在糧食的豐收喜悅之中。
家家戶戶少的也種了上百畝的田地,平均算下來都是種了幾百畝地,如此多的田地,又迎來了大豐收之年。
到處都飄著麥香,家家戶戶里里外外都堆滿了糧食,一個個糧倉都已經裝不下了,很多人都不得不和李大毛一樣,將一部分的糧食堆放在麥田之中,實在是沒有地方去放這些糧食了。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農耕,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情,大明朝廷同樣如此。
遼東布政使陳信此時穿著便衣行走在一處麥田之中,看著眼前大片、大片的麥田,再看看火熱的收割場面,整個人都露出了笑容。
“恭喜大人,賀喜大人!”
“今年我遼東大豐收啊,想必大人很快就可以高升了。”
陳信的身邊,有官員見陳信滿臉笑容,頓時就趕緊拍馬屁的說道。
“哈哈,高升未必,但上面一番口頭上的嘉獎肯定是少不了的。”
陳信高興的笑了笑搖搖頭。
“大人,今時不同往日啊”
“當今吏部尚書是劉晉劉公,我聽聞劉公做事一向非常的公正,他這一上任就制定了詳細的考成制度,考成制度當中,對于大人這樣的地方布政使最重要的幾個指標,人丁、稅收、糧食產量、基礎建設這幾項,大人無論是那一項都做的非常好,高升肯定有望。”
胡本惠想了想又繼續說道。
“今年我遼東的人口增長了兩百多萬,稅收超過五百萬兩,現在糧食又大豐收,大人這業績可是非常亮眼的。”
“大人即便是今年沒有高升,這政績上面肯定也是有亮眼的一筆,再積累一下,高升也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哈哈,希望如你所言吧。”
陳信笑了笑回道。
劉晉當上了吏部尚書,吏部尚書這個位置,權力非常大,掌管天下官員的考核和升遷,號稱天官。
這一上任,劉晉就立即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完善的考成制度,經過了內閣的審議和弘治皇帝的肯定之后,迅速的頒布下去。
對于新的考成制度,尸位素餐的官員自然是叫苦連天,彈劾劉晉的奏疏猶如雪花一般飛到了弘治皇帝的書桌上面。
但是對于有作為,認認真真做事的官員來說,這考成制度也是意味著他們升遷有望,因為制度上面明確的寫清楚了將考成結果與升遷制度相結合。
想要升官就必須要拿出亮眼的政績出來,如果沒有任何政績,絕對沒有升遷的可能。
陳信作為遼東布政使,是地方大員,算是重點考核對象,根據劉晉這邊制定的新政策,到了年底的時候,他還要去京城這邊述職,向天子、內閣、六部這邊匯報今年的工作情況,然后結合政績,來決定是獎勵還懲罰。
遼東這邊,人口增長快,稅收增長也快,今年糧食又大豐收,再加上今年也修建了不少的道路和水庫,他陳信年底去京城述職的時候就更有底氣了。
陳信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官員,所以他還是比較喜歡劉晉這樣的做事風格,制定詳細的考成制度,做的好升官,做的不好不僅僅沒有官做,還要追究責任。
如果是以前,他陳信才不會穿著便服來這鄉間田野,在自己的府衙里面看看報紙、喝喝茶,混混日子就可以了。
想要升官發財啊,還是要靠銀子去走動、去疏通才行,而他陳信還比較清廉,并沒有太多的銀子去送禮、疏通,做到現在的位置,他也已經很滿意了。
“走吧,找幾個農人問問今年的情況,看看大家有沒有什么困難,我們官府能夠解決的就盡量幫著解決。”
大明鎮海王 第921章,大明的秋收之遼東篇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