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漢鼎余煙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路徑

更新時間:2021-11-13  作者:蟹的心
漢鼎余煙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路徑
說到底,皇帝死于亂兵之手的這個可能,對劉備來說太過驚悚了。

在劉備看來,此時此刻,整個天下的無數地方勢力、門閥派系,都在等待著此事的結果。皇帝在,或不在,代表了漢室的存續與否,也代表了天下人對漢室最后的忠誠存續與否。

自從討董以后,這份忠誠越來越蒼白,越來越單薄,但終究還維持著一個名義。如果這份綿延四百年的名義就此不存,許多人心底里的最后一點顧忌,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人心可怕之處便是如此,放棄底線的是那些人,拋開顧忌的是那些人,但那些人不會羞愧,反而會集中全力去污蔑、去打擊不曾放棄底線的人。仿佛只要將別人碾成粉碎再潑上永世不褪的臟水,他們自己就清白了,就可以理直氣壯。

所以,局勢的微妙之處也在于此。

如果皇帝的失蹤真的與劉備軍脫不開關系,河北、中原無數人的洶洶之口,立刻就會把漢中王抨擊成比王莽、董卓、梁冀之流還要窮兇極惡的漢家逆賊。既然漢中王是逆賊,他們就要討伐逆賊,因為他們愿意討伐逆賊,曹氏就必須在頂在前頭的同時,給予他們豐厚的報償。

而另一方面,如果那么多人眾口一詞皆指漢中王是漢家逆賊,漢中王政權中的人又會如何?貿然懷疑部屬的忠誠,那當然并不合適,可誰又知道會不會再出一個潘濬?

劉備想到這里,甚至有些心怯。他覺得,自己一向以來竭力維持的仁德道義,在這時候有動搖的可能。他這些日子常常胡思亂想,害怕許多本來志同道合于興復漢室的伙伴,會因此而指責自己。

好在,孔明來了,他能得出什么結論?

劉備忍不住用格外熱切的眼神,去看著諸葛亮。

法正坐在稍下首。

他看看諸葛亮,又看看劉備既惴惴又期盼的神色,有些羨慕,有些不是滋味。

他明白漢中王在焦慮什么。但覺得,那些事根本不值得漢中王去在乎。

在法正看來,整樁事本沒那么復雜。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直接行文天下,痛斥曹氏弒君。不管道理通與不通,拿一盆臟水先潑過去了事。接下去的事情,無非是文人打嘴仗罷了。至于對錯輸贏,誰在乎?

就算這嘴仗打到最后,漢中王本人的仁德道義旗幟有所動搖,那也不是壞事。很多時候要成大事,就不能顧忌太多。就像當日取益州,手段難道不陰損?

當年取益州的一步步策略,正是龐統和法正兩人推動的。彼時法正在益州受盡了氣,而龐統在揚州全不得志,兩人都憋著一肚子的惡氣和狠勁,這才設下了劫持劉璋,進而劫取益州的一連串計謀。

在這個過程中,反倒是漢中王本人常有疑慮、動搖,須得謀臣時常在旁鼓舞。

在這方面,龐統和法正一樣,都覺得漢中王唯一的缺憾,便是不夠果斷。

漢中王是雄主,也是仁德之主,可唯獨有時候顧忌太多,優柔寡斷,束手束腳。殊不知,真正的帝王,要敢于頂著罵名迎難而上,而群下只需要畏其威而歸其利!當年太祖高皇帝若成天在意名聲,又怎能起細微而撥亂反正呢?

皇帝失蹤了,那又如何?

自董卓亂后,皇帝的威嚴早就被踩在地上,踐踏成泥了。天下人還有誰真把那皇帝當回事?

他失蹤了也好,死了也好,這難道不是好事么?

這根本就是一樁大喜事!

若皇帝尚在,縱然曹氏篡逆,漢中王始終要認這個皇帝。于是漢中王的頭頂上,就始終有一個皇帝在,要剝離這個皇帝,不知道還要費多少功夫,消耗多少政治資源。

現在這個皇帝自家失蹤了,也就沒了壓在漢中王頭頂上的人,不是很好么?

這時候為人主者,難道不該去把握住時機、更進一步么?

但法正并沒有直接對漢中王這么說。

他是個聰明人。當年玄德公進位漢中王的那一次,他就知道自家主君是何等愛惜羽毛。那簡直已經到了,咳咳,有些出格的程度。

當日,法正興沖沖地預先寫好了勸進表文,結果反而因此而遭主君所不喜,還一度遭到疏遠。所以,現在的他絕不會太過催迫主君。

既然漢中王滿心疑慮皇帝的下落,法正就選擇首先反躬自省,推動漢中王去徹查此事。當然,此舉不僅是下一步舉措的鋪墊,同時也能站在中樞的角度,稍稍壓抑驟得潑天大功的荊州、交州軍府,以彰顯中樞的威嚴。

按照法正的想法,查問得越是清楚,有些事情就越難推卸責任。到最后,事實自然會迫得漢中王有所決斷,而能夠參與決斷的人必定是身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的自己;必定是預先提供了唯一一條可行路徑的自己!

那條路徑,當然不是與曹氏互潑臟水,展開罵戰。而是在攻取長安之后,應當立即展開政治上的一系列動作,先將關中囊括入漢中王國,繼而更進一步!

只消漢中王踏出那一步,群下再多的動搖,再多的疑慮,再多的雜念,全都會無影無蹤。到那時候,誰還能說什么漢賊?誰還能懷疑漢中王興復漢室的決心?

至于河北、中原那邊的反應,何須在意?

法正堅信漢中王必能為一代雄主,成千秋偉業,到那時候,誰還會糾結失敗者的狂吠呢?

更重要的是,只要漢中王起了這個念頭,日后他總會記得,最初提議的是我法孝直!

可是……

誰曾想,漢中王每臨大事,都離不開孔明!

法正慢慢思忖著,發現幕僚們的眼光陸陸續續集中到自己身上。

也罷,今日就聽聽孔明有何高論。

他乜視身邊文武同僚,起身出列,奉上了一卷書簡:“大王,這是我來此路上,收到關、雷兩位將軍發來的機密文書,其中說到了……咳咳,說到了與皇帝相關的一些事。”

劉備輕咳一聲:“無妨,請孔明先看過。”

法正猶豫了一下,將書簡呈給諸葛亮。

旬月前劉備令法正以護軍將軍名義,要求荊州、交州兩軍清點此戰的殺傷、俘虜和繳獲。這道命令說得隱晦,但關羽和雷遠自然明白其中蘊含的意思,于是也照著要求,作了許多清點整理的工作。

太過輝煌的勝利帶來了太過巨大的收獲,而在荊州、交州兩軍自身建制都已經凌亂不堪的情況下,想要清查出什么結果,著實為難。但關羽和雷遠兩人都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所以確確實實下了一番功夫。

到這時候,便有了這么一份專門以紅色封套的重要文書。而法正甚至都不敢當眾讀出來,只請劉備或諸葛亮自己觀看。

原來經過仔細查問得知,曹操此番南下,將皇帝致于五校的協作看管之下,而直接隨侍在皇帝身邊的,乃是以奮威將軍鄧展帶領的一批校事。

在交州軍突襲拒柳堰的時候,各部輪番突前,猛攻五校。當日看管皇帝的步兵營在淯水西岸遭到交州軍副帥寇封所部的攻打,步兵校尉段昭也是為寇封所殺。

待到軍府接到法正的文書,寇封遍詢部下,也沒誰見到過像是皇帝之人。想來這也正常,當時兵荒馬亂,兩軍相爭你死我活,只顧排頭砍去,難道還會通名道姓?凡是不著交州戎服的,劈面就是一刀,誰會想到這等事?

隨即雷遠與寇封帶著親信部下,前往當時兩軍作戰的戰場勘察。

這一看,卻看出問題。戰場上真有天子鹵簿乃至羽蓋車駕被丟棄在深草泥灘之中!戰場上還真有著魏王府校事服色、被斬去首級的尸體!

皇帝和他身邊的人真的到過戰場!

可沒人能說出皇帝在哪里。因為步兵營的將士們,早都被寇封所部殺得七零八落,剩下的人只顧逃竄,就算后來當了俘虜,遭到拷問,他們也只記得自家逃竄的經歷了!

當日雷遠便調動了超過兩千人,對淯水西岸的大片范圍進行了仔細搜索,又專門請了諳熟典章制度、出身儒學世家的楊儀來現場辨認。

問題是,這一場大戰,是在洪水尚未完全消褪的泥濘戰場上進行的,從拒柳堰往北數十里,便布了無數的泥灘、沼澤、水泊,還有無數看似干涸,其實底下全都是泥濘,不知埋了多少尸體的地方……這哪里認得清楚?別說兩千人,就是動用兩萬人,也沒辦法一一查清這復雜地形中每一具尸身!

楊儀當場就提出,是不是仔細再看一看收攏來的首級,以防萬一。但隨即也有人提出,那實是毫無意義。這一場仗下來斬首上萬,士兵回報說著二千石以上大員服色的,不下二三十人,又不是每個首級都會拿石灰腌制了保存。

絕大部分首級在清點過后,早就擇地深埋了,難道還能挖出來一一辨認?

而保存下來的幾個腦袋,那本來就是認清楚系曹軍重將,預備用來請功的,再看十遍,又有什么意義?

退一萬步,哪怕把那些首級和尸身都挖出來仔細辨認,又怎么個辨認?讓誰去辨認?整個荊州軍府上下,除了關羽,根本就沒人見過皇帝!整個漢中王政權里,除了漢中王本人,誰也沒見過皇帝!

到這時候,沒法再往下查問了。

書信最后,只說荊州、交州兩軍對此事無有結論。而副軍將軍寇封已經自行幽居在江陵的府邸之內,若漢中王有所責怪,無論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他都絕無怨懟。

這……難道是寇封無意間所為?

諸葛亮沉吟不語。

劉備探過頭來,有些急躁地問:“孔明,書卷上寫了什么?”

諸葛亮心念急轉。

在那一瞬間,他甚至想把書卷揣回自己袖子里,但下個瞬間,他平靜地將書卷遞給劉備:“大王請看。”

漢鼎余煙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路徑

上一章  |  漢鼎余煙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