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休閑文學吧>>宋恥

第兩百二十三節 矛盾(2)

更新時間:2020-06-09  作者:狂人阿Q
宋恥 第兩百二十三節 矛盾(2)
東藩給的價錢合理,這些一流的瓷器,從來不缺買主。工匠可以獲取豐厚的盈利,因此給東藩燒制瓷器,往往更樂意。而且東藩府跟眾多窯廠進行交易,許多原本不算出名,但又能燒制優質瓷的工匠,也通過這種生意,積累資本,改善窯廠設備,雇傭更多工人,成長了起來。

東藩取利當然會遭人恨,朝廷其實并不在意,倒是景德鎮、龍泉地方很反感。靠山吃山,這里的瓷窯監官,從中大肆牟利。他們給工匠最多一個成本價,還監督他們燒制最好的瓷器,除了部分給官府,肯定會有截留,通過他們的手,高價賣給富戶。現在東藩府介入,事實上影響了他們的收益。好在東藩府不在南方傾銷,不然他們肯定會出歪招,東藩派再多精明的監造官,也不可能保護這些地頭蛇對弱勢工匠的打壓。

瓷器現在是中國人獨占的優質商品,優質瓷器,又是江南獨占的產業,這么好的優質商品,李慢侯就沒動過歪心思?他當然動了,他都想方設法從印度弄回棉紡織業,怎么可能放著本國的資源不去開發。只是瓷器這種手工業,看似出自工匠之手,其實也是一種老天爺賞飯的特產。

最優質的瓷器就只有景德鎮、龍泉等地能燒,不是景德鎮人長了一顆官窯腦袋,而是因為最優質的瓷土在那里。所以景德鎮從開始燒瓷,就長盛不衰,許多窯口幾百年不斷火。龍泉窯雖然更依賴手藝,是外貿刺激出來的產業。但依然離不開當地的資源,以前江南青瓷的燒造中心并不在龍泉,而是在越州,越州靠海,越窯青瓷一度十分興旺。可最近龍泉窯越來越受歡迎,燒出了梅子青之類的釉色。

是龍泉人的技術革新了?還是越州窯不行了?越窯在唐朝時十分盛行,以“秘色瓷”的名字出現在大量詩詞中。龍泉人的燒瓷技術還是跟越州人學的,沒道理龍泉人的手藝見長,可以出口海外的越州窯卻手藝下滑。

事實上很可能跟手藝本身沒有關系,龍泉人燒出了更好的瓷器,并不是他們比越州的師父技術更好,而是他們的自然條件更適合燒制優質青瓷。瓷土未必比景德鎮更好,但洗刷瓷土的水質,調配的顏料,甚至當地的空氣溫度、濕度都有影響。于是龍泉人學會了越州人的青瓷燒制技術后,他們燒制的青瓷青的更漂亮,青的更美。

龍泉本身不是一個交通發達的地方,不靠海不說,還位于閩浙邊界的山區,龍泉這個名字,就是來源于當地的山泉。這地方的寶劍也很有名,夜夜“龍泉”壁上鳴,說的就是龍泉人打造的龍泉劍,據說也是因為當地的泉水清冽,能淬火出更鋒利的寶劍!

李慢侯懷疑龍泉的水中,很可能含有某種特殊的微量元素,可惜以前沒關注,現在只能猜測,沒有鑒定手段。

由于這些地域優勢很難被外地取代,因此他們就獨享了這種依賴地利的手藝,代代傳承,日益精進,相輔相成,優勢越來越大。其他地方也產瓷,遼國人學會了燒瓷技術,但是遼國人燒制的瓷器,跟宋人民間用瓷相比,都顯得粗糙,學者說這反應了契丹人粗獷豪放的性格,這是扯淡,就是技術不行。粗獷豪放的契丹權貴,最喜歡的還是宋人的官窯。

瓷器在全世界屬于稀缺資源,江南瓷器在中國屬于稀缺資源,官窯屬于稀缺中的稀缺,三重稀缺性,注定在中國境內就是奢侈品。因此最優質的瓷器,盡管李慢侯想盡辦法弄到了山東,依然大多被本國富人搶購。出口瓷依然主要以普通民窯為主,山東本地的粗瓷,達不到運輸成本高昂的外貿標準,但韓世忠收復的河北磁州的磁州窯質量稍好,因此這兩年磁州窯快速恢復,大量燒制瓷器從黃河運輸到山東出口,數量巨大,已經是韓世忠軍費的最大來源之一。

這些磁州窯主要出口到沒見過世面的日本,日本人以為就是最好的瓷器,乃至日本人是用磁器來稱呼瓷器。可實際上,河北磁州的窯口產量雖然很大,質量其實一般。后世在北方出土了許多遼國瓷器,一開始專家們以為是磁州窯的產品,因為太粗糙。后來挖掘出了遼國人的窯廠遺址,這才知道,原來遼國人也能燒瓷,水平跟磁州差不多。

磁州窯這種粗糙品都能大量出口,可見江南瓷器有多受歡迎。可惜李慢侯統治區,真的找不出能夠生產優質瓷器的地區,現在收復了燕云,最多也就生產出磁州水平的瓷器,他對此興趣不大。

另外韓世忠對燒窯很感興趣,軍費可就靠這個。陜西的吳階兄弟現在也在發展窯廠,唐宋五代窯口,汝、官、哥、鈞、定,基本都在北方,汝窯在河南汝州、官窯也不是景德鎮的官窯廠,而是皇帝設在開封的窯廠,用料甚至都從最好的地方進口,工匠從全國進行征募,制作水平極高;鈞窯在河南禹縣,有特色產品紫玫瑰色;定窯在河北定州,以白瓷出名;只有哥窯是在龍泉。

五大名窯是后世的評價,事實上宋代大多只是民窯,而且肯定比不上景德鎮的質量,只是因為國家中心在北方,因此產量巨大。因為女真滅宋,導致這些瓷窯幾乎全都消失。

現在韓世忠正在大力恢復磁州窯和定州窯的生產,磁州窯率先恢復是因為可以大量出口日本,日本人現在有銀子,可以大量對沖貿易,每年進口量巨大;定州窯的白瓷,以前是因為契丹人喜歡白色,所以大量向契丹人出口。如今契丹人都嗝屁了,出口北方的渠道已經斷了,韓世忠多次催問李慢侯,什么時候出兵草原,就是希望重新打通定窯的銷路。

吳階兄弟則在陜西的耀州大量生產瓷器,通過渭河、黃河可以方便運輸到山東出口,相比韓世忠,吳階兄弟更窮,因為陜西的殘破不輸于河北,而陜西的物產,卻沒有河北豐富,窮是自然的。

耀州產瓷的歷史也很久,雖然不如五大名窯受歡迎,但是特色黑瓷,別具一格。耀州如今是吳階西藩集團的藩地,是吳階手下大將楊政的藩地。

西藩集團是最晚出現的藩鎮集團,跟以傳統西軍特色凝聚在一起的江藩不同,雖然西藩集團之間,也講兄弟情義,吳階、吳鱗是親兄弟,楊政是他們的心腹,第一猛將,可同時也是他們的部下,因此西藩集團又有些類似李慢侯跟舊部組建的東藩集團。

吳階處處模仿,一直努力扶持部下成為藩鎮,割據一方。同時也學習東藩,將藩鎮權力統一在一起,李慢侯成立東藩府,吳階兄弟也成立了西藩府,對西藩勢力進行統一管理。

目前吳階已經控制京兆府,駐守長安城,同時還在源源不斷抽取四川財賦。坐擁四川之財和關隴之兵,可實際上他比其他藩鎮集團更加虛弱,因為他的財源并不在自己手里,朝廷給他四川之財,四川地方官也愿意供給,是因為他要守著金兵入蜀要道,四川人不敢不供應他。可現在敵人已經是窮寇,吳階兄弟需要為將來考慮。磁州的黑瓷是他為數不多的,可以拿出來出口換取真金白銀的產物,自然要大力發展。

從耀州瓷器可以通過渭河、黃河運送到山東來看,吳階兄弟跟劉豫勢力之間貓膩不少。否則運瓷器的船隊,根本過不了渭南、華州這些劉豫勢力控制的城市,更不可能過潼關了,千軍萬馬都過不去,區區商船如何能過?

可以說吳階打敗劉豫一點問題都沒有,問題是打敗劉豫后,吳階兄弟前途堪憂。所以女真人走了,吳階兄弟依然不斷哭訴困難。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消滅了勢窮力孤的劉豫集團,四川的財富將不會在供應他們,甚至朝廷還可能兔死狗烹,先削他這個最弱的西藩。

因為這些復雜的問題,李慢侯沒興趣跟吳階和韓世忠兩個窮瘋了的軍事統帥爭奪燒瓷的微利,他的財源太廣,守著山東出海通道,不管是吳階還是韓世忠,都得求著他。吳階不時送一些從西域弄來的胡姬,韓世忠也時不時搜刮一些古玩給李慢侯品鑒,比以前彈劾李慢侯的時候低調多了。

其實也不是他們貪財,而是形勢所迫。敵人衰弱的太快,導致朝廷對武將的態度變得曖昧,韓世忠還是朝廷的官軍,就已經供應緊張。張浚治河截留了大量本可以供應韓世忠大軍的物資,在韓世忠看來,這是文官變相削弱他。已經鬧了多次嘩變,有挾制朝廷的嫌疑,不管是趙鼎,還是秦檜,在打擊武將的立場上都很一致。

韓世忠部雖然有空額,總兵力也不會少于十五萬人。長期駐扎外地的花銷非常巨大,比如一間營房賬面上的造價就是四貫錢,水分有不大。韓世忠部長期駐守,基本上得給每個士兵建造營房,這就是一筆六七十萬的開銷。

韓世忠又不會往里面貼錢,因此除了在駐地,利用軍隊特權發展回易貿易之外,他也沒有好辦法補貼虧空。

韓世忠是官軍尚且如此,吳階兄弟一界藩軍,權力雖大,可地方太差,他們手下的兵馬也已經超過十萬,還是能打仗,更能鬧事的西軍。很難想象,他們的軍隊一旦斷餉,很可能就不止是嘩變那么簡單。

因此藩鎮也有藩鎮的苦,吳階兄弟必須當家做主,四川這個大戶,現在有卸磨殺驢的傾向,女真人一走,提供給吳階兄弟的給養就沒那么及時,地方官動輒以蜀道難為借口,官司打到朝廷,吳階發現也沒有以前那么容易斗倒文官,朝廷開始袒護地方官,以川人久苦于秦餉為由讓吳階體諒。

吳階體諒個鬼!四川人苦不苦他當然知道,張浚把四川人快榨干了,可問題是,四川人流的是汗水,陜西人流的可是血水啊!沒有幾十萬西軍戰死沙場,都不用等女真人打來,西夏人都能把四川吞了。

因此吳階兄弟現在跟朝廷鬧的很僵,朝廷根本調不動他,調不動他,朝廷就克扣軍餉,克扣軍餉,吳階就鬧事,天天匯報敗績。搞得好像劉豫崛起,成了大帝一樣。

可是吳階用劉豫嚇唬朝廷的方案似乎很不奏效,朝廷依舊克扣軍餉,依舊讓他出兵,吳階兄弟依舊謊報軍情,依舊屯兵不前。

反應到朝堂上,就成了要削藩的趙鼎,和要破敵的秦檜之間的斗爭。

宋恥 第兩百二十三節 矛盾(2)

上一章  |  宋恥目錄  |  下一章

休閑文學吧提供免費小說,請讀者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