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1980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并購機會
不得不說,人生之中,許多重要的轉折,往往都是有征兆的。
但是可悲的是,大多數的身在其中之人往往對此視若無睹,無所覺察。
1988年3月18日,日本第一個全天候屋頂型球場“東京DOME”,俗稱東京巨蛋,在元后樂園球場旁邊竣工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在場內225塊白色雙層幕布的加持之下,這個球場一舉成為了東京的新名勝。
1988年4月,東京各大錢湯浴場開始出現投幣式淋浴箱,這在喜愛洗澡的日本人心里,成了現代化便捷生活象征。
同月,日本畢業季來臨。
由于經濟的異常景氣的原因,本年度的畢業生就連就業方式也和過去大不相同了。
快遞員早在畢業季之前,就開始給公寓每家每戶送快遞。
箱子里全是號碼簿一樣的書,滿載企業信息,行業介紹和求職指南,都是需要用工的企業免費發放給應屆學生的。
還有不少大公司主動深入名校去主動邀請優秀學生加入,并且這種人材的爭奪很快就升級成了一場戰爭。
有實力雄厚的大公司開始在俱樂部招待他們看中的優秀人才,并以魚子醬和香檳盛情招待。
1988年5月5日,日本電視臺在珠穆朗瑪峰頂,完成了首次衛星直播,這也讓日本人相信,他們的衛星技術已經追趕上了美蘇,成為了世界第三強國。
總之,在日本當下所發生一切,都使得沉浸在資產泡沫中的日本人越發的信心膨脹,野心滋長,堅信日本國運長存。
尤其是日本上一年的經濟數據公布,根據1987年的數據顯示,日本的人均GDP達到了21141美元,而美國的人均GDP為20000美元。
這也就意味著在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超過了美國,標志著日本經濟在當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這一驚人數據更是令日本人幾乎舉國癲狂。
不但讓大部分的日本人真的開始認為傅高義所著的《日本第一》確有遠見,美國還真是不算個啥了。
也讓全體國民越發堅信日本經濟一片向好,日本的股市和樓市必然還會繼續高歌猛進。
然而卻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日本昭和天皇裕仁的身體頻頻預警,并且已經為此多次公開對全體國民表示自己身體抱恙。
沉浸在泡沫幸福中的日本人也就更不會想到,如今如日中天的日本,竟然會以昭和天皇的壽命為分界線。
很快就會隨著昭和時代的落幕急轉直下,從此一蹶不振,步入經濟的漫漫熊途。
而且未來至少有數十年需要慢慢還債的慘淡日子還在等著他們。
今天拿走的,明天都要一分不差的還回來。
這或許就叫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現在整個日本,要說也就只有寧衛民這么一個能夠提前知道未來的人,才能明明看清日本人是多么的愚蠢了,看到他們未來凄涼的結局。
不過,他可不會干預此事,反而樂見其成。
因為在他的心里,這就是一種因果報應。
日本的興盛來自于屢次給華夏造成的國難,甚至有吃華夏的人血饅頭。
常言道,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等到華夏崛起,日本這樣小人得志的國家本就應該付出相應的代價,這才是天理循環。
所以在這樣的日子里,他除了盡力抽取時間陪老婆,做產檢,學習研究怎么科學育兒。
就是拼命借錢,加杠桿去炒股,為國為民去增加日本泡沫的幅度。
甚至好不容易有點時間,還放在了偷瞄日本的優質資產,悄咪咪的開始了趁火打劫的行動呢。
這不,4月里,隨著MAGAZINEHOUSE出版集團公開宣布旗下雜志《平凡PANCH》即將停刊的消息。
寧衛民就靈機一動,打起了這本著名通俗刊物的主意。
不得不說,MAGAZINEHOUSE出版集團可不是一般的出版公司。
談到日本雜志,如果要選出一家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公司,那只能是這家公司。
這家公司的崛起史,不但承載著日本戰后流行文化劇變的縮影。
而且這家出版集團的雜志產品線涵蓋了幾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獨一無二的審美和價值觀養育了一代代日本青年。
可以說是日本80年代泡沫經濟時期最能代表日本潮流,或者說引導時尚制造流行的最有名的雜志出版社。
哪怕進入九十年代泡沫崩壞之后,雜志發行量逐漸走向低迷,這家出版社旗下很多雜志停刊休刊,但這仍然不影響其在日雜界的地位。
哪怕在進入網絡時代后,在紙質刊物不利的大環境下。
其麾下的《POPEYE》、《anan》、《CasaBRUTUS》、《Ginza》,這些日本傳奇的生活潮流雜志,也依然能打,始終保持著一定水準的銷量,在日本雜志領域是幾乎沒有對手可以匹敵的存在。
當然,話說回來了,寧衛民也并非全知全能。
上輩子他對日本的了解,還沒到能關注日本流行雜志,了解日本相關行業的地步。
可以說他此前對MAGAZINEHOUSE出版集團根本就不了解,對其日后經營狀況也一無所知,這些壓根就不是他的關注點。
他只是因為現在對接盤這家刊物萌生了一定興趣,才剛剛開始去收集資料,調查這家出版集團背景的。
但是即使如此,也沒關系,依然不會影響他對這家雜志社和這本即將停刊雜志的評價。
反而因為調查到的一些東西,了解到的一些基本資料,更激起了他想要入手這本停刊雜志的欲望。
不為別的,就因為他發現這家雜志出版社在日本的行業地位和崛起過程實在太牛了,完全是引領亞洲潮流的存在。
同時也因為他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還算大致了解日后國內流行雜志的模式。
至少《瑞麗》、《男人裝》、《時尚芭莎》他是翻過幾本的。
因此,他隨便找來一些《平凡PANCH》翻了翻,才會產生一種無意中發現了國內流行雜志的源頭,找到傳說寶藏的感覺。
他不由發自內心的感慨,這本即將要停辦的雜志實在太符合他的需要了。
敢情據寧衛民所了解到的情況,這家堪稱老字號的出版集團是于1945年日本戰敗后創建的。
最早的時候叫做“凡人社”,所推出的第一本雜志,叫做《平凡》。
這個名字,來自于由日本右翼政客下中彌三郎創立的“平凡社”下的同名雜志,這本雜志的發行許可繼承于《陸軍畫報》雜志。
雖然,不論是下中彌三郎的平凡社,還是《陸軍畫報》,都是二戰時期鼓吹侵略戰爭的意識形態產物。
然而,“平凡社”在轟然倒塌的戰爭機器上,卻開出了日本戰后消費主義思潮最璀璨的花朵。
1945年的東京是一片廢墟,日本的年輕人日夜為了食不果腹的生活而奔忙,日本人對生活的夢想和未來的憧憬都遙不可及。
看著為生活埋頭苦干的東京青年,“向所有拼命活著的日本年輕人展示生活快樂的一面”,成為了巖堀喜之助和清水達夫,這兩位創始人畢生的追求。
這一理念,也被他們貫穿至今。
而且必須承認,創辦“凡人社”的兩位創始人可都是不是簡單的人物。
巖堀喜之助在明治大學新聞系時便一心想做文字工作。
而清水達夫則被外界稱為“雜志之神”。
他是唯一一個能夠創辦三本不同雜志,且同時銷量過百萬的人。
他們都注意到了二戰后物資極度匱乏的日本社會,文化思潮從戰敗時的“高級文化”時代過渡到了“大眾文化”時代。
因此他們創辦的《平凡》不但帶著強烈的娛樂消費主義傾向和都市精致情調,而且還充分考慮到了普羅大眾的需要。
他們曾經在1952年用“7s”來總結《平凡》雜志的定位目標:
screen(電影)stage(舞臺)song(流行音樂)sex(性)sport(運動)style(打扮)story()
這就是幾乎所有流行時尚雜志的原始模版,也正是《平凡》雜志成功的秘訣。
最早確立這一點的《平凡》雜志,在社會劇烈轉型期對日本大眾流行文化,完成了史無前例地全面滲透。
由于電視的普及,電影和歌謠明星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和粉絲量,日本誕生了當時新一代電視明星,如美空云雀,中村錦之助。
《平凡》抓住這一機會,投入重金報道一切關于當紅明星臺前幕后的八卦信息,一躍成為日本五十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娛樂雜志。
為了跟拍當紅的東映明星中村錦之助,《平凡》曾派一名編輯從東京到京都拍攝取材,天天跟著中村錦之助在京都的街道上游逛,這次報道花費了100萬日元。
為了拍攝富士山主題的藝人寫真照,三名編輯在富士山的高級旅館里連住幾天,花掉250萬日元。
雖然當時的日本出版界,巖波書店,中央公論,新潮社,文藝春秋,講談社,小學館這些出版巨頭的風格都以思想啟蒙或文藝批評為主。
出版業界對于“凡人社”這種依靠愛豆八卦和寫真拿下半壁江山的出版社評價不高,認為他們是真的“煩人”。
《平凡》系雜志也因此被傳統業界認為是內容低俗的街頭讀物。
但創始人清水達夫卻對自己的信念堅定不移,對這些偏見不以為然。
他認為,當前大眾的思潮和生活方式才是推動日本社會前進的原動力,歌舞升平,燈紅酒綠的大眾文化才能代表日本現代社會,對《平凡》的偏見是日本知識分子的文化歧視。
事實也正如他所預料,任何反對意見都阻止不了民眾的需要,阻攔不住潮流雜志的成功。
到了六十年代,凡人社更名為平凡出版,已是坐擁三本百萬級別銷量的超大型出版企業。
像其瞄準了更年輕群體,主要以大學生為主的《平凡PANCH》雜志,就是這個時期推出的。
這本雜志受益于當時的人口結構,它推出時正逢日本第一波戰后嬰兒潮進入大學就讀。
相較于戰后初期20歲上下的節儉年輕人,這波嬰兒潮中出生的青年想參與日本新興的消費社會,而且在經濟上也負擔得起。
因此創刊號一炮而紅,賣出62萬本。
不到兩年,發行量就突破100萬本。
到1973年左右,平凡出版正式更名為MAGAZINEHOUSE出版集團。
這個時候,其最早創刊的《平凡》雜志,單期發行量達到151萬冊的高峰,是日本整個50~70年代名副其實的頭牌娛樂雜志。
而且作為當時日本潮流風向標,MAGAZINEHOUSE出版集團的旗下許多雜志都有競爭對手的模仿產品。
像頭牌雜志《平凡》模仿刊有集英社的《明星》,后來推出的《平凡PANCH》有集英社的《週刊プレーボーイ》,《anan》有集英社《nonno》,《POPEYE》有講談社的《HotDogPRESS》……
可以說,MAGAZINEHOUSE出版集團的雜志就是日本潮流雜志的領頭羊,甚至是亞洲潮流雜志所模仿的對象,幾乎每本雜志都有對應的模仿者。
于是隨著銷量攀升,《平凡》的編輯也成為了令人羨慕的職業。
出國取材,大筆預算,參加媒體放映會,采訪明星,住最好的酒店,出入最高級的餐廳,這一切正是那個經濟起飛時期日本年輕人最向往的生活。
哪怕到了八十年代的泡沫時期,MAGAZINEHOUSE出版集團也依舊延續了這種成功,繼續引領著業內時尚潮流方向。
所以《平凡PANCH》的停刊,絕對不是因為這本雜志真的經營不下去了。
雖然也有銷量近年來逐漸下降,雜志發行量跌破五十萬銷售量的原因,但這本雜志距離虧本還遠著呢。
真正停刊主要原因還是在于MAGAZINEHOUSE出版集團認為旗下雜志產品多有重疊,《平凡PANCH》在集團內部,發行成績已經退居旗下雜志產品的十名之后了。
對于集團來說,這就是雞肋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那倒不如干脆停刊,整合優質資源,然后全力在更優秀的雜志產品上發力。
而這就給寧衛民提供了難得的并購機會。
國潮1980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并購機會